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資助:2025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項目“陜西段仰韶彩陶紋飾精神符號創新設計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5YB0039。
北首嶺遺址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金陵河西岸,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重要史前聚落遺址,占地約6萬平方米,其年代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遺存主要集中于仰韶文化中期至晚期,完整地展現了渭河流域從早期仰韶文化向半坡類型過渡的技術與藝術演變軌跡,遺址經過7次系統發掘,出土彩陶器物6000余件。
1 北首嶺遺址概述
北首嶺遺址略早于半坡遺址,文化堆積分為上、中、下三層,每一層都有其獨有的特征,以陶器區別最為顯著。北首嶺上層的文化面貌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半坡晚期類型相當,屬于本遺址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層的文化面貌與半坡類型諸多遺址大體相同,下層的文化面貌與中層有很大區別,既有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特點,又孕育著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許多因素。
1953年,在原寶雞市一中建校施工的時候發現了北首嶺遺址,后經7次發掘,總面積共達4727平方米,墓葬500余座、房屋遺址50余處、灰坑75個、陶窯4座,出土生活、生產用具及裝飾品等6000余件。
作為仰韶文化中期農業定居社會的典型代表,北首嶺先民憑借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形成了以粟作農業為主,漁獵、制陶為輔的復合經濟模式。通過遺址觀察,聚落布局呈現功能分區特征,居住區與墓葬區東西分列,隨葬品中彩陶作品占比超過半數。遺址早期彩陶作品罕見且紋樣簡單,中層出土的器物較之前種類更多,且技藝提高、紋飾增多。
2 北首嶺彩陶作品的藝術特征
北首嶺彩陶作品器型種類多樣,紋樣類型豐富多變,藝術特征集中體現了仰韶文化中期先民的審美意識、技術能力與符號化思維,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北首嶺彩陶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1958年發掘的《鳥銜魚紋壺》《雙魚紋彩陶盆》《網紋船型壺》都是北首嶺中期的器物。
《鳥銜魚紋壺》(見圖1)為水器,高 21cm 、口直徑 1.5cm 、腹直徑 20.7cm 、底直徑 8.4cm ,由紅泥制成,外形像一個蒜頭,頂部中間處有一個圓形小□,整體上小下大、頸部細長、重心穩定、易于手握,腹部為一只水鳥銜魚瞬間的圖案紋樣裝飾,水鳥側立,緊緊叼住一只魚的尾部,想要將魚從水中拉出來,整個場面氣氛緊張且富有生活趣味,展現了先民們對于生活的細心觀察,紋飾以黑彩描繪鳥和魚的輪廓,線條粗細變化自然、曲線流暢、輪廓簡潔,極具敘事性。
圖1《鳥銜魚紋壺》

《雙魚紋彩陶盆》(見圖2)通高 14.8cm 、口直徑 29.4cm ,由紅泥制成,陶盆敞口微斂,折腹略大于口,腹部黑彩上下相連的6組雙魚環繞著盆腹部,魚身線條簡練,以三角形頭部和圓形眼晴概括,身體上半部分用黑彩描繪,魚鰭用短斜線裝飾,尾部呈交叉、分叉狀,整體兼具寫實與抽象的效果。三角形繪畫魚的方式是魚紋最主要的特征,從中可以看出這時期以魚為題材的畫法已經有了簡化的繪畫趨勢,但是還保留著完整的魚體形態。
圖2 《雙魚紋彩陶盆》

《網紋船型壺》(見圖3)為水器,高 15.6cm. □徑 4.5cm 、寬 24.9cm ,由細紅泥制成,整體呈扁長舟形,直口、短頸,壺身兩尖端似船頭與船尾微微上翹,腹部圓鼓像船艙,器物在頸旁有兩耳,腹部黑彩描繪象征漁網,好似先民捕魚時撒漁網的情景,船形結構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制陶技術,是早期舟船的雛形。
圖3 《網紋船型壺》

