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光伏發電;太陽能;儲能技術;分布式;能源轉型
對化石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帶來了資源枯竭與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結構調整與低碳轉型,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在眾多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以其普適性、環境友好性、可持續性的突出優勢,成為全球能源變革的中流砥柱。
光伏發電作為太陽能利用的主要形式,近年來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跨越式發展。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超過200 GW,同比增長45%。不斷下降的度電成本與日趨成熟的技術路線,為光伏發電的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光伏發電的間歇性與波動性,制約了其對傳統電力系統的全面替代。儲能技術的引入,為化解這一瓶頸提供了新思路。
太陽能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是最具開發潛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據估算,地球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陽輻射總量約為173 000 TW,遠超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和。高效利用這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寶藏,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光伏發電的基本原理
光伏發電是一種利用太陽電池實現光電轉換的發電方式。當太陽光照射到電池表面時,光子與半導體材料相互作用,產生電子-空穴對,在PN結的內建電場作用下實現電荷分離,形成電流,從而直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1]。常見的太陽能電池按材料可分為晶硅電池、化合物電池、有機/聚合物電池等。其中,晶硅電池因光電轉換效率較高(25%)、工藝成熟度高,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二)光伏發電的優勢
與化石能源發電相比,光伏發電具有顯著優勢。①環境友好。光伏發電過程無廢氣排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僅為燃煤發電的5%,有助于緩解溫室效應與環境污染。②普適性強。太陽能資源分布廣泛,適用于不同地理條件,可就近開發,減少輸電損耗。同時,光伏系統的模塊化特點賦予其靈活的應用場景,既可大規模地集中式開發,也可小型分布式部署。③運維簡單。光伏系統結構簡單,靜態部件多、動態部件少,運行可靠性高,一般無需專人值守,運維成本低[2]。④可持續性。太陽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點,是實現能源供給永續化的重要保障。
(三)光伏發電的挑戰
光伏發電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①發電不穩定。太陽能資源具有間歇性和波動性,易受天氣、季節、晝夜交替等因素影響,難以持續穩定發電。這對電網的調峰調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②占地面積大。光伏電站需要大量土地資源,在人口稠密、土地緊缺的地區,用地矛盾將日益突出。如何在保障農業用地、生態用地的同時拓展光伏發電空間,考驗著專業人員的規劃智慧。③消納瓶頸。大規模光伏并網,對電網的靈活性與穩定性提出嚴峻挑戰。電力消納“三棄”(棄光、棄風、棄水)現象在局部地區已初現端倪。④設備回收難。隨著首批光伏電站的相繼退役,如何高效、環保地回收處理廢舊組件,最大化地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四)推動光伏發電行業持續進步的動力
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化石能源日漸枯竭的大背景下,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光伏發電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各國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將光伏發電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歐盟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達到40%,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光伏發展規劃。中國更是積極踐行“雙碳”戰略,大力推動能源革命和綠色轉型。另一方面,光伏技術不斷突破,轉換效率持續攀升,度電成本大幅下降。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HJ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TOPCon(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等先進電池技術加速迭代,平價上網全面展開。同時,光伏結合農業、漁業、建筑等多元化應用場景的拓展,為產業發展開辟了新賽道、帶來了新動能。總之,在“雙碳”目標、技術進步、成本下降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光伏發電產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成為引領全球能源變革的中流砥柱。
