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澳大利亞微證書的核心特征、運行機制及啟示

2025-08-30 00:00:00楊麗波謝紫微
教育與職業(上) 2025年8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國家技能形成體系國際經驗與中國技能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YJA880071,項目主持人:)

[中圖分類號]G719.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5)15-0076-08

當前,工作屬性以及勞動力市場正加速演變,如何在短期內提升技能、如何確保技能與崗位需求匹配、如何利用數字化為技能培訓賦能,已成為時代提出的關鍵問題。面對以上關鍵問題,澳大利亞以國家資質框架(AustraliaQualifi-cationFramework,AQF)為制度中樞,將技能供需匹配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該國自2019年啟動對AQF的修訂以來,用短短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從“是否納人\"到“如何規范”從“如何推廣\"再到“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全鏈條建設。在發展過程中,澳大利亞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微證書課程項目以及運行機制。通過分析澳大利亞微證書的核心特征和解剖其運行機制,對我國推進學分銀行建設、促進終身學習等改革實踐大有裨益。

一、澳大利亞微證書的發展背景

在澳大利亞,技能學習可以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和高等教育兩個教育體系來進行,但兩者都存在學習周期長、課程更新滯后于市場需求等問題。為此,亟須進行改革與創新,微證書應運而生。在發展之初,微證書更多是作為一種短期學習成果而存在,未被納入AQF體系。直到2018年,才正式探討將以微證書為代表的短期學習成果納入AQF體系[]。隨后在2019年的國家資質框架修訂最終報告中,采用了貝弗莉·奧利弗(BeverleyOliver)所描述的微證書認可框架,其中包括“微證書是什么”“微證書課程在哪上課”“微證書課程由誰授課”“微證書課程怎樣進行學習成果證明\"等問題[2。對微證書有一定的認識后,2021年,布萊恩·帕爾默(BryanPalmer)在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對職業教育與培訓中的微證書進行研究,發現學科組合①是一個\"私人\"市場,且 93% 以上的學科組合都是付費參與[3。該研究結果為政府進入微證書市場提供了可行性支持。同年,澳大利亞大學發布《澳大利亞微證書可移植性指南》,為院校間學分互認制定了統一標準,增強了微證書在院校間的可流動性。2022年,澳大利亞教育部發布《國家微證書框架》(NationalMicro-credentialsFramework,NMF),正式從國家層面統一了微證書的定義,指出了實行微證書的統一原則和辦學主體的關鍵信息披露以及辦學最低標準,為提高微證書的便攜性與可信度提供了文件支持。該框架發布后,同步推出全國性微證書信息平臺。2023年,聯邦政府公布“高等教育微證書試點\"18所高校獲得資助,負責設計與實施28項微證書課程項目,首輪試點正式展開4]同年12月15日,開啟第二輪微證書試點申請,此輪試點將進一步擴大微證書的覆蓋范圍[5]

二、澳大利亞微證書的核心特征

根據NMF,微證書是指對經過評估的學習成果或能力進行的認證,其最低學習量為1小時且低于澳大利亞國家資質框架(AQF)獎項資格標準,可作為AQF獎項資格的補充、替代、互補或組成部分。該定義由以下四個統一原則構成:以結果為導向、響應行業需求、支持終身學習、透明與可訪問。澳大利亞微證書課程具有以技能為導向、知識單元模塊化、技能認證去中心化、模塊知識融合化等特點。

1.技能導向與就業關聯:訓崗銜接的閉環。職業市場的快速變化使年輕人、雇主都面臨著巨大挑戰。對年輕人而言,他們需要在技術變革加快的實際下不斷獲取新技能。而雇主則需對具備新技能的新勞動力進行識別,或對現有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微證書作為一種以技能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正成為連接教育與產業的重要橋梁。微證書課程強調教育機構與行業的共同參與,尤其在特定技能的學習上,更強調行業參與的重要性。因為特定技能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有了行業的參與,可以提高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需求的匹配度,縮短課程開發調研的時間,使滿足實際工作需求的課程面向學習者迅速交付。企業是技能兌現的最終場所,不少企業直接參與微證書課程開發與認證,實現訓聘一體化。為了應對采礦業自動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支持現有工人獲得新技能,昆士蘭未來技能伙伴關系從2019年底開始聯合行業專家、社區組織及政府部門,進行快速響應的協同設計與培訓項目交付,使礦業自動化技術能夠快速落地[。該項目通過與行業的緊密合作,協同設計培訓課程,使培訓內容具有實用性與針對性,幫助工人能夠自如應對技術變革帶來的新要求,切實打通了從技能到崗位的價值鏈。