北首嶺遺址出土的彩陶器型各具特色,展現了仰韶文化中期聚落遺址的典型特征,彩陶作品紋樣構圖遵循“三段式”規律,口部弦紋、腹部主題紋樣、底部素面,展現了先民對器物空間分割的審美自覺。
3 北首嶺彩陶作品的文化內涵
北首嶺背靠陵塬、面對渭水,既方便取水又方便山林打獵,是原始先民生活的理想之地。彩陶作品作為隨葬品的高頻出現表明其實用功能之外的社會象征意義已經深刻嵌入仰韶文化中期的喪葬儀軌中。
從思維方式來看,北首嶺先民通過觀察、提煉、轉化的思維路徑,將自然物象轉化為藝術符號。北首嶺遺址出土的彩陶作品紋樣有魚紋、水鳥紋、網紋等,均取自渭河漁獵的生活場景。
從使用情境分析,彩陶作品作為生活工具與精神載體,所具有的雙重屬性在北首嶺得到充分體現。彩陶水器器型呈尖底狀,大多為小直口、短頸、鼓腹、腹側設雙耳、腹部以下大幅度收縮且接近尖狀、小直徑平底,有的飾繩紋,有的素面。通過陜西境內米家崖遺址、高陵楊官寨遺址、藍天新街遺址等的陶器內殘留物分析,基本證實了其更應稱為酒器。由于尖底瓶瓶身特殊,在制作時采取分段制作,所以考古時常發現的尖底瓶斷裂碎片大多在口頸處、肩腹部、底部,同時在考古中常常會發現雙耳斷裂現象,因為多數器型在裝滿的情況下瓶身承重較大,雙耳難以支撐,不論繩索提拉或是直接提拉都易斷裂,所以廟底溝類型時期很多遺址的大型尖底瓶彩陶作品沒有雙耳,失去了功能性。
在工藝技術的革新與社會協作方面,尖底瓶、船型壺等器型的分段制作工藝集中體現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制陶技術,實現了從個體經驗向系統化生存的跨越,反映了制陶技術的復雜化與標準化趨勢以及先民對實用性和藝術性并重的追求。北首嶺彩陶作品的文化內涵深刻反映了仰韶文化中期社會的生態適應、信仰體系與社會結構。魚紋、水鳥紋、網紋等紋樣已經超越了單純裝飾的功能,這些水域類核心紋樣不僅是對自然物象的模仿,更是先民在特定生態背景下生存實踐與精神信仰的物化表達,例如魚紋的頻繁出現可能源于對食物來源的依賴以及對魚類多產特性的抽象描述,所以魚紋被認為是半坡類型彩陶作品紋飾的主要母題,也是北首嶺彩陶紋飾的母題。
北首嶺彩陶作品的文化內涵通過紋樣符號、器物功能與技術實踐的三重互動構建了一個以水域生態為核心、以集體協作為紐帶、以精神信仰為驅動的史前社會模型。
4結論
彩陶藝術是一種造型藝術,反映了一定時期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存在,同一社會時期的人類往往有一定的信仰、風俗和藝術風格,陶工們在制作彩陶作品時會不自覺地把這種信仰、風俗和藝術風格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北首嶺彩陶作品的紋樣藝術特征顯著,不僅展現了史前先民高超的制陶技藝和獨特的審美觀念,還深刻地反映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內涵。彩陶藝術映射出原始先民在生存實踐中搭建起來的社會生活,自然崇拜和生存需要給先民們提供精神根基,維系了社會生活的延續,推動了技術革新,紋樣的內涵則體現了先民生活勞動中精神發展的抽象世界。北首嶺彩陶作品不僅是北首嶺先民的生存工具,更是現在我們理解中國早期文明思維方式的鮮活樣本。
第八屆中國四大名陶( (4+N) 榮昌展盛大開幕
2025年6月13日,第八屆中國四大名陶( (4+N) 榮昌展在重慶榮昌盛大開幕,本次展會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主辦,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支持,中共重慶市榮昌區委員會、重慶市榮昌區人民政府承辦,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欽州市坭興陶行業協會等十余家單位協辦,以“千年榮昌,陶醉世界”為主題,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現中國陶瓷的千年魅力。開幕式由榮昌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萬容主持,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副會長李玉中致辭并宣布開幕。
展會同期舉辦了四大名陶 (4+N) 陶瓷技能大賽,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越申宣布大賽開幕,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程建林致辭。本次大賽共設有陶瓷手工成型(拉壞)、陶瓷手工成型(制壺)、陶瓷裝飾三個組,共有來自全國各陶產區近130名選手參加了本次大賽,選手們以泥為媒、以火為魂,展開了一場指尖上的巔峰對決。
6月14日,第八屆中國四大名陶( 4+N. )榮昌展圓滿收官,閉幕式暨頒獎、會旗交接儀式于當天在重慶市榮昌區行政中心隆重舉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越申宣讀了陶瓷技能大賽優秀作品名單,副理事長侯文全宣讀了四大名陶展優秀作品名單,與樊瑞新秘書長一起為獲獎者頒發了證書,劉挺理事長發表講話并宣布展會閉幕。
此次展會不僅是一場陶瓷藝術的盛宴,更是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以文化賦能產業、以產業傳承文化的重要實踐。
(內容來源于公眾號《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