儲能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將電、熱、機械能等能量形式存儲并在需要時釋放的一類技術,是提高能源系統靈活性、經濟性、可靠性的關鍵支撐。目前,抽水蓄能、壓縮空氣、飛輪、電池、超級電容等多種儲能技術已實現商業化應用。其中,電池尤其是鋰離子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快速響應等優勢,成為大規模儲能的主流技術路線。
(一)電化學儲能的工作原理
電化學儲能是基于電極材料的氧化還原反應實現電能存儲與釋放的一類技術。以鋰離子電池為例,其主要由正極(如三元材料)、負極(如石墨)、電解液和隔膜等部分構成。充電時,鋰離子從正極脫嵌,經電解液嵌入負極,同時電子從外電路由正極流向負極,實現電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存儲;放電時則反之,鋰離子與電子分別從負極回到正極,釋放電能。
(二)光伏發電與儲能技術的協同
光伏發電與儲能技術可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優化組合,共同構建高效、可靠、靈活的能源系統。①削峰填谷。利用白天光照充足時的富余電力為儲能系統充電,在用電高峰時段或光照不足時放電,平滑光伏發電曲線,提高電能利用效率[3]。②頻率調節。儲能設備可快速響應電網頻率波動,提供旋轉備用,降低系統對常規調峰電源的依賴。③需求響應。分布式光伏配合儲能,可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用戶可根據電價政策優化充放電策略,參與電力需求側響應,獲得經濟效益。④提高供電可靠性。儲能作為備用電源,可在電網故障等意外情況下保障重要負荷持續供電,提高供電可靠性。光伏發電與儲能系統的融合,在大型電站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例如很多大型光伏電站配置的儲能電池群,通過集中布置電池集裝箱,與光伏方陣協同運行,在白天充電、晚上或陰雨天放電,從而實現光伏發電削峰填谷、平滑功率波動的目的。
(一)裝機規模持續擴大,成本不斷下降
在正式探討全球光伏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之前,有必要對光伏產業所處的宏觀背景進行簡要梳理。當前,世界能源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傳統化石能源逐步讓位于可再生能源,低碳轉型大潮席卷全球。在此背景下,光伏產業作為最具代表性、最富潛力的新興產業,正迎來加速發展的黃金期。
2022年,在各國“碳中和”目標與綠色復蘇計劃的推動下,全球光伏市場延續高速增長態勢,新增裝機首次突破200 GW大關,同比增長45%,累計裝機量已超1 000 GW,相當于全球發電總裝機的5%。未來幾年,預計這一增長趨勢還將持續。從區域分布看,中國、美國、印度位列前三,分別新增87 GW、30 GW和16 GW。分布式光伏滲透率穩步提升,戶用系統、工商業屋頂電站大放異彩。
技術進步與產業規模效應的疊加推動度電成本持續下降。據IRENA(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統計,2021年全球光伏發電加權平均度電成本已降至5.7 ¢/kWh,較2010年下降87%,在大多數國家已具備與化石能源競爭的經濟性。光伏企業紛紛布局高效電池如PERC、HJT、TOPCon等,以提升組件功率、降低平均化發電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nergy,LCOE)。預計到2030年,光伏發電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60%,比肩陸上風電,成為最經濟的發電方式之一。
(二)分布式光伏與智能電網的融合發展
伴隨著產業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政策機制創新的深入,光伏正從傳統的大型地面電站,向小型化、分布式方向演進。“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分布式光伏,憑借因地制宜、清潔高效、靈活友好等特點,成為能源變革的新寵。據統計,2022年全球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已達100 GW,占比近50%,成為拉動光伏市場增長的主要引擎。
分布式光伏的大規模接入,對傳統電網提出了全新挑戰。多能流、雙向流的特性要求電網需具備更強的信息處理與控制調度能力[4]。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興技術,為打造與分布式光伏協同友好的智慧電網提供了創新路徑。通過邊緣計算實現光伏發電預測、能量管理優化,利用區塊鏈搭建點對點電力交易平臺,用虛擬電廠匯聚分散式電源形成統一調度,分布式光伏正加速向泛在電力物聯網演進 。
(三)儲能技術突飛猛進,多場景應用落地
隨著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滲透率的提升,其波動性與間歇性對電力系統的沖擊日益凸顯。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儲能技術成為破解新能源消納瓶頸的關鍵。據統計,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配儲項目超50 GW,配儲率已超20%。抽水蓄能、電化學電池、壓縮空氣、飛輪、超級電容、熱儲能等多種形式百花齊放,呈現“百舸爭流”的熱烈局面。