2.模塊化堆疊與敏捷更新:供需適配路徑的創新。知識模塊化主要是指將知識按照內在邏輯劃分為若干模塊。例如,數字營銷活動微證書,以西悉尼大學為例,該校在開發端到端數字營銷課程時,將課程拆分為四個微證書,即數字營銷活動管理、實施端到端數字營銷活動、數字營銷活動優化、行業認證8。其中,數字營銷活動管理微證書將國家技能分類中的六個核心技能進行微觀拆解,形成五個單獨的核心學習模塊。每個學習模塊包含獨立的學習目標,切實增強了課程的可評估性,使學習者也可進行單一模塊的學習,逐步積累,為完成更大、更長期的學習任務提供前置條件。若學習者想進行跨學科學習,模塊化設置允許不同模塊間的組合。此外,知識模塊化還有利于進行課程更新。傳統課程囿于其規模與結構,無法快速響應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使學校教育與社會脫節,導致勞動力市場出現“有崗無人”的情況,技能鴻溝進一步擴大。而微證書課程在模塊化設計下,可對某一過時內容進行精準更新,提高課程內容更新的針對性。即便是對整個模塊進行調整,其更新速度也遠遠快于傳統課程。總的來說,微證書的模塊化特點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適切性,為實現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提供了新思路。

3.去中心化與即時驗證:學習成果信任的構建。自MOOC興起以來,學界就展開了對其學習成果認證的相關研究。被視為MOOC發展的最新形式的微證書,自然也離不開對學習成果認證的探討。不管是MOOC還是微證書,都是知識傳播在信息技術發展時代的重要探索,均以數字化為基本特征。當前,技術發展的成熟為技術賦能微證書學習成果認證提供了有利條件,不少國家都利用區塊鏈技術賦能數字化認證。尤其是對于微證書,運用技術輔助認證過程至關重要。第一,去中心化認證是微證書發展的現實訴求。微證書課程供給者不管是數量上還是類型上都具有多樣性,學習者的學習選擇更加多樣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可能出現單一學習者持有多個教育機構的學習成果證明的情況。在驗證學習成果證明時,對數據的跨機構流通提出了較高要求。區塊鏈作為一種分布式共享數據庫,有望實現學習數據跨機構共享與驗證。具體來說,各教育機構可將學習者的微證書信息加密后上傳至區塊鏈,形成統一格式的數字孿生檔案,從而實現透明化信任。第二,微證書課程因其縮小技能缺口的定位需要即時驗證。技能缺口反映出對技能需求的緊迫性,即時驗證有利于避免因驗證時間過長導致求職者無法及時填補崗位的問題。

4.跨學科整合與知識融合: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的生成。人工智能與前沿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使工作屬性日益復雜,對求職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個體除了掌握硬技能,也要習得軟技能。硬技能強調對知識與技能的運用,是技術適配性的基石;軟技能則指溝通、團隊合作、領導力等通用技能。軟技能具有應用范圍廣、可遷移性強的特點,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工作角色。微證書通過模塊化設計,有利于培養復雜問題解決能力。一方面,模塊化設計將能力劃分為最小學習單元,允許學習者小步子進行學習,降低了跨學科學習負荷。另一方面,模塊的可組合性為打破學科壁壘、實現不同知識域的聯合創造了條件。例如,墨爾本大學根據法學、建筑學、社會學、信息與技術學,開發了法規管制、文化價值評估、數字文物記錄技術等主干課程內容,推出“城市與文化遺產\"系列微證書[10]值得注意的是,該系列微證書面向具有考古、規劃、建筑和博物館等多學科背景的學習者開放。

三、澳大利亞微證書的運行機制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斷演進,“技能而非職業或資格是未來職場的通行證”的觀點受到了日益廣泛的關注。澳大利亞微證書依托現有教育體系,逐步形成了政府布局、產業驅動、高校創新、學習者響應的微證書生態系統。

