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靈魂與根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且對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文化自信、審美意識等發揮著不可小的作用。同時,它可以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深入討論了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現狀與價值,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具體的實施策略,以期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作用,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與發展。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方式不夠合理
教學方式的合理與否影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在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雖然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但是,在滲透過程中仍然以傳統觀念指導教學方法,這導致教學方式呈現機械化與單一性的狀態,無法充分激發學生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比如,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的教學重點是如何幫助學生記憶與背誦古詩詞,卻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這容易導致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產生錯誤認知,只關注古詩詞的記憶技巧,卻無法體會作者在創作時的情感與寫作方式,更無法感受古詩詞蘊含的魅力與文化價值。又如,在進行漢字教學時,部分教師的教學目標側重于漢字的發音與組詞,卻忽視了讓學生了解漢字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以及漢字的本意與引申義。由此可見,教師要認真研究,深化改革,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電子產品的出現為學生接觸外界信息提供了諸多便利。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始階段,對外部信息的判斷缺乏一定的基礎,這導致他們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特別是外來文化的侵襲,加上他們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較少,長此以往,他們會盲目地追捧外來文化,而忽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此外,教師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時,采用的教學方法相對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從而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此,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影響學生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因素,并結合相關內容,提出合理的優化措施。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價值
(一)塑造學生人格品質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點。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語文教材內容逐漸豐富,特別是加入了多元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包含傳統節日文化、傳統美德、人格品質等諸多內容。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人格品質。
(二)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能夠促使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自身的能力與素養,這有利于培養教師終身學習的意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重新審視教學方法,以促進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另外,在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并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體系。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滲透,對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具有巨大的價值。
(三)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在歷史的車輪下經過甄選與發展得以保留的寶貴財富,是民族發展的根與魂。現代教育理念明確指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到學生的思想與情感之中,在豐富學生體驗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傳承意識,由此可見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語文學科在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讓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獲得情感的熏陶與洗禮,而且能夠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激發其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這對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探究教材內容,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縱觀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其中涉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較為豐富,包括傳統美德、人格品質、節日文化、審美情趣等,這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為了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涉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內容,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創造性運用,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達到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
1.識字教學滲透
漢字是文本的基本構成,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路徑。在漢字識字教學中,教師挖掘文字中包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能夠使枯燥的文字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在培養學生漢字理解能力的同時,激發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為此,教師應結合漢字的文化特點,創設趣味性的識字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漢字記憶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欲望。
以《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為例,其中涉及的漢字有“肚、眼、跳”等。在講解時,教師可以結合漢字的字源,運用字理識字法,幫助學生記憶相關漢字。比如,“肚”是形聲字,本義為肚子與腹部。該字的左側“月”在古代的寫法更像人身體的一塊肉,右邊的“土”表示字音,而且土字的最初字形代表地上有一層泥土。為此,教師可以將“肚”字的左右結構運用圖示的方式進行展示?!把邸笔菚庾?,篆文中的“眼”左側為“目”,右側分為上方為“目”,下方更像是一個人坐著。左側的“自”即為眼晴,右側的“艮”為對視的意思。在講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擺動作的方式來進行記憶。“跳”字的本義為跳躍,屬于形聲字,左邊的“足”表示腳,右邊的“兆”代表字音。講解時,教師也可以結合字的字源,通過展示相關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記憶。同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漢字的發展過程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呈現。強化字源的講解既能夠激發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又能夠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
2.詩詞教學滲透
詩詞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反映各個時代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融合的最佳方式。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挖掘詩詞中蘊含的美學元素、情感表達方式、創作背景等內容,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詩詞文化形成全新的認知,并在鑒賞詩詞的過程中與作者產生共鳴。同時,這種方式能夠充分發揮詩詞教學的作用,達到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學習能力的目標。
以蘇軾的《贈劉景文》為例,這是蘇軾在送別好友劉景文時寫的一首詩,傳遞了作者對好友的勉勵與支持。在講解該詩詞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感知作者的情感。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景色描寫的作用,從而深入感受作者的構思與語言運用的巧妙。比如,為學生展示詩詞中描繪的荷盡一無擎雨蓋、菊殘一有傲霜枝、橙黃橘綠等景象。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字詞運用的特點,如“盡”“殘”等字充分展現了秋天景色的凋零,而“傲”字將菊花的堅強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最后,為了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詩詞內容,教師可以簡要闡述詩詞的寫作背景,以及蘇軾所處時代的經濟、文化等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詞的內涵,讓他們深刻領悟詩詞在語言運用、情感表達等方面的特點,從而激發他們對詩詞文化的熱愛,培養他們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
3.傳統故事滲透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故事占據著重要地位,包括風俗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這些通俗易懂的故事符合小學生的發展特征,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夠熏陶學生的品質,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這需要教師深入故事內容,并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刻感受故事所傳遞的情感,從而達到高效的教學目標。
以《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為例,它們都屬于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的特點是將人生哲理通過趣味性的方式進行表達?!锻鲅蜓a牢》講的是一個養羊人由于沒有及時加固羊圈,導致羊圈里的羊又少了一只,后來他吸取教訓,及時加固羊圈,羊便再也沒有少過。這個故事揭示了發現問題應及時提出方案,以得到補救的道理?!掇朊缰L》講的是一個人為了使禾苗長得更快,將田里的禾苗都拔高了,最終,禾苗不僅沒有長高,而且都枯萎了。這個故事揭示了做事應遵循事物發展規律,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在講解這兩個故事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趣味動畫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演繹,體會文中描述人物心情與動作時的語言特點,并分享自身的感受。最后,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深人思考故事所闡述的哲理。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僅能夠深刻感知古人的智慧,而且在提升學習效果的同時陶冶了品質。
(二)優化教學方法,加強文化積累
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深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方式正在經歷著重要的變革。這促使教師在設計教學模式時,始終聚焦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織相關活動,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體而言,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深人文本內容,探究文本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并進行適當的拓展與延伸。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文本中的思想與情感,還能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拓寬視野,加強文化積累,從而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以《景陽岡》一文為例,本文節選自古典名著《水滸傳》,文中運用了大量的環境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方法,充分展現了語言運用的特點。為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通過設計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語言運用的特點。比如,文中涉及武松的語言與動作描寫的句子都有哪些?你能從中體會到武松怎樣的性格?文中涉及細節描寫的句子有哪些?具有怎樣的作用?在刻畫人物性格特點時,除了語言和動作描寫之外,還采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在描寫武松打虎時,作者運用了一系列的動作描寫,這些描寫具有怎樣的效果?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演繹文本內容,并給予他們合理的評價,從而使他們充分認識到這些描寫方式的作用。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共同欣賞與武松相關的其他章節,以加強學生的文化積累,激發他們的文化傳承意識。
(三)組織實踐活動,培養傳承意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經驗積累與總結,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融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再局限于教材中,以拓寬滲透路徑與滲透方式。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生能夠深入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獲得文化的熏陶,這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發揮著重要作用。
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以傳統節日文化為背景,教師可以組織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活動。比如,讓學生搜集我國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并依據相關內容制作成精美的節日文化卡片,或者開展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活動。比如,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探究端午粽的做法,共同品味屈原創作的詩詞。同時,學生可以與父母共同制作端午粽,并在第二天的課堂中分享制作端午粽的過程與感想。在中秋節,教師可以開展詩詞朗誦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各個時代慶祝節日的方式。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合新時期的教育理念,也順應學生的發展趨勢。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秉承“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深入挖掘教材中涉及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同時,立足課內外活動,從多個角度入手,讓學生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獲得素養與能力的提升。
(劉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