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深圳市婦兒大廈成為孩子們避暑游玩的好去處。因裙樓黃、橙、粉、綠的繽紛配色,婦兒大廈被網友昵稱為“萬花筒”。孩子們穿梭于色彩明快的空間嬉戲探索,在設施完備的親子酒店里體驗專屬小帳篷和親子菜單,在精心設計的互動區流連忘返。
2020年經過改造和功能升級的婦兒大廈,建筑內外環境和硬件設施處處可見親子友好細節,如今已成為深圳遛娃網紅地。在業態分布上,大廈內兒童探索館、圖畫書博物館、一站式兒童成長中心、兒童影劇院等一應俱全,為滿足大小朋友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供了豐富的設施和資源。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在轉型背景下,城市發展的關注點愈發聚焦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質與城市精細化治理。作為超大型移民城市,深圳也是一座“兒童大市”。讓兒童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是深圳城市工作的重要內容。2015年底,深圳就在全國率先提出系統性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目標,倡導“從一米高度看城市”。2025年,深圳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進入第十年。
如今,深圳已經成為一個“超大號成長樂園”:1300多座公園中近400處建有兒童游戲場地,115個市級兒童友好公園成為自然課堂,1521間母嬰室遍布商場、公園、地鐵站,基本實現公共場所全覆蓋。
深圳為全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提供了樣本,“一米視角”之下,這座超大城市也“童”樣精彩。
設計師則站在樓頂,用手機拍下羅湖建筑物的顏色,又到香港銅鑼灣同樣拍攝記錄,然后選取深港兩地建筑物的12種共同顏色作為外立面的顏色,呼應深港兩地城市的活力和包容屬性。
2024年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總結了各地在兒童友好社區建設、公共服務設施適兒化改造等方面的典型經驗做法,形成《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一批)》,“深圳婦兒大廈在公共服務設施適兒化改造方面探索可持續建設運營模式”被納入該經驗清單。
在“萬花筒”的示范帶動下,深圳羅湖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羅湖婦兒大廈)通過系統性硬件改造與創新型運營服務,近期也以新面貌投入使用。
當你站在羅湖婦兒大廈頂樓的深港之窗,目光穿過馬路對面的文錦渡口岸,就可以遠眺香港北部都會區。羅湖區婦兒大廈左側是蓮塘口岸,右側是羅湖口岸,地處口岸經濟帶上,自20世紀90年代建成起,就被注入了“深港融合”基因。
羅湖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負責人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羅湖是深圳的老城區,口岸經濟帶有很多居深港人家庭,他們在深圳生活工作,如果出現了婚姻、家庭、育兒等方面的問題,會找我們婦聯求助。”
近30年來,為了更好地服務幫助這些居深港人家庭,羅湖區婦聯與香港慈善機構合作,引入香港社工,與香港方面共同摸索出處理跨境婚姻家庭問題的經驗。目前,社工隊伍中有20多位來自深港兩地的律師、首席信訪員、心理咨詢師和婚姻指導師等專業人士。
在羅湖婦兒大廈外立面改造上,來自香港的設計師從設計方案上融合深港兩座城市風貌特點。改造前,設計師來到屋頂容融樂園參觀,看到這片由深港兩地兒童共建的屋頂花園有花草果樹,吸引小鳥在樹上筑巢孵蛋。設計師由此受到啟發,定下“百鳥歸巢”的設計方案,寓意香港兒童就像小候鳥一樣通過文錦渡口岸,在深圳得到愛護并茁壯成長。大樓外立面的白色格柵,則象征著一片片羽毛把小鳥保護起來。
