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代縣域職業教育的改革邏輯、現實困境與行動策略

2025-08-30 00:00:00馬建富呂穎
教育與職業(上) 2025年8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青年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及支持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3ZXZB032,項目主持人:楊海華)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5)15-0005-09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區域單元,具有相對完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體系,作為“城之尾、鄉之首”的空間單元,它承載著城鄉要素流動的樞紐功能。縣域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和實踐場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求有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培養體系為其提供人才支撐。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服務區域發展,推動職業院校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然而,縣域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新問題,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支持出現了逐漸弱化的跡象。因此,在新時代如何構建與縣域發展需求深度耦合的職業教育服務體系,以突破“低水平循環”困境,成為亟待破解的理論與實踐課題。

一、新時代縣域職業教育的改革邏輯

縣域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在新時代承載著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使命。因此,需要在國家戰略與地方實踐的辯證統一中審視縣域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邏輯。

(一)時代邏輯:縣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場域

我國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社會主要矛盾也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黨中央提出了通過鄉村振興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以鄉村人口為主體的人才振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23年末,全國總人口140967萬人,其中,鄉村人口總數為47700萬人,占總人口的 33.8% 。要使鄉村人口的人力資本得到進一步提升,使潛在的人力資源得到充分開發成為鄉村振興的現實資本,關鍵在于教育,尤其是需要高質量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支持。因而,縣域既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關鍵場域,也是未來我國職業教育體系、體制、模式等實現全面改革的關鍵場域。

(二)空間邏輯:縣域是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的適切場域

縣域空間作為城鄉聯結的樞紐,具有中介性和過渡性。同時,縣域又具有鄉村文化的地方性和根植性特征。因此,縣域為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獨特的實踐場域。從地理空間意義上看,縣域中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充分互融互嵌,大大縮短了教育與產業兩者的空間距離。這種空間優勢的存在,能夠降低產教融合的辦學成本。從社會場域來看,縣域特有的地緣、血緣與業緣網絡,為職業教育嵌入地方社會提供了文化基礎和情感基礎,也為縣域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適切的場域。例如,培養鄉村工匠就可以基于鄉村文化特色以及非遺文化等,整合縣域內非遺傳承人、能工巧匠等本土資源,構建鄉村工匠培育師資庫,進行鄉村工匠人才培養的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縣域的空間特性決定了縣域職業教育可以基于當地的產業、文化發展特色,結合職業教育的發展基礎,探索差異化改革發展路徑,形成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動態吻合的教育生態。

(三)功能邏輯:縣域為職業教育價值賦能搭建了平臺

縣域職業教育功能的實現,需要置于縣域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多維坐標系中審視。首先,助推產業興旺,彰顯了縣域職業教育的核心功能。這一方面表現為職業教育能夠與縣域產業發展保持良好的吻合度,為其提供具有良好適用性的農業農村新質人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表現為職業教育可以基于對現代農業發展趨勢以及縣域特色產業、傳統產業、文化產業潛在價值的判斷,將諸如現代農業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傳統農業、特色農業結合,從而產生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或者前瞻性地開設面向未來的專業或者專業群,引領鄉村新產業的產生,或者通過為數字農業、智慧農業、休閑和觀光農業以及康養產業等培養“新農人”,促進新質農業的發展,助推鄉村產業持續增長。其次,助力鄉村文化傳承,職業教育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縣域是一個集聚經濟、文化等元素的豐富多彩的立體空間。在縣域,不僅有經濟和產業,還有風土人情、非遺文化等。縣域文化既可以通過傳統的方式延續,也可以通過職業教育實現再生產和創新發展,還可以基于職業教育將縣域特色文化培育成特色產業,增加縣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

