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指明了今后課程教學的基本方向。新課改的推進也對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該階段,立足于核心素養,推動課程教學改革并構建教學體系具有實際意義。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內涵以及在小學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意義,并結合具體內容提出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的策略,以期為課程教學提供建議。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概述
(一)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內涵
新課標下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包括政治認同、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突出了學科教學“立德樹人”的初心與定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有助于夯實學生的思想基礎,并為培養“四有”新人筑基,同時體現學科教學思想性、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征。
(二)核心素養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小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培養并健全學生的價值觀,助力學生成長與發展。在學科學習中,學生能夠樹立道德認知、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以及行為習慣,對責任意識以及道德觀念的培養具有深遠影響。立足核心素養開展學科教學,教師應發揮道德教育的引領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教師要做好行為示范,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做到“實踐出真知”,培育學生的合作意識。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變得日益復雜,這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致力于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革新,通過采用貼近實際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課程知識,同時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且能夠有效地支持他們的成長。
(三)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原則
1.生活化原則
現行道德與法治教材生活化導向突出,立足于生活設計教學活動,讓“生活”成為教學活動的腳手架,引導學生深化認知。教師應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做到學以致用。
2.以生為本原則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應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多種方式拓展學生的參與空間。教師要明確學生對教學活動的了解情況,以及學生的活動條件、認知誤區等,以更好地落實“以生為本”的原則。
3.生成性原則
課堂教學中的未知因素較多,存在很多的“生成”。教師應秉承生成性原則設計教學活動,學生的任何言行都可以成為活動的引發點。通過生成性的活動促進課程知識的遷移運用,讓課堂教學更具挑戰性,學生的學習動力會更強,能夠通過活動將知識轉化為素養。
4.整體性原則
教師立足于單元目標、學生能力基礎和知識儲備合理設定教學活動,強調學生的探究與合作。學生在“理解-建構-遷移運用”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并不斷創造,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實現思維的進階。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對接核心素養,明確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應對接素養要求。教師結合新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要求,明確目標設計的基本方向。同時,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對接學生的學情與教材內容,做到以人為本。教師要細致分析教材內容,明確單元設計意圖以及內在邏輯,找到目標邏輯關系,通過分析學生學情,讓目標方案對接學生的發展需求,以保證目標科學合理。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關聯課程標準中的“關心家庭生活,主動分擔家務勞動”的要求。教師基于核心素養要求,從道德修養、責任意識以及健全人格三個角度設計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1.道德修養目標。做到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愛。
2.責任意識目標。盡己所能參與家務,能夠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庭責任。
3.健全人格目標。做到自知并關心他人,能夠同情他人并表達個人見解;能夠傾聽他人意見并體會他人的感受。
道德修養素養的培育側重于理解父母,認識到父母的辛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父母少添麻煩;責任意識的培育側重于承擔家務,選擇合適的方式為父母分擔,為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健全人格的培育側重于理解父母的辛苦,正確看待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能夠正視自己。通過這些教學目標的落實,學生能夠形成核心素養。
(二開展教學評價,評估核心素養成效
新課標強調“教-學-評一致”,通過教學自標緊密聯系教、學、評三個環節,凸顯整體性特征。設計評價方案時,教師要尊重客觀事實并覆蓋教學全過程,兼顧核心素養要求、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學情。同時,教學評價應兼顧學生、教師與課程三個角度。新課改強調多元化評價,表現為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應對接知識、能力、情感以及素養;評價方式應兼顧教學過程、最終結果、學生發展情況等;評價主體包括學生、同伴、教師等。評價方案應當體現上述特征。設計教學評價目標時,教師要對接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案中明確總目標以及每個活動的目標,評價標準應能反映學生各環節目標以及總目標的達成情況。換言之,教學評價目標應做到方向明確、要求細致。具體到《為父母分擔》單元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評價方案反饋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情況,包括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
1.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承載了“診斷教學過程”的功能。教師借助過程性評價任務跟蹤、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糾正錯誤,同時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從而做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本單元評價任務關聯核心素養,單元教學活動則從評價任務中引出,做到“教-學-評一致”。
