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基于多粒度教學資源聚合的立體綜合教學場生成與評價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62277024)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5)15-0023-10
2025年5月15日下午,作為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平行會議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本次會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簡稱“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簡稱“職成司”)指導、武漢職業技術大學承辦、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協辦。巴西教育部副部長、中國教育部職成司副司長、英國駐華貿易使節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駐華使節、專家學者、行業企業代表及院校代表共聚一堂,從地方實踐、區域經驗、國際合作等多個視角,深入探討職業教育與技術進步同頻共振、與產業發展共融共生的實現路徑。大會期間,在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設置職業教育現場觀摩點,向世界展示中國職業教育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實踐探索與創新成果。本文以
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職業教育平行會議為現實切片,力圖厘清職業教育智慧化生態構建的背景、困境、路徑與建議,為智能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提供可循借鑒。
一、觀勢察變:職業教育智慧化生態發展的動因與趨勢
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如何構建共融共生的智慧化生態,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高技能人才已成為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議題。
(一)透視全球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新焦點
面向未來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的緊迫需求,國際組織積極推動職業技能體系的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25國際教育日“人工智能與教育”的分組會議“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能:未來需要什么\"中,國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中心與各國代表凝聚了新的共識,即人工智能技術正重塑教育與勞動市場,各國需創建包容、個性化和面向未來的學習環境,培養具備人工智能應用技能與素養的人才[]。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顛覆各行各業和就業市場,且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已位列2030年前增長最快的十大技能之首,各國亟須消除技能差距、升級技能培養體系,培養具有韌性、適應性強的全球勞動力[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24年發布的《PISA職業教育與培訓:評估和分析框架》也提出,技術賦能正驅動教育目標、內容與方式的系統性重構,應培養學習者適應數字時代的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3]
多國政府圍繞未來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全面推動數字技術與智能系統在職業技能培養體系的滲透與應用。英國政府發布的《職場應備技能白皮書》聚焦數字化技能以及數字技術融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強調“數字化技能戰略”需要根據企業需求培養各級各類學生的數字素養和先進技能。芬蘭國家教育署啟動職業資格更新計劃,新增“適應新興數字技術\"“提升數字素養”等選修職業單元,旨在增強學習者在數字化環境中的實踐技能與工作效率[4]。南非成立第四次工業革命卓越中心,并且開發一系列科技類課程,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幫助青年人掌握數字技能,融入現代化工作環境[5。從全球趨勢看,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圍繞政策引導、平臺建設、產教協同等方面,推動職業教育形成以智能技術為驅動、以關鍵能力突破為導向的生態體系,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具備創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洞察中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態
