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美育資源豐富,從文字與石刻文化資源來看,以貴港、武鳴、合浦、崇左等地為中心的駱越文化區,已發現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系列刻畫符號,呈現文字萌芽階段的典型特征。左江流域的花山巖畫群,以赭紅色彩繪和獨特人像構圖著稱,兼具藝術審美與考古科研價值,201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平果甘桑石刻文與甲骨文、水書存在符號學關聯,系統記述了百越民族的社會歷史。這些書法石刻遺存并非孤立的文化殘片,其符號系統既見證了中原文明與嶺南文化的交融,更對東南亞銅鼓紋飾等文化形態產生了深遠影響。
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傳承民族文化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加強高校美育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其一,通過美育厚植民族情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二,以美育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費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明觀啟示我們,深入挖掘廣西獨特的書法文化資源,創新轉化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基因,不僅關乎地域文化的傳承發展,更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關鍵環節。因此,本文通過系統梳理廣西石刻文化瑰寶中的美學密碼,激活其當代教育價值,最終服務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目標。
一、廣西石刻書法資源梳理
廣西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分布區域,保存著豐富多元的石刻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桂林、南寧、平果和柳州四大區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石刻文化集群。桂林作為廣西石刻藝術的中心,擁有上千年延續不斷的石刻傳統,尤以唐宋時期的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如唐李渤《南溪山詩并序》、宋余靖《大宋平蠻碑》等唐宋名家題刻,被譽為“唐宋題刻之淵藪”,其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均屬國內頂尖水平。南寧周邊的平果甘桑石刻,該處發現的刻畫符號“天琴紋”“羽人舞”等與甲骨文造型相似,被學界視為古駱越文字的活化石,承載著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老刻畫符號,與甲骨文、水書存在淵源,是研究百越民族早期文字的重要實物資料。柳州地區保存著明代“仙弈”摩崖,其楷書筆法融入了侗族織錦的裝飾韻味,展現了中原文化與嶺南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這些散布在八桂大地上的石刻瑰寶,不僅構成了連貫千年的書法藝術發展鏈條,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生動見證。廣西地域代表性石刻書法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廣西石刻書法以桂林地區為盛,國內對于廣西石刻的研究,也呈現以桂林石刻為核心的區域性特征。桂林地區的碑刻資源被學界譽為“唐宋題刻之淵藪”,與山東漢碑、西安唐碑共同構成中國碑刻藝術的時空坐標體系。桂海碑林是桂林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石刻群,由龍隱洞、龍隱巖兩處石刻群組成。這里摩崖殆遍,壁無完石,碑刻如林,精品如云,包括范成大之詩詞、黃庭堅之書法、朱熹之文賦等。從歷史譜系看,桂林石刻匯聚了李渤、余靖等旅桂書家的真跡,以及李邕、顏真卿等未至桂而書跡流傳的大家作品,形成獨特的“書法地理學”樣本。
表1廣西地域代表性石刻書法
唐代《張浚劉崇龜杜鵑花唱和詩》展現碑版與摩崖的融合技藝,宋代《元祐黨籍碑》《平蠻三將題名》《龍圖梅公瘴說》則呈現從峻整肅穆到文人意趣的風格譜系,共同構成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物證。在這些石刻資源從“無序流動”到“有序傳承”的歷史進程中,孕育出了兼具“石魄山魂”地域特質與開放包容精神的“八桂書風”。
