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5)15-0107-06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近年來,有關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探討日益增多,但多數研究集中在普通教育領域及其教學方法上,對于職業教育領域思政課的貫通教育及教學內容一體化建設的研究相對較少,有待從理論和實踐上加以深人探索。
一、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程內容一體化的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內容一體化建設,旨在通過系統化、連貫性的課程內容,確保不同階段的思政教育在目標上達成一致、在內容上具有連貫性,塑造出兼具精湛專業技能與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推進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課程內容一體化建設,既是新時代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需要,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落實職業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之一,關系“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在塑造學生正確觀念、良好品德、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確保人才培養價值取向正確與思想引領的關鍵所在。為實現思政課在立德樹人方面的使命,必須在整體目標指導下形成各學段層次分明又互通的目標體系。總體而言,思政課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完善教學內容體系,有序安排中高本不同學段思政課的具體內容,確保各學段的思政課內容有機銜接和螺旋遞進。
(二)推動職業院校改革與發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培養一支規模宏大、技藝精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提出要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中高職貫通”“中本貫通”“高本貫通”\"中高本貫通\"等一體化培養模式。思政課內容一體化是貫通培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教學內容能否進行中高本各學段的整體性規劃、連貫性設計與遞進性實施,不僅關乎課程效能,更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三)完善職業院校思政課教學體系
我國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具有時代特征的高質量思政課程體系。職業教育各學段思政課內容多遵循相對獨立的路徑,導致其在一體化建設中面臨若干問題:一是課程體系設計缺乏統籌;二是教學內容編排層次不清,不能體現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與職業能力進階需求;三是各學段內容銜接不緊密,教材內容重復較多,影響育人效果。為此,構建一個結構完整、邏輯有序的思政課一體化內容體系,促進思政課教學系統化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
(四)培養職教學生核心素養
在現代教育理念不斷演進的過程中,教育目標已突破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局限,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與全面發展,核心素養培育成為教育發展的核心導向。核心素養不僅是各類教育課程目標設定的依據,更是各類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支撐。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課承擔特殊的育人使命。在職業教育領域,思政課需要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上。思政課核心素養具有統一性和學段階段性的特征,旨在體現課程培養目標上的統一和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需求等規劃課程內容[1]。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不僅是不同學段教什么的直接依據,還影響怎么教等教學方法的運用,直接關乎各學段思政課的教學實效。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征、認知方式和性格特點等,思政課教學需要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使各學段的教學內容既相互銜接又層層遞進,形成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階梯式內容體系。
(五)提高職業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
近年來,職業教育思政課教師積極投身教學改革創新,思政課教學實效明顯提升。然而,當前制約教學質量持續深化的問題依然突出,集中體現在各學段思政課程內容銜接方面:教學內容貫通性不足、知識能力培養不連續、學段間內在邏輯關聯與遞進鏈條清晰度不足。通過構建學段間有機銜接、邏輯自洽、梯次遞進的教學內容體系,打破各階段間的壁壘,確保教學內容既前后承繼又相互支撐,更好地遵循學生的職業成長規律,為學生提供更加系統的思政教育,最終實現貫通學段、協同發力、整體育人的教學效果。
二、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程內容一體化的理論邏輯
推動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內容一體化建設,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具有扎實的理論依據和清晰的方法論指導。
(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系統論是思政課內容一體化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辯證發展過程,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揭示了正確思想形成發展的基本規律。馬克思主義能動反映論強調認識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為人類在實踐中通過與客觀世界的互動來形成認識,并在實踐中通過反思和調整實現自我認識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灌輸論則強調環境因素的重要性,要求在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下,通過正確的知識和觀念輸人來實現正確思想的形成[2]。思政課內容一體化設計遵循這一規律,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水平和實踐經驗,循序漸進地編排思政課教學內容。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教學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不同職業教育階段學生的認識能力,對思政課內容進行有自的、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一體化設計。這種內容一體化建設是基于實踐的課程創新,必須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和研究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教育實際需求,在實踐探索中建立、檢驗和完善一體化教育教學內容體系,使職業院校學生逐步理解與接受正確觀念,實現價值引導和主體建構的統一。
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認識的主體是人,客體是客觀世界,主體和客體通過實踐相互作用。在思政課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了知識的傳遞和學生思想的成長。教師通過課堂講授、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通過思考、提問、討論等方式與教師交流。例如,在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事件,如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引導學生討論價值觀的重要性和具體表現形式。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同,將外在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認識。