智能化、復合化、可持續化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的關鍵引擎。本次平行會議以“共融共生:職業教育智慧化生態構建\"為主題,是2024年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海倡議”和2024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天津共識”的延續與接力,旨在進一步激活智能技術的結構性潛能,推動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升級,賦能職業教育現代化體系建設。教育部部長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出中國在智能時代的“3N\"與“4未來”倡議,即聚焦新階段(Newstage)、新標準(Newstandards)、新路徑(Newways),構建涵蓋“未來教師、未來課堂、未來學校與未來學習中心”的未來教育體系,以系統性回應智能時代教育空間重構、育人方式變革和人才標準躍遷的戰略命題。
面對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和技能需求多樣化的時代趨勢,我國正深度耦合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與創新鏈,構建共融共生的智慧化生態,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創新轉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強調,應優化與區域發展相協調、與產業布局相銜接的職業教育布局,系統推進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實習實訓改革,培養出一批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進一步提出,面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數字轉型需要,應推動職業教育學科專業數字化升級,賦能產教深度融合,服務“一體兩翼”建設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教育部職成司領導指出,近年來中國職業教育秉持聯結為先、內容為本、合作為要的“3C\"理念,聚焦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的“3I”目標,堅持統籌規劃、標準先行,面向人人、服務終身,扎根產業、開放合作,以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為基礎,以“資源—基座一治理”三維協同為抓手,逐步推動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系統性躍升和結構性質變。
二、審勢馭變:職業教育智慧化生態重構的現實困境
職業教育生態已步人深度重構的關鍵階段,傳統職業教育生態在應對技術變革與復雜社會環境時,暴露出適應性與韌性不足等短板。
(一)教學內容滯后,難以適應新興產業技術迭代節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職業教育辦學應“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7]。然而,隨著技術換代日趨頻繁、知識體系加速膨脹,職業教育教學內容難以與產業發展同步演進,距離\"最優\"與“適應社會需要\"仍有差距。一方面,算法更迭、芯片換代、工藝迭代等現狀映射出產業高速發展態勢,讓職業崗位的技能要求上升至更高維度的能力與素養8;另一方面,教學內容多沿用靜態化、線性化的開發模式,滯后于產業技術更新,存在審批周期長、內容體系封閉、產業參與度低等弊端,難以有效追蹤產業技術的演進軌跡°。例如,在工業視覺檢測領域,企業已廣泛采用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來精準識別缺陷,而許多學校實驗室仍在沿用傳統的人工比對樣本方式教學;半導體行業已進人“先講封裝”的新技術時代,但教材仍固守過時的“單片封裝\"知識體系。這種滯后讓課堂與產業之間嚴重脫節,導致學生所學難以滿足企業實際用工需求。因此,職業教育內容體系應具備更新快、粒度細、可組合、可迭代等特征,覆蓋現有崗位技能并預置潛在技術趨勢所需的知識結構,即根據產業發展動態、按知識與技能劃分層級,設計模塊化的教學內容,采用嵌入式更新、任務式組織與智能化推薦機制,實現教學內容從匹配崗位需求到引領崗位能力的轉變[10]。
