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幼兒園科學教育正在由“知識傳遞”向“素養培育”的范式轉變,依據《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自標,自主探究能力是幼兒科學素養的核心要素。然而,傳統科學教育模式常陷入“高控式”困境,過度強調預設結果與教師主導,弱化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難以充分激發其內在探究興趣與持久動力,限制了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深度拓展。針對此瓶頸,本研究聚焦科學區角活動作為關鍵突破口。科學區角以其開放性、情境性與操作性,為幼兒創設了親歷完整科學探究循環(觀察一假設一驗證一反思)的實踐場域。在此環境中,幼兒能依據自身興趣與節奏選擇活動,其主體性得以充分展現,和集體教學相比,表現出更加強烈的探究積極性、專注度和持久性,且在主動搭建科學認知框架時,能夠有效助力幼兒思維發展。在此模式的基礎上,本研究創新構建了“環境一材料一指導一評價”四維支持系統,旨在將科學區角活動深度融入幼兒自主探究能力培養的實踐體系,為破解“高控式”教育難題、為幼兒園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系統性實踐指引。
一、創設豐富而具有探索性的環境
(一)注重環境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幼兒園在創設科學區角時,要顧及幼兒的安全和舒適度。應選擇比較寬敞、空氣流通、光照充足的地方作為活動地點。由于是集體活動,還應確保每個幼兒的活動空間,可以將人數多的班級分成幾個小組去科學區角進行探索,保證不落下每一個人。另外,要保證提供給幼兒的所有材料都是安全的,沒有尖銳或有毒的物品,保證幼兒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進行科學觀察和探索。
(二)定期對環境進行調整更新
教師在幼兒探索過程中需隨時注意觀察,如果發現有危險或探索效果不佳的環節或布置區域,應及時進行調整,不斷提升幼兒的探索學習體驗感。另外,科學區角的創設應根據不同的節日、主題等更換不同顏色或者內容,如冬季可以用雪花掛件、貼紙等突出氛圍;春節可以用紅燈籠、中國結、窗花等物品進行裝飾,這些場景都能很好地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二、投放多樣化的材料激發幼兒自主探究能力
(一)考慮投放材料的層次
在幼兒園,幼兒的年齡跨度較大,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學習需求、學習目標不一樣,因此,科學區角投放材料的層次也要有所不同。例如,同樣是紙,小班幼兒在科學區折紙的過程中,認識到紙具有面積大小、形狀等特性,而大班的幼兒則可以通過學習折紙,對立體圖形、體積有具象化的概念。當然,同年齡段的幼兒學習能力也有所不同,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定難度的延伸活動,供完成學習速度較快的孩子學習參考。
(二)注重材料投放的多樣性
科學區角主要用來充實幼兒的科學內容、拓寬幼兒科學學習的方法和渠道,因此,材料投放不能只局限于一種類型。除了通過游戲讓幼兒更好地理解之外,教師還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知識類型。比如可以設置植物生長區,讓幼兒根據不同條件下的不同生長環境,觀察不同植物的生長;設置天文觀測區,讓幼兒對太空行星有具象的認識;設置物理實驗區,用物理知識來解釋幼兒在生活中覺得神奇或者難以理解的物理現象等,從而達到促進幼兒各方面發展的目的。
(三)要注意材料投放的低能源性
使用科學區角的幼兒人數眾多,且行為不能完全受控,投放的材料損耗大,很多只能用于一次性使用。因此,教師可以優先準備可二次利用的材料,也可以提倡幼兒從家里帶來一些廢棄的物品,如喝完的塑料瓶、廢棄的鞋盒、掉落的紐扣等。二次利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節能環保的理念,也可以為教師教育幼兒提供一個新的思路。這類物品不僅在生活中常見,并且易于操作,幼兒不用專門來適應材料的使用方法,對其特性也有所了解,極大程度地降低了學習成本與門檻,激發了幼兒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三、教師的科學引導
(一)設計多層次啟發式問題
在幼兒園的科學區角設置中,啟發式問題的設計是推動幼兒自我探索的重要方式。在科學區角中開展一些小游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們的探索欲望,從而增強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以提問:“找一找這里的圓形物體有誰?”或者“你認為這個東西是圓形的嗎?為什么?”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幼兒認識和辨別圓形。對中班的孩子而言,教師可以提出啟發性更強的問題,如“可以試著運用不同的方法,看下這些東西是不是圓圓的?”這樣的提問既能讓他們靈活運用生活經驗,又有著較強的啟發性。對于大班孩子,教師可以設計更有挑戰的問題,如“如何知道車輪不能是方形的?”或者“世界上的有些物品外形并不是圓形,有沒有什么特性是圓形都具備的?”這種問題較為深刻,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進一步引發他們的想象。
