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明確了語文學習任務群分為六類,其中“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文字的魅力,擁有個性化的審美意識,并通過品味文字作品,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以此來嘗試進行自我創作。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文學閱讀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還能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場景描述等元素,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和審美情趣。表達則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感受與思考,這些通過閱讀體驗轉化為創意表達的動力,借助文學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與表達教學的不足
(一)教學方法單一,缺乏針對性
在當前眾多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仍然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這種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需求,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常常以被動的姿態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探究和思考的機會,這限制了他們在閱讀理解和表達方面的能力。在閱讀時,由于固定思維的束縛,理解思路變得僵化,缺乏創新;在表達時,由于習慣于被動聽講,學生往往不敢表達自我、暢所欲言。這樣的學習環境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效率低下。
此外,教學過程中缺乏針對不同學生特點和需求的差異化教學策略,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難以適應每個學生的學習節奏和興趣點。對于語文基礎扎實、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仍然采用常規的教學手段,并未提供更具挑戰性的閱讀材料或深入的討論話題;而對于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也未能提供足夠的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克服表達障礙。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影響了他們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過于注重傳授技巧,忽視學生創意表達
過于注重學習技巧的傳授是傳統教育中常見的問題之一。很多教師在閱讀與表達教學中,往往將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教授學生如何恰當地使用標點、如何組織句子結構、如何應用修辭手法等技巧性知識上,雖然這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但過度強調技巧的學習可能導致教學過程變得生硬和乏味。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能學會了一系列的表達技巧,卻缺乏將這些技巧融入個性化表達的本領。長此以往,他們的寫作和口語表達可能變得形式化,缺乏真情實感,難以打動人心。
(三)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
評價在語文學習任務群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手段,也是學生查漏補缺的重要環節。然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與表達教學中,筆試和標準化測試成為評價的主要形式。這些測試通常側重于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卻往往忽略了對學生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全面評估。此外,這些測試對學生其他綜合素質的檢測效果也并不理想。顯然,這種評價方式是片面的,無法準確地反映學生在實際閱讀和表達中的真實能力,也未能充分考慮學生在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表達和情感交流方面的能力,這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是不相符的。
此外,在多數課堂上,評價標準往往過于單一,未能充分認可學生的個性化表達。這導致學生在追求分數的過程中忽視了語文素養的深度和廣度。對于教師而言,評價的片面性也使得他們難以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無法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支持。這種狀況在教育過程中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僅限制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也對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的內涵
“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設置的一個重要的學習任務群,主要以任務群的方式組織閱讀、表達的實踐活動,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文學閱讀是一種審美性的精神活動,是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感受和體驗美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體驗到文學作品所傳達的人生哲理和價值觀念。同時,文學閱讀是一種情感性的精神活動,它可以讓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心靈得到滋養。而創意表達是一種創造性的語文實踐活動,它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通過寫作、演講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體驗。在創意表達中,學生可以鍛煉思維能力,提升表達能力,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的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學實現了質的飛躍。通過這一任務群的實施,我們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他們在閱讀和表達的過程中深刻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點燃對語文的熱愛。此外,該任務群還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他們在閱讀與表達中發現美、感受美,進而提升他們的審美品位。同時,它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在閱讀和表達中積極思考和創新,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最終,這一過程促進了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使他們在閱讀和表達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下小學語文教學路徑
(一)結合學段特點,明確學習主題
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結合各學段的特點,明確學習主題,以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新課標針對不同學段設定了不同的學習內容,任務群的設置旨在圍繞這些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核心,明確學習主題,設計學習任務,推動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全面發展。