(四)實踐邏輯:縣域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具象的實踐場域

早在20世紀80年代職業教育恢復發展之初,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政策中就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這就意味著一方面職業教育必須立足地方這個特定的空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培養服務,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也只有置身于特定的、具體的經濟社會發展場域和環境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縣域作為一種現實的行政空間、社會空間、文化空間和地理空間類型,擁有獨特的空間自主性,發生于“縣域\"空間中的教育改革必然由此空間賦有的行政、社會及文化等多重力量規約與驅動,形成獨特的教育改革實踐邏輯[1]。不僅如此,縣域空間具有市域、省域等難以達到的心理、情感和價值的內聚力以及社會空間的嚴密結構性[2]。所以,縣域凝聚著職業教育實踐的空間縮影,它不僅界定了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深度融匯的特定空間范疇,而且提供了一個更為具象、更加多元、更富實踐意義的空間單元概念,用以深人探究職業教育的空間屬性及其與地方經濟之間的耦合關聯[3]。不難看出,研究和實施縣域職業教育改革,不僅可以使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更好地互嵌互促,還可以為職業教育改革提供理想的實踐場域,有利于驗證、發現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

二、縣域職業教育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脫嵌于縣域需求的職業教育體系,難以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資本支持

1.體系重心低,難以滿足數字時代縣域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對新質技能人才的需求。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縣域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完善,總體上適應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然而,進入新時代,我國縣域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明顯變化,人才培養的適應性矛盾凸顯。首先,就外部環境而言,縣域經濟早就不是幾十年前的“舊模樣”,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質農業、鄉村治理正行駛在數字技術的“高速路”上。然而,縣域人口素養不高卻成為制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約有4.9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 36.1% 左右。然而,從文化程度來看,文盲人口占比約 3.4% ,小學及初中文化的占比約 83.8% ,高中文化占比約 11.2% ,而大專及本科以上占比僅 1.9%[4] 。對此,我國職業教育卻未能同步給予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主要表現為縣域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嚴重不足。截至2024年12月,全國共有2844個縣級行政區域,而縣級人民政府投資興辦的高職院校僅35所,且大部分位于經濟百強縣市區[5]。這種層次結構失衡直接導致人才培養與產業技術升級脫節,弱化了職業教育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其次,就縣域職業教育內生環境而言,職業教育培養培訓體系雖然已經形成,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可,但縣域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對現代農業農村以及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縣域中等職業教育已經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發展以及高質量就業的需求。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我國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的縣域職業教育培養和培訓體系重心偏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農村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得不到有效培養,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發展的吻合度不高,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自然出現了減弱的趨勢。因此,如何推動縣域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縣域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命題。

2.服務面向窄,未能反映新的人口格局對職業教育培訓的需求。職業教育培養滿足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類人才是其根本功能,但縱觀我國縣域職業教育發展不難看出,其在面向全體、服務人人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我國縣域人口結構已經并且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其中,人口老齡化是現代鄉村社會的重要特征,鄉村人力資源開發需求也更為多樣化。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3億,占總人口的 22.0% ,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 15.6% ,中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60~65歲老年人中有就業意愿的比例達到 32.7% ,65~70歲年齡段為 22.1% 。但是,調查研究表明,在專業技能方面,再就業老年人表示知識更新速度跟不上行業發展,主要是缺乏系統性的職業培訓。然而,縣域職業教育對人口老齡化的應對卻嚴重不足,縣域老年培訓覆蓋率低,未能將“銀齡人口”轉化為人力資源紅利。這需要我國縣域職業教育高度關注并采取切實的行動策略,對老年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開發,以促進老年人再就業,或滿足其提高生活品質的需要。同時,我國縣域人口構成的復雜性和流動性也越來越明顯。隨著鄉村振興以及現代農業農村的快速發展,鄉村吸引力大大增加,返鄉人群包括返鄉農民工、返鄉大學生以及轉業軍人、退伍軍人、逆城市化的各類人群,成為現代農村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或因長期的務工經歷而具有管理經驗,或因文化程度較高而富有理想等,均希望在現代鄉村的廣闊天地創業發展,有志于成為鄉村振興“新農人”。但是,他們缺少相應的職業技能以及創業素養,急需通過職業教育培訓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現代技能,從而能夠勝任數字農業、智慧農業、人工智能農業等。然而,我國目前針對這些群體的職業教育培訓開展不多、質量不高,難以滿足他們高質量就業、再就業和創業的需要。