(二)推進角色輪換與小組分工
角色輪換不僅是指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角色輪換,也包括同伴之間的角色輪換。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角色輪換是指拋開傳統的教師教學、幼兒觀看的模式。例如在實驗環節,教師不再提前展示,而是敘述操作步驟,由幼兒自己操作,教師根據觀察幼兒最常出錯的環節最后進行針對性講解。而同伴之間的角色輪換是指,每個幼兒的性格愛好各不相同,如果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活動,極易出現積極的幼兒每次都占據活動主導地位的現象。教師可以在活動開始前提前指定每個幼兒的分工,并且保證每次活動都進行角色輪換。這樣的模式可以使幼兒在活動中體驗不同角色的職責,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責任感與團結協作的精神,也能鍛煉其邏輯思維、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促進其更全面的發展。
(三)提高觀察力和掌握恰當的介入方式
盡管科學區角的探索活動主要是以幼兒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只是一名觀察者,但當發現問題的時候教師要把握好介人時機,在適當的時候給幼兒一定的提醒。例如,某位幼兒在一個實驗環節里面進行了幾次都未能完成操作,該小組的其他幼兒提出幫忙的想法,但是由于他自己也想獨立完成,那么教師最好不要去干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讓其自行解決問題的;但如果有幼兒因為不認可其他幼兒的操作,直接搶奪操作材料等,教師就應該及時制止這種行為,提示每個幼兒的角色分工,并且就有爭議的操作再次進行講解,幫助幼兒克服困難。教師應盡量避免直接動手演示,而是通過口述點撥幼兒出現問題的步驟,引導幼兒重新進行正確操作。這樣的介入不僅可以及時解決幼兒學習探索中遇到的問題,也維護了幼兒在科學探索中的自信心與成就感,提高了其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四、促進幼兒間的合作交流
(一)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與溝通技巧
現在的小孩大多都為獨生子女,在上幼兒園之前很少和同齡人一起相處、生活,交往能力普遍較差。在幼兒間的合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意見不合、角色分配不均等現象。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出現這種現象時主動進行溝通,如對于活動操作意見不合時,可以讓幼兒分別進行兩種操作,對比實驗結果;對于角色分配不均時,可以引導幼兒自己交流是否愿意更換角色或調整角色具體分工,在交流中尋求雙方的最優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通過特定的實驗教學幫助幼兒認識到很多問題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讓幼兒的觀念從“我才是對的,他是錯的”轉變為“我是對的,他也可能是對的”,在這樣的觀念下溝通自然會順暢很多。此外,在培養幼兒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要培養其傾聽的能力,學會傾聽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二)設置多樣化的合作模式
目前幼兒合作模式大多采用小組分工和團隊競賽等模式,讓幼兒在教師設置好的團隊中逐漸破冰合作,除了這兩種合作模式,也可以引入新的合作模式,由幼兒自己主動進行合作。例如,在手工活動中,幼兒需要用到多種工具,但教師要求每個幼兒只能選擇一種工具。隨著手工活動的開展,幼兒漸漸發現自己手中的工具無法滿足活動完整的需求,教師可在此時點撥其他工具的歸屬者,幼兒自然會嘗試與同伴交換工具。在幼兒完成手工后,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幼兒認識到合作的意義,如夸贊說,“你們兩個合作完成的這顆星星真好看”,“還好中途交換了工具,才呈現了這么好看的圖案”。這樣的贊許既能鼓勵幼兒多多參與自主探究,又能激發其與他人合作的意愿。再如,在“比較物體的大小”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將不同職責的角色分派給幼兒,如“測量員”“記錄員”“主持人”等,并且讓每個幼兒都承擔其中一部分工作。在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幼兒能體驗到各個角色面臨的不同困難。在解決這些困難的過程中,幼兒對角色之間的關系產生認知,并在交流合作中增強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識。
(三)教師的支持與引導