在考慮內部裝修時,設計師則站在樓頂,用手機拍下羅湖建筑物的顏色,又到香港銅鑼灣同樣拍攝記錄,然后選取深港兩地建筑物的12種共同顏色作為外立面的顏色,呼應深港兩地城市的活力和包容屬性,把羅湖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打造成兼具人文關懷與深港特色的兒童友好空間。
煥新后的羅湖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共六層,設置有羅湖區婦女兒童之家會客廳、羅湖區兒童友好成長基地、小劇場、屋頂花園等空間,并引入樂高積木、騰訊護苗、正面管教等特色公益項目。這里集科技、美育、創造力展示為一體,并通過深港兒童議事會等機制傾聽兒童反饋。在大廈一層,還設置了12338維權服務中心、涉外涉港澳臺家事調解中心服務站、深港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羅湖區婚姻家庭名師工作坊等空間,使得服務深港兩地家庭的隊伍逐漸壯大。
上述負責人表示,羅湖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煥新,既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服務理念的革新——通過兒童參與式設計、深港融合實踐及可持續發展教育,將“兒童友好”理念從硬件滲透至運營內核。
兒童醫院在一座城市中的角色尤為關鍵,它不僅是治療疾病的地方,更是守護兒童健康成長的堡壘,是城市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時,醫院又是兒童最不愿意去的場所之一,如何讓兒童減少就醫恐懼,需要兒童醫院從硬件到軟件服務處處體現兒童友好與人文關懷。深圳市兒童醫院就是這樣一家讓兒童不害怕的醫院,該醫院早在2018年就獲評深圳市首批兒童友好基地稱號,也是首批基地中唯一一所醫療機構。
《閃閃的兒科醫生》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醫療觀察類紀錄片。深圳市兒童醫院院長麻曉鵬就是片中那位網紅院長。當麻曉鵬還是一線兒科醫生的時候,面對遭受病痛折磨的患兒,他感同身受。成為院長后,他秉承前任院長“建立一所兒童友好醫院”的宗旨,在福田老院區并不寬敞的空間里不斷打磨兒童友好細節。
從2014年起,深圳市兒童醫院與深圳市關愛行動組委會辦公室共同發起“深圳市兒童醫院·Vcare關愛空間”項目,在醫院每一層住院病區建立一個Vcare關愛空間,為病童、病童家庭和醫護人員提供服務和陪伴。目前,醫院在福田院區和龍華院區共建立了11個Vcare關愛空間。
Vcare關愛空間以舒緩病童和家長的心理壓力為重要切入點,由社工定期組織入院適應、情緒/心理支援、家長支持、醫患互動、社會共融等一系列適合病童及家長的互動式公益活動,營造溫馨氛圍,幫助病童積極配合治療。此外,空間還致力于搭建貧困病童求助和醫治的公共信息平臺,進行救助信息的整合及對接發布,使病童需求與救助機構之間“有效對接”。
麻曉鵬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至今,深圳市兒童醫院·Vcare關愛空間安全運營逾2900天,提供了1.66萬小時志愿服務,為超44萬個家庭舉辦了2.3萬場各類主題活動。
在深圳市兒童醫院,就連CT檢查室和MRI檢查室也成為了別樣的兒童空間。CT檢查室被改造成怪獸星球主題的“游戲室”,兒童要先在護士站領取“R星系任務卡”,在體驗區觀看動畫視頻并完成呼吸及定格練習游戲,完成CT檢查后還能領取“勇敢者勛章”。
深圳市兒童醫院還推出“星星計劃”,打造華南首家兒童醫院安寧療護病房,填補了深圳市兒童安寧療護服務的空白。“星星計劃”通過身、心、社、靈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服務,讓生命在溫暖和愛中謝幕。
“大約90%重病兒童的死亡發生在PICU(兒科重癥監護室)和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中。我院在PICU設置了1間家庭可陪伴安寧病房,環境布局溫馨寧靜,讓家人能夠陪伴孩子走完最后一程。在陪伴過程中,‘寶貝守護日志’隨時記錄孩子在醫院的‘日記’;孩子過世后,‘寶貝心聲留念卡’作為一份有溫度的紀念送給家長,家長非常感動。我們的醫務社工會全程給家長心理支持,協助他們做好最后的陪伴。”麻曉鵬說。
