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愿時,我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家里人對此充滿期待,覺得學這個專業將來可以當老師。
我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學生,父母都是普通農民。我上的是一所二本院校。上大學時,我對自己的學校一直有些不甘心,考研的念頭很強烈。2018年12月,我讀大四,第一次考研,因分數差了一點,沒能考上。
第一次考研失敗后,我計劃著找一份工作。臨近畢業時,我找到一份托管班的工作,輔導孩子寫作業。這份工作僅上了一個月,我便辭職了。在求職中,許多崗位要求高、工資低,沒有雙休。最終,我決定回家脫產考公考編,希望進入體制內。
2019年6月,我畢業后回到老家,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一場中央特崗教師招聘考試,未能通過。之后,我開始準備第二次考研。其實,考研也是為考公做打算,研究生選擇的機會更多。
我家在云南省的一個鄉鎮,這里沒有圖書館,也沒有自習室,我只能在家里備考。狀態好的時候,我一天能學9個小時,差時只學三四個小時。2019年12月,我第二次考研再次失敗,這次成績甚至不如第一次成績。
這之后我放棄考研的想法,決定全力考公考編。為了增加上岸幾率,我通常選擇僅限男性報考的崗位,可即便如此,競爭依然激烈。2020年,我報考了云南省法院系統的一個書記員崗位,進入了面試階段。
入圍后,我開始在網上查找這個崗位的相關信息,網友的分享讓我對這個崗位不太樂觀:工資偏低,工作繁重。而且,這個崗位還是聘用制。權衡之下,我放棄了面試。這成了我現在回想起來都非常后悔的決定。為什么輕信網上的說法,只有自己親身體會了,才能知道這個崗位究竟適不適合自己。
從2018年12月第一次考研到2024年12月,我經歷了18場考試,其中4次進入面試。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我感到自己被一點點吞噬。
畢業后,我一直待在家里那個小空間備考,沒有旅游,沒有娛樂,唯一的消遣就是種些花草。5年里,我從未期待過去哪兒玩,去哪兒旅游,或者做什么別的事情,滿腦子想的只是“我什么時候能考上”。
2021年7月,我報考南寧一個教師輔助崗并進入面試,這是我離上岸最近的一次。那個崗位招兩個人,我排名第四。這種感覺就像煮熟的鴨子飛了—好像可以成功,最后卻一無所獲。
從那之后,我整個人就像變了一個樣。以前我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喜歡可愛的事物,喜歡手工,喜歡發朋友圈。那之后我把自己徹底封閉起來,不聯系朋友,不出門,也不跟父母交流。我每天陰沉著臉,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我的胸口開始悶得厲害,這種狀況持續了好幾個月。
家人對我的態度也逐漸轉變。他們常說:“怎么還沒考上?趕緊出去找工作吧。”我和家人的關系越來越緊張。我的狀態差到了極點,我覺得自己陷入了抑郁。
從2021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我的人生完全停滯了。大學同學陸續考上教師編,順利進入體制內;有人事業有成,有人結婚生子。看著他們的生活穩步前進,我既羨慕又羞愧。我像被困在了原地,寸步難行。沒有工作,看不到未來的方向,我陷入了對人生的無望之中。
我曾滿懷期待地把想要完成的目標寫在紙上,等待實現的那一天。然而,過了很久再回頭看,發現那些目標依然停留在紙上,毫無進展。我漸漸麻木了。我也試過逼迫自己更努力一些,可整個人像是失去了生機,深陷在死循環中,始終找不到出口。
2023年9月,我去外地考試時,見了幾個高中時的好朋友。很久沒有和同齡人相聚,那種久違的輕松和熟悉的氛圍讓我精神上放松不少,和朋友深入交流后,我整個人狀態好了很多。
今年3月,我主動出門,去了一趟昆明,去書店看書,去公園和博物館。穿梭在人群中,我感受到久違的煙火氣息。漫步在城市街道,呼吸新鮮的空氣,拍攝好看的照片,整個人感到無比的自由。我的世界突然豁然開朗。原來困住我的是我的內心,長久以來,我的內心太閉塞,太孤獨了。
我打算找一份工作,換一個環境,換一種活法。想通這點后,我的運氣仿佛也變好了。4月份,我找到一份鄉政府編外的工作。進入工作狀態后,我和同事們逐漸熟絡起來,整個人變得鮮活了不少。
我現在是一個工作狂,特別喜歡為群眾解答問題。在跟他們溝通接觸的過程中,我的能量回來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提升很多。與脫產備考時相比,我的專注力和學習效率明顯提高。這期間,我考取了教師資格證。工作后,我和父母的關系緩和了不少。我不再向家里要錢,我終于能靠自己養活自己了。雖然工資低了點,但我沒有房租和伙食費的壓力,離家也近。
回想這幾年的考公經歷,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承認了自己是一個普通人,不再有自命不凡的幻想。
接下來我還會繼續考公,這些年備考讓我積累了不少知識和經驗,如果現在停步,過去的努力都將被荒廢。但相比之前,我對自己更有信心了。
(摘自微信公眾號“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