(二)懸浮于縣域產業結構的人才培養體系,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存在感

1.升學主導的價值偏移,引發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必要性的質疑。職業教育之所以有大力發展的必要,國家之所以要從法律層面明確其“類型教育\"特性,與其能夠促進人們謀職求生、高質量就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密切相關。在職業教育過往的發展歷程中,總體上較好地實現了就業功能,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受社會傳統觀念以及職業教育自身發展中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的影響,縣域職業教育定位逐漸出現了偏差。一些職業院校將辦學重點瞄準了升學,而忘卻了發展職業教育的初衷,放棄了為縣域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根本。這種以升學為主導的職業教育價值偏移最顯著地表現為職業教育課程“普通化”,文化課程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課。一些普通高中學生出于文化課程基礎較好的原因,選擇在高中二年級階段轉學到職業學校,形成了一種\"集體套利\"行為[6。與此同時,部分縣域職業院校因專業體系與縣域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等吻合度較低,人才培養過程并未凸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培養的人才難以在縣域就業。因而,干脆就將就業與升學“兼顧”“并重”的雙重培養目標調整為單一的升學目標,幾乎所有的辦學行為均以職教高考為“指揮棒”。類似現象長期存在,必然導致人們對職業教育發展必要性的質疑。

2.“離農\"“為農”的定位搖擺,缺乏服務于縣域主導產業需求的聚焦點。一直以來關于農村職業教育辦學定位的問題爭論較多,集中體現在農村職業教育究竟是應該培養“離農”還是“為農”人才,縣域職業教育辦學因此長期在“服務城市\"與“扎根鄉村\"之間搖擺,導致辦學特色缺失。在職業教育培養“離農”人才、服務于鄉村勞動力轉移的觀念影響下,縣域涉農職業學校數量和專業明顯偏少,已有的涉農職業院校其專業設置、課程設計等也主要是以城市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相關數據表明,2012—2020年,我國農村職業技術培訓機構數量從100009所降至44519所,降幅高達 55.49% ;農村職業院校涉農專業(農林牧漁類學科)招生數下降至24.8萬人,減少了47.2萬人,降幅高達65.53%[7] 。涉農高等職業院校也在猶豫、徘徊中生存與發展,2023年高等職業院校(專科)農林牧漁大類專業年招生數為135592人,在校生數為329368人[8]。可見,無論是高層次人才培養數量還是質量,均難以滿足鄉村振興背景下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

3.專業有悖于產業特色,職業教育服務宗旨的指向性受到非議。縣域職業教育理應基于縣域主導產業開設骨干專業,基于地方特色產業以及文化產業開設相關專業、專業群、微專業。然而,目前縣域職業院校專業設置中涉農專業偏少,專業與縣域主導產業不吻合。在已經開設的相關專業中,也存在涉農專業“現代性”不足問題,導致所培養人才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例如,在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貴州,10所涉農高職院校開設的涉農專業只有65個,約占該省涉農高職院校專業總數317個的20.5%[9] ;廣西雖然有3所涉農職業院校開設了與現代種業、設施農業、數字農業三大農業支撐產業相對應的專業,但其并未覆蓋廣西糧油、糖蔗、蔬菜、水果、蠶桑、茶葉、中藥材、畜牧業、漁業、生態林十大特色產業[10]。可見,當前的涉農專業設置尚無法滿足數字技術時代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三)游離于縣域空間特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產教融合難以落地

