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陶瓷文化歷史悠久,從陶器到瓷器貫穿了整個歷史長河,陶瓷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品,更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藝術、科技和哲學價值。然而,陶瓷文化資源信息分散,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但在多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為陶瓷文化的采集和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通過數字媒介等形式可以對與陶瓷制造相關的繪畫、雕塑、民俗工藝等信息進行采集和數字化處理,從而實現陶瓷產品設計生產、市場流通和文化保護傳承的數字化。因此,利用數字化技術管理陶瓷文化資源尤為重要,在這一過程中圖書情報信息管理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整合專業知識、構建有序的知識結構、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能夠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數字化技術不僅使陶瓷文化資源得到數字化存儲和網絡化傳播,突破了時空限制,而且對陶瓷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分類編目具有重大意義,有助于保護和傳承陶瓷文化遺產,促進其在當代社會的創新發展。目前,深入研究陶瓷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分類編目已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1陶瓷文化資源數字化分類編目的理論基 礎
1.1圖書情報信息管理相關理論
圖書情報學中的信息分類與編目理論為各類信息資源的有效組織與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對于陶瓷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分類編目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些基礎理論為陶瓷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分類編目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準則,遵循這些理論能夠構建出合理且高效的陶瓷文化資源數字化分類編目體系,實現陶瓷文化資源的有序管理、便捷檢索和有效利用,進而推動陶瓷文化的傳承、研究與發展。
1.2陶瓷文化資源特點
陶瓷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展現出鮮明的獨特性,這些特性不僅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寶庫,也為其數字化分類編目帶來了特殊要求。
1.2.1內容上的獨特之處
陶瓷文化貫穿人類歷史,每件制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不同時期的陶瓷作品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還映射出當時的文化風貌,深入研究陶瓷文化對于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陶瓷制作是一門涵蓋多個環節的綜合性工藝,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專業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藝,不同地區的陶瓷工藝因地理環境和原材料的差異呈現出各具特色的風貌。陶瓷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器具,更是賞心悅目的藝術珍品,它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具有別具一格的獨特魅力。
1.2.2形式上的獨特之處
陶瓷文化的文獻資料極為豐富,涵蓋了古代典籍與當代學術著作,從多維視角詳細記錄了陶瓷的發展歷程、精湛工藝、主要產地及市場動態,照片、繪畫及拓片等圖像資料生動再現并廣泛傳播了陶瓷文化的精髓。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音頻和視頻逐漸成為新興的傳播媒介,專家深入講解、紀錄片精細呈現及直播實時展示等皆以直觀而生動的方式將陶瓷的制作工藝與藝術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陶瓷文化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獨特性為其數字化分類編目帶來挑戰,但也為我們深入挖掘和傳承陶瓷文化提供了契機。通過科學、合理的分類編目能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些資源,讓古老的文化瑰寶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光彩。
2 陶瓷文化資源數字化分類編目的實踐
在傳統模式下,編目工作是在一些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完成的,各個圖書館之間相互獨立、各自為政,使得標引方式、文獻著錄等方式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缺乏統一的標準。而在數字化環境下,編目工作的環境變得更開放,編目成果也從之前的獨享變成現在的共享,更加有利于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2.1分類體系構建
構建適合陶瓷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分類體系需要緊密結合陶瓷文化自身的特點,充分運用圖書情報分類理論以實現對陶瓷文化資源的科學、系統管理,方便用戶檢索與利用,例如根據常見維度構建的數字化分類體系及類目設置,可以將陶瓷文化彩繪裝飾技法分為一級類目、二級類目、三級類目(見圖1)。除了這種常見的分類體系,有時還有其他考慮因素,如交叉類目與關聯關系、動態更新與擴展性、用戶導向原則。基于陶瓷文化特點和圖書情報分類理論構建的數字化分類體系,可以較為全面、細致地對陶瓷文化資源進行分類管理,為后續的編目、檢索以及資源的有效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圖1陶瓷彩繪裝飾技法類目設置
