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教育改革持續推進,大單元教學模式越來越受重視。在大單元教學框架下,教學內容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圍繞一個中心主題或問題有機整合,形成連貫的知識體系。教學評一致性作為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要求教學活動、學習過程和評價方式三者之間保持高度一致,共同服務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目標的達成。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學科之一,其教學評一致性的實現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探索大單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構建路徑,對于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和提升教學質量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一、大單元與教學評一致性概述
(一)大單元概述
大單元教學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為根本目標,基于對課程標準的細化,系統剖析課程內容蘊含的價值,進而整體規劃以任務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由多個性質各異的學習小單元構成,著重凸顯知識的整體性與系統性,依照學科研究的邏輯順序逐步推進。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學科核心觀念整合學習內容,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與活動,助力學生構建對學科的整體認知。大單元教學尤為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及探究精神的培養,采用項目型、主題式等多元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與綜合能力。
(二)教學評一致性概述
教學評一致性講的是教學過程里,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安排的教學內容、采用的教學方法,還有評價學生的方式,都得相互匹配、保持一致。教師做教學設計時,得保證教學內容圍繞目標展開,選的教學方法要契合學習目標,并且通過評價來檢驗學生對目標的掌握情況。這一理念不單單要求教師在不同時候對同一學生的評價得穩定、統一,更強調教學各個環節要相互配合、彼此支撐,最終推動教學質量提高。根本而言,教學評一致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能減少評價過程中的主觀偏差,讓教師的評價更客觀、更有參考價值,同時也有助于教師提升專業能力。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原則,教師能夠更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篩選合適的教學方法和資源;學生也能借此清晰認識自身的長處與不足,有針對性地改進學習,實現自我提升。
二、大單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構建的意義
(一)系統整合教學資源
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常被拆分成零散知識點,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知識框架。大單元教學則要求把相關知識點整合為有機整體,憑借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的構建,教師可更系統地規劃教學內容與進度。如此一來,學生既能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又能深入理解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和規律。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傳統課堂上,學生大多被動接受知識,很少有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機會。大單元教學則不同,它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借助小組合作、項目式學習等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并且,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的構建,能及時向學生反饋學習情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進而更主動地投人到學習當中。
(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
在當今社會,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大單元教學則強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核心素養。通過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的構建,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全面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
三、大單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構建策略
(一)分析教材單元,確定教學目標構建基于大單元的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課堂,關鍵要先分析教材單元,定好清晰具體、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教師既要熟悉整套教材編排,又得吃透每個單元的主題、知識結構和內在邏輯,才能找準教學重難點。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水平和課程標準要求,制定分層次、可操作、能衡量的自標,從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到情感態度等多方面考慮,保障學生全面發展。自標表述必須精準明確,這樣教師教學時能夠有依據,評價學生學習成果時也能更準確,從而達成教學評的高度統一。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本單元以“民間故事”為主題,通過《獵人海力布》和《牛郎織女》兩則經典民間故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基本特點,欣賞其中的藝術形象,復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節,并嘗試進行創意性表達。在構建基于大單元的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時,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單元,確定清晰的教學目標。具體而言,教師應研讀教材,掌握單元的整體內容和教學評的相關信息,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將教材內容重組或優化,并進行綜合的一體化建構。基于此,教師可確定如下教學目標:引發學生對民間故事的興趣,讓學生知曉民間故事口耳相傳的特性,理解老百姓借故事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贊頌正面人物的質樸情感;指導學生學會快速閱讀,迅速把握故事內容,并能清晰、有條理地講述故事主要情節;在熟悉故事內容的前提下,教會學生運用縮寫、改編、表演等一種或多種創意復述方式,展現民間故事的獨特魅力。為了實現這些教學目標,教師需要設計一系列相匹配的教學活動。例如,在“初遇民間故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或播放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民間故事;在“走進民間故事”階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梳理故事情節,品析人物形象,并引導他們思考民間故事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在“創意展演民間故事”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選擇自已喜歡的方式進行創意性復述,如縮寫故事、編寫劇本、進行角色扮演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表達能力。
為了確保教學評的一致性,教師需要制定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涵蓋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成果以及學習態度等多個方面,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例如,在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時,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參與度、合作情況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任務單、復述作品以及課堂表現等進行評價;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時,教師可以關注學生的課堂紀律、作業完成情況以及對待學習的態度等。