在科學區角設置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要促進他們之間的合作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抓好自己的定位,既要在合理的范圍內大膽放手,讓幼兒自己嘗試解決問題,也要精心營造出鼓勵合作的環境。通過合理的情景設置,指導幼兒進行合理的分工、協商、解決問題,在輪流使用活動材料時注意謙讓。在幼兒們配合完成了某項操作后,教師一定要立即給予正向鼓勵,積極讓幼兒體會到合作成果,激發幼兒再次合作探究的內在動力。當幼兒發生分歧時,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協商,調整好合作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合作意識養成是個漫長且循序漸進的歷程,絕不能急躁冒進。教師需在日常活動中強化幼兒合作意識,增強其處理沖突的能力,為幼兒未來學習生活夯實基礎。
五、定期調整教學策略,完善評價體系
(一)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孩子天性使然的幼兒期,性格差異更明顯。在科學區角活動開展中,教師應仔細觀察每個孩子感興趣的物品或者游戲,還要注意孩子說話的方式方法以及遇到困難時的堅持程度等,并針對孩子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引導和教學策略。對學習能力強的幼兒,教師要更多地去觀察,不過多地干預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但是當孩子們學有所成時就應給予相應的表揚與鼓勵,從而增強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與自信心;對學習能力一般,但是抗挫能力較差的幼兒,在他們遇到問題,而且請求教師幫助時,我們應采取以言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渡過難關,并多說一些“一點就通”的話去表揚他們的言行舉止,讓他們愿意找教師幫忙,學習更加積極主動;而對于學習能力差的幼兒,就需要教師手把手教他們,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并贊美孩子努力的結果。
(二)科學探索與活動有機融合
在科學區角的活動中,教師一是要將科學區角活動與主題教育有效融合;二是要讓各區域之間能夠自然、巧妙地融合起來。科學區角活動剛推行的時候,各方面是孤立的。隨著科學區角活動的開展與幼兒學習能力的提高,各方面互相滲透,互相融合。教師可以在科學區角原有布局的基礎上,與適宜的活動區域相結合。例如,可以將種植園與美工區相結合,當種植園的鮮花即將凋謝時,讓幼兒了解鮮花可以制作成標本。
(三)完善評價體系,推進幼兒自主探究
在科學區角的活動中,教師既需要引導幼兒開展活動與解決問題,還需對幼兒的活動行為作出相應的評價。因此,相應的評價體系就顯得格外重要。不同于傳統的教學,科學區角的活動評價,需要教師通過仔細觀察幼兒后,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知識的掌握程度、實驗操作的熟練程度、展現出的性格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等各項指標進行系統的歸納評價。以“浮與沉”科學活動為例,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猜測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認真記錄實驗結果。對于主動探究的行為,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于采用同伴間合作方式的幼兒,教師記錄下他們的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小組分享時,教師引導幼兒不只評比最終小組展現出的結果,也要組間成員互相推舉,選舉出不同角色分工下優秀的代表,讓同樣分工的幼兒感受到不同處理方式帶來的不同效果,能夠積極反思自己的行為并加以改進,也能讓幼兒感受到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作用,無論在哪一個環節都應該做好自己的分工,才能推動團隊的共同進步。通過對評價體系的完善,可以使幼兒不僅關注到自身的知識掌握程度,也能有效促進其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發展。通過同伴間的互相展示與評比,也能拓展幼兒的思路、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合理運用科學區角可以很好地鍛煉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如何在幼兒園建立科學區角又是一個十分繁雜且重要的一項任務,從材料到環境、再到探索環節的搭建都離不開教師認真思考、深人研究。為此,需要教師不斷深入探討和完善科學區角活動,營建一種有利于幼兒自主探究、全面發展的氛圍,使幼兒能夠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以及學習中逐步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去建構自身的知識經驗,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自主探究變得更具象、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