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智化;工程造價;專創融合;CDIO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數智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向造價領域滲透,驅動造價行業從“勞動型”向“智能型”轉型。
在此新形勢下,如何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確立具有數智化行業領域人才需求的教育教學體系,是高等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必須思考的問題。CDIO工程教育以項目全過程為基礎,以“在做中學”為核心,可以解決工程類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專創融合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對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除此之外,校企協同育人是將教育和就業有機銜接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學生直接對接人才需求和供給。
(一)數智化時代給工程造價行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逐漸步入數智化環境,在這個特殊時期,工程造價行業在面臨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遭遇了多方壓力。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數智化技術對工程造價行業的業務流程與管理模式也進行了顛覆性的變革,推動其逐步向“數據決策”的造價模式轉型。羅運寶指出,通過建設貫穿電力工程建設全過程的數字化造價賦能體系,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造價管理精準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促進傳統管理模式的轉型升級和迭代,從而全面提升電力工程造價管控水平,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1]。
住建部印發的《工程造價改革工作方案》要求探索信息化在工程造價領域的應用,加快推進工程造價的市場化改革,由此可以看出,行業對數智化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在數智化時代,企業需要的是既具備工程造價專業技能,又掌握數智化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這種復合型人才是具備創新能力與實操能力的,能夠利用數智化工具進行造價管理,同時能夠針對行業發展與企業需求提出創新性的建議,以促進企業數智化轉型,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趙丹丹通過建立“5+6”數智化造價審計平臺,助力建筑企業實現造價審計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高造價審計的準確率與便捷性,加強成本與風險管控[2]。
(二)工程造價專業教育改革的緊迫性
面對數智化時代給造價行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造價專業教學改革的步伐亟待加快。傳統的造價專業教學在教學模式上存在很大問題,嚴重脫離行業發展。
專創融合、校企合作是提高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適應行業人才發展需求的改革出路。專創融合是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兩者的結合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即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工程造價專業教育全過程。通過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元素,引導學生關注行業發展,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工程造價類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等,讓學生在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鍛煉自身的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而校企協同育人是指學校與企業通過合作辦學、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培養社會所需的行業人才。在校企合作方面,學校可以聘請企業專業人士授課,將實際工程引入學校,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學習。吳宇環等分析了傳統工程造價人才培養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實習實訓環節上的問題。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了相關的認知不足,并構建了“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以“信息化與智能化”為培養方向來加強人才培養,完善雙創體系等相關措施來培養創新型人才[3]。
(一)模式設計原則
在數智化時代,工程造價行業的崗位能力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的工程造價崗位主要側重于工程量計算、造價編制與審核等基礎技能。而如今,隨著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技術在行業中的廣泛應用,崗位對人才的數智化技能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專創融合+CDIO”校企實訓基地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必須緊密對接行業崗位能力要求,以需求為導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孫春玲提出用招聘數據挖掘與案例分析的方式,調研工程造價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基于項目全生命周期和能力層級,重構能力標準體系,為高校工程造價專業的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提供建議[4]。
在課程設置方面,將人工智能引入到工程造價的應用課程中,介紹人工智能算法在造價估算、風險預測等方面的應用原理和實踐案例,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對工程造價行業的變革和影響,使學生具備初步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5]。
(二)四維協同架構
1.目標協同:制定“數智化+創新力”雙維度培養目標
在數智化能力培養方面,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BIM、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技術在工程造價中的應用。讓學生能夠運用BIM技術進行建筑信息模型的創建、管理和分析,實現工程造價的精細化管理;能夠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整理和分析工程造價數據,為項目決策提供數據支持;能夠借助云計算技術實現工程造價數據的高效存儲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能夠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造價估算、風險預測等方面的應用原理和方法,具備初步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6]。
2.資源協同:共建實訓平臺,共享師資與項目資源
資源協同是“專創融合+CDIO”校企實訓基地協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支撐,通過共建實訓基地平臺、共享師資與項目資源,使學校與企業實現優勢互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共建實訓平臺是資源協同的重要環節,學校與企業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共同投入,打造集教學、實踐、科研于一體的實訓平臺。校內實訓平臺主要進行基礎能力訓練、模擬項目實戰等,應配備各類專業教學設備與軟件,如人工智能建模軟件、數字化全過程造價咨詢系統、大數據分析平臺等,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與實踐環境。在校外實訓平臺,以企業實際工程項目為載體,為學生提供真實的項目環境。企業可將工程項目的部分造價管理工作委托至實訓基地,讓學生參與工程從前期策劃到招投標,再到施工過程中的造價管控以及項目竣工決算,使學生有機會參與各類項目全過程,從而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獲得實操技能。
