名校生不愛留學了?
蔣巖決定停止申請
托福成績已經考出來了,手握清華建筑系本碩高績點,加上兩段對口實習,拿下游戲專業最強的紐約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南加州大學,乃至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問題應該不太大”。可去年5月末,蔣巖發現,如果他要準備秋招,那么出國留學的申請勢必要按下暫停鍵。兩者都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本科人學那年,蔣巖是理科全省第三,出于對空間建模的興趣,他選擇了建筑專業。4年過去,本科畢業時,建筑已經成為人們口中“千萬別來”的專業。按照原本的計劃,在國內讀完碩士后,他會出國讀一個游戲相關的二碩,再借此進入喜歡的游戲行業。然而,咨詢過行業前輩后,蔣巖發現,“考慮到現在的國際形勢和經濟條件,出國并不是一個投入回報比非常高的選擇”。
蔣巖的選擇,和清華大學學生的大趨勢不謀而合。清華大學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屆清華本科畢業生超九成選擇在國內深造或就業,
上海高校情況亦然。在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讀車輛工程專業的沈峰發現,學院去伯克利大學交換的暑期項目,2023年申請人數只有2021年的1/10。顯而易見,出國留學變冷了。與之相對的是,同濟大學國內升學人數的占比從2020年的 39% 提升到2023年的 46.2% O
不止同濟,國內各院校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4年這5年,留學人數都在下降。北京大學2024年本科出國(境)深造人數為641人,與2019年的818人相比,減少幅度超過 21% ;“國防七子”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學出境深造人數更是減少了一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的海外升學人數這5年也分別縮水 28.57% 和17.70% 。
留學人數減少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出國深造一尤其是需要自掏腰包的碩士階段出國深造的性價比正在降低。一方面,前往歐美留學的開銷大了數倍;另一方面,留學原本具備的光環,譬如,有機會留在國外找一份工作,既賺錢又提升簡歷含金量,這樣的機會正在消失。
文科生或許是最先放棄的。本碩都在中國傳媒大學就讀的顧奕在2024年上半年拿到了倫敦藝術大學中央圣馬丁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不過,與最初預想的一年制不同,這個要求讀兩年。兩年的學費和生活費讓顧奕陷入猶豫。最終,她放棄了去國外留學的機會,前往字節跳動實習。
理工科生也在權衡出國留學的利弊。沈峰的第一深造目標是去清華,掛在了復試。那時候手里有兩份保底的德國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但他一琢磨,在德國學習一般要讀兩年半,而且延畢率很高,這兩所學校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不算很占優勢,“想進500強企業,簡歷就給篩掉了,還不如拿985本科學歷好使”。他放棄了出國的機會。
對另一部分理工科學生來說,來自國外宏觀政策的阻力更是無法逾越。早在2017年12月,美國白宮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公開表示,將限制STEM專業(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留學生簽證。
《2024年度美國國際教育門戶開放報告》顯示,中國赴美留學人數繼續顯著下降,印度超過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留學生來源國。
留學,已不是更好的路?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指出,讓出國留學人數變少的,不僅僅是學生意愿降低,也有西方國家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加以的嚴格限制。這條路正變得更難、更窄,目的地更未知。
2024年5月,黎爽收到德國的“黑章”(拒簽)后,努力尋求“改派”(更改留學國家或學校)大半年,手里只是多了幾個拒簽。她碩士就讀于西北工業大學,母校成為被卡、被拒絕的最大理由。
申請過程如此艱難,不盡如人意的留學前景,就更讓人動搖了。電子科技大學直博生張霏霏,本科在通信工程專業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合作辦學的格院就讀。格院學生畢業時可獲兩校雙學位,在申請出國深造方面自帶優勢。然而,近幾年,美國就業市場的機會越來越少,這讓不少人重新思考留學的性價比。
有較強就業導向的理工科如此,文科 則情況更嚴酷
風帆在清華哲學系就讀,研究西方哲學。若懷揣繼續在學術領域深造的想法,最理想的路徑應該是,申請美國或者澳洲的博士項目,而后在高校謀求一份教職。但這一路徑很快地被收窄了。
去年年底,美國波士頓大學宣布將暫停其文理研究生院多個博士項目2025—2026學年的招生。這一決定包括人類學、英語、歷史、哲學、社會學等人文和自由藝術領域的重要學科。及至今年3月初,美國多所頂尖高校相繼宣布縮減博士招生規模,甚至暫停部分PhD項目(哲學博士培養計劃)的招生。
與海外博士坑位減少相對的是,國內哲學專業的整體學術水平正在逐年提升。一方面越來越多海外名校畢業生回國任教;另一方面,國內招聘對海外經歷的強調程度不如以往。
10年前,哲學領域的頂刊發表學者大多是母語為英語的西方人,到了最近幾年,“明顯能感到頂刊上發表論文的中國學者越來越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本土培養的。”陳志文說,“國內高校教育質量與水平的提高,吸引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留在國內深造。”
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內地共有71所高校上榜,近一半( 46% )上榜的中國內地大學位列全球前500名。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別位列全球第14位和第20位,超過了美國常青藤名校耶魯大學。相應地,近年來很多國內名校的本科畢業生境內深造率顯著提升
轉向中國香港、新加坡
本碩都在北京郵電大學學習通信專業的高郵曾嘗試將研究方向從6G網絡信號處理“脫敏”成綠色通信算法,但“依然沒什么用”,還是拿到“黑章”。對于拒簽,他提前做了預案,轉投新加坡的學校。但那時已經是年底,春季入學的時間趕不上了。于是,他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法,先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做研究助理過渡一下,然后申請秋季入學香港科技大學讀博。
像高郵一樣,將中國香港作為選擇的人正越來越多。啟德教育發布的《2025中國留學白皮書》顯示,香港已成為內地學生意向中的第二大熱門深造目的地。
英國讀研時間雖然短,但花費多。也因錄取門檻低,被與“水碩”的稱號牢牢綁定。相比之下,想在香港獲得錄取通知,學校背景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對績點、科研經歷、實習履歷,乃至論文,也都有相應要求。
香港雖具備優勢,但畢竟只有那么大的池子,一些人便把目光投向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但據陳志文觀察,“新加坡的容量也非常有限,申請難度也在大幅提升”,盡管如此,“過去新加坡、中國香港都屬于第二、第三選擇,現在已經變成了第一選擇”。
直到現在,即使環境步步收緊,留學仍然被視為某種“詩與遠方”。人們對留學的好處能說出許多一感受不同的文化、體驗不同的生活、看不一樣的風景,通過見世面讓自己成長。
出國留學,讀自己喜歡的化學專業,依然是黎爽心中的“白月光”。她選擇一邊等結果,一邊在一家半導體相關的企業做碼農。今年3月初,5次改派失敗后,黎爽終于獲得了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成功拿到西班牙簽證。
還有很多人在等待一個錄取通知,或最終放棄的決定。
(摘自微信公眾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