二、《元祐黨籍碑》風格技法分析
《元祐黨籍碑》誕生于北宋晚期激烈的政治斗爭中,是崇寧黨禁的實體化產物。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權相蔡京為清除元祐舊黨勢力,先后三次擬定“奸黨”名單,最終于崇寧四年(1105年)將309人姓名鐫刻成碑,頒行全國。
這塊本為政治鎮壓服務的石碑,卻在書法藝術層面成就了北宋尚意書風的另類巔峰。蔡京以“冠絕一時”的書法造詣,在權力規訓與藝術自覺的張力中,創造出兼具廟堂氣象與個性表達的獨特書風,其藝術價值與政治功能之間的矛盾性,成為宋代書法史上最耐人尋味的文化標本。
(一)技法淵源
蔡京書法的根基深植于唐楷傳統,在《元祐黨籍碑》中展現出對初唐四家的創造性轉化。首先,繼承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險勁”特質,橫畫起筆方切如刀(如“司”字橫折鉤),豎畫挺拔似鐵(“光”字中豎),形成峻峭的視覺框架。通過字內空間的重組(“黨”字下半部壓縮至原字高度的1/3),強化歐體“中宮收緊”的結構特征。其次,對褚遂良的風格進行革新,吸收《雁塔圣教序》的“空靈飛動”,將捺畫處理為“竹節式”漸次加粗(“之”字末筆),在嚴謹楷法中注入節奏變化。點畫間采用“游絲引帶”(如“籍”字竹字頭兩點),突破唐楷的塊面分割,預示宋代尚意書風的萌芽。再次,借鑒顏真卿的廟堂氣象,取法《多寶塔碑》的“豐腴雄渾”,通過筆畫瘦化轉化為“清剛之氣”,營造出顏體碑版特有的莊嚴整飭感。
(二)宋代尚意書風的隱性突圍
在嚴守唐楷法度的表象下,蔡京通過精微的形式變異實現藝術突破,如通過對蘇軾“石壓蛤蟆”體的空間解構,將蘇體橫向取勢轉化為縱向拉伸,在壓抑結構中暗藏動態平衡。再如對米芾“刷字”筆法的碎片化植入,局部筆畫(如“京”字長橫)采用側鋒急掠,形成“澀勁”質感,與碑刻的刀法肌理形成共振。更有對黃庭堅“蕩槳筆意”的幾何重構,將“輻射式”結構(典型如“人”字撇捺開張)改造為 45° 對稱夾角(元祐碑“人”字),在規訓空間中保留韻律基因。
《元祐黨籍碑》同時也標志著宋代書法的重要轉向一將尚意書風的個性表達,轉化為體制化的視覺權力語言。蔡京通過形式語言的體制化、審美趣味的政治化、創作機制的科層化這三種維度完成這種轉譯。啟功曾提出“書法三階論”,將蔡京置于宋書巔峰,稱其“法備態足,實稱巨擘”。
三、《元祐黨籍碑》的教學思考
蔡元培先生“以美育完成德育”的論斷,為廣西高校在新時代構建特色美育體系提供了重要啟示。作為少數民族文化富集區,廣西亟須將《元祐黨籍碑》這類兼具歷史厚度與藝術張力的文化遺產轉化為美育資源,破解當前高校美育中民族文化課程開設率低、實踐載體不足等難題。以《元祐黨籍碑》為例,其書法藝術中的權力規訓與美學突圍的撕裂性特質,恰可成為跨學科美育的鮮活教材:在“民族藝術鑒賞”課程中,可引導學生通過3D建模技術對比分析碑刻與壯族銅鼓紋樣的節奏韻律,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下藝術形式的權力表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教學中,可將其與侗族大歌、苗族蠟染并置討論,剖析“非遺”活態傳承中共通的“技藝一觀念一制度”互動機制。更需打破傳統課堂邊界,設計“訪碑田野考察”實踐模塊:組織學生赴桂林龍隱巖實地測繪碑刻空間尺度,同步收集壯族師公畫、瑤族刺繡等民族藝術符號,運用GIS系統繪制“藝術權力地理圖譜”,在數字人文視角下解構歷史書寫與民族美學的空間敘事邏輯。這種教學策略既能依托虛擬仿真實驗室解決實體文物接觸難題,又能通過“民族藝術數據庫”建設實現碑刻書法與銅鼓紋飾、壯錦圖式的數字化關聯分析,使學生在多模態藝術體驗中形成“批判性審美思維”。
針對美育師資與設施的短板,可構建“校地協同”的創新機制:聯合廣西書法家協會開展《元祐黨籍碑》雙鉤摹寫工作坊,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演示碑刻刀法與壯族石刻技藝的技法;在民族藝術創新實驗室中,引導學生將碑文中的“兒何化點畫”轉化為現代設計語言,與苗銀刻紋樣進行跨媒介創作實驗。此類實踐不僅呼應了“從技能培養向綜合素質提升”的美育轉型要求,還能深化學生對“美與倫理”關系的認知。最終,在“民族村寨調研一博物館研學一主題創作展演”的立體化教學中,《元祐黨籍碑》不再是冰冷的政治符號,而成為激活傳統、對話當代的文化樞紐一它既警示藝術工具化的歷史教訓,又以其“法備態足”的書法美學,為壯鄉青年提供“守正創新”的創作范式,真正實現“以美鑄魂、以文化人”的教育使命。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漓江畫派民族藝術創作與研究中心科學研究項目“民族區域書法美育研究與實踐一以廣西《元祐黨籍》石刻為例(項目編號:ZD2023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徐曉媛(1991一),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