① 我了解父母的辛苦。評價任務一:能夠記錄父母一天的工作或者生活并發表感受;評價任務二:根據訪談結果與記錄,在組內交流感受。
② 是否愿意為父母分擔。評價任務一:家長能否如約拍攝視頻;評價任務二:能夠選擇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并說明原因;評價任務三:能夠表達自已想為父母分擔的內容。
評價任務 ① 和 ② 引出“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活動。教師可以整合課前調查、課中分享與課后反思環節,創新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前感受父母的辛苦,加深體會;在課中相互交流課前準備情況,體會父母在工作與生活中的辛勞,形成關心父母、體貼父母的意識,懂得感恩;在課后反思個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思考父母如此辛苦,自己應為父母做些什么。教師可以播放生活視頻,引導學生迅速進人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根據視頻中的案例,學生自然而然聯想到自己,思考“自己想成為哪一種人”,從而逐步形成“為父母分擔”的意識和健全的人格。
③ 自己能否做好家務。評價任務一:家務的選擇以及道具準備情況;評價任務二:家務擂臺參與情況、家務經驗與技巧的分享情況;評價任務三:家務存折制作情況。
④ 如何應對父母不讓做家務的情況。評價任務一:對“家長不讓自己做家務的感受”的表達情況;評價任務二:能夠表達自己與父母的溝通方式。
評價任務 ③ 和 ④ 引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動。教師可以引入家務擂臺,增強學生的參與動力。學生以組為單位參與計時比賽,在組內分工合作中選出“家務小標兵”,向全班展示家務技巧并分享經驗。在競技氛圍內,學生深化了家務體驗并分享交流。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生活問題切入,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同時聯想個人生活,認識到“幫助主人公就是在幫助自己,自己也能掌握家務技巧”。
2.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側重于學習成果的檢驗與總結。教師集合核心素養要求設計多元化的課后任務,讓學生自選方式參與其中。例如,教師針對《為父母分擔》單元設計了制作手抄報、微視頻等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作業方式,記錄自己“在家里的一天”,拍攝照片或視頻,形成可視化的作品。以“微視頻”為例,評價標準如下:優秀一能夠完整展示自己在家里一天的點點滴滴,可以通過代表性片段展示自己的家務態度和技能,并在視頻中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以及對“承擔家務”的見解,而且觀點正確、有代表性;良好一能夠展示自己在一天大多數時間內的行為,可以通過部分片段展示個人家務態度與技能,并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合格一一能夠展示自己在家里一天的部分行為,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不夠強烈,對“承擔家務”的理解不全面。通過評價標準,教師能夠評估學生的道德修養、責任意識以及健全人格的養成情況,反饋核心素養培養成效。
(三實施教學活動,落實目標要求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學活動設計要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與經歷,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更能積累經驗與感悟,并在催化作用下轉化為素養。同時,基于“教-學-評一致”的原則,將教學活動對接評價任務。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執行評價任務并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明確學生在每項活動中的不足之處,以及教學方案的短板,做到及時調整,并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從而有效保證課堂教學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成效。針對《為父母分擔》這一單元,教師設計了評價任務,在此基礎上引出教學活動,具體如下:
1.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第一,父母的辛苦體現在何處。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做家務的重要性,形成做家務的意識。教師創設“父母,您辛苦了”跟蹤采訪的情境,學生組建小記者團進行采訪。任務一:課前拍攝父母的一天并記錄感受,從上班的時間、路程以及內容等方面現場訪談,或見證父母在家的一天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任務二:播放“父母的一天”視頻,根據觀察記錄與訪談結果進行小組討論并交流感受。
第二,自己愿意為父母分擔嗎?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父母工作與生活中的不易。教師創設“自己是父母的小棉祅,應該如何為父母分擔”情境。任務一:發動家長分別拍攝孩子在家里做家務以及“依賴家長、把任務推給家長”的視頻。任務二:課上播放視頻,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有無類似的行為和想法,以及自己想成為哪一類人,并說明原因。任務三:自己能為父母分擔什么。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一,我能為父母分擔什么。目的是找尋家務小能手,掌握家務技巧并體貼父母。教師創設“探討做家務的小技巧,獲得做家務技能,舉辦做家務技能擂臺賽并選拔家務能手”的情境。任務一:自選一項做過的家務,并準備做家務的工具。任務二:家務技能擂臺。依次開展疊衣服、整理書架等比賽,選拔家務能手并共享家務經驗以及小訣竅。任務三:簽訂“家務存折”。
第二,父母要代勞,我該怎么辦。目的是針對父母的溺愛行為合理地溝通交流,并獲得家務勞動的機會。情境如下:學生A想獨立自主,做一個勤勞的孩子,但是父母很溺愛他,喜歡事事代勞。學生A不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是不知道如何與父母溝通,你能否為他出個主意呢?任務一:父母為何不讓自己做家務?自己的父母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自己有何想法?任務二: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時該如何與父母溝通,才能讓父母明白自己的心思?
3.為家庭做貢獻、盡責任
為父母分擔家務是否屬于幫助父母。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做家務屬于家庭責任,要持之以恒。情境如下:學生A在同伴的支持下,為父母寫了一封信并贏得父母的贊同,每次做完家務,父母都會表揚他。學生A的妹妹決定向他學習,看到母親每天下班回來后要洗碗,覺得母親很辛苦,主動提出幫助母親洗碗。然而學生A認為妹妹的這種做法并不是幫助母親,兩人產生了矛盾并爭論不休。任務一:組內交流,說一說“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是不是在幫助父母”,并派一名代表發表看法。任務二:在家中開展“每個人的家庭貢獻”主題會議并記錄會議內容,總結自己與父母為家庭的付出,以及自己還可以為家庭做貢獻的方式,并在班內與同伴分享。
三、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落實新課改要求、促進學生成長具有深遠意義。教師要緊密結合課程標準要求,立足于核心素養打造教學體系,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緊密對接生活,讓學生在實踐氛圍中理解并遷移運用課程知識,助力學生成長,從而深化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成效,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