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優居”,中國房地產市場正經歷深刻調整與結構性變革,人民群眾的住房需求正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202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首次提出“好房子”概念。今年全國兩會,“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已連續3年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湖州,于2024年在浙江省率先發布《進一步提升住宅建筑品質設計規定》,提出“五好標準”,即好小區、好配套、好建筑、好戶型、好服務,為“好房子”建設樹立了標桿。
湖州市12個首批“新一代好房子”示范項目先行先試,政策紅利迅速轉化為市場動能。據當地住建部門介紹,今年1至5月,湖州中心城區新建商品住宅銷售簽約面積同比增長19.5%,受首批“新一代好房子”示范項目入市帶動,5月單月銷量環比漲幅高達58.6%。市場數據印證了一個趨勢:當市民基本居住需求得到滿足,品質升級正成為新的增長點。
“以前買房,只要價格能擔負就行;而現在買房,要重點關注房子‘值不值這個價’。”近日,在湖州市首批“新一代好房子”示范項目晴嶼望湖售樓處,正在看房的王先生談及買房的初衷時說道。他現住120平方米的三居室,雖然面積不小,20年前也是公認的“好房子”,但如今已無法滿足全家新的需求:孩子需要獨立的學習空間,退休的父母想要一個種花的露臺,他和愛人則希望小區有健身場所。
類似王先生這樣追求居住品質升級的購房者不在少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對住房的要求已從單純的“有得住”轉變為“住得好”。
晴嶼望湖的樣板間,3.15米的層高讓空間更開闊,約40平方米的大陽臺能滿足家庭休閑需求,智能家居系統能提升居住者的生活便利性。這些改變契合了人們對“好房子”的向往——層高更高、采光更好、溫濕度更適宜。
“我們賣的不是鋼筋水泥,而是未來十年的生活解決方案。”項目負責人的話道出了開發理念的轉變。數據顯示,今年5月,該項目首開去化率超60%。
在湖州,這場從改變層高開始的居住品質升級,正在重新定義“好房子”的標準,引領樓市進入品質新時代。
如何讓“好房子”持續保持“青春”和“活力”?湖州的解題思路是:夯實建筑品質“ 硬實力”的同時,用服務賦能激活“軟實力”。
當下,智能家居與社區文化日益受到年輕人關注,這體現了人們對于居住的美好愿望——房子不是冰冷的資產,而是承載情感、教育與社交的“生命容器”。
湖州已率先構建起“美好生活”的量化體系,在出臺《進一步提升住宅建筑品質設計規定》并提出“五好”標準的基礎上,成功實現了“技術轉化”,將抽象標準轉化為可量化、可執行的51項指標。
一場關乎居住品質的升級正在湖州各地迅速展開,晴嶼望湖、詠山望湖、草田漾、華海園等湖州市首批“新一代好房子”示范項目成為實踐藍圖的序章。在此過程中,湖州城市集團等國企展現出獨特優勢。
首先是開發模式的創新。以晴嶼望湖項目為例,湖州城市集團積極探索“國企主控+市場運營”共建機制,與頭部房企藍綠雙城合作,將“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等理念深層次融入“好房子”的設計建設中。層高做到普通住宅不低于3.1米,洋房標準層約3.15米;開創性地采用“奇偶錯層”設計,配備進深最大2.4米的空中庭院;通過L型270°采光陽臺、無剪力墻客廳等創新,讓空間使用率超100%。
其次是經驗集成的創新。為確保《進一步提升住宅建筑品質設計規定》更加精準、科學、有效,湖州積極借鑒江蘇、湖北武漢、湖南長沙、廣東廣州和深圳等地的成功經驗。
第三,通過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提升。詠山望湖項目由湖州城市集團全自主開發,據該項目負責人介紹:“我們對標行業優質項目,組建團隊赴杭州、上海等地深入調研,建立起‘需求-設計-運營’全流程研發體系,實現外來經驗的本土化創新。”該項目亮點頗多,比如最小1.3米的入戶門、洋房最高3.2米的層高、最大2.8米的陽臺進深以及近2萬平方米的全維實景示范區,這些都將成為令市民心動的理由。
“好房子”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策、市場、技術共同發力。目前,湖州對于“好房子”建設的探索已邁出關鍵一步,隨著一批硬件標桿項目的逐漸建成,一個新的命題隨之而來——如何讓“好房子”持續保持“青春”和“活力”?
湖州的解題思路是:夯實建筑品質“硬實力”的同時,用服務賦能激活“軟實力”。
首先,從制度上建立“好房子”的“動態生長”機制。為了讓“好房子”持續進化,湖州成立了“好房子”工作推進專班。一方面,建立技術標準每年修訂的迭代制度,確保“好房子”設計標準能像手機系統一樣“持續升級”,及時響應居民需求變化;另一方面,湖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9部門聯合出臺物業品質提升方案,直擊行業“重建設輕維護”等痛點,構建起“全生命周期”管理閉環,確保“好房子”不僅建得好,更能住得好。為此,湖州城市集團與濱江物業深度合作,成立本地高端物業品牌湖州濱江悅湖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探索推動服務標準與建筑標準同步進化。
其次,通過空間煥新為美好生活賦能。以詠山望湖為例,2000平方米架空層的改造,體現了“空間即服務”理念。在這里,架空層不再是停放自行車的空間,而是社區“第三空間”。這個由晨間茶室、午后咖啡吧、親子繪本角、夜間健身區形成的“24小時生活圖譜”,成為湖州對“好房子”的生動詮釋——承載美好生活的有機體。
最后是數字賦能帶來服務體驗的革新。“我們不僅僅是建筑的基礎維護者,更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28歲的物業管家小姜在參加完數字化服務培訓后,對自己的職業有了全新認知。過去他以為物業工作就是“修水管、掃垃圾、看大門”的重復勞動,如今他認識到物業是協調多專業團隊、運營社區生活的“服務指揮官”。“業主的所有需求都會形成一個可視化‘服務工單’。我們在最短時間內響應,服務效率和品質有了很大提高。”小姜說。
“智能化管理平臺+人性化服務”的有機結合,使建筑原本冰冷的物理空間轉變為有溫度的生活載體,也讓“好房子”擁有了長久生命力。這不僅是居住空間的升級,更是城市治理智慧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