(二)教學模式同質,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根據《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的統計,接近 55% 的職業學校教師開展虛實融合、情境模擬、人機協同等混合式教學,打造教學內容、課程資源、工作場景相融合的\"全景課堂”]。然而,教學模式趨同化仍是制約人才多樣成長的主要障礙[12]。尤其是統一進度、統一內容、統一考核的教學邏輯,忽視了學生在學習動機、認知能力與興趣路徑上的個體差異[13],“跟不上”的學生因頻繁失誤喪失信心,“學不夠”的學生因缺乏拓展而停滯不前,在職業技能學習方面,學生普遍處于低參與、低效能狀態[14]。這種教學方式表面上照顧了每一名學習者,實則加劇了人才培養與教學方法、策略之間的相互掣肘,造成培養效率低、學習體驗弱、創新潛能難激活等現象[15]。智能時代的教學方式應以創造、綜合、評估和分析為主要目的[,從根本上擺脫對同質化教學的慣性依賴,提升人才供給體系的韌性與質量,圍繞真實任務開展情境體驗式、跨專業整合式的教與學,系統重構學習目標設定、資源配置、路徑設計與效果評價,為學生提供“千人千面\"的學習機會。
(三)評價機制單一,難以反映能力發展全過程
評價的靜態刻板、維度狹窄和反饋滯后的弊端已成為影響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瓶頸[17]。當前,多數職業院校仍沿用以結果、分數與知識為主導的評價框架,局限于片段性、終結性、共性化的指標,忽視學生能力成長的動態過程與多維表現。具體而言,片面化的評價內容難以呈現學生能力的全面畫像,靜態化的評價方式難以記錄學生動態成長的過程,滯后化的評價反饋難以滿足產業崗位的即時調整需求。一方面,標準化試卷與量化分數僅能衡量學生在某一時點掌握知識的情況,而無法捕捉學生面對復雜任務情境時所展現出的認知躍遷、能力拓展與綜合素質提升的全過程,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職業精神和崗位勝任力的有效識別與科學研判;另一方面,企業用人更關注真實任務中的協作表現與問題解決效率,兩者之間的邏輯脫節導致育人與用人“兩張皮”。構建智慧化生態,亟須打造全過程記錄、多維度識別、發展性引導的新型評價體系。職業院校應以學生自身為參照系,從其起點水平出發,動態衡量其成長幅度與發展潛力[18],在“看得見過程、捕得住變化、辨得出進步”的智慧化框架中,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改\"的系統聯動。
(四)師資結構失衡,制約技術融入與課程創新
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嚴重制約著智慧化生態的構建以及教學創新的推動。一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失衡。尤其是兼具行業實踐經驗與教學能力的復合型教師稀缺,且職業院校的教師評價體系多以科研成果為導向,對實踐經歷與崗位能力重視不足[19]。二是數字素養斷層與代際差異明顯。職業院校教師尚未建立起與智慧生態相匹配的技術認知與應用能力,多停留在淺層應用階段2。在復雜教學場景下,部分教師僅將智能教學系統、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等技術工具視為教學資源的替代品,缺乏技術的深度理解與情境遷移能力,導致技術應用“用而不精”,技術難以嵌入教學主線。三是“人機共教\"生態尚未有效建立。盡管虛擬講師、智能助教等智能體工具在部分院校已廣泛應用,但多數教師對智能體的功能定位、使用規范與協作流程等認識不深,導致教學分工模糊、人機協同低效。因此,智能時代的職業教育既要建立起涵蓋職教特質、產業經驗、技術素養、課程創新能力等維度的教師能力評價體系,引導教師主動適應角色新定義;也要完善人智共育、優勢互補的能力支撐體系,提升教師駕馭智能技術、融合多元資源的能力。
(五)治理范式分割,難以支撐智慧生態協同發展
職業教育治理范式的割裂已淪為智慧生態協同發展的桎梏[21]。原本自上而下、層級主導的線性治理架構,難以回應智慧生態所需的“去中心化、平臺化、數據驅動、多元共治\"的治理訴求[22]。一是治理理念尚未實現從“管控導向”向“生態協同\"轉變。傳統治理模式強調行政配置、項目制執行與任務式落實,忽視政府、學校、企業等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共建與價值共創,致使主體之間各自為政、資源重復投入、協同缺乏合力,結構上存在治理節點失衡與職能斷層,造成“區域推進失序化、校企聯動碎片化、資源管理孤島化\"的多重困境。二是智慧治理的技術基礎尚未有效夯實,平臺建設呈現出“功能堆疊化、數據煙囪化、系統割裂化”趨勢。多數職業院校仍存在信息系統標準不一、接口封閉、平臺冗余等問題,導致數據流動受限、系統之間無法聯動[23]。三是治理體系的組織能力未實現平臺型重構,制度彈性不足、響應機制滯后、治理角色模糊的問題依然突出。智慧生態要求治理主體能在動態復雜環境中實現信息快速整合、資源敏捷調度與任務跨域協同,但現實中治理仍局限于靜態指令和封閉運轉,缺乏對平臺邏輯、生態邏輯與算法邏輯的深度理解,無法形成系統適配與策略聯動的能力閉環。因此,職業院校應確立“數據驅動一協同增效一價值共治”的治理思維,打通條塊分割的組織邊界,推進數據標準統一、平臺能力整合、算法倫理規范,構建多元主體共治共建的治理機制。
三、乘勢求變:職業教育智慧化生態重構的創新路徑
職業教育智慧化轉型不應僅停留于技術手段的更新,而應著眼于生態系統的整體重塑,統籌推進課堂范式、教師能力、育人模式與治理機制的深層次變革。
