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可視化是近年來在教育、管理及創意領域廣泛應用的一種方法,其核心在于通過圖表、圖像等視覺化的工具,將原本抽象、隱匿的思維結構、思維路徑及其方法具象化,使其變得清晰可見。筆者以小學語文中段為例,在推進整本書閱讀時恰當引入思維可視化這一方法,從思維奠基導出閱讀興趣、思維建構推進閱讀深度、思維拓展拓寬閱讀廣度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閱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實現閱讀思維顯性化、結構化、系統化,從而提高閱讀效率,促使學生成為主動的閱讀者。
一、思維奠基,導出閱讀興趣
整本書閱讀教學應當注重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為持續閱讀奠定思維基礎。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概念圖等思維可視化工具,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閱讀認知框架,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進而培養他們對整本書閱讀的濃厚興趣。
(一)借圖發散思維
好奇心與質疑探究是激發興趣的重要驅動力。在學生閱讀整本書之前,教師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封面和目錄進行預測及質疑,并將猜測或質疑的觀點以頭腦風暴型圖像的方式記錄下來,通過閱讀不斷驗證猜測、解決問題、記錄分支思想。這種閱讀體驗將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推動他們深入閱讀。例如,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導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目錄的瀏覽、精彩片段的展示、神人神技的快閃,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好奇,并及時引導學生構建頭腦風暴型圖像,打開他們的閱讀思維,以好奇導出興趣,以成就保持興趣。
(二)借單整合梳理
在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教師要根據書中的核心主題、關鍵情節、重要人物,設計一些行之有效的導讀單,將隱含在整本書中的關鍵信息提揀出來,整合梳理,由“篇”到“本”,由“個”到“類”,促進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提升其閱讀興趣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在《伊索寓言》的閱讀教學中,驢子、雄獅、狡狐、猛虎等構成了故事的核心角色。針對此類創作特色,教師有意識地強化目錄在教學中的功能性,針對目錄設計閱讀指南,指導學生利用目錄進行預覽,進而洞察寓言故事中主角形象的豐富多樣。通過運用圖表等思維可視化工具進行分類嘗試,鍛煉學生的全局感知力與歸納整合能力。
(三)借表有序推進
教師應借助閱讀計劃表、閱讀分享圖、評價榜單等思維可視化工具,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推進學生有序閱讀、持續閱讀,避免閱讀隨意化、碎片化。在導讀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表,通過設定具體的閱讀目標和時間,確保閱讀行為有序且高效。在閱讀過程中,及時檢查閱讀計劃表的落實情況;設計形式多樣的閱讀分享圖,例如《綠野仙蹤》中多蘿茜的行走路線;設計指向明確的評價榜單,比如在閱讀《中國寓言故事》后,評價誰是最有智慧的角色,誰是最可笑的角色…通過設定任務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推動閱讀深入進行。
二、思維建構,拓展閱讀深度
通過運用思維可視化工具,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書中的脈絡,有效整合零散的信息,進而實現信息的邏輯性和立體性排列。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書本內容的整體把握,還能推動他們深度閱讀,促進他們對整本書的全面理解與建構。
(一)梳脈絡,理順故事情節
教師可以利用情節線、魚骨頭、流程圖等方式,引導學生理清故事的發展脈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清晰理解故事結構,還能根據自身的特長和興趣,對情節進行個性化的梳理與分析。這種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還加深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從而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得更深刻的體驗。
例如,在學生閱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時候,教師可以以《刑天舞干戚》為例,引導學生先用魚骨圖梳理出故事的情節線索,再獨立理順其他故事的情節。
(二)抓事件,思考因果關系
在一本書中,重要事件的發生是推動故事發展的核心因素。通過思維可視的方式,將這些關鍵事件系統化羅列,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故事脈絡,還能加深他們對相關內容的理解與記憶。例如,在閱讀《上下五千年》時,學生以時間軸的方式整理了書中每個朝代的重要人物、事件及瓷器;在閱讀《陳嘉庚一—華僑之光》時,則通過梳理陳嘉庚一生中的關鍵事件“下南洋——還父債——辦學校”,來把握全書結構。思維導圖以其直觀的特點,將信息以圖像化的形式呈現,使得學生在對全書內容進行整體建構時更加得心應手。同時,這種方法還促進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鼓勵他們思考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在理解故事的過程中獲得更深刻的見解。
(三)畫地點,把握整書內容
在一些故事中,地點的轉換常常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運用旅游手賬或“地圖式”思維導圖等方法,繪制出故事中的關鍵地點,從而更好地把握整部作品的框架。例如,在與四年級學生共同閱讀《細菌歷險記》時,鼓勵學生繪制細菌的旅游手賬;而在與三年級同學共讀《愛麗絲夢游仙境》時,則引導他們畫出愛麗絲的故事地圖。無論是旅游手賬還是故事地圖,這些工具都以故事中的關鍵地點為基礎,幫助學生構建全書內容的框架,把握整本書內容。
(四)抓特點,理解寫作規律
在初步閱讀《中國民間故事》后,學生選擇《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田螺姑娘》等故事進行樹狀圖的繪制。通過樹狀導圖,學生能夠迅速抓住中國民間故事的基本特點,從而從宏觀層面理解寫作的內在規律:主人公美好生活一一遭遇反派,歷經磨難一戰勝困難,重獲幸福。樹狀導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把握民間故事的寫作結構,促使學生更高效地閱讀其他故事,還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民間故事中人們對善與惡、希望與挑戰的普遍認知。
