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職業院校;“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轉型;編制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5)15-0014-09
當前,我國職業院校正處于系統轉型期。職業本科大學亟須確立不同于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與發展路向,高職院校面臨著高質量發展的艱巨任務,中職學校的辦學宗旨逐步從就業教育轉向兼顧職業預備教育與升學,均迫切需要理性規劃與操作路線的引導。今年是編制“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之年,職業院校可以借助這一契機,調研、論證、確立學校轉型時期的發展戰略,謀劃可行的進路,為學校的長遠發展筑牢根基。職業院校“十五五”戰略規劃的發展背景與以往存在很大差異,而且之前五年期戰略規劃的編制也存在諸多不足。例如,將學校戰略規劃的編制視作常規管理中的一項任務,缺失理論的審思與洞察。基于此,職業院校“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應努力采用更有效的模式,為學校的轉型和長遠發展提供明晰的價值取向和戰略路向。
一、職業院校編制“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的意義、背景與任務
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典型地體現了教育實踐的目的性、計劃性,是學校中長期發展中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任務。對于當前轉型期的職業院校而言,編制發展戰略規劃的價值尤其不容忽視。與其他的常規治理措施相比,戰略規劃具有以下特性。
(一)戰略規劃是統領職業院校創新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戰略規劃關系職業院校的核心要素和頂層設計,對其中長期發展具有“基因”性的構建作用。這一定位源于戰略思想的本源與管理理論的演進。從詞源學角度考察,“戰略\"(Strategy)一詞可追溯至希臘語“Strategos”,最初特指對戰爭全局性的統籌謀劃及作戰行動指導,蘊含著在宏觀上把控全局、謀劃長遠的智慧內核。“戰略\"概念后被引入管理學領域,催生出戰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的概念和理論。該理論強調,企業高層管理者需要通過動態分析內外部環境,制定具有根本性與長遠性的發展規劃,以實現組織的持續發展。1983年,美國學者喬治·凱勒(GeorgeKeller)出版了《大學戰略與規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革命》,將企業戰略管理的邏輯引入高等教育,揭示了戰略規劃對高校應對復雜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用——它不再是簡單的事務性安排,而是關乎組織基因的頂層設計,決定著資源配置方向、人才培養定位與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以此為節點,戰略規劃理論在教育管理中迅速得到廣泛應用,編制發展戰略規劃也成為高校管理的重要抓手。從我國的具體實際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統籌國民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和方向,黨和政府于1953年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又改為“五年規劃”。這一規劃活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并成為延續至今的傳統,而教育發展是“五年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職業院校而言,科學的戰略規劃能夠極大地賦能學校的發展。戰略規劃是職業院校內部治理的核心內容,是職業院校競爭優劣勢分析、發展定位研判、改革任務厘定的重要制度載體,更是推動職業院校改革發展的重要動能。尤其是在產業升級與技術變革加速的當下,戰略規劃能夠引領職業院校研判經濟社會及職業教育發展的全局和趨勢,審視自身的現狀和發展環境,明晰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坐標,構建解決未來發展中根本性問題的核心機制,進而助力創新發展與內涵式提升。
(二)職業院校編制\"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的現實背景
職業院校“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必須基于對經濟社會包括職業教育現狀與未來走向的深刻洞察。
首先,與“十四五\"時期相比,我國職業院校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高新科技快速發展給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帶來了巨大沖擊。隨著互聯網 + 、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產業變革速度顯著加快,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技能訓練已難以滿足現代產業的需求,職業院校不僅需要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必須提升其信息化素養和新技術應用能力。