1.政策引擎:政府主導的戰略性布局與制度創新。政府的戰略性布局為微證書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2019年,澳大利亞對國家資質框架進行修訂,重點考慮了國家資質框架與微證書的適配性。該框架制定過程選取了120多位代表,他們來自70余家機構,充分體現了代表的廣泛性1。2022年,《國家微證書框架》的發布為微證書生態發展提供了一致性,標志著澳大利亞正式將微證書用以應對技能短缺與促進終身學習。有了微證書框架這一標準基礎,政府還在資金投入、數據服務上持續發力,為微證書能夠精準呼應勞動力市場需求,并嵌入終身學習體系提供了保障。在資金投人方面,政府為首輪項目提供了總計1850萬澳元的專項資金。其中,200萬澳元用于微證書課程設計,1650萬澳元用于支持課程,惠及4000多名學生[13]。為確保課程與國家戰略相符合,該項目要求所資助課程需聚焦教育、醫療、IT、工程、科學等國家優先發展領域。值得注意的是,該項自還提供了FEE-HELP貸款政策,以提高學習者參與高等教育的學習機會。在數據服務方面,教育部推出MicroCredSeeker平臺。通過該平臺,課程開發者可了解市場供給和學分安排,更好地布局微證書課程的開發與優化。學習者能夠按照行業領域、價格、可轉換學分等維度搜索、比較注冊教育機構的微證書,優化學習決策。澳大利亞政府還通過各數據門戶網站公開數據,其中包括澳大利亞就業與技能委員會、澳大利亞統計局、勞動力市場信息門戶等網站。微證書課程開發者能夠通過以上門戶網站獲取權威數據、查看各州職業崗位實時數據,有利于掌握職業短缺與人才分布的具體情況。

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個體對技能更新需求的高漲反映了身處巨變如何學會生存。如何學會生存既涉及認識層面的探討,也關乎方法層面的追問。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學習化社會等理念對回答該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1994年,“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在羅馬舉行的“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中提出。終身學習超越了教育范疇,顛覆了傳統教學語境中學習者與教師的主客體關系,凸顯了學習者的自主性,注重學習者按照意愿選擇活動,將社會定位為服務者,對學習者的“要求給予必要的應答”,以充分發揮人類潛能[14]。微證書使學習者能夠按照合適的學習節奏與學習地點選擇課程,保障學生課程選擇的自由權,為促進終身學習提供發展契機。澳大利亞指出微證書應“增強終身學習,使學習者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和地點做出明確的選擇”。悉尼科技大學為提高學習的靈活性,提供了“跨學科變革學習\"微證書,融合了同步研討、異步自學和團隊協作項目[15]

2.需求錨點:產業驅動的動態能力模型與產需耦合。動態能力模型反映了產業需求與能力培養適應性之間的動態關系。JSA(JobsandSkillsAustralia,JSA)、ABS(AustraliaBureauofStatistics,ABS)、LMIP(LabourMarketInforma-tionPortal,LMIP)等數據網站都提供了完備且權威的數據,尤其是LMIP信息門戶還整合了澳大利亞勞動力市場的實時數據,不管是課程開發者還是學習者都可以了解到職業需求、薪資水平、行業趨勢等數據,極大地提高了課程開發與學習決策的科學性。第一,實現產需耦合,應著重把握區域產業發展的差異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差異化發展。例如,為了重點扶持海軍造船與生命技能培訓兩大重點產業,南澳州技能委員會通過“微證書背書試點”機制,為以上重點產業的微證書課程提供行業預審和背書,確保內容精準對接本地經濟特點[16]。再如,昆士蘭州政府為了配合《優質就業,卓越培訓:昆士蘭技能戰略2024—2028年》,推出微證書計劃,支持企業和行業開發針對特定技能缺口的微證書課程[1]。該計劃將微證書課程作為提升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和生產力的重要途徑,置行業需求于首位。同時,政府提供資金資助,合格申請者最高可獲得25萬澳元資助,用于設計、開發和交付急需技能的微證書課程[18]。第二,能力培養適應性則是對技能預測做出的響應,強調人才培養應隨著預測趨勢進行更新,這就要求人才培養應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行業的參與貫穿微證書課程發展的全過程,涵蓋課前開發、課中參與、課后反饋與監管等環節,并與高校、公共服務機構等主體積極互動。澳大利亞公共服務學院積極與其他高校和公共服務機構合作,讓研究人員、學術專家、資深AP-SA從業者共同設計微證書課程[19]。

