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電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應用策略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運用到多個技術系統中,深刻影響了傳統的信息處理方式。電子信息作為現代社會中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早期依賴人為控制,運行效率相對有限;現在,算法技術的加入讓系統逐漸具備了獨立處理的能力。兩種技術原本各自發展,近年來開始加快融合。人工智能可以識別狀態變化,提前判斷趨勢,因此正被逐步引入到數據通信管理的過程中。隨著任務復雜度的上升,信息系統在工作中需要做出判斷、分配和決策,而這正是人工智能所擅長的部分。將算法結構嵌入技術平臺,可以提升任務處理速度,減少人為干預次數,也有助于緩解數據運轉過程中的壓力,讓信息系統表現出良好的穩定性。
人工智能的應用不再局限于實驗測試,而是在逐步落地的過程中顯示出實用價值。系統可以接收輸入信號進行自動響應,在運行中持續調整應對策略。電子信息系統承擔著采集信息、處理數據和輸送結果的任務,在日常運行中需要面對多類型數據的持續涌入[1]。當算法處理過程被引入之后,部分任務開始進入自動執行階段,明顯減少了人工操作的負擔,也提升了整體執行效率。目前,該方式已在一些交通調度、終端響應等系統中投入使用,該技術在提升處理速度的同時,增強了系統的靈活程度。通過試點運行的反饋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信息技術中的嵌入方式不僅合理,而且能夠推動整體平臺朝著智能運行的方向轉變。
(一)智能物聯網
在智能物聯網的構建過程中,不同于傳統網絡只承擔信息傳輸任務,現代智能網絡系統強調連接設備的感知響應閉環機制,智能物聯網信息融合網關系統如圖1所示。系統接入智能電表、智能安防、環境監控設備等多元化的物理終端,并采集海量多源異構數據,而人工智能則作為決策分析的核心引擎,對數據進行實時處理,并對其進行趨勢研判。高度集成化的智能網絡平臺具備對復雜環境變量進行判斷的能力,能夠基于實時監控結果,對能源使用模式進行智能優化,在城市交通資源調配中則可以實現智能化調控,也可以實現對工業設施運行的遠程管控[2]。相較于傳統系統依賴人工指令進行控制,人工智能算法支持的物聯網平臺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可對通信過程中的人類行為進行準確預測,進而真正實現數據驅動決策的現代化治理理念。更重要的是,相關單位將該項技術與云計算、邊緣計算等體系協同部署,系統不僅可以在數據響應時效上實現突破,也可以在場景適配度方面得到極大提升,從而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二)智能傳感器
隨著電子信息系統對數據處理效率的要求不斷提升,傳統傳感設備的功能已經難以滿足智能化場景的復雜需求。智能傳感器不僅要精準獲取基礎的環境數據,還需要基于數據挖掘技術,對采集到的信息進行深度識別。更為關鍵的是,傳感器可以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整采集模式,提升數據的精確性[3]。比如在工業安全監測中,智能氣體傳感器能對氣體濃度的微小變化進行靈敏追蹤,并基于人工智能模型判斷是否觸發報警機制,從而降低誤報漏報率。此外,智能傳感器還支持異常值識別,并根據數據發展趨勢進行預警,當達到預警條件時便會觸發機制配置,從而大大提升數據的應用價值,也為后續的自動化調控系統提供堅實的信息基礎。
(三)智能控制系統
在傳統設備運行過程中,控制方法主要是提前設定參數,這種做法雖然在一些穩定流程中奏效,但面對頻繁波動的環境時容易跟不上節奏。為了讓控制反應更及時,有些工廠開始嘗試利用人工智能優化控制系統,使其在運行時不斷接收各項數值變化,系統記錄下來的歷史數據也被反復分析,用來輔助判斷調整時機。尤其是在生產線上,不同負載帶來的壓力變化很常見,控制平臺通過判斷這種波動,可以適時調整相關操作,減少偏差,幫助保持產品質量一致[4]。另外,隨著數據的積累,系統也在逐步摸索出一套固定模式,形成系統架構(如圖2),以便在遇到相似情況時能提前預警。

(一)智能家居
在一些家庭中,用戶基于人工智能安裝了溫度監測器、照明感應設備、安全報警模塊等終端,這些設備在日常運行中會不斷采集周圍的環境數據。系統收到數據之后,會按照既定邏輯進行處理。空調能根據室內溫度的升高或降低進行開關控制,照明燈也能在房間變暗的時候自動開啟。尤其是遇到不尋常的活動情況時,系統會觸發警報。設備之間為了協同工作,通常會采取無線方式進行信息傳輸。而大多數系統都可提供遠程接入功能,用戶不在家也可以在手機上查看設備運行情況,必要時還可以修改參數。還有部分系統支持語音交互,通過語音就能控制家里的主要設備。在此過程中,運行數據會被整理上傳到平臺,用于后續運行調整,以幫助住戶更方便地管理自己的居住環境。以集中式控制平臺為核心,整合各類終端設備的控制邏輯,配合人工智能算法,則可以使系統基于用戶日常使用數據建立行為模型,分析用戶生活習慣,進而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場景推薦,保障系統自動化運行效能。比如基于用戶的起居時間自動調整,將窗簾與燈光組合調控,或者利用自學習機制不斷優化能源使用方案,以便在降低能耗的同時提升生活便利性。為實現這些目標,系統往往會引入邊緣計算技術,將部分計算任務部署在本地節點中,進而降低因頻繁云端交互而產生的延遲。在保障安全方面,人工智能結合電子信息手段設置多級身份驗證機制,同時利用行為識別與異常檢測技術,對家庭網絡中的潛在威脅做出及時預警,以確保干預的及時性。此外,系統還可根據用戶反饋和設備運行狀態變化,自動生成故障報告,并通過遠程維護機制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進一步增強系統的穩定性。
(二)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
借助人工智能算法的分析能力,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的傳感、通信與控制功能,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已由傳統的靜態控制方式逐步向動態感知模式轉變,有助于實現自適應調節,從而滿足對復雜交通場景的精準干預需求。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的工作原理如圖3所示。

