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養”教育時代背景下,教師需要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本文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探索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的策略,圍繞四大核心素養,創設與教學內容貼近的情境,引導學生扎實掌握語文知識,有效提高語文能力,從而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優良品格,使學生在情境的引領下加深文本感知。
一、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將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基于這一政策理念,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以課程設計為出發點,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語文學科不僅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更是培養學生語言思維、表達能力、文化素養的主要載體。通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知識,學會運用語言進行表達與鑒賞,更能訓練聽、說、讀、寫綜合能力,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
二、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的優勢
情境教學更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將直觀、真實的情境融人小學語文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語言感知,更能強化學生的直觀感受,促進小學語文教學順利開展。因此,教師要明確情境教學的優勢,設計新穎的情境教學活動,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更多的支持。
(一)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心理
小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發展尚未完善,對很多事物都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在表達自身想法時也十分直接。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更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有利于學生深層次理解課程內容
情境教學法通過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情境相結合,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程知識。在情境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體驗和互動,多感官參與學習過程,這有助于他們在頭腦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識表象和概念框架。同時,情境教學法鼓勵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能夠促進知識的遷移與應用,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綜合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而情境教學法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方位的語言實踐環境。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需要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取信息,通過口頭表達和書面寫作進行交流和輸出,這種多維度的語言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此外,情境教學法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情境中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思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
三、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實踐策略
核心素養強調學生個體在解決學習和生活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以核心素養為引領設計小學語文教學情境,教師需要圍繞語文素養的四個方面,結合“真實情境、境美生趣、文化浸染、境中構建”助力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促使學生在多元化情境的引領下深人文本分析,進行語言表達,從而獲得思維發展。合理地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具體、有效的教學情境中,有助于學生感悟語文的魅力,體會情境教學的特色,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一)真實情境,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
1.語言情境,積累寫作詞匯
語言情境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通過模擬現實生活中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運用語言,從而積累豐富的寫作詞匯。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具體的語言情境,引導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表達和交流。這種情境可以是課堂內的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也可以是課堂外的實地考察和社會調查。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接觸大量的新詞匯,還能在實際使用中加深對這些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其次,教師應注重情境的多樣性和真實性,確保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語境中靈活運用語言。在描述自然景觀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戶外觀察,結合實物進行詞匯教學;在討論社會現象時,教師可以引入新聞報道或社會熱點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表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并學會如何在不同的場合恰當地使用語言。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相互啟發,實現語言的共建與共享。
2.問題情境,促進閱讀思考
問題情境創設能夠促進學生閱讀思考,更能提高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素養,幫助學生在情境中深入分析,以強化文本分析能力。首先,教師應創設真實的情境,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言。這不僅包括課堂內的互動,還應延伸到課外活動、家庭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語言表達,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其次,教師應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問題情境的設計應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內容,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采用提問、討論、辯論等方式,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其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最后,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以便學生能夠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然地進行語言表達與交流。問題情境的設計也應有層次,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初級問題可以關注文本的基本信息,中級問題可以探討文本的情感和主題,高級問題則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表達。
(二)境美生趣,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
1.音樂情境,增強審美感知
音樂情境的運用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情感表達和氛圍營造的強大功能,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首先,教師可以選擇與課文內容相契合的背景音樂,在課堂上播放,以營造特定的情感氛圍。例如,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中,教師可以選用輕柔的鋼琴曲或大自然的聲音,如鳥鳴、流水聲等,來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所描繪的情境中。這種音樂情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調,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次,通過音樂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和表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音樂活動,如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音樂,并用語言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和畫面。這種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與熱愛,落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2.游戲情境,加深學習理解
游戲情境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首先,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和情感,還能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情境背景、提供道具和服裝等方式,增強游戲的真實性和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投入感。其次,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接龍游戲,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講述一個故事片段,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繼續編寫故事情節,這種游戲情境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教師應適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反饋,以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構思。
(三)文化浸染,促進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
1.賞析情境,引導換位體驗
首先,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選擇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本和素材,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例如,通過古典詩詞、民間故事、傳統節日等題材,讓學生在閱讀和討論中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其次,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文化理解能力。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式,讓學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增強他們對文化背景和歷史環境的認知。再次,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通過小組討論、項目研究等形式,學生在互動中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加深對文化的認知。教師可以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任務,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文化的特點和價值。最后,教師應注重評價與反饋,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指導。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口頭表達、書面作業、表演展示等,全面評估學生的文化理解情況,同時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和建議,幫助他們在不斷地反思和改進中提升文化素養。
2.扮演情境,加深文本理解
首先,教師應精心設計情境,確保其與文本內容緊密相關。情境的設計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力求真實、生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例如,通過布置教室環境、使用道具、播放背景音樂等方式,營造與文本相符的情境氛圍。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鼓勵他們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體驗文本的情感和思想。教師可以為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讓他們進行互動和表演。通過角色扮演,學生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培養自身的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最后,教師應在情境中設置問題或任務,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這些問題或任務應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能夠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與文本情節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探討與交流,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題和內涵。
(四)境中構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共鳴
1.媒體情境,深入文本聯想
利用多媒體情境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通過多媒體手段,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聲音和動畫,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逼真的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例如,利用視頻、圖片和音頻等資源,將課文中的場景、人物和情節直觀地呈現給學生。這種多感官的刺激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其次,多媒體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文本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多媒體素材,引導學生將文本中的描述與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相對比,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播放一段與課文主題相關的紀錄片或短片,讓學生看到文本中描述的情景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進而產生共鳴。最后,多媒體情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素材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辯論。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從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2.生活情境,深化文本主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它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具,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語文知識。例如,通過展示實物或圖片,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描述和情節。或者設計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任務,如制作邀請函、撰寫日記等,讓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鞏固語文知識。這種方式能夠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可以提出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問題,引導他們通過討論、查閱資料等方式尋找答案。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教師也可以將語文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如結合科學課進行科普文章的閱讀與寫作,結合社會課進行歷史故事的講述和討論。這種綜合性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語文知識,以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四、結語
情境教學指的是教師通過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和以形象為主的生動場景,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師應采取多元化的情境教學法,從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學方向以及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不斷提升情境教學的質量,以促進語文教學深入發展。同時,真正做到“以情激趣、以趣引導”,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構建精彩紛呈的語文課堂。
(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