(一)重塑課堂生態與學習方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與5G、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數字孿生等技術形成協同創新,推動職業教育課堂從封閉的物理空間轉向“物理環境一信息世界一社會空間\"深度融合的三元教學空間。在會議現場,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展示了《汽車智能制造生產線的焊接機器人應用編程》未來課堂的創新實踐,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了多車型混線生產的機器人焊接仿真生產線,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可實時創建不同車型的焊接軌跡程序,系統同步抓取工業現場的焊接參數進行精準校準,實現“虛擬編程一物理驗證一算法優化”的閉環訓練。這種虛實融合的教學場景使學生能夠多角度觀察汽車主機廠的真實焊接工位高清直播,同時通過AR眼鏡獲取實時操作提示,將傳統課堂中“教師演示一學生模仿”的單向傳遞模式轉變為“虛擬試錯一實時反饋一協同優化\"的沉浸式協作聯訓。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教育底層邏輯的變革”,不僅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上,更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理念、課程設計、師生關系以及學校管理模式等整個教育生態系統。
生成式人工智能通過動態知識圖譜與職業技能圖譜的雙輪驅動,正在實現職業教育學習范式的四大突破:一是知識體系的動態編織與產業同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將傳統教材、行業標準等材料中離散的概念轉化為“知識點一技能點一應用場景”的網絡,學生能夠直觀把握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同時,人工智能系統可實時追蹤行業技術發展,自動更新圖譜節點與鏈路,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與產業需求同步。二是技能培養的場景化拆解精準反饋。基于崗位任務的能力解構技術,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將復雜的技能拆解為可量化的能力單元,建立“任務描述一工具清單—評價指標一虛擬場景\"的四維訓練模塊。學生通過與人工智能驅動的沉浸式環境交互,可即時獲得操作反饋與能力評估。據武漢職業技術大學校長介紹,該校學生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沉浸式實訓環境中反復訓練光學零件制造工藝,成功實現從“看到”“知道\"到“做到”的轉變,快速掌握高精尖制造技能。三是學習路徑的智能規劃與群體進化。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可構建包含認知風格、技能短板、創新潛力的個體畫像,并動態生成適配其最近發展區的學習路徑,如基礎訓練、復雜工況和創新設計的三級進階方案。更具突破性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分析大規模的交互數據,形成群體智慧知識庫,形成“個體問題一群體經驗一精準供給”的閉環。四是能力發展的量化追蹤與科學預測。通過知識圖譜與技能圖譜的融合應用,可量化呈現學生的能力發展軌跡。依據知識掌握度、技能熟練度、創新能力等維度的雷達圖,可預測學生在特定崗位的勝任概率,幫助學生明確改進方向。
(二)賦能教師角色轉型與能力提升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巔覆性力量重塑職業教育教師的角色定位。在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趨勢下,教師必須通過理念更新、能力拓展與實踐轉型完成角色重塑,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演進為“教學設計者、成長引導者與情感賦能者”。一是從知識傳遞者到教學設計者的思維升級。武漢職業技術大學校長指出,教師角色正從單向度的知識輸出轉向系統化的教學建構,成為“教學設計者”,主要體現在深度解構智能教學場景——教師需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轉化為教學設計的有機要素。清華大學韓錫斌教授提出的“師一機一生\"新教學結構,進一步要求教師成為人機協同的架構師,如在仿真實訓中精準分配智能體的數據處理任務與真人教師的策略指導角色,構建“技術賦能一認知引導”的立體化教學框架。二是從技能傳授者到成長引導者的價值重構。職業教育的育人邏輯變革,促使教師從標準化技能訓練轉向個性化成長引導。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信息學院特聘教授德拉甘·加舍維奇(Dragan Gasevic)強調的“腳手架學習與認知支持系統”,為該轉型提供了實踐路徑:教師通過漸近式學習任務設計,利用實時智能反饋暴露學生的思維盲區,引導其在人機交互中形成“操作一反思一優化\"的元認知循環。在課堂實踐中表現為問題導向學習的深度應用,如在解決復雜工程問題時,教師不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運用人工智能進行可行性分析,并批判性審視算法輸出結果的商業合理性和倫理合規性,培養“理解并超越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三是從課堂主導者到情感賦能者的關系重塑。技術的普及并未削弱教師的情感價值,反而凸顯人機協同中的情感賦能需求。當智能體承擔數據統計、作業批改等機械性任務時,教師得以聚焦于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育人環節——職業素養培育、團隊協作指導與心理調適支持。小米集團全球標準部總經理提出的“技術開發者型教師”角色,更進一步拓展了教師的實踐邊界,要求其參與產品研發全流程,將產業一線的創新精神、工匠精神融人教學,成為學生職業發展的價值標桿。
