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周報》編輯部根據使用頻率、創造性、語用價值等因素,推出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掌管 × 的神”位列其中。“古希臘掌管 × 的神”原為古希臘神話體系中的一種表述,是對古希臘神話中眾神所掌管領域的客觀描述,展現其所擁有的超能力。作為網絡流行語,“掌管 × 的神”用于表達對人或事物的一種主觀評價。流行語的意義和傳統義之間具有隱喻的關系,人類社會中各行各業都有佼佼者,他們精通自己所在的領域。兩者之間存在相似性,因此將古希臘神話體系中的語言應用于人類社會當中,用來形容人的突出表現。由于其簡單有趣的表達形式,加之網絡媒體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強的互動性和創新性,“掌管 × 的神”被網民廣泛使用,頻繁出現在各大網絡社交媒體平臺。例如:
(1)難道常州真的是掌管春茶的神?(微信公眾號,2024-03-31)(2)世界就在手邊,《我的阿勒泰》掌管松弛感的神(百度,2024-05-29)
一、“掌管 × 的神”的來源
“掌管 × 的神”結構來自“古希臘掌管 × 的神”。“古希臘掌管 × 的神”最初來源的資料已無法找到,通過分析微信公眾號、百度等網絡媒體平臺對“古希臘掌管 × 的神”來源的解讀,發現多數官方微信公眾號和網絡作者認為“古希臘掌管 × 的神”起源于一位古典音樂博士生的分享,他根據希臘神話中神祇的特性對各個音符進行了有趣的分類,例如將D音符稱作讓人感到平靜的音符、E音符歸類為暴躁且好斗的首席大力神。這種表達方式在網絡中被廣泛模仿,例如“古希臘掌管動物的神”,表達對關愛動物的人的贊美。因此,“古希臘掌管 × 的神”作為網絡流行語用于表達說話人的主觀評價,其含義已與神話本身無關。
隨著“古希臘掌管 × 的神”的廣泛使用,“古希臘”逐漸脫落,形成“掌管 × 的神”結構。“掌管 × 的神”這一結構不僅可以用于形容人,還可用于形容某些客觀事物,例如“掌管快樂的神來了,小黃人系列電影驚喜回歸!”(微信公眾號,2024-07-13)。“掌管 × 的神”
這一表達方式可以增強語言的新穎性和趣味性,讓人們清晰地了解某人或某物所具有的特性。
二、“掌管 × 的神”的語義分析及其語義指向
(一)“掌管 × 的神”結構
“掌管 × 的神”結構由變項“ × ”和常項“掌管”“的”“神”兩部分組成。
1.變項
從詞性上看,出現在“ × ”位置上的詞語可以是名詞性詞語,如“掌管水果的神”;可以是動詞性詞語,如“掌管運動的神”;也可以是形容詞,如“掌管鮮嫩粉糯的神”,但以名詞性詞語、動詞性詞語為主。從音節數量上看,“ × ”位置上可以是單音節詞,如“掌管夢的神”;也可以是多音節詞,如雙音節詞“掌管春天的神”,三音節詞語“掌管松弛感的神”,四音節詞語“掌管角色命運的神”等,但通常是雙音節詞語。因此,“掌管 × 的神”結構中的變項以雙音節詞語為主,多為名詞或動詞性詞語。
當“ × ”是名詞性詞語時,舉例如下:
(1)最懂逍遙的莊子,中國古代“掌管心靈自由的神”。(微信公眾號,2024-06-15)(2)防水雙肩包才是掌管戶外的神!(知乎,2024-06-13)當“ × ”是動詞性詞語時,舉例如下:(1)學習通掌管簽到的神。(微信公眾號,2024-06-03)(2)宮冰介紹,這種毒菌被戲稱為“掌管腹瀉的神”,食用之后多在10分鐘至6小時發病。(百度,2024-06-19)
2.常項
“掌管”是動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注釋:“負責管理;主持”。“的”為助詞,在結構中起到連接“掌管”和“神”,表明所屬關系的作用。“神”使用的是《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的第二個義項:“神話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
網絡流行語“掌管 × 的神”中“神”的實詞意義虛化,并不表示詞匯意義“神話中的人物”,而是表示“具有某種特質的人或事物”,是對具有某種特征的人或事物的概括。
(二)“掌管 × 的神”結構的意義
“掌管 × 的神”結構表達說話人對描寫對象的主觀評價,這種主觀評價帶有夸張色彩,相較于一般評價,該結構通過“神”的隱喻賦予評價對象超常規的特質,形成極量級的情感表達。在日常生活中,評價某人或某物通常是直接的,例如夸贊一個人長得漂亮,說“你很漂亮”,但“掌管 × 的神”結構中的“神”凸顯了結構的程度義,將人或物的某種特性拉高到與“神”相媲美的程度,使用該結構來評價人或物時,表明其不可被超越,具有夸張的色彩。“掌管 × 的神”結構的評價義和程度義都是由常項“神”體現的。
