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評析情況來看,閱讀占比逐年上升。可見,現階段的語文學科應將閱讀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重點,以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來提升閱讀教學質量。基于“雙減”政策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實現“減負增效”,在掌握閱讀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優化閱讀教學模式,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創造良好的條件。本文以小學語文為研究對象,就“雙減”背景下的閱讀深度教學展開探討。
“雙減”政策的提出與實施對當前的學科教學改革作出了明確指示。教師應在保證學科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建立高效的能力培養機制,全面提升學科教學的有效性。在小學這一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語文學科的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方向,深入研究“雙減”背景下開展閱讀教學工作的方法。教師應以實現“深度學習”為目標,對現有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與優化,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深度教學的重要性
(一)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雙減”政策的實施能夠改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教師通過開展閱讀深度教學,以“精讀細思”為基本導向,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并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引導學生高效完成閱讀學習任務,從而提高閱讀學習效率。相較于以往的閱讀教學模式,學生將從“死記硬背”轉變為“自主思考”,通過學習方法的轉變,減輕閱讀學習帶來的負擔,并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課文內容,收獲理想的閱讀學習成果,獲得閱讀學習體驗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其學習經驗不足,缺乏有效的方法,在面對閱讀學習時會存在畏難心理,難以對閱讀學習產生興趣。而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以閱讀深度教學為導向,側重改進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基于學生的閱讀能力開展教學工作,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使其真正感受到閱讀的魅力,享受閱讀學習的過程,從而收獲良好的學習體驗,對閱讀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雙減”政策的提出使得小學語文的基本教學理念得以轉變,教師將不再單純地以知識講解為目標,而是將教學重點置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著重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通過開展閱讀深度教學活動,教師能夠對學生實施更有效的教學引導,促使其對課文內容進行深人研究,在鍛煉其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培養其創新思維。同時,這樣的教學活動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有效發揮閱讀教學的作用,為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深度教學要求
(一)增強自主意識
基于“雙減”政策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更加傾向于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遵循學生的學習意愿進行教學設計與活動安排,合理選擇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促進“教”與“學”之間的平衡。“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深度教學的實質是一種雙向的活動,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語文閱讀深度教學中,教師應側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其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二)開展趣味教學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初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仍未褪去孩童的天真和稚嫩,依舊保留著愛玩的天性,而“雙減”政策也強調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教師應思考在小學語文閱讀深度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引領其快樂學習,享受閱讀的樂趣。由此可見,教師有必要在閱讀教學中融人趣味元素,堅持趣味教學原則,立足學生的興趣點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依托趣味化的閱讀課堂提高學生對閱讀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為實現高效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三)側重實踐演練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積極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既要保證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有效掌握,又要促進其學習技能與方法的內化,這需要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深度教學中貫徹“理論結合實踐”的原則,為學生創造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由此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鍛煉其學習能力,促進其學科綜合素養的發展。教師應基于實踐性教學原則,在閱讀教學中指引學生建構知識、提出問題,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深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認識,實現深度教學。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深度教學策略
(一)拓展閱讀教學資源,深入挖掘文本內容
在探索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深度學習的路徑中,教師應認識到閱讀深度教學應以閱讀文本為基礎,通過帶領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人挖掘,剖析文本內涵,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豐富閱讀知識積累,實現深度學習。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拓展相應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結合豐富的閱讀學習素材對文本內容展開深入挖掘,形成個人獨到的見解,從而在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同時保證閱讀深度學習效果,并實現高效教學目標。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為例,學生會對課文題自感到好奇:“什么樣的街道上會鋪滿金色的巴掌呢?金色的巴掌又是什么?”為了解答這一問題,學生需要對文章進行深入剖析。為了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閱讀學習目標,教師應結合文章內容,講述作者張秋生的事跡,并介紹文章的創作背景:作家張秋生在創作《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時正值秋季,彼時他正在上海市區的一條幽靜的馬路上散步,當時馬路的兩邊種著高大的懸鈴木(又稱法國梧桐)。因天氣轉涼,樹葉中的葉綠素被分解,而葉黃素和胡蘿卜素使樹葉呈現出黃色,這種自然現象激發了張秋生的創作靈感,因此描寫了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后,梧桐樹的樹葉鋪滿了水泥道,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這便是《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的由來。通過教師對課外資源的拓展,學生能夠得知文中的“水泥道”是上海市區的一條幽靜的馬路,而“金色的巴掌”指的是秋季法國梧桐樹發黃的樹葉。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剖析,思考作者為何用“金色的巴掌”來形容發黃的法國梧桐樹的樹葉、描寫“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意圖是什么,以及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在課外資源的輔助下,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會更加透徹,且能夠結合背景資料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由此提高閱讀學習效率,減輕學習負擔。