二是產業結構升級帶來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正經歷深度轉型,傳統制造業、低端服務業等領域的崗位需求因自動化、智能化升級而持續萎縮,而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則呈現爆發式增長,勞動力市場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顯著增加,職業院校的辦學也必須隨之升級、重構。三是人口負增長將對職業院校的生源結構產生重大影響。近年來,我國的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總人口已進入負增長階段。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954萬人,人口出生率為 6.77‰ ;死亡人口10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76%o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0.99%o 。目前,部分職業院校已經存在生源不足的問題。隨著人口負增長時代的到來,未來職業院校的招生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部分院校可能面臨招生困難甚至生存危機。對此,職業院校應未雨綢繆,在編制“十五五”戰略規劃時予以理性的考量。
其次,職業教育系統自身處于劇烈變革時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職業教育的根本性變革,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職業院校層次定位的明顯提升。提升辦學層次是職業院校“本能”性的沖動。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開啟了職業本科大學的發展進程。至2025年5月,職業本科大學已達87所。可以預見,“十五五\"期間職業本科大學仍將處于快速擴張周期,升格為職業本科大學將成為不少尚職字攸工作的 標志性日稱。辦字層次的提升勢必對職業院校的發展帶來全局性的影響,這也是編制“十五五\"戰略規劃的一個聚焦點。二是職教高考逐漸成為高職院校招生的主要通道,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2019年,《方案》正式提出“建立職教高考制度”。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在政策的驅動下,職教高考的報名人數迅速增加,現已成為高職院校招生的基本路徑。職業本科大學通過職教高考錄取的學生比例也逐年提升,學歷含金量逐漸向普通大學看齊。職教高考在傳統的高考體系之外,開辟了適配于職業教育的軌道。“構建職教高考制度,最直觀的意義在于建立起符合職業教育特色和類型定位的、獨立的招生考試制度。職教高考還意味著中職生向上升學通道的打通。”2]因此,職業院校的“十五五\"戰略規劃應基于職教高考的發展狀況,籌謀相應的措施。三是職業院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等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為了響應新質生產力尤其是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近些年職業院校積極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淘汰落后專業,增設人工智能應用、新能源技術、工業機器人等前沿方向的新專業,同時開發相應的教學模式。例如,2024年12月,教育部更新《職業教育專業目錄》,新增專業點6068個,撤銷專業點5052個。撤銷布點較多的專業有現代文秘、電子商務、旅游管理、市場營銷、空中乘務等68個專業。同時,增設了40個新專業,其中高職專科專業20個,職業本科專業17個。新設專業包括航空復合材料智造工程技術、航天裝備精密制造技術、人工智能數據工程技術、智能體工程技術、電子信息材料應用技術、生物制藥工程技術、電動飛行器應用技術、生態環境數智化監測技術、電力儲能應用技術、數字時尚設計等[3]。可見,在經濟社會發展樣態快速變化的背景下,職業院校勢必要對內核進行持續革新,這理應成為“十五五\"戰略規劃的重心。
(三)職業院校編制“十五五”戰略規劃的根本任務
基于上述分析,轉型期職業院校肩負著特殊的任務,其發展戰略規劃應具有明顯區別于之前的戰略規劃的意旨:一是確立新的辦學定位,重構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職業本科大學是我國教育系統中的新型高校,既不同于高職院校,又與普通本科大學具有本質的差別;中職學校的使命也發生了明顯改變,已從就業導向逐步轉向職業預備教育和升學導向,相關政策也不再拘泥于中職教育的就業屬性;而高職院校也面臨著高質量發展和“升本”的壓力。這勢必要求職業院校科學地確立新的辦學宗旨,構建與新的辦學定位相符的人才培養目標。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是職業院校的發展之“眼”,是編制“十五五”戰略規劃第一順位的任務。二是奠定中長期發展的制度基礎,構建健康、可持續的職業教育生態系統。制度是長遠發展的根基,是學校日常運行的基本依據。當職業院校的層次定位或人才培養目標發生改變時,原有的制度必須隨之改革,否則就會掣時新目標的實現。例如,在高職院校升格為職業本科大學之后,勢必不能沿用之前的招生制度,必須構建適合新身份、新目標的招生制度。因此,職業院校的“十五五”戰略規劃應當系統謀劃學校的基本制度建設,為學校的長遠發展乃至常規工作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持。三是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是職業院校轉型的主體內容。辦學層次或宗旨改變之后,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實習實訓活動、評價模式等必須進行內核式重構,“十五五\"戰略規劃應為此謀劃推進的方向、路徑和可行措施。