角色轉型對教師能力提出了系統性重構要求,需以元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為核心,構建“三維突破 + 多元協同”的能力發展框架。一是元認知能力與批評性思維的深度培育。教師需掌握認知腳手架設計技術,將抽象的思維訓練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策略。例如,在仿真實訓中設置\"決策回溯\"環節,要求學生闡述采納人工智能推薦方案的依據,暴露其邏輯推理過程,教師據此進行針對性引導,幫助學生識別認知偏差。這種“顯性化思維訓練\"通過人工智能學習平臺的數據分析得以精準實施一一教師利用人工智能追蹤學生的問題解決軌跡,定位元認知盲區(如過度依賴算法推薦、缺乏倫理考量等),進而設計差異化的思維訓練任務。教育部吳巖副部長“人工智能不會替代教師,但將淘汰未能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教師”的論斷,本質上指向這種基于技術的認知引導能力的緊迫性。二是人機協同教學能力的系統化建構。教師需具備“技術 + 教育”的雙重能力:一方面熟練運用智能備課系統、個性化學習規劃平臺等工具,另一方面深度理解技術應用的教育邏輯。例如,將生成式人工智能轉化為“對話式實訓教練”時,教師需預設符合職業能力標準的對話腳本,在模擬崗位溝通場景中嵌入批評性思維訓練。在韓錫斌教授倡導的新型教學結構中,教師需掌握智能體教師的功能定位與協同策略,如在實訓中合理分配智能學伴的數據分析任務與真人教師的情感賦能角色。三是數字素養與職業能力的深度融合。外國語大學孫善學教授提出的“認知、責任、技能、應用、職業性\"五維數字素養框架,為職教教師能力提升提供了行動指南。在技能維度,教師需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教育化改造技術;在職業性維度,構建“真人教師 + 企業工程師 + 智能體”的三元指導體系,教師作為橋梁,需將企業導師的產業經驗轉化為教學評價指標,同時利用智能體教師的技術優勢實現教學內容與生產流程的實時對接。四是多元協同的能力發展途徑。以“關鍵少數”骨干教師為引領,通過教研共同體建設實現技術應用能力的輻射擴散;引入企業導師參與課程開發,將前沿技術標準轉換為職業能力評價指標;借助智能體教師完成機械性工作,釋放教師精力于情感互動、價值引領等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核心育人任務。德拉甘·加舍維奇提及的“蘇格拉底式智能輔導”,正是這種協同模式的典型一智能體通過學習軌跡分析提供即時支持,教師則針對學生的認知困惑進行深度思維引導,形成“數據驅動一認知干預”的育人閉環。
(三)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推動職業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從傳統的“物理疊加”邁向深度的“化學融合”,構建起“技術賦能、數據驅動、價值共生”的智慧化生態。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5職業教育智能化發展報告》指出的,“校企協同的深度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能需求的核心解決方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正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國職教特色轉化為應對產業變革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從資源對接走向生態共建的范式升級。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校企合作的底層邏輯,形成“場景共構、標準共研、成果共享\"的新育人范式。依托龍頭企業的智能工廠、數字孿生實驗室,德國校企共建“工業4.0數字孿生工廠”,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構建“教學場景與生產場景同構、實訓設備與工業設備同代”的模式,推動職業教育從“模擬化教學”向“情境化學習”,從“封閉型培養”向“開放型協同”的重大轉型。二是標準體系對接的精準化育人。企業深度參與教育教學全過程,依據崗位勝任力模型,構建“能力圖譜一課程體系一評價標準\"閉環,推動教育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標準與崗位需求的結構性耦合,實現“以崗育人、以用促學”的精準對接。