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X檔案·
[代號]“長安城的活體歷史書”“最窮 211(自嘲版)”
[成立時間]1902年(陜西大學堂出身,百年老校)
[坐標]
太白校區(煙火擔當):西安城墻根下的“歷史沉浸式體驗區”,文科大佬盤踞地,下樓就是肉夾饃攤,煙火氣十足。缺點是設施“復古”。
長安校區(后起之秀):位于西安西南郊的“西北大草原”,校區大得離譜,圖書館是地標,硬件設施完善,理工科天堂,適合潛心修煉。缺點是進城如“西天取經”。
桃園校區(神秘彩蛋):繼續教育專屬,存在感相對較低。
[鎮校之寶]考古學——“想學考古?除了北大,就奔西大!秦始皇來了都得點贊!”師生的日常是“黃土高坡挖墳頭”,一鏟子下去可能改寫歷史,《國家寶藏》常客。
[關聯亮點]地質學(古生物方向也很強,挖恐龍也是一把好手)、歷史學(文獻研究與考古結合得天衣無縫)、文物保護技術等。
“喂,是西北大學嗎?我家小區樓下疑似發現古墓!”
專家到現場摸了摸土,說:“這墓太年輕,沒有考古價值,建議回填種樹。”
同學,你這“考古雷達”夠靈敏啊!不過,要是真的發現古墓,記得第一時間聯系文物部門。雖然西北大學的“考古天團”隨時準備“出戰”,但規范的文物保護流程可不能少!要是你對考古感興趣,歡迎報考西北大學(簡稱“西大”),到時候跟著大佬們實地探寶!
西北大學博物館——“自家的展品自己挖”
“1988年秋天,為了解決西北大學新村的供暖問題,西北大學太白校區挖開地基,搭建管道。一天下午,施工隊費力地從溝槽里挖著一塊大石頭。恰逢考古系的一位教師路過,他認為這塊周身是泥的石頭有些不尋常,根據多年的專業經驗,依稀能分辨出佛造像的模樣。
“工程就這樣暫停了下來。清理工作完成后,一件十分精美的四面殘青石塔幢呈現在大家面前……如今,這尊四面殘青石塔幢陳列于西北大學博物館,成為西大眾多出土文物中一件獨特的藏品。”
這樣的故事在西北大學校區建設的過程中上演過無數次。為確保地下文物的安全,校園建設項目啟動前,學校考古學專業的師生都會聯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開展考古勘探與發掘。最終,考古團隊僅在長安校區便發掘出121座漢唐墓葬!依托這些珍貴的校內發掘成果,西北大學建成了國內規模最大的校園出土文物陳列庫,即位于太白校區的西北大學博物館。喜歡去博物館“打卡”的小伙伴,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寶藏”博物館哦!
考古學:地表最強“摸金校尉”
西北大學考古學研究起始于1938年西北聯合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學組對張騫墓的調查發掘。經過80多年的發展,西北大學考古學科不斷壯大,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被評為A+,并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如今,西北大學已形成全國規模最大、培養體系最完備的考古學專業人才培養基地。據統計,全國約40%的科技考古人員、50%的文物保護專業人才、60%的考古隊隊長均畢業于該校。從張騫墓、白坡遺址的發掘,到秦兵馬俑、法門寺地宮的保護研究,再到絲綢之路沿線遺存、古代月氏文化遺存等重要課題的突破,這些成果無不凝聚著西北大學師生的智慧和心血。
“選擇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失業啦!”
在考古界流傳著這樣的段子:選擇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200年內都不會失業!這一說法源于秦兵馬俑發掘所面臨的極高技術挑戰與保護難度——遺址規模宏大,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埋藏的文物極其脆弱,彩繪接觸空氣后易脫落。根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24年報告,自1974年發現秦兵馬俑的50年來,考古隊僅完成約3%的勘探工作。按此進度推算,完成秦兵馬俑全部發掘與保護工作還需要數百年!這么看,“選考古學,200年不失業”還是比較謙虛的說法了。
其他王牌專業領域:
除了挖土,我們還會……
地質學:西北大學“雙一流” 建設學科之一,多次在全國學科評估中位列A類,綜合實力穩居全國前列。
【硬核實力】石油地質學、勘探工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等領域的研究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持續為國家能源礦產事業輸送核心人才。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曾創下令人矚目的高就業率紀錄,畢竟挖礦比考古更“剛需”。
理論經濟學:國家級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人才培養】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培養了張維迎、魏杰等一批深刻影響中國經濟學界的學者,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重鎮之一”。
中國語言文學:“作家搖籃”、國家級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
【人文底蘊】學校培養了賈平凹、遲子建、雷抒雁等一大批享譽文壇的作家,形成了極具影響力的“西大作家群”,在古代文學、文藝學、現當代文學等領域成果豐碩。
生命科學與技術:在生物醫藥、生態保護等方向特色突出,擁有植物學國家級重點學科。
【特色研究】西部特色生物資源(如金絲猴、大熊貓)研究與保護是其突出的亮點,擁有西部資源生物與現代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平臺。
還猶豫什么?快來西北大學吧,我們教你挖出中華五千年——包教包會,包實習,還助力你成為下一個“文物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