1.脫離鄉村特點的標準化人才培養模式,消減了在地化人才培養特色。縣域無論是其產業結構還是社會文化,抑或其他各方面都各具特點、各有特色。因此,作為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職業院校毫無疑問應基于縣域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適切人才。然而,從近年來縣域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樣態來看,職業院校游離于鄉村產業、文化、生活的現象日趨凸顯。縣域職業院校專業趨同化、城市化,導致其與鄉村產業脫嵌、與鄉村生活脫離、與鄉村文化脫聯,出現了布迪厄所說的一種現象:農村職業院校正在通過生活方式、時間節奏尤其是學習經驗,引發“文化斷裂”,使得鄉村少年與鄉土隔斷開來[1]。這種脫離鄉村的標準化、趨同化人才培養模式,不同程度地消減了縣域在地化人才培養的特色。同時,職業院校學生由于缺乏鄉村情感、情懷,也不愿意在鄉村就業、創業與扎根。

2.遠離鄉村場景的趨同化人才培養過程,弱化了畢業生服務縣域發展的能力。從理論上說,或者從理想的應然狀態來看,縣域職業院校應置身、興辦于縣域鄉村實然場景。只有與鄉村融合的“接地氣\"的人才培養過程,才有利于職業院校掌握縣域產業發展特點、特色和變化趨勢,據此設置專業,設計課程體系,實施教學過程,實現理實一體,使產教融合真正落地,促進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然而,長期以來,縣域職業院校尤其是縣域職教中心多位于縣城,其教學過程與農業生產過程缺乏有效對接和融合,學生知識、能力培養與現實的生產過程相脫節,學生自然難以勝任縣域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例如,有的職業院校在蔬菜栽培課程教學中,絕大部分的實踐教學在標準化智能溫室進行,而當地農戶普遍使用的是日光溫室,學生畢業后難以指導農戶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有的高職院校畜牧專業的實習基地均為規模化養殖場,與本地農戶散養模式差異顯著,導致畢業生無法適應農戶技術服務需求。這種脫離縣域生產生活場景的人才培養過程,使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大打折扣。

3.缺失鄉村文化基因的城市化教學設計,削弱了畢業生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如果說產業是縣域發展的“根”,那么文化則是鄉村發展之“脈”。在培養鄉村振興人才過程中,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應是職業院校首要考慮的問題。同時,職業院校要培養出具有鄉村情懷、愿意扎根鄉村創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植入鄉村文化基因,實施專業思政、課程課堂思政、環境育人。但是,縣域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模仿、參照城市化教學設計的現象嚴重,未能有機融人鄉村產業、鄉村文化基因,導致所培養的人才缺乏對鄉村的認同感,不愿意扎根鄉村。例如,部分民族地區職業院校盲目對標東部發達地區,造成職業教育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質化現象。據統計,少數民族八省區的高職院校旅游、土木建筑、財經商貿專業開設率較高,分別為 91.67%.90.69% 和76.60% ,專業設置結構矛盾十分突出[12]。這種城市化教學設計不僅削弱了職業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更導致學生對鄉土社會的認同感不高。

三、新時代縣域職業教育改革的行動策略

(一)重新審視縣域空間存在的獨特價值,重構在地化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培訓支持體系

縣域作為有別于城市的空間存在,它不僅是社會組織進程的物理表現和影響社會結構關系的既定的地理環境,而且空間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和生產方式[13]。所以,亨利·列斐弗爾(HenriLefebvre)認為,“空間里彌漫著社會關系;它不僅被社會關系支持,也生產社會關系和被社會關系所生產\"[14]。進人新時代,縣域職業教育必須重新審視縣域空間對其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價值,在縣域職業教育體系建構中走出職業教育本我“圍城”,全面剖析國民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堵點、斷點和漏點[15]。為此,必須基于“教育強國”“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要求,構建功能完善、立足縣域的現代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為縣域產業發展和人的發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觀照。