綜上所述,“掌管 × 的神”結構義可概括為:說話人對人或事物的極量主觀評價。
(三)“掌管 × 的神”結構的語義指向
語義指向是句法成分與語義之間的匹配關系,可以分為前指和后指。“掌管 × 的神”結構在語句中出現時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但以前指為主。舉例如下:
1.“掌管 × 的神”結構前指
(1)雷軍本人直接化身“掌管流量的神”,被擁堵的程度堪比“5A打卡景點”,全場最豪華的新車也難搶他的風頭。(微信公眾號,2024-04-29)
(2)河南高校是掌管轉場的神。(微博,2024-07-11)
在例(1)中,“掌管流量的神”前指“雷軍”,凸顯了雷軍受歡迎、能帶來流量這一特質。在例(2)中,“掌管轉場的神”前指“河南高校”,指出河南高校在拍攝視頻時頻繁轉換場景的特點。“掌管流量的神”和“掌管轉場的神”前指時是對前面內容特殊狀況的一種描述。因此,可以歸納出“掌管 × 的神”結構前指時可以起到凸顯人或事物特質的作用。
2.“掌管 × 的神”結構后指
(1)“掌管快樂的神來了,小黃人系列電影驚喜回歸!”(微信公眾號,2024-07-13)
(2)作為掌管川菜的“神”,一批來自四川的辣椒與花椒已運抵法國巴黎,并于7月16日“試火”。(百度,2024-07-19)
例(1)中“掌管快樂的神”結構在語義上指向后面的名詞性成分“小黃人系列電影”。例(2)中“掌管川菜的‘神’”指向后面的“辣椒”和“花椒”。“掌管快樂的神”和“掌管川菜的‘神’”都具有引出后面的重點內容的作用,后指的內容是作者要強調的重點內容。因此,可以歸納出“掌管 × 的神”結構后指時具有啟后和突出強調后面信息的作用。
三、“掌管 × 的神”的語用功能
(一)評價功能
語言的評價功能是指說話者使用語言對人或物進行價值評價的功能。語言的價值評價功能反映了說話者的主觀態度,這種價值評價帶有較強的主觀性,是說話者按照自己內心的標準對他人的評價,往往因人而異。“掌管 × 的神”結構被說話者用來表達對某些突出現象的評價,體現了語言的價值評價功能。“掌管 × 的神”結構中價值評價是由其變項體現的,變項內容是說話者對人或物某方面突出現象的概括,表明該對象具有某種特殊的技能,是說話者主觀認為被評價對象具有這種能力。這種評價可以是褒義、貶義。例如:
(1)古北交掌管動物的神。(微信公眾號,2024-04-16)
(2)掌管蛐蛐的神。(微博,2024-03-20)
從上述所舉例子來看,例(1)具有積極意義,贊美關愛小動物的人群。例(2)語義是消極的,“蛐蛐”指在背后議論他人。“掌管 × 的神”結構的褒義或貶義色彩由具體的話語情境決定。
常項“神”對于該結構的評價具有引導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變項內容大多呈現積極意義,只有個別少數是表示貶義的。同時,該評價結構會在交流時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評價的內容大都是表示積極的意義,是說話者對他人的一種夸贊。
(二)焦點功能
“焦點”是指說話者要表達的重點內容。焦點不同,強調的內容就不同。“掌管 × 的神”結構中的變項就是話語的焦點,是說話者所要強調的重點信息。從說話者的角度來看,說話者使用該語言形式進行評價時,可以將其表達的重要評價信息放入變項當中,進行強調,“掌管 × 的神”句式結構新穎、簡單,能夠吸引聽者的注意力。從受話者的角度來看,“掌管 × 的神”句式結構對受話者也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受話者能夠排除話語冗雜成分的干擾,聚焦話語的核心,抓住說話者要表達的重點信息,從而達到交際雙方交流互動的目的。
(三)標題功能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是文章核心內容的集中表達,具有明確、簡練和新穎的特性。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電子閱讀因其便捷的方式,促進了快餐式閱讀的產生。在快餐化的閱讀時代,網絡文章的閱讀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標題,標題越新穎獨特就越能吸引讀者閱讀。“掌管 × 的神”結構在語言形式上具有概括性、簡潔性和新穎性,適合作為標題使用。“掌管× 的神”作為網絡文章的標題,可以迅速抓住讀者的眼球,激起讀者閱讀文章的興趣,讀者可以從標題中迅速獲取文章的主題內容。因此,它經常出現在網絡公眾號文章的標題當中,主要出現在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新媒體社交平臺中。例如:
