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主要渠道,成為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的重要推動力。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往往以單課時、單一知識點為單位實施教學,不利于學生全面構建知識體系,從而影響了學生對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識的內化與外顯。而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注重教學內容系統性和關聯性的教學方式,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將聚焦大單元教學,深人探究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價值和策略,希望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落實課程目標。
一、大單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
從核心素養培養層面來看,大單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能夠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的形成。一方面,大單元教學能夠讓知識的呈現更完整、更系統,這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時,教師可以圍繞“法律在我們身邊”這一主題,將不同場景下需要遵循的規則、法律等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規則和法律的區別,并對法律法規的意義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將不同類型的法律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整合起來,讓學生明白法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從而增強法治意識。另一方面,大單元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加系統、廣泛地了解道德概念,并對道德概念進行內化與實踐。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命最寶貴\"時,教師可以將生命的意義,以及珍惜生命和愛護生命的表現等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從而更好地珍惜自己和他人,乃至動植物的生命,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熱愛生命、保護動物等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單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首先,大單元教學要求學生對復雜的知識體系進行分析、綜合、比較等思維活動。例如,在“弘揚優秀家風”這一大單元中,學生需要思考家風的種類、價值以及傳承方式之間的聯系,從而培養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其次,大單元教學強調情境性和綜合性,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例如,在“公共生活靠大家”這一大單元中,學生可以參與制定和實踐公共秩序(如公共場合保持安靜、主動排隊等),從而提高實踐能力。
(三)有利于學科教學效果的提升
對于學科教學而言,大單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能夠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提升。一是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對教材、課外資料、多媒體資源等進行統一整合與優化,避免教學資源碎片化,所以,大單元教學能夠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的優化。例如,在“綠色小衛士”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收集與環境現狀有關的文本、視頻以及環衛工人打掃街道的圖片等多種資源,形成豐富而有序的教學資源庫。二是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圍繞核心主題制定清晰的教學目標,這有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例如,在“我很誠實”這一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誠實做人”這一單元主題,從誠信的含義、重要性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到誠信等方面設置教學目標,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教學方向。
二、大單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挖掘單元主題,明確教學方法
大單元教學是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來開展的,所以挖掘單元主題是實施大單元教學的第一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來挖掘大單元教學主題:
一是從課程標準中挖掘大單元主題。課程標準是教學的根本依據,教師要深入研讀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從中提煉出核心內容和目標要求,以此為基礎設計大單元主題。例如,根據課程標準中關于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要求,設計“我是合格小公民”的大單元主題,涵蓋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環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等內容。
二是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提煉主題。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能夠使大單元主題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針對學生在學校和社區中的人際交往問題,教師可以設計“友好相處,快樂生活”的大單元主題,包括與同學、教師、鄰居等不同人群友好交往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
三是聯系社會熱點和時代趨勢挖掘大單元主題。將社會熱點話題和時代發展趨勢融人大單元主題設計中,能夠增強課程的時代感和現實意義。例如,結合當前的垃圾分類環保行動,教師可以設計“環保新時尚: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大單元主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梳理單元知識,挖掘內在邏輯
大單元教學強調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單元主題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入解讀,挖掘知識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而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這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才能引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形成更加全面、清晰的認知。關于單元知識內在邏輯的梳理,教師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立足單元內部,對一個單元的內在邏輯結構進行梳理。例如,部編版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二單元為“我們一家人”,從教材排版來看,本單元圍繞“家庭生活”這一主題展開,設計了“讀懂彼此的心”“讓我們的家更美好”“弘揚優秀家風”三個課時;從教材內容來看,本單元以家庭生活常見的問題為切入點,講述了和諧家庭的相處之道,以及如何讓家庭更美好,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并踐行和諧家庭的四大要素,最終上升到優秀家風的傳承。整個單元從情境到理解,再到踐行和深化,內容層層遞進,從小家到大家,再到國家。因此,針對本單元的教學,教師可以按照單元內在的邏輯結構實施整體教學,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學會換位思考,并用心建設家庭。