1.以高職教育資源下沉為契機,推進縣域職業教育體系重心高移。我國縣域職業教育體系的現實樣態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中等職業教育(縣域職教中心)為主體,以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社區學院等)以及鄉鎮成人教育中心(社區教育中心)為重要陣地,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訓并舉,政府和企業有限參與。這一體系雖然包含人才的培養、培訓,但相對于新時代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才培養要求以及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新環境而言,仍存在明顯不足。首先,現有體系難以滿足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賴于高等職業教育為其培養高技能人才。2024年,我國縣域經濟總量接近全國GDP的 40% ,其中GDP超過千億元的縣(市、區)已超60個,10個縣(市、區)GDP超2000億元[16]。當前,我國縣域經濟已進入以科技創新驅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精彩紛呈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這種高水平經濟發展亟須通過高等職業教育為其培養相應人才。其次,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共同富裕進程,關鍵還在于高技能人才培養。只有為縣域民眾提供相對豐富的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才能助推鄉村人力資源成為具有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素養的農業農村新質人才,促進鄉村新質生產力的全面發展。為此,必須審時度勢,基于高質量發展縣域經濟的“縣情”“鄉情”、科技發展的“國情”以及人民群眾需求的“民情”,提高縣域職業教育發展重心,積極推進縣域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就高等職業院校而言,應以高等職業教育優質資源下沉為契機,積極發揮在縣域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要在政府指導下,主動牽頭整合區域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資源,打造基于縣域、服務縣域、助推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共同體。

2.以在地化理論為引領,活化縣域在地化人才培養體系。在地化教育理念始于美國的鄉村學校變革。史密斯(GregorySmith)認為,在地化教育是基于本土歷史、環境、文化、經濟、文學和藝術等的教育[1]。因此,縣域職業教育不應是標準化、模式化的教育。實現縣域職業教育在地化就意味著農村職業教育要基于鄉村差異化的產業結構、獨特的自然生態和文化底蘊等,開設專業,建構課程體系,實施理實一體、課堂教學場景與鄉村生產場景融通的教學與培訓。縣域職業教育在地化體現了對職業教育本質的深層理解,是一種對職業教育話語體系的重建。它超越了傳統農村職業教育的標準化模式,呼呼將職業教育深植于農村現實,將地方經驗視為重要教育資源[18]。實施縣域職業教育在地化改革,有助于農村職業教育更加精準定位,破解“離農”“為農\"難題,更好地與地方產業結構互嵌,實現產教互惠共生,并且從根本上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從而吸引更多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地就業,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鄉村振興服務。

3.秉承全納教育理念,建立有利于縣域人口紅利再開發的職業培訓體系。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統計,2021年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達到了 20.04% ,65歲及以上比例達到了13.82%[19] 。由于中青年人口向城鎮和其他產業的轉移,這些銀齡人員便成為當前鄉村振興的現實主體。然而,面對數字農業、智慧農業、人工智能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村老年群體顯然力不從心。因此,部分低齡老人希望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培訓,提升自己勝任現代農業的能力,特別是其中有一部分人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完全可以通過職業培訓勝任相關工作,并由此促進銀齡紅利的再生。所以,縣域政府應秉承全納教育理念,與中高等職業院校及鄉鎮成人教育中心(社區教育中心)協同,基于銀齡人口的特點,開展適切的職業教育培訓,使之延長職業生命周期,同時提升這部分老年群體的生活品質。例如,可積極發展面向銀齡人員的康養照護、社區服務、傳統技藝傳承等領域的職業培訓,由此催生“銀發紅利”,服務我國積極老齡化戰略。另外,還要基于縣域留守人員、流動人員不同的人口學特征和需求特點分類施教,提升返鄉農民工、大學生、退伍和轉業人員以及殘障人員的技能素養,使之具備再就業和創業的能力。

(二)確立多元化的職業教育價值觀,建立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的耦合體系

1.尊重學生自主發展選擇權,促進鄉村社會對職業教育價值的認同。我國職業教育應從當初的單純強調“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逐步調整為“工具性\"和“人本性\"兼顧的服務功能定位,由此打破“升學至上”或“就業導向”的單一的職業教育價值觀,建立起“就業一升學一創業”多元發展的教育通道。為此,應在政策引導與輿論宣傳基礎上,尊重學生自主多元化發展的選擇權,通過職普融通、高職教育資源下沉縣域、高移職業教育重心等路徑,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教育類型,促進社會理性認識職業教育在促進個體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維護社會公平中不可替代的價值。