四是努力解決長期困擾職業教育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戰略規劃具有長遠性、全局性、根本性等特征,一方面應當全面周密,另一方面又應突出重點,確定未來五年的重要工作方向。一些長期制約職業院校發展的嚴重問題,如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職業教育社會聲譽不佳、職業院校經費不足等,既是職業院校長期面臨的困擾,也勢必會影響其以后的發展。職業院校應抓住“十五五”戰略規劃編制的契機,系統考量、厘定制約學校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并在新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狀況下進行科學研判,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思路和方向。
二、職業院校“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模式
編制發展戰略規劃并非普通的管理活動,而是一種特殊的管理實踐。“實踐”往往被狹隘地理解為單純的“做”,實際上,實踐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世界的活動,既包括行動,也涵蓋了理性思維。根據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觀點,實踐“既包括對世界的認識,也包括對世界的改造,更關注這種認識活動和改造活動對于人的生成價值,具有本體論性質”4]。許多職業院校將戰略規劃的編制視作常規管理中的一項“格式化\"活動,由相關管理部門依據以前的套路,評估學校的現狀,簡單預測未來發展的趨勢,進而制定未來五年發展的目標和措施;規劃包括的主要內容模塊依照日常教育教學及管理活動來設定,且不同時期的具體內容基本上沒有變化。這種僅僅基于“做”的“工作型”戰略規劃與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理論性、價值性不符,難以保證戰略規劃的基礎性、前瞻性和引領性。當下職業院校的辦學環境和自身狀況正處于巨變時期,這決定了“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不能沿用過往的模式,而應在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指導下開發更適切的模式,更科學地確立編制的理念、主體和原則,保證規劃具有較高的質量與效用。
(一)確定適切的主體
由誰承擔編制戰略規劃的任務是該項特定實踐活動的出發點。由于將編制戰略規劃定性為普通的管理工作,因此這項工作通常由發展規劃處或黨辦校辦承擔,有時也吸收教務處、科研處、人事處等相關處室的個別人員參與。這些部門長期被認為是應負責戰略規劃編制的職能部門,而且在獲取信息、數據、經費等方面擁有優勢。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其對于編制戰略規劃具有天然的效力。事實上,行政管理工作基本上受既定規則和慣性支配,而且編制戰略規劃是臨時的階段性任務,這些因素導致管理部門在編制戰略規劃時會沿用以往的方式方法,以完成任務為自標,不會刻意追求規劃的高質量,也不會有意識地采用新視角、挖掘新問題、謀劃新路徑。基于此,在相關的管理部門之外,應邀請職教所或高教所等研究機構深度參與,乃至主導某些合適的工作;同時,還應采取座談會、訪談或問卷調查等有效方式,動員全校師生員工廣泛參與。如此形成的多元主體能夠開拓視野與思路,產生新觀點或提出新問題,并且大大有利于師生員工達成關于戰略規劃的共識。
(二)凸顯問題意識
以前的戰略規劃編制一直被等同于常規的制訂工作計劃,即學校日常實踐的一件普通事務。人類的日常實踐具有顯著的重復性特質,人們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的絕大部分行為不過是以前已經形成的圖式或已經成為個人行為習慣的實踐的重復。重復性實踐以及重復性思維是人類實踐的關鍵特征,是人的活動和思維必要的和積累性的基礎,但是“它可能而且的確常常延緩我們去承認新事物,去辨別其中所蘊含的問題”[5]。轉型期職業院校的中長期發展勢必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問題,其“十五五”戰略規劃必須超越以往的重復性思維,凸顯問題意識,著力挖掘、厘清、確定學校當下存在的或未來可能遇到的重要或前瞻性的問題,以問題的確定與解決為線索,構建戰略規劃編制的邏輯。進言之,所確定的問題一定要具體明確,應有對問題形成原因的簡明、精準的分析。雖然以往的一些戰略規劃也涉及學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但關于問題的表述往往過于籠統。例如,有些學校的戰略規劃指出學校在社會服務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社會培訓規模較小,培訓項目和內容相對單一,不能充分滿足社會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但是,培訓規模究竟多大?具體開展了哪些項目的培訓?公眾有哪些培訓需求?學校的培訓與公眾的需求之間存在什么樣的差距?導致這些差距的原因有哪些?如果僅是泛泛而談的內容,既沒有指明真實的問題,也無法引導對問題的認識與解決。職業院校“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要預研學校未來發展的難點與趨勢,就必須深刻定義真切的重要問題。
(三)樹立研究意識