(二)分析單元學習需求,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在大單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構建策略中,分析學習需求并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這一步驟要求教師不僅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人剖析,更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興趣點以及學習難點,從而確保教學內容既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具體而言,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學習習慣以及已有的知識儲備,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課堂觀察等多種方式,收集學生的學習需求等信息。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結合大單元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與重組,確保所選內容既具有代表性,又能體現民間故事等單元主題的核心價值。
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為例,本單元以“神話故事”為主題,旨在通過講述一系列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如《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激發學生對神話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加深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在構建這一單元的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時,教師首先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深入分析。通過課堂觀察、課后作業反饋、與學生交流等方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神話故事的興趣程度、對故事中人物和情節的理解程度,以及他們在語言表達和寫作方面的能力水平。其次,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點和困惑,如理解神話故事中的象征意義、把握故事情節的連貫性等。基于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深入了解,教師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在選擇神話故事素材時,教師應注重故事的經典性和代表性,確保所選故事能夠充分體現神話的奇幻色彩和文化內涵。再次,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對故事進行適當的改編或刪減,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親身體驗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分享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創意寫作,讓他們嘗試創作自己的神話故事。最后,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教師需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如結合美術學科,引導學生繪制神話故事中的場景和人物;結合音樂學科,讓學生為神話故事配樂或演唱相關歌曲。
(三)創設大單元問題情境,營造良好的氛圍
大單元教學框架下,構建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課堂,創設大單元問題情境是重要策略,借此可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該策略以問題為引導,促使學生深入探究大單元核心內容,推動學生對知識形成整體認知并加深理解。根本而言,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將教學評價融人教學過程,保證教學目標落實與學習成果評估相契合。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在解決問題時鍛煉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進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構建。此教學策略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大有裨益。
以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由《觀潮》《走月亮》《現代詩二首》和《繁星》四篇課文組成,旨在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揣摩語言,想象畫面,從字里行間感受大自然的美。為了構建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與單元主題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同學們,你們是否曾身臨其境地感受過大自然的壯麗與神秘呢?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一同走進自然,通過文字想象畫面,感受錢塘江大潮的涵涌澎湃、月光下溪岸的寧靜美好、現代詩的深邃意境以及夜空中繁星的璀璨奪目。現在,請想象一下,你正站在錢塘江邊,等待著大潮的到來,你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邊讀邊想象畫面,將文字轉化成豐富多彩的畫面,感受獨特的意境。例如,在學習《觀潮》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重點詞句的品讀,想象錢塘江大潮由遠及近、奔騰而來的景象,并借助多媒體展示大潮的圖片和視頻,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語描繪大潮景象,借此培育學生的語言表達與想象能力。教學期間,教師務必重視教學評價的多元性和即時性。像借助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課堂展示等形式,評判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構建想象畫面的能力;利用課后作業、小練筆等途徑,檢驗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寫作的水平。并且,教師需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讓學生認清自身不足并予以改進。
(四)完善單元評價機制,多主體參與評價
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想構建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課堂,完善單元評價機制、推動多主體參與評價是關鍵策略。單元學習結束后,得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全面考量學生學習成果,同時鼓勵教師、學生、家長等多個主體參與評價。教師要設計涵蓋知識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評價體系,保證評價全面、客觀。
以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以“提問”為策略單元,旨在通過《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達》《呼風喚雨的世紀》以及《蝴蝶的家》等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為了完善單元評價機制,教師需要設計一套包含知識掌握、能力發展、情感態度等多維度的評價標準。例如,在知識掌握方面,可以評價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對提問策略的掌握情況等;在能力發展方面,可以評價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寫作的能力;在情感態度方面,可以評價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對問題的興趣以及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等。這些評價標準需要與單元教學目標緊密相關,以確保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打造大單元下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教育工作者得從教材解讀、內容篩選、情境設計、評價優化等多個方面入手,進行綜合性實踐。教師先確定清晰的教學目標,再挑選合適的教學內容,創設能激發思考的問題情境,同時完善評價體系,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評一致。這樣做能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更主動參與課堂,為自身全面發展打牢根基。今后,隨著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新技術持續應用,大單元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的實踐方法會越來越豐富,也會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更大的改變。
(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