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和載體,記錄了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思想。因此,漢字教學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如今,小學語文課堂上關于漢字書寫規范的教學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小學階段是塑造學生意識、習慣以及思考和行為模式的關鍵時期,基礎的漢字書寫教學直接關系到學生這些方面的培養。只有找到正確的路徑和方法,才能為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重點探討小學語文漢字書寫規范的教學,首先分析了小學生漢字書寫中常見的問題以及小學語文漢字書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探究了小學語文漢字書寫規范教學的實踐路徑,旨在推動漢字書寫規范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小學生漢字書寫的常見問題
漢字是在世界語言體系中顯得十分獨特的方塊字,每一個字都是獨立的,但每一個獨立的字都是由各種筆畫組合而成,有的字筆畫多,有的字筆畫少,有的字橫平豎直,有的字蜿蜒曲折,有的字特立獨行,有的字又有著很多“兄弟”,這增加了漢字的書寫難度。而小學生普遍存在控筆能力不足以及不專心、不細心的問題,在書寫漢字時容易出現相似筆形混淆、錯誤連接筆畫、錯誤增減筆畫和相似部件混淆的情況,這需要教師在漢字書寫規范教學中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一)相似筆形混淆
漢字的基本筆形包括點、橫、豎、撇、捺、提、折、鉤八種,基礎筆形之外則包含由這八種筆形中的一部分組合而成的其他筆形,常見的有豎彎、豎彎鉤、橫折、橫折彎鉤、豎鉤、橫折鉤、豎折折鉤、豎折、撇點、豎提、橫折提、彎鉤、斜鉤、臥鉤、橫鉤等,而其中的一些筆形有著極高的相似度,在相似的漢字中很容易混淆,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綜合小學生在漢字書寫中常見的錯誤可以發現,將“點”寫成“捺”,將“提”寫成“橫”,將“彎鉤”寫成“豎鉤”的問題比比皆是。
(二)錯誤連接筆畫
漢字作為結構化的方塊字,有著外部結構化特征明顯、內部各部件關聯緊密的特點,在筆畫的連接上既講邏輯,又講美觀,所以學生對筆際關系的理解就會對漢字的書寫產生重要影響。但就小學生對漢字的書寫而言,筆畫相連位置不準確、筆畫相離變相接、筆畫相接變相離、筆畫相接變相交、筆畫相交變相接等連接問題十分常見,而筆畫連接的改變就可能直接將一個字變成另一個字,如“田”和“由”“天”和“夫”、“采”和“采”,進而改變整句話的意思。
(三)錯誤增減筆畫
對筆畫的錯誤增減是漢字書寫中十分常見的問題,不僅小學生容易出現,不常書寫漢字的成年人也容易出現,但小學生對漢字筆畫的錯誤增加大都是因為對字形結構的認識不夠準確,成年人則是因為長期疏于書寫。有時候,對筆畫的錯誤增減不會改變某個詞或某句話的完整意思,但有的時候,對筆畫的錯誤增減就可能導致整個詞或整句話的意思被徹底改變,如將“王國”寫成“玉國”,指代范圍就會變小,將“套間”寫成“套問”,詞性就會發生改變,這也會導致理解層面的問題。
(四)相似部件混淆
漢字的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的內容,其中漢字是最高層次、部件是中間層次、筆畫是次低層次、筆形是最低層次,而漢字中部件的多少決定著這個漢字是獨體字還是合體字,合體字中不同部件的方位關系則決定著這個漢字是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左中右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還是鑲嵌結構。其中,漢字的部件越多,結構就可能越復雜,學生也就越容易在書寫時出現混淆相似部件的問題,尤其是在對漢字熟悉度還不夠高的小學階段,或者是在書寫成對出現的相似漢字時,如琴瑟琵琶、魑魅翹。
二、小學語文漢字書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課堂上有關漢字書寫的教學集中在低年級階段,這主要是因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以識字、認字為主,寫字是與識字和認字相匹配的活動,在教給學生識字、認字的過程中,寫字變得順理成章。此外,小學階段的一切教學都要落實到書寫上,在書寫習慣養成初期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更有利于他們正確書寫習慣的形成。但就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漢字書寫教學而言,教學內容過于僵化、沒有落實字理教學和欠缺專項演示指導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一)教學內容過于僵化