傳統戰略規劃的編制基本上遵循經驗主義的邏輯,既缺乏問題意識,也缺失研究意識。高質量的戰略規劃是對學校中長期發展的理念、目標、路向、措施等的系統謀劃,應立足于職業教育的內在規律,洞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趨勢,準確評估自身的狀況與發展條件。同時,確定學校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僅僅是編制規劃的起步,之后還要明確解決問題的路徑、方法、所需資源等。這些都需要突破經驗主義的束縛,通過理論探索和實證調研來確保規劃的科學性。一方面,編制戰略規劃不能滿足于對原有材料或數據的粗淺加工,或者將原有的相關文本改頭換面為“戰略規劃”的形式,而應該開展翔實的調研。調研者應具備必要的理論素養,調研過程應深人細致。調研對象應廣泛多樣,包括師生、學校管理者、企業相關人員、政府相關部門人員以及學生家長等。另一方面,戰略規劃的編制應選擇、采用若干適切的理論框架。理論框架能夠為編制者提供有價值的視角,也可以為調研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例如,SWOT理論就是在組織尤其是企業的各種規劃編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理論框架,其中S(Strengths)代表企業內部的優勢資源與能力,W(Weaknesses)揭示了企業存在的不足之處,O(Opportunities)代表外部環境中潛藏的發展機遇,T(Threats)則警示我們注意那些可能對企業構成威脅的因素[。SWOT分析方法提供了一個系統識別和分析組織內外部環境因素的適切框架,在學校管理中也得到了較多運用。對于職業院校戰略規劃的編制,使用SWOT理論能夠助力編制者明晰內部優勢(如獨特專業資源、地理位置優勢等)、劣勢(如基礎設施陳舊、資金短缺等),分析外部環境帶來的機遇(如政策支持、產業升級需求等)和威脅(如競爭加劇、技術快速更新等),從而高效地建立編制活動的工作思路和規劃的邏輯結構。
(四)堅持校本意識
各級政府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均會編制“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職業院校編制“十五五\"戰略規劃不是孤立的活動,應當參照各級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的“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與其精神保持一致。但是,一些職業院校在編制戰略規劃時基本上照搬政府規劃的文本,僅僅進行一些粗淺“改造”;還有一些學校甚至簡單仿照其他學校的戰略規劃,導致職業院校戰略規劃出現明顯的趨同現象。這些均背離了編制戰略規劃的初衷。職業院校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主體,每一所職業院校均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區域產業結構、師資結構、發展需求等。因此,職業院校“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必須堅持校本原則,突破傳統的“政策執行型”的路徑依賴,轉向“需求響應型”的規劃范式,致力于構建符合自身獨特性的發展路徑。進言之,戰略規劃校本原則的必要性體現在三個維度:其一,政策文本的宏觀指導性特征決定了其無法精準匹配每所院校的微觀情境;其二,院校間的異質性特征要求制訂差異化的解決方案;其三,師生作為核心利益相關者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需要通過校本化的制度設計予以保障。基于此,職業院校“十五五\"戰略規劃的編制應力戒千校一面的弊端,通過運用適切的分析框架,全面掃描本校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努力尋求自身在歷史傳承與創新突破之間的平衡,構建包含組織架構、資源分配和評價反饋的閉環系統,進而形成體現本校競爭優勢的戰略選擇。
(五)強化執行意識
戰略規劃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實施。然而,以往的戰略規劃有不少在編制完成并公布之后,往往就被束之高閣,難以發揮引領學校發展的實質功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行政管理工作具有明顯的時效性,一項具體工作完成之后就不再是注意的焦點;另一方面規劃本身也普遍存在形式化、空洞化等不足,許多規劃對目標、路徑、策略的表述相對籠統、模糊。例如,有的學校這樣表述師資隊伍建設的規劃:“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和行業企業技術能手來校任教。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通過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兼職教師聘任等方式,充實教師隊伍。重點引進新興專業和緊缺專業的教師,優化師資隊伍結構。”諸如此類的表述均是不清晰、不具體的,可操作性較弱:準備制定哪些優惠政策?如何評估或確保這些政策的吸引力?本校預計招聘哪些新興專業和緊缺專業的教師?另外,也有一些院校的戰略規劃中,制定的目標或設計的措施脫離實際。針對之前規劃普遍存在的弊端,職業院校“十五五\"戰略規劃的編制應當大力強化執行意識。戰略規劃自身不僅應科學、合理,同時還應具備可行性、可操作性。規劃編制應基于充分的調研、討論,制訂清晰可行的五年規劃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中應包含每一項重要任務的量化指標,執行主體明確,設計的路徑和措施切合實際、可操作性強。戰略規劃不僅是學校發展的藍圖,也應是一份實用的行動路線圖。同時,戰略規劃還應具備可核查性。規劃應包含“監督”與“保障”的內容,對監督的方式、內容、主體與對象、獎懲措施等進行剛性的規定。學校領導層應當主持建立關于規劃執行的監督評估機制,制定評估指標體系,定期組織對規劃目標完成情況、任務執行情況的量化評估,進而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規劃實施策略和措施,確保戰略規劃切實落地。
三、職業院校“十五五\"發展戰略規劃應聚焦的重大問題