3.過程協同:CDIO四階段融入教學全周期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四個階段,即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行(Operate),與工程造價專業的教學過程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將CDIO四階段融入教學全周期,能夠實現教學過程的協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
構思階段對應工程造價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和項目導入環節。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工程造價的基本理論、方法和相關的數智化技術知識,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
設計階段主要包含專業課程的教學和課程設計,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后,根據項目的要求和需要來進行項目工程造價的設計和規劃,如工程量計算、造價編制、施工進度計劃的制定等。
實施階段則是學生將設計方案付諸實際,通過實習和畢業設計來完成學業的一個階段。實施階段的主要方式是企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學生到企業實習,在企業實習工程中從事實際工程的造價管理工作,在企業工程師的指導下將平時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處于運行階段的項目成果評價與反饋環節,可類比于教學評價機制與學生就業后的跟蹤反饋環節。對學生學習成效與實踐表現的評價工作,由校企雙方共同開展,涵蓋對CDIO四個階段表現的全面評估。通過該評估過程,學生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得以體現,從而為教學策略的改進提供依據。關于就業后學生的表現情況與發展動態,學校需要持續跟進并收集反饋信息。基于這些反饋數據,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調整優化得以實施。由此可見,通過這些評價與反饋機制的有效運作,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得以實現。
(三)實施路徑設計
1.課程體系重構
在實施“專創融合+CDIO”校企實訓基地協同育人模式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課程體系重構這一環節。對數智化時代造價專業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調整與課程體系的重組得以實現。
模塊化課程的劃分依據,主要源于對工程造價專業的特征分析以及對數智化技術的應用需求兩個方面。工程造價基礎模塊的傳統課程之外,增設數智化技術應用課程模塊顯得尤為必要。BIM造價全生命周期管理、大數據分析與工程造價決策、云計算在工程造價中的應用、人工智能在工程造價中的應用等系列課程,構成了該模塊的主要內容。實例表明,此類課程的設置使得學生能夠系統掌握數智化技術在其專業領域的應用策略與操作要領,其數智化能力由此獲得顯著提升。
不可或缺的還包括對創新創業課程模塊的設置。創新創業基礎、工程造價創新創業實踐、創業計劃書撰寫、市場調研與分析等課程被納入該模塊范疇。由此可見,學生通過這些課程不僅能習得創新創業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論,更能深入理解工程造價領域的創新機遇與實踐路徑。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育與創業意識的培養,正是該模塊設計的根本出發點所在。
2.實訓基地建設
實訓基地建設是“專創融合 + CDIO”校企實訓基地協同育人模式的關鍵支撐要素。通過構建校內虛擬仿真實訓室以及校外企業實踐基地,為學生創設優良的實踐環境,并給予他們豐富的實踐機會。
校內虛擬仿真實訓室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營造工程現場,讓學生在虛擬仿真實訓室中進行沉浸式實踐學習。在虛擬仿真實訓室中,學生將能切身感受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虛擬地進行工程量計算、工程造價管理和工程進度計劃,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能讓學生從各個視角觀看建筑模型,了解建筑結構和施工工藝,從而提高學生的工程識圖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7]。在虛擬仿真實訓室中可設置不同的虛擬場景,還可模擬不同的虛擬任務,如工程變更、材料價格上漲等情況,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予以應對和處置,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
3.創新創業平臺搭建
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是“專創融合+CDIO”校企實訓基地協同育人模式中重要的環節,以競賽驅動和孵化支持,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激情,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力。
競賽助力是創新創業平臺搭建的又一重要形式。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競賽,競賽不僅可以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成果展示的平臺,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提升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8]。
本研究聚焦數智賦能工程造價專業“專創融合+CDIO”校企實訓基地協同育人項目,其模式具有良好的育人效果。通過目標協同、資源協同、過程協同和評價協同四種“協同”模式,實現學校與企業對學生的共同人才培養目標、共享資源、共融過程、共享評價。
為進一步發展工程造價專業教育,可以考慮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加強產教融合,探索“產業學院”等模式,強化學校與企業人才培養、課程建設、科研創新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產業學院”可以由學校與企業共同整合資源,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共同開展實踐教學,從而培養出更符合行業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羅運寶.電力工程建設全過程造價數字賦能體系研究[J].建筑經濟,2023,44(12):8792.
[2] 趙丹丹.建設項目“5+6”數智化造價審計平臺構建及應用[J].財會通訊,2023(23):125129.
[3] 吳環宇,楊柯華,丁志坤,等.信息化與智能化背景下工程造價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建筑經濟,2023,44(S2):5156.
[4] 孫春玲,張哲源,嚴玲.面向智能化轉型的工程造價專業能力標準體系重構——基于招聘數據挖掘與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02):6065+72.
[5] 黃劍,趙士德.智能建造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數智化課程建設探索[J].建筑經濟,2023,44(S1):432437.
[6] 尹貽林,郭少丹,柯洪,等.新理論范式下工程經濟學課程構建理念與實踐——以天津理工大學為例[J].建筑經濟,2023,44(S1):427431.
[7] 趙恒.基于BIM制度和產教融合視域下建筑類專業工程造價人才培養策略[J].建筑結構,2023,53(04):149.
[8] 張志雄,葉雪云,羅鵬輝,等.系統科學視角下的工程造價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評價[J].系統科學學報,2023,31(04):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