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導向,在單元整體教學框架下,將音樂教材中缺乏聯系的各個作品進行有機聯結,以美育浸潤學生,幫助學生進一步地理解、掌握并學會遷移相應的音樂知識,不斷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激發音樂創造力。本文以湘藝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結合音樂教學實踐經驗,探究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策略,努力營造音樂教育教學新樣態,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系統化的學習,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吸收,從而真正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一、思疑:音樂傳承,教學存憂
(一)守舊教學:創新之光何時照耀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的教師并沒有充分認識課程標準的內涵,習慣運用“聆聽—學唱—表演—拓展”這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在教學方法上大多數采用跟唱、重復訓練、模仿等,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大幅度降低。現階段的小學音樂常規課堂大多以“一課一歌”的教學內容為主,課時之間的關聯性不強,導致學生學習的音樂知識呈現碎片化的狀態。究其原因,教師本身的認知程度不夠、主動學習意識欠缺、不清楚各學段和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音樂教學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導致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缺乏系統性。
(二)課堂桎梏:持久之燈何時點燃
小學生的音準、節奏、情緒、情感等音樂能力不足,一直以來是困擾音樂學科教學的主要難題。同時,自主參與音樂課堂展示的學生少之又少,即使學校有音樂比賽,學生也會因為畏懼或不自信等原因拒絕參加。大班化教學導致教師無法對學生的問題一一進行指正,即使課上指出個別問題,學生課后也鮮少再去主動練習與鞏固。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長期以來并沒有課后書面作業,期末考試也是臨時抱佛腳,知識斷層現象嚴重。學習積累講究細水長流,知識能力也需要溫故知新,探索實施音樂單元整體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知識與技能有機結合,改變傳統耗時低效的學習氛圍。
二、尋因:樂韻養心,素養育人
(一)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在音樂課堂上,音樂教學要始終圍繞音樂核心素養開展,讓學生多形式地“聽”,形成審美感知素養;讓學生放松地“動”,提升藝術表現素養;讓學生大膽地“想”,感悟文化理解素養;讓學生盡情地“做”,培養創意實踐素養。
同時,教師可以將音樂與數學、科學、文學、歷史等多種學科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欣賞音樂,同時豐富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種跨學科的融合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跨界合作能力,為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增強學生學習主體意識
相較于以往的課程設置,新課標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因此,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教育發展需求,單元整體教學要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習慣,讓學生形成“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的學習態度。學生只有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能獲得全面發展。
(三)培養學生單元學習思維
怎樣才能讓學生更系統地學習音樂知識呢?教師必須樹立教學整體目標,全面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從音樂課程的審美素養、藝術表達、音樂文化背景出發,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小學音樂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從單元主題、單元目標、單元評價、單元內容四個方面著手,通過大量的探索實踐整合教學經驗,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單元整體教學方案。本文結合湘藝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集中探討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以更好地引領學生深入體驗系統化的音樂學習進程,真正培養他們的音樂學科思維。
三、探路:樂動心靈,全面浸潤
(一)構建框架,挖掘單元主題
單元教學是對整體目標的拆解,是階段性、螺旋性上升的過程。教師應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清晰的教學主線和豐富多樣的課堂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樹立嚴密的邏輯思路。單元教學的意義在于讓學生系統化地學習音樂知識,它將內容、任務、活動和評價等要素結構化,組成一個個具有鮮明特征的學習單元。在單元主題的引領下,學生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具體的學習重點。通過課堂上的教學環節,學生可以參加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逐步構建體系化的音樂思維。
1.搭建單元基本框架
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的實施建議和要求,教師需要構建核心問題,制定教學目標及評價標準,并整合特定的學習內容,將其轉化為驅動性的問題,再將這些驅動器問題拆分成若干個子問題,讓學生通過音樂學習活動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通過《土風舞》《搖船調》《彩云追月》等歌曲的學習,學生將用歡快、活潑的情緒和輕盈、有彈性的聲音演繹歌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深人體驗民族音樂的魅力,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內涵,從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激發學習興趣與愛國情感。
2.制定單元學習主題
單元主題若要聚焦核心素養,必須凸顯音樂學科的特色,并與文化理解相結合,使人文主線與知識技能主線并行不悖。湘藝版教材的編排以人文主題為核心,主題明確易懂。然而,教師往往忽視了音樂知識技能這一隱含主題,它深藏于音樂作品之中,需要通過深入分析、整理和提煉才能顯現。只有當這兩條主線相互融合、相互支撐,音樂學科的獨特性及其育人價值才能得到充分展現。
以湘藝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教師可以進行深入探析。基于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整合教學資源,引入三年級上冊的作品《乃呦乃》以及擺手舞,重組了大單元概念下的單元教學活動。通過這種方式與同類型的民族歌舞《土風舞》建立了聯系,開展課程教學,引導學生體驗多民族歌舞音樂的熱情與多樣性。
(二)主題統領,設置單元目標
一節課可以聚焦 1~2 個重要知識點,簡化教學內容,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反復練習,才能真正達到預期效果。只有過程高效明了,學生才能真正學有所獲,否則就是走馬觀花式的教學。在每一節課教學之前,教師都要對音樂作品要素、風格和文化背景進行細致了解,再從學生的視角出發設置情境,并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啟發他們進行知識和技能的遷移,通過反復聆聽和體驗,最終轉化為深度學習。