3.供給中樞:高校主導的知識轉化與教育生態重構。盡管澳大利亞政府一直強調微證書供給者的多樣化,但高校始終是微證書發展的核心供給方。在首輪“高等教育微證書試點”項目中,18所高校率先獲得資助。高校能夠從眾多不同類型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既體現了高校自身的實力與優勢,也反映了政府對高校在人才培養成效的肯定。微證書的發展是離不開高校的。第一,對于微證書而言,知識的轉化是關鍵一環。該環節主要涉及如何將產業需求或勞動力市場需求轉化為適宜的知識單元,如何將知識單元以恰當的方式向學生進行交付兩個方面。高校在知識轉化方面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微證書正需要這種強知識轉化能力賦能技能培訓。第二,微證書本質上仍是一種課程,尤其對于綁定學分類微證書,其與大學課程的內核是相同的。這說明,微證書是無法脫離現有課程與學分體系的,這也與其橫跨職業教育與培訓和高等教育兩個體系的特點相吻合。有學者認為微證書課程是“學習創新劇場”[20],但隨著職業培訓類課程需求不斷增長,微證書更有可能成為證書生態中的一個常態化特征[21]。微證書的發展需要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在傳統角色的轉變、課程內容單元的設置、課程內容更新的速度、課程結業的評估等多個方面。首先,在微證書發展過程中,高校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與行業密切合作的教育提供者。例如,麥當勞澳大利亞公司與南澳大學和托倫斯大學合作,推出“機會之門”項目。通過該項目,員工可進行微證書課程的學習,所獲得的學分可轉化為大學學分,為拓寬員工職業發展路徑提供了有益條件。其次,高校需要成為微證書課程的開發者、傳統課程的創新者。高校可對部分課程進行解綁,將其開發為較小的模塊化學習單元,并整合為線上付費課程。例如,麻省理工學院與非營利機構EDX合作,將線下供應鏈管理學士學位的 30% 課程內容進行線上開放,組成供應鏈管理微碩士的學習內容。該舉措在擴大教育對象的同時,為傳統課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典范。

4.驅動核心:學習者為中心的技能貨幣化與職業發展。微證書帶來的既是一場學習革命,也是一輪認知革命。2024年,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組發布《在線微證書工具包》。該文件指出線上微證書課程的開發應當包括新微證書策略、操作背景、設計、開發、交付、持續發展六個環節。前兩個環節為微證書的設計提供關于“如何發展”“在哪運用”的信息,課程開發者可圍繞著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路徑的規劃、學習結構的梳理、學習內容與方法的識別四大核心問題,進行微證書課程的設計。值得注意的是,四大核心問題最終指向學習者,強調學習者的需求、偏好及預期目標,切實考慮了學習者在知識建構、技能遷移和情感認同三個維度的學習需求,以實現學習成效的最大化。

技能作為一種可流通的“貨幣”,其價值在工業4.0時代得到了更加廣泛的認可。通過微證書獲得的技能最終以數字徽章進行“結算”。為了便捷數字徽章的頒發與互操作、學歷與成績的在線托管和全球驗證等服務,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高校聯合推出MyeQuals官方數字憑證平臺。目前,澳大利亞已有三分之一的公立大學通過該平臺使用OpenBadges標準③在線頒發、存儲并驗證微證書,確保憑證的防偽與跨機構可識別。技能貨幣化最終應落腳于雇主和行業對技能的接受度。為此,南澳大利亞州政府教育部在制定旨在指導申請者向南澳大利亞技能委員會申請微證書的認可檢查清單時,將行業認證作為重要標準,以期凸顯技能貨幣的可兌現性。技能貨幣化實則是職業發展的結果,因為崗位需求不斷演變需要求職者持續獲得新技能。通過該平臺的介人,實現了技能成就的可視化,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并在無形中契合了終身學習戰略。

