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一點劃分,人們的思維方式大概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商人思維,一種是文人思維。這與你的職業并無太大關系,因為一個商人可能是文人思維,一個文人可能是商人思維。
一個人若是從事商業活動,他必然趨向于把交易做成,而不為對方創造價值、沒有利益打動他人,交易是做不成的。短期內,欺騙與狡詐或許有用,但時間一長,它們沒有任何作用。商人思維的出發點在于解決他人需求、改善他人處境。一個人在商業活動中開始“被迫”這么做,做久了,自然變成主動,這是商業的教育作用。
文人思維則不同。翻開東西方的文人史,一大部分是吵架史。有時候雙方的觀點都不高明,甚至都是錯的(這個最常見),但如果都好斗,他們可以對罵一輩子。由于文字水平高,這種吵架也會有美感,也可換來稿酬,但這種生活方式,顯然不太愉快——能從中找到愉快,那是人格有缺陷。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我們都要不停地說服他人,希望自己的觀念與方法得到認可。人總是希望世界按自己的方式運轉,這沒什么不好意思承認的。古圣先賢,觀念好,說服能力強,在他們死后幾百數千年,世界仍然在他們的影響下運行,而且一代代人會繼續證實他們觀念的正確性,又增加了其影響力。
在一個極微觀的環境里,運行的規律是一樣的:你有說服力,你就有影響力,就成了小圣小賢。比如這位姑娘告訴我的事:
“我老公二百多斤,我天天嶗叨讓他減肥,他耐心聽完卻繼續吃喝玩游戲。我嘗試過用各種方式誘導他。最近一次,看著家里老人坐在餐桌前吃石榴,倆娃在家里‘嗨’,我下意識地說:‘看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美好,真想永遠這么活著,活它五百年,永遠幸福。’他愣了一會兒。從那天開始,他不吃晚飯了。就幾天而已,肚子明顯小了。他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每天主動強忍饑餓。我想這是個驚人的改變,主動且堅韌。期待未來。”
姑娘前后的訴求是一致的,就是希望肥胖的丈夫能夠健康一些。在說服力還不夠的時候,也就是文人思維占主導時,丈夫更多的感覺是自己被否定、被操控、被攻擊,你越正確,他維護自己的本能越強。人,只要感到不舒服、被侮辱與被威脅,那么,你的正確,在他看來,不過就是攻擊武器。而打動他的,是無意識地對美好生活的描述,姿態柔軟,色調溫暖,一個男人的責任感就被喚醒了。他意識到自己的健康問題可能會摧毀家庭的未來,他的防備之心去掉了。夫妻兩人的訴求達成一致,丈夫產生更大的行動力,這是商人思維主導的結果。
當然,溝通不能靠碰運氣,否則的話,今天達成一致,明天又因為放縱自己的攻擊性,將成果全部毀掉,甚至退行到更壞的境地。很多不擅長溝通的人就會犯這種錯誤,好不容易對方認同自己一次,他卻以為自己可以從此肆意妄為,從而將對方推得更遠,甚至關系破裂。
好好說話,提升溝通能力與說服力的原則是什么呢?或者說,商人思維有沒有更具體的描述呢?有。在《塔木德》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先知以利亞在天之靈經常會引導并激勵博學誠懇的人。有一次,他指著路上行走的一對兄弟,對一位學者說:“他們兩個會被拯救。”學者追上兄弟,問他們:“你們是做什么的?”他們答道:“我們是小丑,我們給沮喪的人帶去快樂。或者,我們看到兩個人吵架,就過去勸和他們。”—這就是好好說話的原則:給予快樂,緩解矛盾。在進行任何一次溝通之前,先問自己:說完這話,快樂是不是多了,矛盾是不是少了?小丑這職業,就是對這一原則的最好詮釋:即使自己在哭,也要讓人笑著接受——我們未必要這么辛苦,但要有這自覺,好好說話。
(摘自譯林出版社《我和連岳一起成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