2.基于縣域產業圖譜強化縣域專業體系建設,提升適應產業發展的專業韌性。縣域產業、地域文化以及民眾需求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這些各具特色的產業形態、文化特色等共同構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圖譜,而產業圖譜是構建在地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根本依據。為此,首先,要基于產業圖譜規劃專業(群)建設,尤其要重視為縣域中小微企業培養人才。我國現代產業體系中,中小微型企業數量龐大,占據了市場主體的絕大部分。截至2024年,我國中小微企業的數量超過5300萬家,占總企業數量的 90%[20] 其次,要加強新農科建設,為鄉村振興培養新質農業人才。例如,對接“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等需求,開設農業物聯網技術、農業無人機應用等專業,培養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新型農業人才,構建“專業 + 農”“課程融農”的專業建設新格局,全面提升縣域中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農科素養。最后,要加強微專業建設,滿足新興產業發展和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需要。要注重與傳統工藝及民生相關的特色專業建設,基于縣域產業圖譜進行動態的專業建設,促進縣域職業院校專業與產業的對接,進一步增加專業的韌性,從而更好地應對縣域產業環境的變化。

(三)創新縣域職業教育治理體制,建構多主體合作的在地化辦學模式

1.基于縣域空間差異性,構建具有區域適宜性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為滿足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高職教育資源下沉縣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和治理體制改革的重大轉變與趨勢,校地合作也成為滿足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結構改革、高等職業教育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契機和切入點。所以,校地合作既是對縣域職業教育發展空間的拓展,有助于提升縣域職業教育吸引力,也是推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變革的重要動力,有助于強化職業教育類型屬性并提升其社會地位。由于縣域產業結構、教育結構存在高度差異性,為了更好地推進縣域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升縣域高職人才培養能力,在發展和選擇縣域高職模式時應充分考慮以下因素:一是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狀況;二是縣域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基礎和水平;三是省、市區域內高等職業教育資源豐富性;四是縣域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發展情況等。基于以上因素,各地可以以三種模式為基礎進行積極的創新實踐,即中高本貫通培養模式、在地化培養模式、產業學院模式。在這些基本模式中,以五年一貫制為主體的中高貫通培養模式可以作為縣域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模式,其他諸如產業學院模式和在地化培養模式可以基于各地產業發達程度、經濟社會基礎等進行綜合考量與選擇。

2.面向非傳統生源招生,破解鄉村在地人才培養的生源困境。要培養愿意留在縣域就業、創業發展,具有鄉土情懷的在地化人才,就必須做好在地化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為此,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從源頭上解決縣域中高等職業教育生源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首先,以縣域職教中心為基礎,積極發展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鎖定優質生源。實踐證明,發展五年一貫制高職是解決縣域職業教育生源、促進在地化人才培養的有效舉措。五年一貫制辦學的基礎在縣域職教中心,其生源主要來自本地。這部分生源知山識水,在鄉村生活期間凝結了一些鄉土人情和氣息。他們中的一部分通過以縣域職教中心為基礎的貫通培養,可以成為知農、愛農,愿意留在鄉村就業、創業的農業農村新質人才。五年一貫制辦學模式還有助于助推縣域中職與高職形成在地化人才培養共同體,從而確保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縣域優質生源不提前流失,或者最大程度上留在本地就業與創業。其次,基于縣域鄉村人口構成新特點,以生命周期理念拓展生源視域,面向非傳統生源招生。一方面,要基于當今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現實情況,將他們納入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范疇;另一方面,要將長期生活在鄉村的農民,尤其是綜合素養較高和具有培養潛力的中堅農民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在這些留守人員中,有一部分青年婦女以及低齡老人依然有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以實現再就業和創業的愿望。因此,可以根據他們的文化程度、就業去向、創業意愿,實施分類招生和培養。