四、啟示與借鑒

微證書作為澳大利亞跨越職業教育與培訓與高等教育體系的最新實踐,對應對技能短缺與促進終身學習提供了新思路。盡管澳大利亞從國家層面統領微證書發展的時間較短,但其技能培訓類課程發展歷史較為久遠。微證書課程的兩大目標定位,即應對技能短缺危機與促進終身學習,既符合澳大利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又契合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當前,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階段,提高技能與產業需求的適配性對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大有神益。在此發展實際下,澳大利亞微證書的實踐能夠為我國提供寶貴借鑒。

1.加強政策杠桿驅動,應對技能短缺危機與促進終身學習。澳大利亞能夠迅速布局微證書發展,主要在于國家提供了完善的政策制度支持。在確定將微證書用以應對技能短缺問題之初,立即對AQF進行討論、修訂,并隨之推出NMF,探索其與AQF銜接的路徑。在NMF框架的支持下,政府發布試點日程安排,為微證書試點項目開展的有序性和連續性提供了保證。澳大利亞之所以快速地奠定微證書發展的基本盤,是因為其勞動力市場面臨巨大的勞動力缺口。

我國經濟進人新發展階段,需要新舉措助力我國勞動力市場高質量發展。第一,通過課程改革提升學習內容與技能需求的匹配度,降低技能錯位率。技能錯位本質上是由于人才培養端與產業發展端未對接,或者說教育內容脫離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從課程入手聚焦解決人才培養環節的問題,課程內容響應產業發展需要數據支撐。此時,政府應從課程規模調整、課程內容更新、產業發展數據供給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加強政策杠桿的利用。第二,加大資金支持,擴大現有職業技能培訓規模。盡管2024年我國共開展補貼性職業培訓1800多萬人次[22],但這與實現“技能中國行動”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為擴大培訓規模,政府可提供資金安排日程,明確資助條件,切實激勵各地有序展開培訓。第三,探索通過職業技能培訓促進終身學習的可能性。在技能半衰期不斷縮短的實際下,保持技能水平將成為常態化學習。維持技能水平需要不斷進行技能更新、升級、重塑,而這種學習構成了終身學習活動的核心內容。終身學習滿足了產業發展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要求[23]。澳大利亞正是在終身學習的理念下,與新西蘭共同開發數字憑證平臺,為技能貨幣化提供平臺支撐。技能貨幣化,一是強調技能的有效性,即技能可作為進入崗位的條件;二是將技能進行可量化處理,學習者獲得的每項技能都可視為個人所得的“學習資本”,在提高學習者就業競爭力的同時增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技能貨幣化本質上是微證書的延展,確保微證書的可持續發展,兩者實為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我國進行學分銀行建設時,應認識到學分銀行的本質是為了盤活學習成果。一方面,完善國家資質框架建設,為各類學習成果有效進行認證、積累、轉換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推進“學分銀行”升級為全國性證書信息服務樞紐,整合證書查詢、學分積累、成績驗證、技能展示、行業認可度公示等功能,重點建設省級學分銀行平臺,提升區域間人才流動的協同性。

2.充分響應行業需求,構建產教融合新格局。行業參與是澳大利亞教育發展的一大特色,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行業技能委員會主導培訓包開發,以實現課程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我國可以通過重構行業協會的職能定位,提升教育產業響應度。行業協會盡管是非官方組織,但其組織人員一般來自某一行業或專業內的生產經營者,因此對于本行業的相關技術發展、內在運作規律以及市場對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掌握得最為透徹[24]。行業協會可作為連接教育與產業的橋梁,深度推進教育與產業的合作。總的來說,行業協會可在以下兩個方面發揮作用。第一,在職業培訓或職業院校課程開發過程中制定相關標準。例如,組建行業委員會,讓其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勞動力市場發展現狀制定職業院校課程標準,從課程供給的源頭響應產業發展。第二,建立以市場為標準的質量認證體系。我國應在職業院校課程中確立“響應行業需求”原則。在該原則下,形成一系列指標,增強課程的可評估性。行業協會應發揮智囊團作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考量課程是否合乎發展,為課程內容更新提供標準參照。