馬克思主義系統論認為,系統具有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優化趨勢等特征,并要求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以多元的方法認識和把握事物。系統論強調系統的整體性,即系統的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思政課內容一體化將不同階段、不同課程的內容視為一個整體,以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同時,系統是開放的,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思政課內容一體化也需要具有開放性,及時吸收社會發展的新成果、新思想,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在互聯網時代,思政課需要增加網絡安全和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網絡世界的規則和責任,培養健康的網絡行為習慣。
思政課涵蓋多個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相互關聯和補充。例如,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讓學生理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各課程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思政課內容一體化建設是立足于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統籌規劃和協同推進職業教育中高本各學段、思政課程各主題的一體化,促進教學內容的整體優化和有序銜接。
(二)黨的思政教育工作規律和經驗是思政課內容一體化的基本遵循
黨的思政教育工作規律是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它反映了社會發展對人才思想政治素養的要求。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和目標,思政教育必須與之相適應。例如,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需要培養有覺悟、積極投身國家建設事業的勞動者;在新時代,要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思政課內容一體化需遵循這一客觀規律,根據社會發展需求,規劃從中高本不同階段的思政課內容,明確各階段的目標,保證目標的連貫性和遞進性,避免內容重復。例如,愛國主義教育在中職階段主要為引導學生對愛國主義有所認知,高職階段要讓學生領會和準確把握愛國主義內涵,職業本科階段要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體現為堅持黨的領導、理論聯系實際、與時俱進創新等核心原則,是在中國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性認識和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系列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為思政課建設守正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3],思政課建設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等教育規律。推進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內容一體化建設,是對寶貴歷史經驗的實踐運用。因而,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教學改革要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分階段設計思政課內容,切實增強思政課的有效性。
(三)職業教育的教育規律是思政課內容一體化的內在邏輯
職業教育既要遵循一般教育所遵循的規律,也要契合職業教育自身的類型特征,如學生發展目標的全面性和專業性,課程設計的學段層次性和遞進性,課程內容的職業指向性和應用性,教育過程的社會參與性和實踐操作性等。職業教育思政課應聚焦職教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道德法治素養、社會人文素養的協同培養。在課程設計的層次性和遞進性方面,思政課內容構建要尊重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既保持整體目標的一致性,又體現各學段內容的差異性、承接性。思政課內容需要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突出社會參與與實踐活動,實現課程內容的活動化與實踐化。各學段思政課應避免過度理論化與抽象化,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與學科大概念引領的基礎上,注重情境化內容的設計與開發。此外,各學段思政課需主動與其他課程建立聯系,整合不同課程的知識與技能資源,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文化教育的相互滲透與協同育人。
(四)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是思政課內容一體化的教育依據
“人的成長、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就跟人的生理發育一樣,所以要把這幾個階段都鋪陳好。”4思政課內容一體化建設,既遵循職業院校學生整體發展的需要,構建完整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又根據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認知特點,分階段、分層次地展開教學內容,遵循個體發展的階段性規律,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職業院校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具有不同的認知水平。在中職階段,學生處于從初中向職業教育過渡的時期,形象思維仍占主導地位,對直觀、生動的教學內容更易理解和接受。基于此,思政課內容可側重采用具體案例、故事等形式呈現愛國主義、職業道德等知識,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意識。進入高職和職業本科后,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逐漸增強,能夠理解更復雜、更有理論深度的內容。此時,思政課內容一體化建設可以逐步引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職業院校學生的理論學習基礎相對薄弱,但他們的社會感知相對豐富、實踐操作能力較強、思維活躍。職業院校教學應堅持低理論起點的原則,注重將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并通過逐步拓展學生活動范圍與深度,構建螺旋式上升的課程內容體系。思政課內容一體化建設可通過設計系統化的實踐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專業實習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應用思政知識,實現從認知到行動的轉化。