3.強化縣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打造產教互嵌在地化人才培養共同體。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建強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優化與區域發展相協調、與產業布局相銜接的職業教育布局”。同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指出要“提升涉農職業教育水平,鼓勵職業學校與農業企業等組建產教聯合體”。構建縣域產教聯合體有利于產教融合落地、校地合作扎根,從而培養出符合縣域發展需要的在地化人才。為此,可以由政府牽頭,實質性推動縣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同時明確各方權責利,打造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產教互嵌人才培養共同體,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4.以數字技術突破時空限制,將優質教育資源引入縣域辦學實踐。鄉村教育資源不如城鎮豐富是不爭的事實,且各縣域之間的教育資源也有較大的差異。因此,要更好地推進縣域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就必須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資源或者利用高職院校資源下沉的契機,基于現代數字教育技術實現教育資源的共建共治共享。具體來說,就是充分運用數字技術的空間整合功能,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突破農村職業教育的物理空間限制,構建跨區域、跨層級的農村職業教育服務縣域經濟的資源共享平臺,從而突破傳統地理空間的約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范圍和服務半徑[21]。借助數字教育技術,可以使高職教育資源以及城市優質資源更好地下沉縣域,或者更大范圍地輻射縣域中等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等。

[參考文獻]

[1]劉遠杰.邁向教育更加公平:縣域教育改革的空間尺度、問題及其破解[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1,42(5):114-

[2]劉遠杰.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的縣域空間邏輯建構[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10):66-77.

[3][21]祁占勇,吳仕韜.教育強國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服務縣域經濟的空間邏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5(10):5-14+43.

[4]瞿曉理.中國式農村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實踐闡釋:邏輯、價值與進路[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10):61-66.

[5][16]陳桂林,劉鵬程.高職下沉市縣,打造職教新增長 極[EB/OL].(2025-02-04)[2025-06-24].https://www.toutiao. com/article/7490342360040227368/upstream_biz=doubaoamp;source= m_redirectamp;wid=1750726539165.

[6]單瑩,唐智彬.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定位、難題與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Z1):56-64.

[7葉林茂,張明依.新時代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探析[J].農業機械,2024(2):79-83.

[8][19]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職業教育發展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5:203.

[9]黃玉芳,劉芳,黃家軍,等.貴州省涉農高職院校專業及其結構現狀分析與研究[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1(5):99-101.

[10]韋云鳳,美琦,廖東聲.農業職業教育專業結構適應性分析——基于廣西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J].社會科學家,2023(8):155-160.

[11]布迪厄.社會結構的變遷與教育需求的變化[J].清華社會學評論,2012(5):279-284.

[12]薛寒,李奕然.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文化的持守與轉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215-223.

[13]劉少杰.西方空間社會學理論評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64.

[14]包亞明.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8.

[15]張等菊,安雪慧.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的時代路向[J].教育研究,2024,45(9):105-118.

[17]SMITHG A.Place-based education:learning to be where we are[J].Phi delta kappan,2002(8):584-594.

[18]王浩宇.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變革:價值意蘊、現實困阻及發展進向[J].職業技術教育,2025,46(7):66-72.

[20]孫永劍.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超過5300萬家[EB/ OL].(2024-07-03)[2025-06-23].http://epaper.cbt.com.cn/epaper/uniflows/html/2024/07/03/04/04_49.htm.

[Abstract] The county area is the focu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serves as both the key field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appropriate domain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constructing a platform for empowering the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viding a concrete practical field.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eing divorced from countylevel needs,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being disjointed from the county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being detached from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ies,which severely restrict the 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county economy.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the unique value of county spaces,reconstruc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upport system for localized talent cultivation; establish diversified valu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uild a coupling system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ounty economy; innovate the governance system of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a localized school-running model with multi-subject cooperation.

[Keywords]new era;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alistic dilemmas; action strategi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视频在线看|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浪潮Av|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久久毛片网|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一级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激情视频综合网| 五月综合色婷婷|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欧洲av毛片|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久久美女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69av在线|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国内精品免费| 亚洲丝袜第一页| 国产95在线 |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清纯|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99资源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成人在线亚洲|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97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片| 中文字幕在线看|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97se亚洲综合|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