對于小學高學段的學生,他們的閱讀和表達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學重點應轉向深入理解和創造性表達。因此,學習主題可以圍繞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文學創作展開。在這個學段中,教師可以選取更具深度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情節、感知情感、總結主題,以提升他們的審美創造能力。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運用所學的文學表現手法,描繪生活中的事件或個人的啟發與感悟,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培養他們的文學創造力。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為例,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下,根據3~4年級即第二學段的特點,教師應明確新課標中的學習內容,設定學習主題,以實現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鑒于三年級學生正處于向上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需要學會“閱讀描繪大自然和表現人類美好情感的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嘗試用文學語言表達自己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將本課主題設定為“發現城市中的自然之美”。圍繞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細節描寫,如水泥道的樣子、作者的心情等,通過逐字逐句地品味課文對水泥道的描述,學習其中的描寫技巧,如“這是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這句話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通過對鋪滿梧桐葉的水泥道的生動描寫,展現了現代社會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在閱讀中,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技巧以及通過閱讀課文所獲得的啟發來進行創作。教師可以提供一個主題,鼓勵學生圍繞主題盡情發揮想象,將自己內心的創意表現出來。例如,布置“寫寫你上學時的路”的作業,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以此來達成“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的學習目標,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圍繞學習主題,創設閱讀情境
興趣是驅動學生深度學習的關鍵動力,而構建閱讀情境能夠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元素,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故事情節和文學內涵,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入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背景資料來創設閱讀情境,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相關知識,并在背景知識的理解中逐步進人狀態,激發對后續閱讀的興趣。在教授古詩、文言文等課程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古詩的背景,從而更深刻地領會古詩的意境和情感。同時,通過展示相關的圖片、音樂或視頻,讓學生在多感官的體驗中更好地融入閱讀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任務群中更加積極主動,教師可以設計活動來創設閱讀情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辯論、游戲等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表達。在情境的推動下,學生自發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提高創意表達能力,使“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的學習更加高效。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文言文為例,教師在講授時,可以簡要介紹東普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王戎的生平,讓學生了解文中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從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和蘊含的古代文化。同時,通過圖片、視頻等視覺輔助資料,幫助學生把握故事發生的場景,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解文言文中的關鍵詞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驗王戎在與小伙伴游玩時,面對爭先恐后摘李的情景,王戎卻以“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季”為由,選擇不摘李的聰慧。同時,讓學生圍繞這一行為討論王戎的性格特點,通過閱讀文中的描述,探討王戎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在討論中不斷深入思考,促進了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
通過構建閱讀情境,教師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引導學生深人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和創意表達能力。同時,構建閱讀情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的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構建閱讀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機會,讓學生在文學的海洋中自由探索,收獲更多的知識和成長。
(三)進行全面評價,促進全面發展
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的教學實踐中,建立和完善評價機制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環節。新課標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習任務提出了一些建議與策略,強調教師應綜合考量學生在任務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和學習成果,而不僅僅是最終結果。這種全面化的評價旨在推動學習任務群對學生的全面培養。
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中,評價應聚焦于過程而非僅限于結果。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文學閱讀中深人思考,在創意表達中自由探索。通過觀察學生的閱讀選擇、討論參與度、筆記質量以及創意作品的獨創性等方面,全面評估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同時,教師應積極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培養,確保學生在閱讀與創作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是實現全面評價的關鍵。除了傳統的閉卷考試和開卷考試,還可以引入同伴評價、自我評價以及展示評價等方法。同伴評價有助于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自我評價則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反思,展示評價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創意作品的平臺,有助于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通過這些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能夠全面考查學生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完善。
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朗讀、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深人理解故事情節,體驗小蝌蚪成長的過程。在閱讀分析中,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構建起本課的知識框架,文中描述了小蝌蚪每次根據單一信息特征尋找媽媽,結果總是失敗。只有在收集到更全面的信息后,它們才最終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創作故事續寫或繪畫作品,表達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在評價環節,教師一方面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討論積極性和朗讀表現等方面,評估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關注學生的創意表達,評價他們的故事續寫和繪畫作品,特別注重考查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了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教師還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與評價,并邀請學生相互評價,以更全面、深入地認識自己,提高自主學習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的教學中,通過深入的教學實踐和全面的評價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采用過程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方法,全面覆蓋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文學素養,同時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學段特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目的,明確任務群的主題,并圍繞這個主題來創設情境。同時,教師應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全面評價,以促進學生在不斷反思中提升語文能力,獲得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