如今,有溫度有人文關懷的兒童友好理念已經在醫院運營中深入人心,除了院方對醫護人員展開的培訓外,醫護人員也自發打造兒童友好活動。例如,泌尿外科策劃了“奇妙星期五”小丑醫生查房活動,醫護裝扮成“小丑”進行查房,與患兒進行有趣的互動。從2021年起每月一期活動,至今已經服務患兒家庭逾2700個,參與活動的醫護人員逾1700人次。
益田社區的孩子們用蠟筆勾勒出“有大樹、能冒險、能交朋友”的樂園藍圖,最終化作“冒險海島區”“旋轉平衡區”等六大功能區。
2024年10月,深圳市兒童醫院龍華院區正式啟用。從外觀設計到內部功能分區,“兒童友好”都可看可感。
從上空俯瞰,龍華院區的建筑像是兩個“B”合并在一起,因此有了“Baby樓”的昵稱。院區一樓門診大廳設置了由迪士尼公司捐贈的“奇妙觀影廳”,循環播放動畫電影,各樓層設置不同的動物主題,患兒在就診的同時可以探秘自然,放松身心,緩解焦慮。
麻曉鵬介紹,在龍華院區,醫院還與多家單位聯動推進兒童友好空間建設。例如,與深圳市關愛行動組委會辦公室合作新增“兒童醫學科普體驗空間”,布置了“近視+散光”測試裝置,后續還擬在空間里放置眼睛、耳朵等醫學科普模型。
作為深圳市“十四五”規劃的衛生事業重點項目與市級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優秀案例,深圳市兒童醫院龍華院區開展的兒童友好實踐不僅是城市醫療服務的一次升級,更是深圳堅守兒童生命健康守護責任的體現。
城市公園是父母遛娃頻率相當高的去處,兒童友好公園不全然等同于“兒童的公園”,而是在城市公共空間中融入兒童視角的設計理念,是一場以“尊重”為核心的空間革新。
2022年,深圳大力推進兒童友好公園建設。截至目前,共打造115個市級兒童友好公園。各公園兒童活動區內容不斷更新,“長”出了各類顏值高且童趣可愛的樂園,讓孩子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自由探索玩耍。
坐落于福田區的筆架山體育公園2023年正式對外開放。園內配備了足球場、籃球場等多種運動場地。這里能成為孩子們的歡樂天地,并非單純依靠增加場地數量,而是從少兒特點出發進行設計,真正抓住童心。
基于兒童熱衷于“飛檐走壁”的特點,筆架山體育公園精心設計了上揚的滑道、可供來回跳躍的踏板等設施。公園特意打造了大型沙池,讓孩子們一起玩耍,盡情地爬行撒歡兒,還能利用游戲的社交屬性讓孩子們在此聊天交友。公園還設置了防曬防雨的“候親室”,為因貪玩迷路的小朋友提供臨時庇護。
“我們致力于推動兒童游樂設施向無動力轉變,功能設計上更偏向科普性、趣味性,以自然互動激發兒童創造力與社交能力。”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深圳將兒童需求作為公園規劃的核心,在新建及改造的自然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中,都注重融兒童友好設計。
在城市更新中,深圳也將兒童友好樂園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范圍。
在福田區福保街道,益田社區用“兒童視角”激活城市空間,把設施陳舊、功能單一的塑料游樂場煥新為全齡共享的自然探險樂園,打造了深圳首個社區級兒童友好樂園。樂園里有貫通全園的無障礙步道,串聯低齡沙池區(5歲以下)和中高齡冒險區(6-12 歲),推嬰兒車的家長與奔跑的孩子互不干擾。
益田社區是典型的傳統大型住宅小區,3.5萬居民中有近6000名兒童,長期面臨無全齡設施以及趣味場地和自然空間不足的困境。
2021年,益田社區舉辦4場“兒童議事會”,收集800余條建議,孩子們用蠟筆勾勒出“有大樹、能冒險、能交朋友”的樂園藍圖,最終化作“冒險海島區”“旋轉平衡區”等六大功能區。
福田區政府為此專項投入500萬元,社區與物業聯動,以“自然化、全齡化、趣味化”為目標打造益田兒童友好樂園。
據工作人員介紹,益田社區以兒童友好社區改造為突破口,周末舉辦“親子運動會”“露天故事會”,不同年齡段家庭在此相識,打破了城市鄰里的冷漠。“兒童議事會”提出的“分時段開放”“噪聲控制公約”等建議被納入管理規則,實現兒童參與社區治理。目前,益田社區正在推動建立“兒童友好基金”,探索“企業認養設施+居民參與維護”模式,讓樂園可持續“生長”。
深圳正將“兒童友好”深植城市肌理,通過各具特色的兒童友好空間,讓全齡“平等參與”理念重新定義城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