三、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內容一體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這既概括了新時代思政教育的要求,也為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程內容一體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各級學校對思政課內容的一體化建設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體化課程標準未研制、一體化教材體系建設不完善、一體化思政教學資源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鑒于此,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內容一體化建設應緊密契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要求,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制職業教育中高本不同學段銜接貫通的思政課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課程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對于課程教學的規范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教育部制定并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版)》,系統規劃了課程內容,為中職思政課程教學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方法遵循。《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等共同成為高職和職業本科思政課建設的指導文件,為職業教育思政課改革指明了方向。
目前,高職和職教本科階段的思政課程標準尚未制定,職業教育中高本三個學段在思政課程標準方面缺乏一體化的頂層設計與有機銜接,使職業教育各學段教學內容出現重復交叉、斷裂跳躍和銜接不暢的問題,影響了思政課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為此,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做好整體規劃,根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研制并發布職業教育各學段縱向貫通的思政課程標準,圍繞思政課程性質和學科核心素養確立統一的課程目標框架,構建持續連貫、由淺入深、結構有序的教學內容體系,并以科學的學業質量標準和評價要求,保障思政教學目標的落實。
(二)構建職業教育中高本不同學段思政課內容一體化教材體系
教材是對課程要求的具體呈現和對課程內容的再創造,是課程實施和內容展現的主要載體。當前,中職思政課使用國家統編教材,高職和職業本科思政課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部分高職和職業本科院校選用思政課教材存在重復,影響了職業教育中高本思政課教學內容一體化建設成效。因此,教育部應統一組織編寫職業教育思政課教材,用一體化思維構建思政課程教材內容體系,形成具有階段性、連貫性、整體性的教材體系。在教材內容上,緊扣時代主題,把握思政課鑄魂育人的根本任務,精選思政課教學主題,對必備知識進行序化處理,從基本概念、觀點、原理到理論體系,從基本情感到理性認知,學科關鍵能力、必備品格滲透于教材中,逐步引導學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社會參與與勞動奉獻,分階段落實課程目標。在教材形式上,應根據職教學生的學習特點,突出教學資源的典型性與生動性、內容的連續性與邏輯性、欄目的多樣性與趣味性,注重講道理與講故事相結合、抽象概念與生動案例相結合、知識掌握與議題探究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相結合、思政教育價值與學生職業發展相結合,形成各學段一體融通、相互銜接的教材體系。
(三)建設職業教育中高本不同學段思政課內容一體化的教學資源庫
教學資源包括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以文本、音頻、視頻、圖片等形式出現的課標教材解讀、教學輔助資料、配套課件、案例、習題等。從廣義上看,教學資源還包括教學設施、教具、教育手段、實踐基地、師資資源等。教學資源是教學內容呈現、展開與傳遞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理解學科知識、鍛煉學科能力、形成思想情感的重要條件。當前職業教育思政課教學資源的統一性和規范性不足,資源供給上存在權威性不夠和碎片化問題,教師在教學資源獲取上隨意性較大,無法適應思政課各階段課程內容的銜接與融合要求。為此,一是要打造統一的教學資源平臺,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術手段,整合思政課程理論、時事熱點、典型經驗、教案學案、視頻、案例、題集等教學資源,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成就,并開發互動學習社區和專家指導功能,為思政課教師了解不同學段的教學要求、落實一體化教學內容提供必要的支撐。二是要加強實驗室、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社區、企業、實踐基地等文化資源的整合,協同社會各種教學要素,為思政課程內容提供豐富的資源。
(四)建立職業教育中高本不同學段思政課內容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當前職業教育思政課程內容更偏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雖然社會實踐活動已逐步引起重視,但思政實踐活動往往忽略活動主題的系統性和適切性,實踐內容與課程內容的對應支撐、相互印證比較薄弱。為此,教育行政部門要與社會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梳理實踐教學的內在邏輯,充分運用地方特色資源,規劃實踐教育主題,建設層次分明、立體交叉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為不同階段的職教學生提供合適的實踐條件和思政教育內容。從學校層面看,思政教研室和教師要根據本學段的思政課程目標,圍繞思政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要求,突出實踐主題與課程自標的統一性,合理布局不同時間段的實踐主題和活動內容,關注優質社會教育資源在職業教育中高本不同學段的有效利用,促進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深化對思政課程的理解與運用,提升其社會認知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切實增強思政課學習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馮建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內容要求與推進措施[J].課程·教材·教法,2023(2):61.
[2]張金秋.從能動反映論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經濟研究導刊,2013(29):91-93.
[3]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J].人民日報,2019-03-19(1).
[4]田心銘.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學習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1):1-10+155.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tent is a core measur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secondaryvocational, higher vocational,and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To achieve efective conn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tent am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oursecontent and clarify its logic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aspects such as curriculum standards, teaching materials,teaching resources,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will help promote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in secondaryvocational,highervocational,and vocational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so a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talents.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欄目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