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智賦能;混合式教學;教學評價機制;四維評價生態體系;教育生態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數智技術驅動教育評價從結果導向轉向過程導向,但混合式教學評價仍面臨學評脫節、維度單一等局限,難以適應“五育五創”協同育人與學生高階能力的培養需求。以《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政策導向,教育評價需緊密對接“四有”好教師培養目標,強化核心素養增值與個性化發展追蹤。數智技術的快速迭代為評價創新提供了新路徑,如AI驅動的學習行為分析可動態捕捉能力發展軌跡,虛擬仿真技術可構建多模態交互場景,大數據平臺支持全過程評價數據整合,從而實現從平面評價到生態評價的躍遷[1]。
以“小學教師語言”課程為例,其“四維評價”生態體系正是數智賦能的典型實踐。通過AI云圖學情診斷、虛實融合課堂行為采集、多主體協同互評等舉措,課程有效破解了傳統評價中“知行分離”與“個性消解”的痛點,為混合式教學評價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2]。
本研究以構建適應混合式教學的數智化評價機制為核心目標,聚焦以下關鍵問題。
第一,構建全過程覆蓋的數智化評價機制。基于“四維評價”模型,需整合課前診斷性評價、課中形成性評價、課后增值性評價,形成動態追蹤閉環。
第二,突破傳統評價維度局限。依托數智技術,需構建“知識-能力-情感-創新”多維度指標,并通過AI工具量化語言表達力、課堂掌控力等隱性素養,實現評價從單一分數向立體畫像轉型。
第三,保障評價的靈活性與個性化。需探索虛實融合環境下多模態數據的采集與解析機制,如虛擬角色扮演中的語言交互分析、智能助教的實時反饋,以支持個性化學習路徑生成與動態調整。
通過理論與實證結合,本研究旨在驗證數智賦能評價機制在提升教學效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增值中的實踐價值,為教育評價改革提供創新思路與技術支撐[3]。
(一)理論層面:教育評價范式的雙重轉型
當前混合式教學評價研究呈現“理念重構”與“技術驅動”的雙重轉型特征。在理論建構層面,成果導向教育與人本主義理論的融合創新成為主流范式。國際研究顯示,美國教育評價協會2023年發布的《智能時代教育評價白皮書》明確提出“能力本位+數據驅動”的評價新框架,與國內鄭慶委團隊在基礎醫學課程中的反向設計實踐形成理論呼應。德國教育技術研究所2024年開展的跨國比較研究發現,整合形成性評價與增值評價的“三維評價模型”能有效提升混合式教學質量,這與程瑩提出的分層分類資源庫建設方案具有理論共通性[4]。
(二)技術層面:數智賦能的創新實踐
技術整合深度直接影響評價效能。國際層面,EDUCAUSE 2025年報告揭示,76%的高校采用學習分析技術優化評價流程,但存在數據豐富、洞見匱乏悖論。國內實踐呈現差異化創新:在硬件集成方面,羅云杰團隊構建的數智立方系統實現多源數據融合;在軟件算法層面,王京等開發的深度學習模型可自動識別課堂互動質量;在虛實融合領域,徐碩開發的擴展現實(Extended Reality,XR)評價平臺已實現實驗操作自動評分。值得注意的是,現有技術應用多集中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語言類課程的智能評價仍存在語義理解深度不足等問題[5]。
(三)實踐層面:數字化轉型的深層矛盾
研究揭示三組核心矛盾:其一是技術賦能與教育本真的價值沖突;其二是工具理性與人文關懷的實踐張力;其三是技術迭代與教師發展的速度落差,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24年全球教師數字勝任力調查顯示,僅41%的教師能有效運用智能評價工具。這些矛盾導致技術賦能與教育提質之間出現實踐鴻溝[6]。
(四)現狀小結
當前混合式教學評價在理論、技術、實踐三個層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矛盾。在理論層面,評價范式不斷創新,為實踐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技術層面的數智賦能為評價帶來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但技術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仍有待提高。實踐層面的矛盾則凸顯了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更加關注教育的本質和人文價值,加強教師培訓和發展,以實現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7]。
本研究將通過構建“四維評價”生態體系,破解傳統評價的“三滯后”問題——滯后于混合式學習場景、滯后于能力發展節奏、滯后于思政育人需求。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結合定量數據分析與質性案例研究,全面評估課程創新成效。通過多維度數據采集與分析,揭示教學模式改革對學生學習效果、教師發展及課程生態的影響。
1.技術應用層面
通過系統整合AI云圖技術,采用Kmeans聚類算法分析學生的知識掌握度,結合Python編程實現學情動態診斷。首先,采用AI云圖技術實現學情動態診斷,基于AI算法分析學生的知識掌握度、學習偏好與能力短板,為個性化教學提供精準數據支撐。其次,依托虛擬仿真平臺創建虛實融合的教學場景,通過模擬小學課堂真實情境,支持學生開展角色扮演、語言實訓等沉浸式活動,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技能。最后,集成多模態交互系統,融合語音識別、動作捕捉與情感計算技術,實時采集并分析課堂中的語言表達數據(如語速、語調),非言語行為(如手勢、表情)及情感反饋指標(如注意力集中度、情緒波動值),構建“語言能力-行為表現-情感投入”三維評估模型,為教學策略優化提供全息化數據支持。三項技術形成“診斷—模擬—反饋”閉環,共同賦能生態課堂的智能化升級[8]。
2.實施路徑方面
采用混合方法研究框架,通過量化分析與質性探索的雙向協同實現對教學創新成效的系統驗證。在定量研究維度,整合AI云圖動態采集的學情數據,涵蓋課前任務完成率、課中互動頻次、課后測評分數,與虛擬仿真平臺記錄的實踐指標(包括語言流暢度、情境適應性等),構建“行為—能力”映射模型,運用統計分析方法量化評估學生核心素養的增值效應。同時,在質性研究維度,依托學生生成性作品,包括教學設計方案、微課視頻、反思性成長報告、課程思政案例庫及教師敘事日志等多元文本,采用主題編碼與話語分析方法,深度解構教學創新對學生職業價值觀形塑、教育情懷培育及專業身份認同的深層影響機制,最終形成“數據實證—意義闡釋”互補的研究閉環。