三、思維拓展,拓寬閱讀廣度
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可視化工具深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表達形式等,關注前后文本之間的聯系,進行針對性的比較與聯結,挖掘每本書的獨特內涵和創作意蘊。通過這種多維度的思維訓練,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解釋推斷能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一)借圖定義角色,更準確地評價人物
在閱讀完一本書后,學生通常能夠清晰地列出人物名稱。然而,當深人探討這些人物的特點時,他們往往難以給出準確的回答。思維可視化工具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分析和整理信息,促使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物進行深度剖析,在文字中發現人物的多維特性,從而提升評價能力和閱讀理解水平。
1.借表格分析人物形象。通過運用思維可視化工具,學生能夠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的人物基本屬性、性情、經歷等信息進行結構化展現,進而達成一個更為完備的理解層面。利用表格的形式輔助學生整理這些信息,并從多個維度進行對比分析,能夠較為精確地界定人物的特征。
2.借導圖歸類人物特點。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分類和比較。例如,在閱讀完《伊索寓言》后,學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對不同主人公,如驢、獅子、狐貍和農夫等,進行系統的比較與歸納,提煉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象征意義。同時,思維導圖還可以對某一類品質的故事人物進行歸納,如勇敢、智慧或貪婪等特質。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使他們在理清故事內涵的同時,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和寓意。
3.借名片評價書中人物。例如,在閱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我心中的第一神人”繪制人物名片,深入挖掘人物的人性與情感,并將其與其他神話人物進行對比。這種全方位的分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更讓學生對中國古代神話的深邃內涵有了深刻領悟。
(二)圖表體悟意蘊,更深入地把握主題
1.借表體悟文化自信。借助集體繪制的“神話故事與人類文明同行”圖表(如表1所示),學生可以清晰地識別出神話故事中蘊含的文明印跡。這些故事不僅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觀察與思考,更是他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產過程中總結出的智慧結晶。通過交流,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神話故事并非憑空產生,而是古代先民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的一種精神寄托與文化表達,體現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與自然和社會的互動關系。



2.借表領會故事主題。在閱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國民間故事》這類由多篇故事組成的整本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對多篇故事進行比較、歸納、揣摩和體會,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主題。例如,在帶領學生閱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時,教師引導他們運用表格來梳理《大禹治水》的創作意圖,并依此類推《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背后所隱藏的民族精神,從而體會故事主題。如表2所示。
3.借表培養類化意識。神話故事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奇幻元素,能夠深深吸引讀者的興趣。例如,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整本書閱讀中,通過對《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三則故事的分析,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神話其中的奇妙元素,如神人、神技和神跡,并進一步探討救世神話的三段式結構。學生積極參與,利用其他故事進行驗證,并以表格的方式進行梳理,加深了對救世神話一般特征的理解,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對于自然探索與解釋的愿望。如表3所示。
學生通過使用表格這一工具,能夠依據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直觀地從特定故事的已知特征推導出一類故事的共性特征。這一過程體現了由個別到一般的類比推理方法,有助于學生構建更全面的理解框架,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從而提升整體閱讀效果。
4.借圖激發創造意識。故事中的矛盾沖突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元素。通過矛盾沖突,讀者能夠深入理解角色的動機與情感,引發對情節的共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相關情節圖,并結合講解和評析等方法,幫助學生更深人地理解故事的結構,從而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培養學生更全面的閱讀素養。例如,在閱讀《白蛇傳》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繪制情節梯以及故事發展圖。情節梯通過層層遞進的結構,幫助讀者把握主要沖突的逐步升級與轉折,而故事發展圖則提供了一種可視化的方式,突出不同角色之間的關系變化及沖突的加劇。兩種方法相輔相成,增強了學生閱讀的參與感,激發了個體創造力,拓展了讀者的理解深度,提升了整體閱讀體驗。
四、結語
在整本書閱讀中運用多樣化的思維可視化工具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思維,進而拓展他們閱讀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它還能增強學生的內在閱讀驅動力,促使他們養成更加積極的閱讀習慣,成為主動的閱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