(二)凸顯閱讀教學目標,設計核心學習任務
深度教學活動的實施應以具體的閱讀教學目標為基本導向,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明確方向,實現整體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在“雙減”背景下開展語文閱讀深度學習活動,教師應在做好知識內容梳理的基礎上,制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并圍繞目標設計“深度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明確閱讀學習的思路,開展探究式閱讀學習活動,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閱讀學習效果。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麻雀》為例,在開展深度閱讀學習活動之前,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設計核心學習任務,如“文章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想通過這件事表達什么?”“閱讀完課文后,麻雀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等,并組織學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開展閱讀深度學習。以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為目標,學生能夠明確閱讀學習的重點,并依據學習目標的前后關聯性構建閱讀學習思路,快速完成閱讀學習任務,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在文章中找尋關鍵字詞和語句,梳理文章脈絡,學生能夠明確文章所描寫的故事發生在麻雀和獵狗之間,講述的是老麻雀舍身保護小麻雀的過程,由此解決第一個問題。
隨后,教師指導學生運用高效的方法解讀課文內涵,結合后面兩個問題,學生認識到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筆觸描寫老麻雀與獵狗搏斗的過程,通過重點分析這些語段,既能夠了解作者筆下的老麻雀是一只怎樣的麻雀,又能夠分析出作者詳細描寫老麻雀舍身救小麻雀過程的意圖。由此,學生可以將閱讀問題進行整合,梳理文章脈絡,圍繞任務核心目標,探索關于描寫老麻雀的用詞,對老麻雀的形象進行解讀,并剖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融入趣味元素,如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結合原文演繹老麻雀與獵狗搏斗的過程,從而代入角色深人感受老麻雀的形象特點,增強閱讀學習的趣味性。在圍繞任務拓展的趣味活動中,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老麻雀保護幼崽的急切心情,以及與敵人殊死搏斗的無畏氣概,并代入作者視角,思考作者在看到這樣一種場景后會流露出哪些情緒,由此感悟作者通過文章歌頌偉大的母愛、感嘆母愛力量之強大的情感內涵。以學習任務和核心問題為指引,教師通過深度教學指導學生掌握閱讀學習技巧,輔助其高效達成學習目標。
(三)優化閱讀教學設計,體現閱讀教學層次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圍繞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進行教學流程的設計和教學活動的安排,以保證學生高效學習,為達成深度學習目標打好基礎。基于此,教師應通過閱讀教學設計的合理優化,以多個子目標為基礎,構建具有層次化的閱讀深度學習目標體系,完善閱讀教學設計。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剖析,深度學習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古人談讀書》為例,本課由三篇文章組成且均為古文。第一篇為《論語》的節選,主要探討的是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第二篇為朱熹的名篇,探討的是讀書的方法;第三篇則是曾國藩的文章,告誡世人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恒,并通過正反兩方面的論證,證明這三點對于讀書人的重要性。結合本課的結構特點,教師可以為每個部分設計對應的子目標,如第一部分,思考“孔子在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上持什么樣的觀點”;第二部分,分析“朱熹是如何認識讀書這件事情的”;第三部分,結合曾國藩的事跡說一說他對讀書人提出的要求。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應通過自讀認識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在理解課文內涵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分析,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句,在運用相關工具書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關于學習態度方面的啟發,并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為了達到閱讀深度教學的目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地拓展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資源,如為學生提供論語的電子書課件,使其從中搜尋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并與課文內容相結合,進行綜合性理解。在完成各個子目標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在閱讀中獲得的啟發融入實際生活,并結合個人的學習經歷,以故事分享的形式講述自身的讀書趣事,探討如何養成正確的讀書態度和學習習慣,這既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又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結合文章內容細化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依據目標導向,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各個子目標,并綜合全文進行總結,能夠增強學生的閱讀學習成就感,使其樹立學習自信,激發閱讀興趣,從而體現“雙減”政策引領下的閱讀深度教學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為了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深度教學的目標,首先,教師應把握閱讀教學的內涵,明確閱讀教學的重點;其次,教師應從深度學習理念人手,對深度學習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路徑展開研究,以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最后,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能力培養要求,以深度學習為導向,構建高效的閱讀能力培養機制,在保證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效率的同時,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創新性發展。
(劉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