關于戰略規劃的內容,已有的戰略規劃均力求全面,且所涵蓋的內容模塊大同小異,存在較為嚴重的路徑依賴。要確保戰略規劃的科學可行,如前所述,在編制時樹立明確的問題意識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重點對“十五五\"期間職業院校可能遭遇的新問題以及長期困擾職業院校發展的一些瓶頸問題進行探討。應當指出,解決這些復雜、困難的問題必須依賴職業教育參與各方、各種力量的協同攻關,職業院校不可能獨立解決這些問題,其“十五五\"戰略規劃也必然受到高層級“十五五”戰略規劃的影響或引導。但是,職業院校可以理性與主管部門以及其他主體展開主動、深入的溝通,推進這些重大問題的解決。
(一)師資技術水平不高,從企業技術骨干中招聘教師存在制度性壁壘
當前,職業院校教師招聘機制存在顯著的制度性壁壘,阻礙了企業優秀技術人才向職業院校的流動。多重制度邏輯(InstitutionalLog-ics)認為,社會由多元制度領域(如市場、政府、家庭、宗教、專業社群等)構成,每個領域均擁有獨特的制度邏輯,即一套關于“何為正當”的價值觀、規范與實踐規則。“制度邏輯具有交互性特征,不同組織、群體和個體在制度變遷中會依據自身職責立場和利益偏好進行博弈互動,在交互影響過程中產生合作與沖突行為。”以此觀照,職業院校針對企業技術骨干的教師招聘存在三重制度障礙:一是資格認證的制度化約束。職業院校教師招聘普遍遵循學術型人才選拔標準,這種“學歷至上”的篩選機制將企業技術骨干排除在外。盡管《方案》明確提出放寬高技能人才學歷要求,但地方政府的執行細則仍將“特殊高技能人才”限定為國家級技術能手(占比不足行業人才的 0.3% ),導致政策落地效果受限。二是組織場域的規范性壓力。職業院校作為教育組織,深受學術場域的制度邏輯影響,絕大部分學校招聘教師時仍優先考慮“雙一流\"大學畢業生,面向企業技術人員的崗位占比微不足道。三是制度環境的激勵缺失。職業院校現行人事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跨界激勵機制,職稱評審以學術論文為優先標準,薪酬體系未能體現技術技能價值,企業技術骨干入職職業院校后的職業發展通道也明顯受限。在高新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的技術水平要想不明顯落后于企業,就必須切實擴大從企業技術骨干中招聘教師的比例,這理應成為“十五五\"戰略規劃著力解決的優先問題。進言之,職業院校在“十五五”期間應努力構建“資格認證一薪酬激勵一發展通道\"三位一體的制度體系,通過建立技術技能人才特殊認定標準、完善學歷與技能等效評價機制、設立技術專家崗位序列等創新措施,為優化師資隊伍的結構、提高師資的技術水平供給有效的制度。
(二)企業辦學主體的地位虛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真實狀況不樂觀
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度不足、校企合作淺表化一直是影響職業院校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其本質是辦學主體制度安排的結構性失衡。這種制度失配主要表現在三個維度:一是企業主體地位的制度性虛置。雖然國家已經確立了企業作為職業教育“重要辦學主體”的地位,但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實際參與度與政策預期仍存在顯著差距。由于針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設計存在權利義務的非對稱性,即單方面強調企業“應當履行職業教育義務”,但配套的激勵往往難以兌現,與企業的需求錯位、含金量低,而且企業參與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活動時缺失必要的話語權,導致企業僅僅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名義主體”。二是校企合作利益機制的持續性失衡。有研究表明,企業參與職業院校辦學的主要追求是經濟回報與人才定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成本收益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性,有近一半的企業處于虧損狀態。”8]可見,目前校企合作的價值創造與分配制度存在缺陷,企業的訴求難以得到合理的滿足。三是制度環境的約束效應。關于校企合作的政策體系長期存在多種矛盾:政策文本普遍采用“鼓勵性表述”,如“按規定給予適當支持”,但缺失實施細則,導致這些規定停留在紙面上;職業教育需要企業的廣泛參與,但政策對參與企業的資格認定卻采用不切實際的高標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需要前期的投入且可能遭遇風險,而政策承諾的稅收優惠卻是“事后補償”;等等。職業教育場域中“教育邏輯\"與“市場邏輯\"的錯位導致合作停留在資源交換的表層,難以形成命運共同體。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十五五”戰略規劃在解決校企合作的瓶頸問題上完全可以有所作為。例如,可以建立企業參與度的剛性約束指標,包括規定董事會企業代表的合理比例,開發“教育一經濟”雙目標評價體系,試行“校企聯合體”法人治理結構等。通過力推“制度適配一利益共生一治理重構\"的三維制度創新,企業辦學主體地位在“十五五\"期間有望得到真正落實,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也有可能實現從“政策驅動\"向“利益內生\"的系統性轉變。
(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缺乏靈活多元的經費來源渠道