在交通監測中,人工智能技術與多種傳感器設備協同配合,可以實現對路面交通狀況的全面掌握。尤其是將地磁感應器、視頻監控裝置等關鍵系統部署在城市干道或交叉路口,用于采集車輛通行速度、車流密度、車身長度等基礎數據。所獲取的信息經由無線通信模塊實時傳輸至中央處理單元,再通過人工智能模型對交通態勢進行模式識別,并且預測發展趨勢,從而輔助交通信號系統自動判定何時調節燈控時長、何處需疏導車輛,從根本上提高調度決策的科學性[5]。針對交通違法行為的治理,可以應用圖像識別技術,將攝像頭采集的圖像數據經過人工智能算法處理后,用于實時判斷闖紅燈、逆行等違規行為,還能自動記錄違規車輛的特征信息,為執法部門提供準確證據。此外,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根據歷史數據分析易堵路段的誘發因素,對潛在的高風險區域進行預警提醒,提升整體通行效率。在信號控制層面,引入人工智能驅動的自適應算法,可使傳統以固定周期為主的紅綠燈控制方式得到優化升級。系統可根據當前車流波動情況,動態調整信號配時策略,支持感應控制、自適應協調等多種模式,使信號燈響應更貼近實際需求,避免交通高峰期出現“紅燈空路”或“綠燈堵路”等不合理狀況。同時,可以采用中央協調控制器實現多路口之間的信號協同,使整個路網的運行更加順暢。在通信支撐方面,系統基于5G、藍牙及物聯網協議建立起高效的數據信息通道,保障采集、傳輸與指令響應的實時性,從而為云端與邊緣設備間的數據交互提供高帶寬、低延遲的通信環境,實現從信息采集到決策執行的全鏈條自動化管理。
(三)建筑智能化
在建筑智能化的發展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可為大型工程項目提供系統高效的管理模式。以某建筑面積達9.4萬平方米的商業改造項目為例,其智能化設計包含信息發布、樓宇自動控制、能源管理等多個子系統,充分體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建筑電子信息化過程中的核心支撐作用。在工程管理方面,人工智能結合電子信息手段,推動建筑項目從計劃設計到施工監管的全流程信息化轉型[6]。智慧工地管理系統涵蓋展示端、應用層與感知層三個維度,融合視頻監控、門禁系統、人員調度等多重模塊,從而實現全天候的數據采集,并對異常行為進行動態響應。系統會將監控圖像上傳至云端數據平臺,經由人工智能算法處理后進行結構化存儲,使管理者可以隨時調用歷史資料進行風險分析。施工現場通過動態檢測機制監測設備運行狀態,結合數據分析結果精確判斷工程進展,為智能化監管提供數據支持[7]。在工程建模環節,人工智能技術配合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系統,使得復雜施工信息通過三維可視化手段直觀呈現。施工數據可與工程圖紙進行實時比對,輔助操作人員開展路徑規劃、管道布設及結構碰撞檢查等工作。工程單位可以利用系統中的自動演算機制評估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以便及時發現設計缺陷并提供調整建議,從而規避潛在施工風險,提升設計方案的適應性[8]。
此外,人工智能在大數據平臺上實現了人員、設備、進度等多源數據的融合管理,基于云計算與數據庫系統支撐工程信息的快速傳輸與精準調用。在新型智能傳感器和3D打印技術的輔助下,施工環節中的預制構件可實現智能加工,這進一步降低了材料浪費與人工成本。尤其是在能源管理方面,樓宇控制系統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用能行為,自動制定水電節約策略,實現資源合理配置。與此同時,通信系統作為智能建筑的基礎設施,也因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而更加高效安全。專網構建結合虛擬分區方式,實現內外網邏輯隔離,可有效防范數據泄露風險。在控制系統層面,建筑中的空調、照明、監控等設備通過自適應調節機制實現聯動響應,為建筑運行提供智能控制支持。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以其強大的學習與推理能力,逐步重塑電子信息系統的運行邏輯。無論是在智能家居的交互控制上,還是在智慧交通的流量調節、工業制造的流程優化上,又或是在智能建筑與物聯網環境下的數據融合管理中,人工智能均表現出極高的適應性。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人工智能將繼續拓展電子信息系統的功能邊界,為信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倩倩,張維一.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通信與電子信息技術[J].信息與電腦,2025,37(04):8890.
[2] 王麗雅,劉傳浩,吳修安,等.人工智能在電子信息技術中的應用[J].信息記錄材料,2025,26(02):9698+107.
[3] 徐美麗.電子信息技術在人工智能領域中的作用及運用分析[J].信息與電腦,2025,37(01):104106.
[4] 韓琦.通信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J].通訊世界,2024,31(12):2224.
[5] 徐萌.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設計中的應用[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4,8(10):102105.
[6] 于翔,喻文琦.人工智能在電子信息技術中的應用路徑探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4,36(16):197199.
[7] 單太升.基于電子信息技術的消防通信指揮應用[J].信息與電腦,2025,37(07):100102.
[8] 郭建.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設計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2025,37(0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