結合現階段的課堂教學實踐來看,教學內容僵化的問題并不是某一門課程或某一個教學模塊獨有的問題,在不符合當前教學生態的教學模式下,很可能出現在所有課程及所有的教學模塊中,包括小學語文課堂上對漢字書寫規范的教學。在教學如何書寫漢字時,很多教師存在著過于依賴課本、不注重教學內容延伸的問題,學生練習書寫的漢字被限制在教材范圍內。雖然教材中的漢字類型多樣,可以覆蓋常見的筆畫,但內容上不夠新鮮和有趣,所以很難調動學生的興趣。
(二)沒有落實字理教學
字理指的是漢字的構造依據,或者說漢字的構造規律,而字理教學指的是依據漢字構造規律開展的識字、認字和寫字教學,尤其關注漢字形、音、義之間的關系,教師需要通過對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來幫助學生建立對漢字的直觀記憶,確保學生在書寫漢字時不會出現記憶混淆的問題。但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對漢字書寫規范的教學實踐中,大部分教師所采用的是直接灌輸搭配重復抄寫的教學方式,沒有落實深入漢字構造的字理教學。
(三)欠缺專項演示指導
對漢字的書寫有著兩種境界,基礎境界是指在正確書寫漢字的同時,保證漢字的結構性與整體性,進階境界是指在正確書寫漢字的同時,通過對各部件大小比例的調整彰顯漢字的結構美。小學階段對漢字書寫規范的教學追求的是這兩種境界的中間地帶,在正確書寫漢字的同時保證書寫出來的漢字具備“可讀性”,即能夠讓人快速識別漢字的字形,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練習。但是,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漢字書寫教學中缺乏這種專項的演示和指導。
三、小學語文漢字書寫規范教學的實踐路徑
漢字書寫尤其強調對字形結構的記憶和對筆的控制能力。其中,對字形結構的記憶主要通過課堂上的認真聽講來建立,而對筆的控制能力則需要通過課后持續練習來提升。小學生上課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也無法長期保持,這是影響他們記憶字形結構的主要因素,課后控筆練習不夠的問題則直接導致他們寫字歪扭、沒有美感?;谶@種客觀事實,教師要想提升學生書寫的規范性,就要從兩個角度落實對學生的引導,既要通過課上的演示和要求來幫助學生建立對字形結構和筆畫順序的深刻認知,也要通過課后練習來落實對學生書寫技巧和控筆能力的鍛煉,雙管齊下,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生規范書寫漢字的意識與能力。
(一)強化書寫演示,落實標準示范
就漢字的書寫規范而言,結果與過程同樣重要,無論是結構簡單的字,還是結構復雜的字,書寫時每一個筆畫的先后順序都有標準,每一筆的起筆和落筆也同樣有要求。所以,要想規范學生對漢字的書寫,教師必須強化課堂上的書寫演示,同時落實對筆畫書寫標準的示范,為學生的書寫練習提供一個可以模仿的范本,讓學生可以參考范本來調整自己書寫對應漢字時的筆畫順序,而這是學生養成規范書寫習慣的重要基礎和驅動力量。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小小的船》一課為例,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教會學生書寫的漢字有四個,即“月”“兒”“頭”“里”,這四個漢字都是獨體字,沒有偏旁部首。而從筆畫的書寫順序來看,“月”字的書寫需要從“撇”開始,接“橫折鉤”,然后先寫上面的“橫”,再寫下面的“橫”;“兒”字的書寫同樣需要從“撇”開始,然后是“豎折鉤”;“頭”字的書寫要從兩個“點”開始,先寫上后寫下,然后在兩個點下面寫一“橫”,在兩個點右邊寫一“撇”,最后在右下再寫一“點”;“里”字更復雜些,需要先按照“豎一橫折—橫—橫”的順序寫完上面的“曰”,再按照“豎一短橫一長橫”的順序寫完與“曰”相交的“土”。分析完每個字的筆畫及書寫順序后,教師就可以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演示,以幫助學生建立更規范的筆畫認知。
(二)規范書寫流程,嚴格要求姿勢
