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南宋的鎮江救生會,是世界上最早的救生組織,也是現在西津渡景區的重要地標之一,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里還有一個名稱——晏公廟。
既是晏公廟,那祭祀的一定就是晏公,但晏公是誰呢?
江西樟樹市西南的臨江鎮,瀕臨贛江,唐宋以降,異人輩出,歷代志怪之文不絕。
元代初年,這里就出了這樣一位叫晏戍仔的“異人”。他濃眉虬髯,面如黑漆,嫉惡如仇。入仕文錦局多年,后因病致仕,客死于歸鄉舟中,隨從以棺木斂之。同一天,家鄉父老竟看到他鮮衣怒馬馳騁于曠野中,皆以為他榮歸故里了,誰知一個多月后,看到的竟是他的棺木,又聽說他離世之日,正是看到他縱馬鄉間的那一日,鄉人大駭,啟棺查驗,棺內竟空空如也。眾人以為,這就是道家所謂的“尸解”,于是認定晏戍仔為神仙,為其建廟,尊奉其為晏公并祭祀他。后來人們發現,他常在江河湖海顯靈,商賈舟子只要向其祈安,旅途必定風平浪靜。
明初《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有詳細記載。
由此,晏公成了一方水神。但這種敬拜出自民間,是樸素的神明信仰,只能囿于一方,而不能及于天下,于是,道家便盯上了晏公。
從臨江鎮沿贛江上溯數十里,有山名曰閣皂,這里正是道教正一派靈寶宗的祖庭和“三山符箓”之地。經過幾代道人的運作,晏公終于登堂入室,成了道教的神明。道家尊晏公為:圣前奠安御宇府海源主宰公丈人持衡穩天尊。
這樣,晏公信仰便有了宗教依托和民間基礎,逐步向全國推廣。
到了元末明初,晏公信仰終于迎來了最高光的時代。
元末,朱元璋渡江攻張士誠,恰逢風大浪急,舟船幾近覆沒,當此危急時刻,有部曲祭出晏公像,江面瞬時風平浪靜,朱元璋奇之感之,遂封晏公為“神霄玉府都督大元帥”。洪武初年,再封其為“顯靈平浪侯”,令各地建廟祀之,晏公信仰成為一種國家祭祀活動。
國家、宗教、民間,這種三位一體的信仰體系,讓晏公信仰成為和龍王信仰比肩的水神信仰,其影響力遍及明清兩朝的社會各階層,晏公廟遍及各地。
作為長江、運河的交匯處,鎮江是明清兩朝漕運的重要樞紐,祭祀晏公的廟堂自是不會少的。歷史上,鎮江先后有過三處晏公廟,根據光緒《丹徒縣志》載:一在丹徒鎮,一在江口昭關,一在小沙。丹徒鎮的晏公廟早已不存,小沙即江心洲的前身,廟宇應隨著坍江而不存,唯有昭關石塔旁的晏公廟遺址尚存。
1708年,鎮江京口救生會收購了當時的晏公廟,作為救生會的辦公機構,同時,繼續在室內樹晏公像,延續著祭祀晏公的香火。從此,祭祀水神、水難救生,成了這個慈善組織的一體兩面。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也不知道什么緣故,晏公信仰日漸式微,漸漸淡出了中國人的信仰體系,而與此同時,另外一個水神信仰卻方興未艾,那就是媽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