3.強化數據平臺建設,精準監控技能短缺。導致技能短缺除了技術迭代加速技能需求分化、產教融合機制、人口結構轉型沖擊等客觀因素外,也有教育供需雙方信息披露不足的主觀因素。教育機構是勞動力的主要供給者,而企業則是最大需求者。由于雙方信息不對等,導致人才培養產生偏差,從而滿足社會需求的效果大打折扣。澳大利亞的JSA、LMIP、ABS、Mi-crocred等數據平臺從多個維度整合數據,供教育機構在進行課程開發時加以借鑒,實現快速響應產業技能需求。在這些平臺的支撐下,教育機構可掌握行業發展的實時需求信息。通過數據平臺對技能供需進行監控,既有利于政府進行頂層設計,也可提升人才培養效能。

我國可以通過搭建數據平臺賦能人才培養。當前,以新大陸產教融合供需平臺為代表的產業數據監測體系,已在13個省份初步實現產業、企業及崗位大數據的動態采集與應用,為區域產教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撐。然而,從全國范圍看,平臺覆蓋的廣度與深度還可進一步提升,增強全國產業需求與教育供給的協同性。當平臺數據覆蓋全國時,人才也可根據數據信息在區域間進行流動,快速填補崗位。此外,數據平臺還可以進行功能拓展,如與教育機構進行合作,一方面產業需求趨勢轉化為知識單元,另一方面及時獲得教育機構對于數據的反饋。

4.完善技能認證,形成技能人才培養良好生態。應對技能危機大致要經歷短缺技能識別、相關課程開發、課程學習、技能認證、技能流通等環節。認證環節是對技能質量的確認,是技能在勞動力市場順利流通的前提條件,是形成技能人才培養良好生態的關鍵環節。在實踐中,澳大利亞通過構建多層次、跨部門體系確保微證書的質量。

我國應當形成標準權威、動態更新、對接國際標準的技能認證體系。第一,技能認證要想獲得較高的市場流通性,應當以市場標準為指揮棒。在制定標準時,廣泛納人具體行業專家的意見,增強評價標準的科學性,提升評價體系的全面性。第二,新興技術不斷催生新的崗位。新崗位自然需要新的認證標準、方式。因此,認證標準與方式應當進行動態更新,避免出現用舊標準評價新內容的問題。第三,推動我國技能認證體系對接國際化標準。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其中國際人才的流通是重要表現。如何讓國際人才順利“落地”我國,就涉及技能體系國際化的問題。完善的技能認證體系為人才流動提供了市場準入依據,防正因評價體系內部問題而阻隔人才流通。

[注釋]

① 盡管布萊恩·帕爾默沒有使用“微證書”這一稱謂,但是學科組合本質上還是屬于“微證書”,這里作者為了其研究自的做出了規定性定義。

② 昆士蘭未來技能伙伴關系(QueenslandFutureSkillsPart-nership)由必和必拓三菱聯盟(BHPMitsubishiAlliance,BMA)主導,并聯合昆士蘭TAFE學院與中央昆士蘭大學作為教育合作伙伴。

③ OpenBadges由lEdTech(原IMSGlobal)維護,是一種開放、互操作的數字徽章規范,能夠封裝徽章信息(頒發機構、成就描述、驗證鏈接等),被其他徽章包(Badgr、Credly等)或被其他平臺識別,實現跨系統流通和驗證,并保證跨平臺展示與驗證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Peter Noonan.Review of the Au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EB/OL].(2018-12-11)[2025-04-24].https://www. education.gov.au/quality-and-legislative-frameworks/resources/ discussion-paper-review-australian-qualifications-framework.

[2]OLIVER B.Making micro-credentials work for learners, employersand providers[M].Burwood:DeakinUniversity,2019.

[3]PALMER B.An analysis of ‘micro-credentials‘in VET [EB/OL].(2021-06-03)[2025-06-08].https://www.ncver.edu. au/research-and-statistics/publications/all-publications/an-analysis-of-micro-credentials-in-vet.

[4][13]Australia Government,Department of Education.Successful universitiesannounced to designand delivernewmicrocredentials[EB/OL].(2023-06-13)[2025-03-27].htps://www.education.gov.au/newsroom/articles/Successful-universities-announced-to-design-and-deliver-new-microcredentials.