第二,立足大概念,對單元內容進行重組。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單元標題、框題等都明確指出了單元教學的內涵,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此為大概念,對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從而構建以單元邏輯為主線的教學框架。以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命最寶貴”為例,教師可以以此作為大概念,也可以提取“敬畏生命,健康成長”這一大概念,重組認識生命、關愛生命的內容,并遷移到對動植物生命的認識,從而提高單元教學的統整性和全面性。再以第五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為例,教師可以將這一標題作為大概念,對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中所接觸到的法律,如生命健康權、物品歸屬權(使用權)、青少年權利和義務等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深刻體會法律就在身邊,從而給予學生安全感,呵護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立足實際要求,設置單元目標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設置應基于課程標準,圍繞核心素養,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系統規劃,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提升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設置單元目標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
第一,知識與技能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包括道德認知、法治知識、生活技能三個層面,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向。例如,在“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側重法治知識目標的落實,如了解青少年保護法的主要規定;能夠判斷某種行為是否侵犯其合法權益等。再如,在“文明禮貌”為主題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則要側重道德認知層面目標的落實,如明確文明禮貌的含義和表現形式(如禮貌用語、文明行為舉止)及其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像“綠色小衛士”大單元教學則需要落實生活技能層面的自標,如認識垃圾分類標志,掌握清潔的基本方法等。
第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指向學生在大單元學習過程中應具備的多項能力,如自學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實踐反思能力等。例如,“遵守社會秩序”大單元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可以設置為:將所學的秩序規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參與學校、社區的秩序維護活動來提高實踐能力。再如,在“弘揚優秀家風”大單元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可以設置為:通過主動查找相關書籍、瀏覽弘揚家風的網站以及采訪和諧家庭來收集資料。又如,在“綠色小衛士”大單元教學中,過程與方法層面的教學目標可以設置為:在環保行動項目中能夠明確分工、積極參與討論,并共同制定環保計劃和實施方案。
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主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深化,包括道德情感、價值觀塑造、社會責任感三個層面。例如,在“我很誠實”大單元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可以設置為:認識到誠實是做人的基本品質,守信是立足社會的重要準則,形成誠實守信的價值觀。
(四)圍繞素養發展,設計教學活動
在大單元教學視域下,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理論知識,還要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讓學生擁有在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議題統領教學,用任務驅動學生學習,將教學活動序列化、秩序化。下文以“綠色小衛士”大單元教學為例,對議題式教學的實施進行闡述。
首先,確定議題。針對“綠色小衛士”大單元教學目標,即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教師可以選擇與社會熱點相貼切的議題“垃圾分類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和挑戰”,以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其次,設置任務。關于“垃圾分類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和挑戰”這一議題,筆者設計了以下任務:第一,資料收集。課前,學生可以通過采訪社區工作人員、觀察垃圾分類投放點等方式收集資料,為討論做好準備。第二,小組合作討論。課中,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每個小組圍繞議題展開交流,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和觀點。在小組內,學生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制定校園垃圾減量方案。第三,總結性匯報。學生圍繞議題分享本組討論的結果。
最后,實施教學。在議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促進議題的順利實施。在新課導人環節,教師可以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議題討論的興趣。例如,針對“垃圾分類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和挑戰”這一議題,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垃圾成堆”的圖片或者垃圾污染危害的文字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垃圾分類的意義。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深人了解實際情況,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相應的指導,以確保學生順利完成討論。
(五)以評價促教學,實施全過程評價
教學評一體化是推動大單元教學順利開展的主要內驅力,能夠反映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評價來促進教學,實現全過程評價。
以“垃圾分類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和挑戰”議題式大單元教學為例,關于評價內容,教師可以從知識掌握情況、能力發展情況、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變化情況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如通過提問、測試等方式了解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掌握情況,或者通過觀察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表現,看他們是否能夠積極參與、提出有價值的建議,以對他們的能力發展程度進行判斷,還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校園內的環保行為,了解他們環保意識的形成情況,以實現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這樣的評價能夠從學習到掌握、再到內化,實現全過程評價,從而為教學提供真實、有效的反饋。
除此之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以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和公平性。例如,教師評價,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來進行評價;學生評價,學生可以通過收集大單元學習過程中的作品、作業、反思、評價等資料,將其作為成長檔案袋,以反映自己在整個大單元學習中的發展軌跡和進步情況;學生互評,學生可以通過評價量表的方式對小組成員的貢獻、表現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多元主體評價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方向。
三、結語
本文旨在深人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策略,包括大單元主題設計、教學內容整合、教學方法選擇和教學評價實施等,以期為教師開展大單元教學提供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指導,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