(1)小時候煩它,長大卻搶著吃,春天掌管鮮嫩粉糯的神。(微信公眾號,2024-04-09)(2)我單方面宣布:四川人,才是掌管地名的神!(微信公眾號,2024-06-18)例(1)標題采用間接的表達方式,用“鮮嫩粉糯描述蠶豆,對不熟悉蠶豆的人具有吸引力,促使他們點擊閱讀文章。例(2)指出四川的一些奇怪的地名,例如“天生鎮”“玉女村”。
四、網絡流行語“掌管 × 的神”產生的原因
(一)語言模因理論
顧建敏(2011)指出:“模因是指在文化領域內人們的思想觀念通過模仿而進行自我復制的現象,是一個文化傳播或模仿單位,模因通過語言得到傳播和繼承。”[2模仿和復制是模因的核心。“掌管 × 的神”結構簡單,在交流互動中,只需要將評價語放入變項當中,就能表達某種評價,同時幾乎所有的話題能夠被囊括其中,例如“掌管運動的神”“掌管睡覺的神”等,可以被廣泛復制和傳播,具有較強的能產性,屬于強勢的語言模因。“掌管 × 的神”由于其簡潔性、能產性和新穎性,經過網絡傳播不斷被復制使用,體現了網絡互動的力量。
(二)語義磨損
呂叔湘(2014)指出:“一切表高度的詞語,用久了就都失去鋒芒。‘很’字久已一點不‘很’,‘怪’字也早已不‘怪’,‘太’字也不再表示‘超過極限’。舊的夸張沒落了,新的夸張跟著起來,不久又就平淡無奇了。”3這種語言現象稱為語義磨損。語義磨損與人們求新的心理密切相關,當舊的表達形式因頻繁出現而導致語義磨損,新奇的表達方式便會在求新的人群中產生。例如夸贊一個人聰明,通常會采用直接的表達方式:“你很聰明。”用副詞“很”來表達聰明的程度。副詞“很”經常使用,其表達程度義的力量削弱,求新的人群會尋找新奇的表達方式。年輕人求新異的心理促使“掌管 × 的神”結構在網絡交際中流行。網絡流行語“掌管 × 的神”的出現,順應了人們追求新鮮感的心理需要。
(三)語言的經濟性
語言經濟性原則主要觀點是語言形式的一切變化都是出于對方便、簡易的追求,即都有經濟原則在起作用[4]。語言的經濟性原則要求人們在交際中用最少的語言來表達最多的信息量。語言的經濟性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因此語言往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例如,在詞匯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遷,會出現新詞的產生、舊詞的消亡和詞義的轉移等現象。語言的表達方式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會出現新的語言結構,“掌管 × 的神”就是其中的一種。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更傾向于追求極簡的社會生活方式,要求語言具備經濟性。“掌管 × 的神”結構體現了語言的經濟性原則,適應了當下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該結構簡單明了,在形容某人或某事具有某種特殊性質時,只需將表示該概念的詞語填入該結構中,就能表達特定的含義,所以被廣大網友所喜愛,在日常交流中頻繁使用。
五、結語
網絡流行語“掌管 × 的神”源于“古希臘掌管 × 的神”,表達對人或物的極量主觀評價,具有評價功能、焦點功能和標題功能。因其簡單、新穎的表達形式滿足了年輕人求新求異的心理,在網絡中被廣泛復制傳播。“掌管 × 的神”的流行與語言模因理論、語義磨損以及語言的經濟性等因素相關。
作者簡介:暴靜靜(1999一),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
注釋: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顧建敏.網絡流行語傳播的模因視角探析[J].中國出版,2011(10):19-22.
〔3]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陳滿華.惠特尼和葉斯柏森的語言經濟思想:兼談語言經濟原則的產生及其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27(4):1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