德拉甘·加舍維奇團隊研發的“跨企業能力建模工具”,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提煉出“人機協同決策”“技術倫理評估\"等21世紀核心技能,為跨國校企合作提供了標準化接口,助力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智能化升級。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的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模式被賦予新的目標與內涵:一是實現智能協同。韓錫斌教授指出,應“打破職業院校與行業之間的物理界限和數據壁壘,實現場景感知、數據賦能和人機協同”。企業與院校不再是簡單的供需關系,而是基于智能平臺、數據接口與關鍵算法的深度協作關系,逐步構建一個將“人一機一企一校”多元主體與實踐場景多維要素相融合的智能協同育人網絡。二是構建全域連接。職業院校應從單純關注自身辦學條件改善的小邏輯轉向服務產業與區域發展的大邏輯,建立“產業鏈一教育鏈一人才鏈一創新鏈\"協同發展機制。通過促進上下游企業的聯動,提升社會需求的適配度、加強基礎條件的支撐度、確保目標措施的達成度、完善政策機制與投人的保障度、提升建設成效貢獻度,共同推動職業教育更加精準對接地方經濟轉型與新興產業布局。據職成司領導介紹,我國“聚焦重點產業鏈,匯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上下游數字資源,‘條’式構建行業校企合作新網絡;同時聯動230個國家級經開區、178個國家級高新區,融通市域產教聯合體區域多方數據,‘塊'式打造區域協同育人新陣地,實現‘政一校一企一行'多邊聯動”。三是形成閉環迭代。職業院校要與企業共同構建“共責共生”的育人模式,共擔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與評價反饋的責任,共建面向未來的能力圖譜,迭代優化專業設置,建立從崗位需求感知、能力要素解析到課程體系更新、人才輸出反饋的動態響應機制,形成產業變化驅動專業演化的內生邏輯。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指出,應“開發專業與產業精準匹配的能力圖譜”,基于產業需求變化,淘汰過時專業,并反向推動教材、課程、師資能力、實訓系統的升級,從而構建校企聯動視角下“金專、金課、金師、金地、金教材\"的正循環。
(四)優化管理流程與決策效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為職業教育管理流程與決策機制的智能化升級注入強大動力,推動系統性重構加速前行。泰國合艾技術學院院長強調,職業院校應充分利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和學習分析系統,使教育管理者能夠依據真實數據,而非僅憑主觀臆斷進行決策。職業院校必須厘清技術嵌入與治理的邏輯結構、價值歸宿之間的深層關系,以推動職業教育管理逐步邁向更加精細、精準、科學的智能治理新階段。一是重塑數字治理的底層邏輯。智慧化轉型要求治理思維從傳統管控為主轉向“預測一感知—調適”的全新模式,凸顯全周期、全要素調節的治理邏輯。教育部職成司領導指出,我國正依托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加速推動治理體系走向平臺化、數據化與閉環化,具體通過集成化升級全國職業院校信息管理、專業設置、公共服務系統,貫通部校基礎數據,強化數據分析與應用,實現對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的動態追蹤,為職業教育治理提供精準決策支撐。韓錫斌教授提出,“建好數據基座”是重構教育治理體系的首要任務,即通過“數據直聯、信息直達”,打通學校、區域、國家全鏈條動態聯通,構建起一個響應迅速、反饋精準、預測有力的治理網格。二是釋放決策機制的效能。德拉甘·加舍維奇教授認為,由于“職業教育大部分學習植根于實踐行動與決策過程”,因此教育治理必須深入教、學、評等微觀環節,實現全過程、全場景的數據感知與智能響應。張瑩院長以教師發展為例,介紹該校在教師隊伍治理方面的成功實踐:整合教師教學評價、科研產出、課程建設等多維數據,運用智能算法深入挖掘教師的能力特征與發展潛力,精準生成教師發展畫像和可視化能力雷達圖,并據此定制教師個性化培訓方案,助力教師專業能力實現精準化、差異化成長。三是堅守公平、可控、向善的治理原則。職業教育具有面向產業、面向實踐、面向多樣化學習群體的特點,其場景高度開放、數據流動性強、涉及治理主體復雜。因此,智能治理不僅要注重提升管理和決策的效率,更需回應教育公平、社會倫理的深層訴求。印度尼西亞加扎馬達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強調,“必須審慎處理數據隱私、數據安全及人工智能應用的倫理問題”。職業院校應在算法部署、數據采集、資源分配等環節嵌入公平性與透明性機制,確保智能治理機制朝著公平、可控、向善的方向發展。
四、聚勢謀遠:職業教育智慧化生態發展的反思與建議
在本次平行會議上,盡管各國政要與學者已達成“以共融促共生”的發展共識,但教育鴻溝、倫理風險與治理失衡等現存挑戰預示著,在全球職業教育發展的十字路口,各國要實現普惠包容、公平共享的未來圖景仍需久久為功。
(一)反思
