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是全球胃癌高發地區,國家癌癥中心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胃癌的年發病人數超過35萬,位列所有惡性腫瘤第5;死亡人數超過26萬人,位列惡性腫瘤第3。
胃癌是指胃部形成惡性(癌)細胞的疾病。近年來,我國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中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10%。醫學界的共識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降低胃癌高死亡率的關鍵。
2023年10月3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要求“加強癌癥中醫藥防治網絡建設”“提升癌癥中醫藥防治能力”“強化癌癥中醫藥預防及早期干預”。
對于胃癌前期病變的研究,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脾胃科主任醫師、原副院長劉華一已堅持30多年,涉及領域從臨床研究到基礎研究、診療方案、篩查、中醫藥干預等多方面。2018年,他領銜的研究課題——《胃癌前病變的中醫辨證規律及基礎研究》項目,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如今,已從行政崗位上退下來的他仍堅持出診,竭盡全力幫患者打贏艱巨的胃癌“阻擊戰”。
走進劉華一的辦公室,迎面就是“中醫理論科普墻”,其中有對“高金亮教授學術思想”的總結。已故國內知名脾胃病專家高金亮從事中醫工作50年,是全國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1985年,本科畢業于天津中醫學院(2006年更名為天津中醫藥大學)的劉華一,在天津中醫學院中醫研究所辨證論治研究室開啟了職業生涯。他當時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跟著前輩高金亮一起完成國家“七五”重點攻關課題——《脾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課題》。從那時起,劉華一就開始關注并研究胃癌前期病變。
劉華一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目前主流學術思想認為,胃癌并非突發,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胃癌發生前,往往會出現一些‘前奏’,即前期病變。從正常組織到胃癌,一般會經過炎癥、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等逐漸發展的過程。”劉華一說,“作為醫生,我們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幫助患者阻斷胃癌前期病變。”
劉華一繼承前輩學術思想,將胃癌前病變的病機演變規律總結為“因滯致虛、因虛夾邪”,提出“脾虛瘀毒”理論,研制出胃轉安系列等8種院內制劑,通過辨證治療,為廣大脾胃病患者減輕病痛。
劉華一解釋道,“滯”是不流通的意思,“虛”意味著“弱”,“邪”概指致病因素,《黃帝內經》中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的就是人一旦正氣虧虛、無力抗邪,便容易患上疾病。
劉華一認為,阻斷胃癌前期病變,治療必須以“通”為要,將補脾益胃、行氣活血貫穿始終。2018年10月,73歲的趙麗(化名)因胃痛前來就診,此時她已出現胃痛癥狀3年,就診前的1個月感覺病情有所加重,胃鏡檢查結果提示,她患有慢性胃炎,胃黏膜重度萎縮,腺體中度腸化伴輕度異型增生。
“即便有以‘通’為要的大原則,中醫治療也絕不能用一個方子、一副藥為所有胃癌前期病變的患者進行通治,必須辨證治療。”劉華一說。通過把脈望舌,他發現趙麗“舌紫黯,少苔,脈細澀”,經過辨證,將她的病情診斷為“胃痛,氣陰兩虛夾瘀證”。隨后,劉華一為趙麗開了藥方,并告知注意事項,1個月后復診,趙麗有明顯好轉。又經過半年調理,趙麗復查胃鏡,胃黏膜萎縮已從“重度”降至“輕度”,“腺體中度腸化伴輕度異型增生”變為“偶見腸化”。
目前,劉華一及其團隊正在撰寫《脾虛瘀毒論》一書,其中的核心內容是他提出的“脾虛瘀毒”理論。
劉華一認為,胃癌前期病變的核心病機可概括為脾虛瘀毒。脾虛是疾病的內因,并貫穿疾病全過程,患者因脾虛所致的痰、瘀、濁毒等病理產物瘀積發病。劉華一還提出了以脾虛瘀毒理論指導治療胃癌前期病變的思路,將胃癌前期病變分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伴腸上皮化生、低級別異型增生、高級別異型增生3個階段,分別給予健脾通運、解毒消積、去癥復本的治療方案。
劉華一給《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講了一個讓他記憶猶新的故事。
“你們中醫治脾胃,我了解,和我干的活兒一樣!”20世紀90年代初,入職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成為脾胃科醫生不久的劉華一,在與醫院里的一位老工人聊天時,聽到這樣一句話。正當他疑惑時,老工人繼續說,“我是通下水道的,你們脾胃科醫生也是通下水道的,就是把人從嘴巴到屁股這一段給疏通,不讓人的‘管道’被堵住。”
“每種疾病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治則,要嚴守病機,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和病程,審因辨證,整體調護,健運脾胃,方能收效。”
起初,他覺得老工人話糙理不糙,道出了部分實情,但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他漸漸意識到其中的局限——對于脾胃病的診治,難道就應該僅僅著眼于人的胃腸道嗎?帶著問題,他查閱了大量中醫典籍。
“在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對于身體的重要作用,他寫的《脾胃論》中,核心觀點之一便是‘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劉華一說,人的脾胃受損傷后,會由此產生很多疾病,作為脾胃科醫生,一定要鉆研這背后的規律。
通過不斷研究,劉華一不僅依據“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觀點總結出“脾虛瘀毒”理論,還通過這一理論指導原發性骨質疏松、皮膚病、高尿酸血癥、脂肪肝等多種疾病的臨床治療。