(二)案例背景
此案例聚焦“小學教師語言”課程,該課程為小學教育專業核心課程,入選省級教學創新典型案例,旨在培養具備教育情懷深厚、專業素養卓越、教學基本功扎實的新時代小學教師。
1.研究對象
選取小學教育專業本科一年級的4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實施周期為2024—2025學年。該群體呈現鮮明的學情特征:學生普遍具備扎實的學科基礎與強烈的自我發展訴求,表現出對高階性知識建構與交叉性能力拓展的顯著需求。其核心訴求體現為突破傳統語言類課程的單向度理論傳輸困境,亟須通過虛實融合的情境化實踐場域,實現從知識容器向教學設計師的角色躍遷。在“五育并舉”與“專創融合”的育人戰略驅動下,學生面臨雙重能力重構的挑戰:一方面需快速適應XR技術支撐的數智化教學生態,提升混合式場景中的語言策略應用能力;另一方面需深化文化感知敏感性,通過多模態交互訓練培育跨文化共情力,從而回應新時代基礎教育對技術素養與人文底蘊并重的復合型教師需求。
2.選取依據
此案例的選取基于其范式的創新價值與實踐推廣潛力。課程以“需求·實踐·發展”三維融合為理論內核,系統重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環境及評價體系,形成完整的教學創新生態鏈。其創新實踐具有雙重典型性——既體現問題導向的精準性,又彰顯技術賦能的示范性。
3.評價機制實施路徑
此課程構建“全過程-多主體-多元化-增值性”四維評價生態體系,依托技術工具實現精準化、動態化評價,四維評價生態體系如圖1所示。
課前階段聚焦精準化診斷與個性化適配。通過AI云圖技術動態分析學生預習數據,包括微課觀看時長、在線測試正確率等,構建多維學情畫像,精準識別個體知識盲區與興趣傾向,據此推送差異化學習資源包;同步實施任務分層設計,將課前任務細化為認知喚醒、理論夯實、遷移拓展三級進階體系,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水平及發展需求精準匹配。
課中階段著力多模態數據驅動教學優化。依托虛擬仿真平臺,實時采集學生在角色扮演、課堂講解等場景中的多維度行為數據——包括語言表達的流暢度、教學手勢的空間分布、情感反饋強度,構建“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三維能力評估矩陣。同時,AI助教系統通過實時分析課堂動態數據,向教師推送即時干預策略,實現教學流程的動態調適與生態化演進。
課后階段構建增值性評價生態閉環。創新設計“三主體四維度”評價網絡,整合同伴互評、AI系統評分、一線教師評價,通過德爾菲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基于全過程數據,生成可視化成長報告,量化呈現個體發展軌跡。
此研究通過構建數智賦能的“四維評價”生態體系,顯著提升了混合式教學效能。數據顯示,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改革前后學生平均分差異顯著(t=3.82, plt;0.01),學生考核平均分較改革前提升15%,課堂互動頻率與實踐時長分別達到90%以上的主動參與率和60%的實踐占比,從而印證了教學內容重構與“三環七階”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學生普遍反饋課堂“生動幽默、注重實踐”,教師團隊在省級以上教學競賽中的獲獎率提升40%,滿意度達98%,凸顯了教學環境與評價體系的優化成果。同時,虛實融合的“雙向四維”教學環境為評價機制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
但課程改革的實踐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技術工具與教學場景的深度融合需進一步突破,現有“雙向四維”環境雖提升了課堂互動的靈活性與實踐效率,但學科差異化需求對技術通用性與定制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虛擬場景的情感傳遞與真實課堂仍存差距。其次,數據隱私與倫理問題亟待規范,“四維評價”體系涉及多主體數據采集,需完善加密機制與權限管理,并驗證算法透明性以避免評價偏差。此外,教師數智素養需持續提升,技術迭代要求教師從工具使用轉向深度教學設計,同時需構建長效培訓機制與激勵機制,保障資源平臺的可持續優化。未來需以技術適配、倫理合規與素養升級為支點,推動數智化教育生態的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虹宇,杜琳,胡佳盈,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才智,2025(09):121124.
[2] 鄭慶委,高淑嫻,韋莉.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在整合課程中的實施與評價[J].沈陽醫學院學報,2025,27(02):216219.
[3] 程瑩.人本主義理論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5(09):4447.
[4] 董艷,陳輝,于浩.數智賦能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實施與評價[J].電化教育研究,2025,46(05):7885.
[5] 劉宇禹.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綜合素養評價探索[J].教育視界,2024(49):2427.
[6] 王爭錄,馬小霞,張博.從模糊走向精準:數智化賦能循證高等教育評價[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42(11):4751
[7] 仝昕煒,曹桂祥.數智化體育教學評價的時代意蘊、體系構建及實踐路徑[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24):170173.
[8] 馬建琴,姜華.基于數智技術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探析[J].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3(0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