當前,全球職業教育智慧化發展仍存隱憂。一是技術基礎差異化帶來的代際斷層。國際勞工組織與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發布的《建立更好的正規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體系:中低收入國家的原則與實踐》指出,許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職業教育未能有效滿足勞動市場的需求[24]。例如,非洲、東南亞部分國家因數字基礎設施薄弱,僅有少量職業院校具備高速網絡接入能力,而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則基本具備這一能力。二是標準壟斷固化了職業教育領域的“話語失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人工智能與教育:倫理與政策挑戰》指出,許多發展中國家嚴重依賴谷歌、微軟等企業的人工智能產品,而這些產品的系統閉源、標準不透明,且優先服務于企業利益,不支持各國教育系統按本土產業發展、人口結構等特征開發教育內容25]。由此可見,全球少數技術領先國家或頭部企業正加劇“數據霸權\"的蔓延,讓發展中國家在構建自主、開放、包容的智慧教育體系時面臨掣肘。三是算法偏見正構成職業教育智慧化發展的隱性壁壘。OECD在《教育中數字公平和包容性》中強調,教育鴻溝更深層次地顯現在內容適配性和文化包容性方面,要避免弱化對邊緣化群體的服務能力[26]。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所依賴的語料構成、知識結構與價值邏輯,普遍以發達國家的語境為主,難以全面反映多元化學生的文化背景與技能需求,尤其易對弱勢技能群體形成“數據定型”,進而影響其技能學習與技能預期。
(二)建議
作為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發起國,我國應在鞏固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成果的基礎上,持續強化制度創新與技術賦能,與國際社會共建全球職業教育智慧化新生態。一是響應本次平行會議的倡議,推動職業教育系統性、深層次變革。首先,構建融合產教場景的未來課堂。在智慧化的架構下,課堂是連接知識與職業的“現場工坊”聯通技術與創意的“能力工廠”。職業院校要構建跨域融合的無界課堂,創設沉浸式學習空間,融合校園教學、企業實訓與實際應用場景;推動教育資源全終端兼容和全面場景覆蓋,消除地域界限,促進技能教育的普及性、廣泛性和高效性;積極部署專業大模型,實現教字內谷的目動構建、教字策略的智能調整和精準評價。其次,塑造具備系統領導力的未來教師。構建完善且高效的“師一機一生\"融合教學體系,依托人類智慧與人工智能協同賦能,塑造未來教師的新范式;推動“企業導師—院校教師一智能體”三維協同教學團隊的有機融合,實現多元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的深度協作與互補優勢,構筑貫穿教師職前培訓與職后發展、以常態化數字素養應用為核心的研訓一體化體系;重構師生教學關系,推動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遞者向數字化學習環境中的設計者與組織者轉變,從而引領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變革與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最后,打造協同開放的未來學校。打通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物理圍墻與數據壁壘,促進場景感知、數據賦能與人機協同的系統集成,逐步形成產教空間深度嵌合、區域資源協同共享、虛實場域融合交匯的智慧教育新格局;探索職業教育資歷框架與技能成果認證機制,動態對接技能成長路徑與產業演進邏輯,推動學習成果跨平臺、跨機構、跨場景的可信流轉,實現“人人可學、時時能學、處處可評、終身可證”。二是深化全球合作共識,構筑共創共享的開放生態。作為世界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力量,我國要繼續以“職教出海\"為契機,向世界貢獻中國職業教育的模式、范式和標準。首先,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際版是服務“走出去”戰略、提升國際傳播力的重要窗口,我國應持續豐富平臺的內容生態,優化多語種資源供給,增強數字服務的適應性與文化敏感性,提升平臺的全球可達性與影響力。其次,我國應系統推進區域化布局與差異化發展相結合的國際職業教育合作策略,聚焦東盟、中亞、非洲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等重點區域,深化與當地政府、企業和教育機構的協同機制,共同確定辦學層次、條件標準、人才培養規范等一系列制度體系,推動建立一批本地化、高質量的海外職業教育基地與中外合作院校。最后,我國應加快推動職業教育國際規則與標準的共建進程,在持續推動中國標準、課程體系與評價模型出海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多邊合作機制下的職業教育標準制定,打造覆蓋教學內容、技能認證、教師資質、產教融合等關鍵維度的國際職業教育標準共同體。
[參考文獻]
[1]UNESCO-UNEVOC.Are we ready for the future of work? [EB/OL].(2025-01-24)[2025-05-17].https://unevoc.unesco.org/ home/Skilling+for+the+AI+era.