2.2編目流程與著錄規則
陶瓷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人文價值,為更好地保護、傳承和利用陶瓷文化資源,開展數字化編目工作至關重要。現從資源收集、整理到編目信息錄入的具體流程制定統一的著錄規則進行闡述,保障編目信息具備規范性與一致性。
2.2.1資源收集
對博物館、私人收藏館等場所的陶瓷實物進行全面普查登記,通過實地考察、拍照記錄等方式收集陶瓷的多角度高清圖片、尺寸規格、質地材料等基礎信息,進而廣泛搜集各類與陶瓷文化相關的書籍、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檔案資料等,不僅要關注國內的中文文獻,還要留意國外關于陶瓷研究的外文資料,以確保資源的全面性,同時收集包含陶瓷文化元素的音頻、視頻資料,如紀錄片、講座視頻、廣播節目等,這些資源能從不同角度展現陶瓷文化的魅力,豐富編目內容。
2.2.2資源整理
對收集到的實物信息進行系統梳理,按照陶瓷的年代、窯口、器型等進行初步分類,同時對陶瓷的保存狀況、修復歷史等特殊信息進行詳細記錄,以便后續編目。對各類文獻進行篩選和分類,提取關鍵信息,如作者、出版年份、核心觀點等。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獻制作內容摘要,方便快速了解文獻主旨。對音頻、視頻資料進行標注和分類,確定主題、時長、主要內容等關鍵信息,例如對于一部介紹宋代陶瓷制作工藝的紀錄片標注出其中涉及的具體工藝環節、出現的典型陶瓷器物等。
2.2.3著錄規則與編目信息錄入
(1)題名
填寫要求:應準確反映陶瓷文化資源的核心內容。對于實物,題名可采用“年代、窯口、器型、陶瓷具體名稱”的格式,如《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對于文獻,直接采用文獻標題;對于多媒體資源,根據其主要內容擬定簡潔明了的標題,如“中國陶瓷史講座第一講——原始陶瓷的起源”。
(2)責任者
填寫要求:對于實物,若已知制作者可填寫制作者姓名;對于文獻,填寫作者姓名;對于多媒體資源,填寫制作團隊或主講人姓名。若存在多個責任者,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列出,中間用逗號隔開。
(3)日期
填寫要求:對于實物,填寫制作年代,盡量精確到朝代、年份,若無法確定具體年份,可注明大致年代范圍;對于文獻,填寫準確的出版日期;對于多媒體資源,填寫制作或發布日期,日期格式統一采用“YYYY-MM-DD”的形式,若只知年份則填寫“YYYY”。
(4)來源
填寫要求:對于實物,注明收藏地點、入藏時間及來源渠道,如考古發掘、捐贈、購買等;對于文獻,注明出版單位、獲取途徑,如圖書館借閱、網絡下載等;對于多媒體資源,注明制作機構、獲取平臺等信息。
(5)摘要
填寫要求: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資源的核心內容。對于實物,描述其造型特點、裝飾手法工藝特征等;對于文獻,提煉其研究目的、主要觀點和研究結論;對于多媒體資源,概括視頻或音頻所傳達的主要信息。摘要字數控制在 200~300 字左右。
(6)其他字段
除上述主要字段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一些輔助字段,如關鍵詞、尺寸、材質、館藏編號、參考文獻等進一步豐富編目信息。關鍵詞選取能夠準確反映資源主題的詞匯,便于檢索,尺寸填寫陶瓷實物的長、寬、高等具體數據,材質注明陶瓷的質地,如高嶺土、紫砂等。
在整個編目信息錄入過程中,操作人員需嚴格按照著錄規則,將整理好的資源信息準確無誤地錄入到數字化編目系統中,確保編目信息的規范性和一致性,為后續的陶瓷文化資源管理、研究和利用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3 實例分析
以景德鎮陶瓷博物館資源數字化項目為例,博物館致力于陶瓷文化傳承,其數字化項目極具代表性。該館依據陶瓷年代、窯口、器型、裝飾工藝構建分類編目體系,工作人員對館藏作品進行了梳理,如一件清代康熙年間景德鎮窯的青花瓷瓶會被準確歸類到“清代一景德鎮窯一瓶—青花瓷”類別下,詳細記錄尺寸、重量、來源、保存狀況等信息,同時為每件藏品匹配高清圖片、相關研究資料及歷史文獻,形成完整的數字化檔案。在分類過程中會遇到年代界定難題、窯口判斷爭議、信息不完整等問題,為此博物館通過組建專家團隊、建立研討機制、多途徑補充信息等方案來解決問題。
通過該項目實踐,分類編目體系成效顯著。在管理層面,藏品查找、調用更高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從學術研究角度,為學者提供了系統、準確的數據,推動了相關研究發展;在文化傳播方面,數字化資源上線后,公眾能便捷檢索、瀏覽,增強了陶瓷文化的影響力。這些都充分驗證了分類編目體系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4結論與展望
陶瓷文化資源數字化分類編目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建立多維分類體系、規范編目標準和開發信息系統,這些成果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促進了資源共享和利用,簡化了資源管理流程,提高了操作的簡便性和準確性,實現了不同主體間的資源共享,推動了交流,為不同用戶群體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支持了創作和產業開發。
未來,隨著技術革新的持續推進和陶瓷文化檔案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數字化技術將在這一領域發揮更加多元化和深入的作用。然而,新技術帶來的數據隱私保護、技術標準統一性等挑戰仍需學術界、文化機構及技術供應商的緊密協作,共同推動數字化技術在陶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持續創新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洪輝.數字化技術在景德鎮陶瓷藝術中的應用淺析[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4,39(4):123-128.
[2]李春紅.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編目工作的轉變和優化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4):34-36.
[3]楊淑華.圖書情報在陶瓷文化檔案數字化的應用[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4,58(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