從辦學的實際需求看,職業教育往往需要比普通教育更多的經費。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一直不足。與普通高校相比,職業院校不僅生均一般公共財政預算經費低,而且職業教育占教育總經費的比例也較低。據測算,“2017年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教育經費開始低于普通高中。到2020年,二者比值為 1:0.96 ,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教育經費水平偏低。2020年,高等本科學校與高職高專學校的生均教育經費比值為 1:0.59 。…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與普通教育相比有較大差距,未能良好適配其發展規模”9]。一些職業院校雖然嘗試通過技能培訓的渠道擴大經費來源,然而許多地方政府規定職業院校的培訓收入納入地方財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職業院校開展培訓的積極性。充足的經費是職業院校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利用編制“十五五”戰略規劃的契機,職業院校應知難而上,一方面與相關的政府部門積極溝通,表達合理訴求,爭取更多財政撥款;另一方面,職業院校自身應積極開源節流,通過創新培訓機制,靈活利用合規方式開展培訓,構建\"基本工資 + 績效獎勵 + 服務增值”的三元結構薪酬體系等。以往的戰略規劃關于經費保障的內容往往比較簡略,似乎經費投入只是政府的責任,而實際上職業院校自身在籌措經費方面仍存在努力的空間。職業院校“十五五”戰略規劃應創新思路,盡力構建能夠保障學校經費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
(四)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存在偏失,尚未觸及核心領域
“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的‘三新'經濟快速發展,反映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進展和成效。2022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首破20萬億,‘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18年 16.1% 提升到2022年 17.36% 。”[10]當前,數字技術已成為高新技術的典型表征,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深刻改變了生產技術、工作世界和生活環境。職業教育以技術為根基,對于職業院校而言,數字化轉型已從發展選項演變為生存必需。然而,目前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深受普通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影響,關注的重心更多在數字化教學資源及其平臺的建設、線上教學等方面,并未觸及職業教育的內核。事實上,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應是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課程內容的變革,其底層邏輯是組織結構、規章制度和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在與相關企業的合作方面,職業院校的數字化轉型也存在“三重脫節”的現象:一是目標脫節,很多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規劃未與企業數字戰略對接;二是能力脫節,職業院校數字化教學場景難以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三是制度脫節,現有產教融合政策中數字化相關條款占比較低。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職業院校“十五五”戰略規劃應參照這一政策文本,提出有力措施,將數字化轉型的重心切實轉到專業和課程建設上來。同時,積極創新校企合作范式,與合作企業共同構建基于數字契約的新型伙伴關系,通過建立數字技術共研、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深度協同機制,為學校的數字化轉型開辟長遠的有效道路。
(五)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不理想,亟待謀劃設計有效的提升策略
生源質量不理想是我國職業院校面臨的一個長期的結構化難題。與普通學校的學生相比,職業院校的學生知識基礎較為薄弱,同時對職業教育的社會認知也長期存在污名化現象,導致很多考生及家長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當前,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得到社會的認同,各級政府更是非常重視技術技能人才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價值。因此,職業院校的“十五五”戰略規劃也應認真對待生源問題,通過設計有效的行動路徑和策略來提升辦學形象。這些措施包括提升辦學層次,打造學校品牌;加強宣傳推廣,拓展招生渠道,精準招生定位;積極參與“中—高一本”一體化貫通培養體系,或試行綜合高中模式;優化學生管理與服務,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就讀體驗;踐行“三全\"育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等。總之,當前的辦學環境為解決生源質量不理想的難題提供了有利條件,“十五五”戰略規劃應當精心謀劃,在提升生源質量方面盡快取得進展。
[參考文獻]
[1]白虹雨.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戰略規劃的行動框架與實踐路向[J].當代職業教育,2025(5):50-55.
[2]姜蓓佳,徐堅.構建職教高考制度的動因、意義與行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2):52-60.