[2]Leopold T,Di BatistaA,JativaX,etal.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C]//World Economic Forum. https://www.weforum.org/ reports/the-future-ofjobs-report-2025.2025.
[3]OECD.PISA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Assessmentand Analytical Framework[EB/OL].(2o24-O3-19) [2025-05-17].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pisa-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vet_bod5aaf9-en.html.
[4]Finland,Cedefop.Finland: updating competences in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National news on VET[EB/OL].(2o25-05- 05)[2025-06-17].https://www.cedefop.europa.eu/en/news/finland-updating-competences-vocational-qualifications.
[5]Aspyee.Higher education department revitalises technologyand science skillsin TVET colleges[EB/OL].(2024-06-17) [2025-05-17].htps://aspyee.org/news/higher-education-department-revitalises-technology-and-science-skills-tvet-colleges.
[6]鐘正,黃鏡彬,靳帥貞,等.智能時代的教育發展與變革——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綜述[J].開放教育研究,2025,31(3):17-25.
[7]教育部.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現場推進會召開[EB/OL].(2024-07-31)[2025-05-17].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407/t20240731_1143650.html.
[8]楊宗凱.秉持“3I”新理念縱深推進教育數字化[J].中國遠程教育,2024,44(12):3-14.
[9]陳志杰.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涵、本質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8(5):35-41.
[10]韓錫斌,李米雪,郭文欣.以數字化戰略賦能職業教育的新突破——2024年職業教育數字化研究與實踐新進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25(2):39-48+75
[11]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全文發布[EB/OL].(2024-12-24)[2025-05-17].https://news.eol.cn/zjyw/202412/t20241224_2647783.shtml.
[12]王北一,李杜或,顏鈺婷.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育人目標與優化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5(3):52-56.
[13]吳砥,吳河江.通用大模型教育應用的潛在風險及其規避——基于技術倫理的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42(8):64-75.
[14]周潛,鐘志賢,許玲.組織體系保障職業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解讀之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6):16-19+36.
[15]鐘正,陳衛東.基于VR技術的體驗式學習環境設計策略與案例實現[J].中國電化教育,2018(2):51-58.
[16]吳砥,郭慶,鄭旭東.智能技術進步如何促進學生發展[J].教育研究,2024,45(1):121-132.
[17]朱麗男,吉標.適性教材:數智化背景下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新方向[J].教育與職業,2025(9):63-70.
[18]熊晴,朱德全.新時代職業教育評價數字化轉型的形態與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24,44(4):94-104.
[19]徐涵,袁曉華.我國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政策的演進邏輯及優化路徑——基于全國87項政策文本的內容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24(6):108-118.
[20]祝鴻平,馮旭芳.教育強國建設視域下職業教育科技支撐力的現實困境與提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5(6):5-13.
[21]黃茂勇,蔡凌.職業院校校本數據治理的轉型邏輯與實踐范式[J].教育與職業,2024(2):43-51.
[22]朱德全,馮丹.理性·邏輯·精神: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分析框架與戰略定位[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5,37(1):3-13+23.
[23]鐘秉林.支撐引領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強化高校分類管理頂層設計[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19):3.
[24]WORLDBANKGROUP.BuildingBetterFormalTVET Systems:Principlesand Practice in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EB/OL].(2023-07-12)[2025-05-17].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skillsdevelopment/publication/better-technicalVocational-education-training-TVET.
[25]苗逢春.從“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審視面向數字人文主義的人工智能與教育[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2):5-23.
[26]Gottschalk F,Weise C.Digital equity and inclusion in education:An overview of practice and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J]. OECDEducation WorkingPapers,2023(299):1-75.
[Abstract]The forthcoming wave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s set to drive the intelligent restructuring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ecosystem. Centered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allel Event of the 2025 World Digital Education Conference,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emerging trends and consensus amo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ig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ecosystems. It provides a thorough evaluation of existing structural deficiencies in voca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and ofer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strategies in classroomredesign,educator transformation,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and intelligent governance. The objective is to identify efective approaches for advanc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in the intelligence era and to deliver actionable insights for nurturing highly skilled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worldwide.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mart ecosystem;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