[5]Australia Government,Department of Education.Microcredentials Pilot in Higher Education Round 2 GuidelinesEB/ OL].(2023-12-15)[2025-05-10].https://www.education.gov.au/ microcredentials-pilot-higher-education/resources/microcredentials-pilot-higher-education.

[6][12]Australia Government,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killsand Employment.National MicrocredentialsFramework-Final Framew0rk[EB/OL].(2022-03-21)[2025-05-10].https:// Www.education.gov.au/higher-education-publications/resources/ national-microcredentials-framework.

[7]TAFE Queensland.Queensland Future Skills Partnership Micro-credentials[EB/OL].(2023-04-04)[2025-05-31].https:// tafeqld.edu.au/campaigns/queensland-future-skills-partnership/micro-credentials.

[8]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End-to-End Digital Marketing[EB/OL].(2022-06-06)[2025-04-07].https://wsu.pgx.edu. au/qualifications/digitalmarketing/.

[9]劉重慶,徐國慶.關于模塊課程的誤解與澄清[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2):27-29.

[10]KEVEYD.Micro-credentials[EB/OL].(2024-05-27) [2025-04-24].https://cahuch.msd.unimelb.edu.au/micro-credentials.

[11][21(英)馬克·布朗,梅雷亞德·尼克·朱拉·梅西爾,伊萊恩·貝爾尼,等.發展變化中的微證書領域:來自全球的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2021(6):46-59+77.

[14]高志敏.關于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79-85.

[15]University ofTechnology Sydney.TransdisciplinaryLearningfor Change-Microcredential course at UTS-UTS Open.(2022-06-09)[2025-06-08].https://open.uts.edu.au/faculty/transdisciplinary-innovation/transdisciplinary-learning-for-change.

[16]SouthAustralianSkillsCommission.South-AustralianSkills Commission MicroCredentials Endorsement Guidelines[EB/OL]. (2022-07-05)[2025-05-14]. https://sascstore.blob.core.windows. net/sasc-storage/assets/South-Australian-Skills-Commission-Micro-Credentials-Endorsement-Guidelines-July-2O22.pdf?utm.

[17][18]Queensland Government,Department of Trade, Employment and Training.Micro-credentialingProgram[EB/OL]. (2025-03-05)[2025-04-29].htps://desbt.qld.gov.au/training/ employers/funding/micro-credentialing.

[19]Kristen Risby,Adam Le Nevez,Zack Burton,et al.Microcredentials,innovation and strategic partnershipsat theAcademy[EB/OL].(2024-02-01)[2025-04-29].https://www.apsacademy.gov.au/news/microcredentials-innovation-and-strategic-partnerships-academy.

[20]RALSTONS J.Higher Education’s Microcredentialing Craze:a Postdigital-Deweyan Critique[J].Postdigital Science and Education,2021,3(1) :83-101.

[22]王安.超1800萬人次!職業培訓加速育工匠[EB/OL]. (2024-01-26)[2025-05-25].https://www.gov.cn/lianbo/bumen/ 202401/content_692847l.htm.

[23]王興,王丹霞 .1+X 證書制度的若干關鍵問題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2):7-12.

[24]王建梁,魏體麗.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研究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6):15-19.

[Abstract]Australian micro-credentials are characterized by being skill-oriented, having modularized knowledge units,decentralized skillcertification,and integrated modular knowledge.They have formed an operational mechanism with policies as the engine,industrial needs as theanchor,co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supply hub,and learners as the core.Based on this,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driving force of policyleverage to address theskill shortage crisis and promote lifelong learning;fully respond to industry needs to build a new pattern of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ata platforms to accurately monitor skill shortages; and improve skillcertification to form a sound ecolog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Keywords]Australian micro-credentials; operational mechanism; lifelong learning

(欄目編輯:孫蘋 楊虹)

主站蜘蛛池模板: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亚洲欧洲综合|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成人午夜网址|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九色国产在线|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97在线公开视频| 久草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色有码无码视频|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91九色最新地址|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熟妇无码人妻|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自在线播放|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自在线拍| 91福利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国产va视频| 欧美伦理一区|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91青青在线视频|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9啪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偷倩视频| 播五月综合| 国产视频你懂得|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澳门av无码| 69综合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99久视频|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av色爱 天堂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激情综合激情|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色视频国产|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产va视频|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