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城到西北,邊搬磚邊搞科研。”陜西科技大學的“三創兩遷”發展史,情節之跌宕起伏,妥妥的一本“劇本殺”。
北京啟航
——科技大學的DNA是“輕工”
[開局設定]學校1958年創建于北京,時名“北京輕工業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輕工高等學校,承載著培養輕工行業高級專門人才的歷史使命。(你沒看錯,雖然陜西科技大學看起來很“科技范兒”,但“輕工”才是它的DNA。)
[劇情反轉]1970年,隨著國家的一聲令下:“三線建設走起!”創業12年的北京輕工業學院受命西遷,隨著隆隆鐵流舉家搬到了咸陽,并更名為“西北輕工業學院”。
這次搬遷,堪稱“史上最硬核的搬家”——師生們肩挑手扛跨越1000多公里到達咸陽后,發現新校區還在“施工中”,于是師生們又動手壘鍋灶建食堂,搭工棚建校舍,組裝試驗設備,還要奔波于距咸陽100余公里外的彬縣老虎溝農場組織糧食和副食生產,以補充生活給養。(每年的3月30日為陜西科技大學的“西遷紀念日”,這日,當代大學生于中國輕工業博物館參觀泛黃的油印試題、手寫教案和聽老教授講當年“如何用廢鐵造設備”時,都得喊一聲“卷王祖師爺”。)
咸陽修煉
——輕工業教育的 “領頭羊”
[修煉日常]咸陽時期,沒有先進的設備就自研儀器,沒有教材就手寫講義,實在沒有辦法,搪瓷缸也可以當實驗器皿……資源上的匱乏,學校師生用“輕工精神”來補:
“1973年開始招收兩年制的工農兵大學生。面對工農兵學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參差不齊等情況,教工們從零開始,邊教學邊改革,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現狀自己動手編寫新教材,方便學生在實踐中逐漸學習理論知識。”
“……我們通過改善工藝,實現在不影響皮纖維的前提下,使毛根順利脫落,徹底干凈地脫毛。整飾環節也一樣,涂飾劑的滲透程度影響皮革的物化性能,滲透得太淺容易掉漿,滲透得太深皮又會發硬,我們通過觀察皮革的微觀組織結構,科學地給出涂飾劑加入的量和加入的時間,大大提高了加工工藝。當時的研究過程特別辛苦,潘老師(潘津生教授)已經七十多歲了,仍然非常積極熱情地沉浸其中,經常在實驗室里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學校在這艱苦的日常中修煉出了不菲的成果,如“提高漢口路山羊皮革質量的研究”和“面粗質次豬皮制革新技術的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從活性染料到反應性染色理論與實踐”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華北路山羊皮制革技術開發”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等,學校還在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院校之一。
從1970年到2006年,學校一直扎根在咸陽,默默修煉,如同沙漠中的紅柳,在貧瘠的土地上扎出了最深的根系——皮革、造紙等專業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由此奠定了學校輕工學科的國家級地位;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成為輕工行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隱藏劇情]西遷的老師其實有機會回北京或去其他條件相對更好的地方,但他們沒有,他們把根深深扎在了大西北這片熱土上,即使要一邊上課,一邊當包工頭。
第三幕
西安逆襲
——輕工是DNA,跨界是KPI
位于陜西科技大學秀麗湖畔的中國輕工業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以輕工業為主題的博物館。其將古代造紙術和現代機器人放在一起展覽(館內包含兩個基本陳列:輕工業發展歷程主題展和科教筑夢主題展),這混搭風,妥妥的“賽博朋克遇見傳統文化”。
[逆襲操作]“賽博朋克遇見傳統文化”可不僅在中國輕工業博物館中出現,也存在于學校的“輕工+技術”中:當引以為傲的造紙專業破解了世界性難題,打破了國際技術壟斷,應用在我國的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領域時;當紙和皮革等傳統柔性基材被應用于柔性電子等領域時;當教授在課堂上講解如何用納米技術改良皮革時……陜西科技大學給我們闡述了一個事實:“沒有夕陽的專業,只有夕陽的思維。”
而這也是學校于2006年再次東遷至西安的原因——在面對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時,如何用交叉學科守住基本盤,在技術上進行“突圍”,打造屬于自己的“輕工+”特色。
別急著走哦,這里還有一個彩蛋:給蘋果敷“面膜”。
這是陜西科技大學的學生搞出來的一個黑科技——“蘋果面膜”。這是一種腐植酸液態膜,噴灑到蘋果表面后會迅速形成一層高分子膜,這層膜能防御病蟲與裂曬。吃的時候也不用擔心,噴灑的膜劑使用的是食品級原料,水一沖就掉了。
搬過家、蓋過房、搞過科研、拿過獎,還能把校史講成熱血番,這便是陜西科技大學的“三創兩遷”精神。如今這所“輕工界掃地僧”高校,也正在用實力證明:“搬得動實驗室的大學,遲早有一天搬進‘雙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