[3]李丹.教育部公布2024年高職專科專業設置備案結果[N].中國教育報,2024-04-09(1).
[4]陳理宣,劉炎欣.基于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教育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5.
[5](匈)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140.
[6]張軒寧.K咖啡企業發展戰略研究[D/OL].吉林大學,2024[2025-06-18].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 v= bTgd32KJj6vEvaE22LFW669_oEmAqiXXDwtAP971LwxiVMRViN2bjmZlo5-v755fJXsXY00z_TqYrl-e8D47wdBVKs2TXV3wN7L3xsr5HpRiKqlNs-eFTTL2dHiyGJINJU1U4_bX2KnNvqVtALVB-4T-JTT0Md_7ppWPs2HDUvgmC4kA_RRTVdEFmu8pf-u3amp;uniplatform=NZKPTamp;language=CHS.
[7]鄧亮.多重制度邏輯下我國教育數據開放的風險透視及治理路徑[J].教育學報,2022(5):118-128.
[8]冉云芳.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內部收益率分析及政策啟示[J].教育研究,2017(4):55-63.
19]成剛,董彬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視角下我國教育經費規模與配置結構的分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24(4):1-11.
[10]劉溴煜.就業“新世代\"[J].瞭望,2023(44):40-52
[Abstract] Strategic planning serves as a programmatic document guid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rapid advancements i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new productive forces,the educational ecosystem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vocational colege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The formulation of the 15th five-year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utilize appropriate theories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gaining insight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s wellas the tren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t should precisely define the colege's development goals for the next five years,including establishing a new educational orientation,constructing a medium to long-term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college's development,and optimiz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Simultaneously,the formulation of the 15th fiveyear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should break away from past path dependencies, identifying participants, includi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This should highlight the awareness of plan issues,research,school-based awarenes,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The plan content should focus on botteneck issues or new problems,including institutional barriers encountered when recruiting teachers from corporate technical backbones,the virtual status of corporate educational entities, funding shortages for education,digital transformation deviating from core areas and unsatisfactory student quality.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s; 15th five-year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transformation; compi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