在教給學生字的書寫方法時,教師需要嚴格按照“觀察筆畫一觀察結構一觀察偏旁一拆分組合”的順序來開展流程規范的書寫教學,通過課堂上的引導教會學生掌握一個生字的全過程,以此為學生自發地進行生字書寫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此外,教師要注重調整學生書寫時的執筆和坐姿,并嚴格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姿勢完成漢字的書寫。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為例,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教會學生書寫的漢字包括“他”\"地”\"河”\"說”\"也”\"聽”\"哥”,在這些生字中,“他”“地”“河”“說”“聽”都是左右結構的合體字,“也”是獨體字,“哥”是上下結構的合體字。按照“觀察筆畫一觀察結構一觀察偏旁一拆分組合”的書寫教學流程,教師需要在依據漢字結構完成分類以后,引導學生對同樣結構的漢字展開對比式的筆畫觀察、結構觀察、偏旁觀察和部件拆分與組合。而在書寫姿勢上,教師則要從“頭正、肩平、身直、足安”四個角度出發,逐步規范學生頭、肩、足的位置和身體形態,然后從“捏、托、墊、靠”四個角度出發,逐步規范學生執筆時手指、手掌的形態和筆在手里的位置。
(三)完善書寫作業,科學規劃訓練
要想達到規范書寫的標準,正確書寫習慣的養成和正確數學技巧的掌握缺一不可。而不管是習慣的養成還是技巧的掌握,都離不開大量的練習,習慣需要靠重復的操作來養成與鞏固,技巧也需要靠重復的操作來理解與習慣。所以,就小學語文課堂上有關漢字書寫規范的教學而言,教師需要落實對書寫作業設計思路的優化與完善,科學規劃學生的漢字書寫訓練。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為例,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教會學生書寫的漢字包括“兩”“哪”“寬”“頂”“眼”“睛”“肚”“皮”“孩”“跳”,而書寫作業的設計也要圍繞這幾個漢字展開。以這些漢字的結構特征和學生的能力水平為依據,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教師在設計書寫作業時可以對這些字的順序做出調整,讓學生先練習“兩”和“皮”這兩個獨體字的書寫,再練習“寬\"這個上下結構的合體字的書寫,最后按照“眼”“睛”“肚”“頂”“孩”“跳”的順序練習六個左右結構的合體字的書寫。對書寫練習順序的調整更有利于學生建立對同樣結構漢字各部件位置關系和比例關系的清晰認知,從而助力學生規范書寫習慣的養成。
(四)創新書寫形式,科技支撐教學
雖然常規定義里的書寫被限定為在紙上用筆寫字,但是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筆”和“紙”的定義不再常規,書寫的定義自然也不再常規。市面上大量觸摸屏的電子設備也被稱作“電子紙”,可以在這些“電子紙”上書寫的“電子筆”有著許多不同的類型。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用電子設備創新書寫形式,在科技的支撐下開展新型書寫教學。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一批出色的馬》一課為例,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需要教會學生書寫的漢字包括“匹”“妹”“波”“紋”“像”“景”“戀”“舍”和“求”。在科技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將這些漢字導入練字軟件,讓學生在智能設備上完成書寫練習。與直接在紙上進行的書寫練習相比,在智能設備上進行書寫練習主要有三個優勢:一是可以隨意放大或縮小,并支持覆蓋式摹寫;二是可以隨意擦除和撤回,不會造成資源浪費;三是可以通過程序上的設定規范學生的筆畫書寫順序,學生如果沒有按照標準的筆畫順序書寫,就不能進入下一個步驟。同時,在先進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在課后的練習也能獲得專業的指導,這對他們書寫規范的助力極大。
四、結語
小學是學生養成正確書寫習慣的關鍵時期,小學生在意識、認知與習慣層面的不足在為教師提供了更大發揮空間的同時,也對教師在教學中的耐心和細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小學生的真實水平與真實需要來看,對小學語文漢字書寫規范教學的完善大致有著八個關鍵要點,包括嚴抓規范、趣味引導、大量賞析、持續練習、營造氛圍、總結規律、設置比賽和多元評價,分別對應著規范的認知、興趣的培養、思維的完善、習慣的養成、興致的激發、技巧的掌握、自信的增強和水平的提升。對小學生漢字書寫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沿著認識正確寫字姿勢、學習多種寫字和運筆技巧、進行模式化練習的基本邏輯持續推進,以逐步實現對學生意識、認知與習慣的培養。
(劉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