鋰離子電池憑借能量密度高、響應速度快、循環壽命長等優勢,成為短時大規模儲能的“主力軍”。據BNEF(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預測,2030年全球鋰電池裝機規模將突破2 000 GWh。但鋰資源的稀缺性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鋅基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異軍突起,有望在中長時儲能領域分一杯羹。
儲能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多場景應用落地。除配合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調節平衡外,峰谷電價套利、輔助服務、微電網、儲能充電站等商業化案例也在各地開花結果,為優化用能結構、提高供電可靠性、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貢獻力量。
能源轉型既是危機,也孕育著無限機遇。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廣闊舞臺,成為光伏賦能未來能源體系的關鍵支撐。聚焦高效光伏電池、先進儲能材料、能源互聯網等前沿領域持續發力,將助推光伏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高效光伏電池技術加速突破
提高光電轉換效率,是光伏技術永恒的主題。當前,PERC、HJT、TOPCon等高效電池技術已成為行業主流。未來,更高效、低成本的技術創新仍將是業界追逐的目標。以鈣鈦礦為代表的新型光伏材料,以其優異的光學性能與低廉的制備成本,備受產業界青睞。據Nature Energy報道,鈣鈦礦電池小面積器件光電轉換效率已突破25.7%,有望成為硅基電池的有力補充。多結疊層電池通過串聯不同禁帶寬度的半導體材料,可顯著提升器件效率,理論效率極限可達60%以上。柔性電池、光伏建筑一體化、農光互補等技術與應用的拓展,也將為光伏插上創新的翅膀,拓寬應用場景邊界。
(二)新型儲能材料與技術不斷涌現
在鋰離子電池成本與性能不斷優化的同時,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迅速崛起,多點開花。鈉元素儲量豐富、價格低廉,且鈉離子嵌入石墨負極無體積膨脹,在大規模儲能領域極具應用前景。液流電池以其儲能規模大、使用壽命長、安全性高的特點,在電網級長時儲能中大放異彩,美國已建成400 MWh液流電池儲能電站。金屬-空氣電池理論比能量高,有望大幅提升系統能量密度,但其充放電效率、循環穩定性等仍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飛輪儲能、超導儲能、熱-電轉化材料等也悄然興起,為突破儲能技術瓶頸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
(三)能源互聯網撬動能源體系變革
隨著分布式光伏、微電網、電動汽車等新業態的蓬勃發展,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正發生深刻變革。多能互補、源-網-荷-儲協同的能源互聯網雛形初現,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供了全新思路[5]。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與能源系統的融合,將從能源流、業務流、數據流三個層面重塑產業生態。在能源流層面,分布式光伏、微電網、虛擬電廠等將促進能源雙向流動,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在業務流層面,能源區塊鏈平臺將搭建點對點交易機制,促進各類主體參與現貨與衍生品交易,提高市場化配置效率;在數據流層面,能源大數據分析可實現需求預測、狀態監測、故障診斷等,提高系統運行的經濟性與可靠性。能源互聯網將推動光伏從單一能源供應商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成為驅動能源變革的新引擎。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光伏產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踏準能源革命的時代節拍,緊抓技術創新這一“牛鼻子”,光伏產業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在政策、市場、技術的多輪驅動下,在跨界融合、協同創新中,光伏必將成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中流砥柱,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懈奮斗,為推動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參考文獻:
[1] 郭雅楠.論光伏發電儲能技術的運用[J].模型世界, 2022(14):1921.
[2] 黃志瑋.光伏發電并網及其相關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能源與節能,2021(07):3940+168.
[3] 何智成.帶儲能裝置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研究[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8.
[4] 李源元.儲能技術在光伏發電系統和風力發電系統中的應用[J].光源與照明,2025(02):139141.
[5] 周崢.玉門地區太陽能儲能技術路線對比及選擇[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1,33(14):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