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目標,促使學生在學習體驗中實現思維品質、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化傳承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教師創設濃厚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內在動機,促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環境下實現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從而達到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價值
(一)課堂教學氛圍濃厚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學氛圍是提升課堂質量的前提,也是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潛力的關鍵因素。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活力,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情境教學法的顯著特點便是為課堂教學創設生動有趣的氛圍,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同時,它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頻率,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課堂探究活動,從而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知識理解能力
高中生的思維能力、知識積累能力和學習生活經驗等方面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他們的情感也趨于獨立,此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需要具備自主閱讀與自主思考的能力。情境教學法是基于學生的體驗,結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創設的具有實用性與豐富性的課堂教學方法。將情境教學法運用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在多樣化的情境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并積累閱讀文本與分析文本的方法。同時,通過大量的文本閱讀與分析,靈活運用所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促進學生思維與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運用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實現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情境教學法與高中語文教學的融合有助于學生在多樣化的情境中深刻感知文本蘊含的語言美、情感美、景色美、意境美。同時,學生能夠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實現語言的分析、整理、積累與運用,這對促進他們口語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寫作能力、閱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與感受。情境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個性化發展的舞臺,使他們在多樣化的情境中感受語文知識的特點與魅力。同時,多樣化的情境有助于學生在審美、思維、表達、社交等方面實現綜合的發展。這不僅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而且符合新時期的教育理念,有利于突破課堂教學的瓶頸,讓學生邁上更高的臺階。
二、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強化學生體驗
語言和文字的發展與應用都是源于共同的“母體”一生活。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讓教學內容回歸生活是最重要的途徑。將教學內容融人生活能夠充分展現學生的活力,引導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有利于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生活情境的創設切實加強了語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這對發散學生的思維具有積極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時,作者運用細膩且富有質感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富有情趣與美感的北國秋天畫面,在表達自身對故都的熱愛之情的同時,還摻雜著憂思與孤獨。為了讓學生深刻地感知作者的情感,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以“秋天”為話題,引導學生分享自身對秋天的感受。在分享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為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表達了對秋天的喜愛;有的學生則認為秋天是萬物凋零的開始。教師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感受郁達夫筆下不一樣的秋天。
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現文中描繪的秋天特有風景圖,比如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果奇景等,并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感受作者語言運用的精準性。在講解文中描寫景物的藝術手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情境,體會其中的特點與作用。比如,“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這句話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將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進行對比,反襯出北國秋天的特點。這樣的方式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創設視聽情境,調動多重感官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應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建立對文本內容的分析與解讀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借助互聯網、多媒體等資源,為學生創設適合的視聽情境。與教材內容相似的情境能夠充分激發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讓他們發揮自身想象力,在腦海中構建立體畫面,從而實現學生審美能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古詩《歸園田居(其一)》時,這首詩屬于田園詩風格,作者歸隱后,通過對田園風光的描寫,抒發了愉悅的心情,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贊美。為了幫助學生深入鑒賞,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展示該詩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讓學生初步認知這首詩的情感基調。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這首詩的專業朗讀音頻,幫助學生掌握詩的節奏與韻律,并在聆聽與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詩詞的情感。最后,在鑒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詩詞中描寫田園風光的視頻,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的沖擊下在腦海中形成相應場景的立體畫面,比如詩中描述的草屋、柳樹、村莊、炊煙、狗吠、雞鳴等場景。這樣,在視聽情境下,學生能夠深刻體會詩中運用的動靜結合與遠近結合的寫作手法,同時深刻感受詩中展現的風景美與意境美。
當學生對詩詞的寫作特點與情感表達內容有了基本的認知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與古詩情境相符合的音樂,并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結合自身的想象力感受詩詞的美感。通過創設視聽情境,教師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在詩詞描寫的情境中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培養閱讀能力
問題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師通過設計不同角度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內容的深人探究,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其養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習慣。同時,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自主進行文本內容的研究,從而掌握文本的重難點知識,培養文本閱讀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明確課堂教學目標與主題思想,而且問題設計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問題情境的優勢,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問題指引下實現思維能力與閱讀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講解《包身工》時,本文屬于報告文學,對發生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進行闡述,具有文學性、真實性等特征。作者通過對包身工的生活進行詳細描寫,向讀者展示了當時包身工的境遇,表達了憤世嫉俗的情感。為了讓學生掌握該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閱讀與分析。比如,粗讀全文,尋找文中描寫的兩條線索分別是什么?細讀全文,尋找文中描寫的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是怎樣的?如果讓你為包身工制作檔案,里面應該填寫哪些信息?如何根據文本內容,對相關信息進行補充?精讀全文,探究文中描寫的典型人物是誰?分別在文章中的哪幾段?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文中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這些手法的作用分別是什么?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既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創設表演情境,加強文本感知
高中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較多,學習壓力相對較大,而表演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學生減輕學習壓力,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加強對文本內容的感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內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表演活動。同時,教師應為學生構建自由發展的平臺,鼓勵他們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完成對文本內容的表演。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在情感方面與文本中的角色產生共鳴,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例如,在教學《祝?!芬徽n時,本文屬于小說題材,其中涉及的人物和情節比較多,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學功底,才能感受到小說的特點,以及作者表達的內容。為此,教師可以結合表演情境,引導學生依據文故事情節開展表演活動,以此幫助他們理解文中人物的特點,以及環境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等的作用。比如,文中涉及的人物有四嬸、魯四、賀老六、祥林嫂、短工、柳媽等,學生可以自由結組,并依據自身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將人物形象用肢體動作、語言、面部表情等方式進行展現。學生表演完畢后,教師可以針對表演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并引導學生分享自身對表演角色的理解。同時,表演優秀的學生可以進行單獨展示。表演情境的創設加強了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創設合作情境,提高學習能力
高中生的思維和情感發展已經顯示出獨立性,他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為了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為他們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學習模式的特點,為學生構建合作學習的情境,通過布置適合學生合作的任務,引導他們完成對文本內容的深入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應確保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的核心思想,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合作情境教學模式的優勢,有效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時,本課是《水滸傳》中的經典部分,文中運用了大量的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形象,并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分組,并提出探究任務,讓學生合作探究。比如,分析文中人物的特點,闡述體現人物特點的句子;尋找文中直接描寫風雪與側面描寫風雪的句子,體會這樣的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文中除了描寫風雪,還多次提到火景,尋找其中的句子,并闡述這樣描寫的作用;探究文中細節描寫的句子,體會這些描寫的作用。通過創設合作情境,學生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對文本內容的探究,這對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和學習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六)創設文化情境,提高文化素養
在高中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的部分,也是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為課堂教學注人了新的活力,有助于學生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拓寬文化視野,從而提高文化素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相關內容,為學生創設文化情境,以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從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達到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詩歌《插秧歌》時,整首詩歌運用口語化與生活化的語言,向讀者描繪了一幅韻律和諧、節奏明快、畫面生動的景象。同時,它歌頌了勞動人民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的精神風貌。為此,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歷史知識,探討南宋時期的經濟、文化、農業、科技等的發展特點,并從歷史的視角分析農業在當時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同時,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共同探究二十四節氣的特點及其作用。這樣有助于學生在溫習所學知識的同時,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緊接著,教師可以詳細講解古代文學詩歌的起源與發展,引導學生深人了解詩歌的歷史,以及詩歌所呈現的特點與魅力。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分析詩歌的韻律、詞語運用的特點等,通過創設文化情境,讓學生深入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結語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搭建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人研究情境教學法的特點與實施原則,并結合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以及反饋意見進行優化,以充分發揮情境教學法的優勢,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劉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