1.突出單元教學整體
單元學習的主題統領既要突出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又要強調音樂本體所具有的音樂知識,以及音樂技能的關聯性、邏輯性和系統性,尤其關注學生聽辨、感知、表現、創造等音樂實踐能力方面的引導。將單元教學的落腳點放在幫助學生形成對音樂文化概念的認知上,更加側重于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的發展,也就是音樂學科整體素養的形成。
2.細化單元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僅要考慮到它與學段、學期、社會目標之間的聯系,還要以測試目標形成緊密的層次性。在具體的授課中,教師應對單元目標加以分層和聚化,組織相互關聯的教學內容和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以拓展小學音樂單元教學的深度,從顯性目標、隱性目標、發展目標三個方面進行梳理和提升。
(三)落實“以美育人”,優化單元活動
美育是音樂教育的歸屬和最終目標。首先,音樂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音樂中體驗美、欣賞美;其次,音樂教育有助于學生養成高尚的情操,不斷發現生活中的美、創造身邊的美,從而形成樂觀、寬容、進取的心理;再次,音樂教育有助于學生放松身心、增強記憶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最后,音樂教育春風化雨般地浸潤學生,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感受美,提高綜合素質,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從而使身心更加愉悅、活力更加彰顯、人格更加健全。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設計系統多元且符合學生需求的活動,使學習目標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學生在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過程中升華單元學習主題。
1.指向音樂表達能力的單元活動設計
音樂表達能力在小學階段主要體現在歌唱、演奏等方面,單元教學活動設計則是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讓學生完成相對完整的單元深度學習。單元活動可以融合多學科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相結合,展示豐富多樣的視頻、圖片等,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在播放視頻或圖片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狀態,學生的注意力也會不斷集中,感受不同音樂的節奏變化。例如,如果單元教學重點關注歌唱表現與表達,那么教師就可以設計豐富的聆聽、動情的演唱、綜合性的表演等活動,以鍛煉學生的歌唱能力。以四年級第五單元的教學為例,筆者以《土風舞》進行二次創作,當然,創作的前提一定是與學生在課堂中相互融合,共同探索生成的二聲部旋律。二聲部演唱作為一個主題,通過幾首中外音樂素材的整合,加上豐富的舞蹈,設計多種多樣的音樂形式來引導學生體驗實踐活動。
2.指向音樂創編能力的單元活動設計
學生音樂能力的提高需要多種多樣的實踐體驗活動來實現,因此音樂活動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教學活動是音樂教學的關鍵點,實踐過程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關注實踐與創造,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多種多樣的演唱、演奏、創編等活動。小學生正處于學習能力較為薄弱的階段,還不具備良好的創造能力,但他們性格活潑,模仿能力較強,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活動,適當增加音樂節目的創作,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創編創作能力。
(四)教學評一體化,貫徹單元評價
通過評價,教師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并適時調整教學進度,激勵學生追求卓越的成績,從而增強學習動力。評價主要關注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音樂知識的掌握、創作多樣化音樂旋律,以及與同學的交流能力。首先,課堂上應安排即時練習,確保學生能夠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其次,教師應密切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通過提問等方式強調學習重點,幫助學生加深對關鍵知識的記憶;最后,通過小組競賽和評價等形式檢驗教學成果,增強學生對單元學習的重視。
在精心設定單元和課時教學目標后,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必須采用有效且多元的評價機制,該機制應貫穿于整個單元教學活動的始終。評價不僅是教學的一個環節,而且應始終融入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確立“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綜合教學理念,并建立一個開放的評價體系,強調多維度和多主體參與,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通過這種方式,確保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對學習成果的評價目標保持一致,通過評價促進教學和學習雙向提升。
1.評價內容的素養化
注重評價內容的素養化,意味著評價應聚焦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情感表達和創意表現。評價的核心在于素養中的審美感知,而音樂作為聽覺藝術,能夠培養學生的聆聽習慣,例如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反復玲聽。此外,評價過程應貫穿于每個學習環節和學習活動之中。筆者在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后,設計了相應的知識測評。以《彩云追月》這首樂曲為例,強調聆聽并辨識樂曲主題,體驗不同主題間的音樂差異;識別伴奏中的主要節奏型,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素養;最后以樂曲主題的評價作為本課學習的總結。
2.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在當前的數智賦能時代,智慧美育平臺的“視唱訓練”功能被用來評估學生的演唱能力。因此,重點應放在課堂學習的表現性評價以及指向思維發展的單元小結評價上。評價主體還可以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以及同伴評價。
以第二課時《搖船調》為例,教師設計了評價表,運用自評、互評、師評和機評等多元評價方式,實現了有機的綜合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理解素養得到升華。通過評價,學生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增進了與小組同學之間的友誼,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有效提升了音樂課堂效率,構建了現代化的音樂教學環境。
四、結語
實施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有助于提升音樂課程的教學品質,并確保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綜合發展,進而實現高效的生本課堂。單元教學以新課標為基礎,確立了整體的教學理念,通過設定單元課程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持續細化和分類,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等途徑,最終促進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