比如皮膚病,患者通常有兩類,一類是脾胃病患者出現了皮膚的病變,另一類是皮膚病患者出現了脾胃功能受損的情況,無論哪種,劉華一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都非常重視中焦脾胃(中醫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于中焦)的調理。
2024年6月,43歲的劉軍(化名)前來就診,他因飲食不慎,面部及周身皮膚出現濕疹。通過把脈望舌,劉華一發現劉軍“舌暗紅、苔薄白膩、脈沉細滑”,診斷結果是“浸淫瘡”,為脾虛濕盛型。劉華一從調理脾胃著手開了處方,劉軍服用14劑后濕疹消失。
“每種疾病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治則,要嚴守病機,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和病程,審因辨證,整體調護,健運脾胃,方能收效。”劉華一說。
劉華一診室的患者很多患有胃潰瘍,這是一種良性病變,容易反復發作。如果長期反復損傷、修復,可激活細胞突變,從而發生癌變。要確診胃潰瘍是否癌變,必須做胃鏡及活檢病理檢查。為減輕患者痛苦、提高診療效果,劉華一利用中西醫學科的各自優勢,將現代內鏡診療技術與傳統中醫“祛腐生肌”理論相結合,創新采用了中西醫結合經內鏡治療難治性潰瘍的技術。該技術應用于臨床后,已治療難治性消化性潰瘍上千例。
劉華一熱衷于中醫藥及保健科普工作,曾因患淺表性胃炎到劉華一診室就診的肖宇(化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每次離開診室前,劉華一都會為她講解相關的保健知識,叮囑她“飲食要以清淡、溫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盡量減少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身體不要過于勞累”等等。此外,她經常在電視臺的健康節目中聽劉華一講授胃癌預防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科普知識。
劉華一希望每一位找到他的患者都能得到幫助。在他看來,醫生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患者病情緩解、病癥解除。2023年,60歲的他從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副院長這一行政崗位上退下來,但他至今仍堅持出門診、查病房、搞科研、做科普。
肖宇對2019年第一次找劉華一看病的經歷印象深刻。她在北京工作,被診斷為淺表性胃炎后,四處打聽如何調理,一位曾患過胃病的朋友向她推薦了“在病友群中口碑頗佳”的“劉院長”。初診那天,肖宇忙完工作后才能坐火車趕往天津,便讓母親幫忙先去醫院取號。
“眼看著診室門口等待的患者一個個離開,我母親覺得劉院長快要下班了,就不停地打電話催我,我趕到醫院時已臨近下午5點,劉院長和他的學生們卻一直等著我。”肖宇回憶說,“從醫院出來后,母親告訴我,劉院長還勸她,‘您就別催她了,這個孩子可能已經非常著急了,安全第一’。我和母親都深受感動。”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李昱芃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劉華一對待患者的態度非常好,遇到聽力不佳的老人、特別淘氣的小孩子,他都能耐心溝通、精心診治。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楊闊為《瞭望東方周刊》講述了一個劉華一幫助老年患者的故事。兩年前,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獨自就診,交費時發現所帶的現金不夠,但又不會使用電子支付方式,情急之下,她返回診室問劉華一能否少開些藥,劉華一毫不猶豫地為她墊付了50多元藥費。
劉華一是醫者,也是師者。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作出“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的重要部署。劉華一有種強烈的使命感,一定要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不遺余力。
劉華一的母親是西醫,一直在基層醫院做全科醫生,舅舅是一名中醫大夫。1985年,在天津中醫學院的畢業考試中,劉華一考了全年級第二名,被留在學校,分配到中醫研究所辨證論治研究室工作。職業生涯之初,除了跟著高金亮一起做課題外,他還跟隨時任天津中醫學院中醫研究所辨證論治研究室主任張伯禮(現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開展活血化瘀的理論研究。
張伯禮對劉華一的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時鼓勵他繼續深造。劉華一不負期待,1988年攻讀碩士學位,師從高金亮;2001年又考取博士研究生,師從張伯禮。
1991年,劉華一碩士研究生畢業,正趕上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成立,急需人才,高金亮推薦他到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工作,他得以在脾胃病臨床診治領域深耕。自身的經歷讓劉華一認識到,傳承始終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而教師,正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所在。
現在,身為博士研究生導師的劉華一每年都會招收數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每次出診,他都會帶著學生們,希望他們將理論和實踐真正融合。
張伯禮對劉華一的影響非常大,他曾告訴劉華一,帶學生不要保守,要抱著一顆開放的心。劉華一牢記教誨,對學生傾囊相授,不僅將自己的經驗藥方打印給學生,還提醒學生要重點關注老師如何與患者溝通、接診及辨證。
在劉華一的精心栽培下,不少學生從醫后在崗位上取得佳績。平日里不茍言笑的劉華一,制作了以“空了,常聯系”為主題的“師門通訊錄”。在扉頁上,他寫道:“真心希望我帶的學生都成為棟梁,沒有廢品,青出于藍而勝于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