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灌溉總渠是位于江蘇省北部淮河下游的天型人工入海河道,西起洪澤湖邊的高良澗,流經洪澤、清江浦、淮安、阜寧、射陽、濱海等六縣(區),東至扁擔港口入海,全長168公里。該工程始建于1951年11月,1952年5月完成,具有防洪、排澇、輸水、航運、發電等多種功能,是治淮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渠的建成從根本上改變了數百年來黃河、淮河并患蘇北的局面,實現了變“水災\"為“水利\"的歷史性跨越。
1
淮河是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處于黃河和長江流域之間,全長一干多公里。歷史上的蘇北,長期籠罩在水旱災害的陰霾之下。自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決口奪淮,直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這長達六百六十余年的時間里,黃河裹挾著大量泥沙傾瀉入淮,導致蘇北河道淤塞嚴重,水系紊亂,淮水宣泄不暢,給淮河流域人民造成極大災難。據有關記載:“淮水泛濫,陸地行舟,大旱來臨,井泉枯竭,田無麥禾,野無青草,流徙載道,饑民相食。”人民憂患之慘烈,由此可見。
為治理淮河,近代史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著名歷史人物,都呼呼過導淮。孫中山先生也曾籌劃導淮。南京國民政府也曾組織過導淮委員會,蔣介石還曾兼任委員長。但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導淮的呼呼終于成為泡影,導淮的努力到處碰壁,導淮工作只能束之高閣。1931年,淮河爆發特大洪水,蘇北里下河地區平均積水深度達1.5米,洪水肆虐長達三個月,造成超過一億人受災,十四萬人被洪水直接吞沒,隨之而來的饑荒和疾病,更是奪走了約四百萬人的生命。
1949年10月1日,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再再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周恩來挑起了總理的重任,也開始了規劃和部署對全國水患的治理工作。周恩來親自過問治理的第一條河流就是淮河。
1950年6月底,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再次襲擊淮河流域,四千三百余萬畝良田被淹,一千三百多萬百姓流離失所。當災情電報傳至北京,毛澤東主席潸然淚下,在短短兩個月內,他連續作出四次批示,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周恩來總理親自掛帥,主持制定治淮規劃,制定了“蓄泄兼籌,以達根治之目的”的治淮總方針,決定修建一條淮河的入海道。這條從洪澤湖到黃海、以灌溉為主結合排澇的干渠,就是蘇北灌溉總渠。
2
1951年5月4日,毛澤東主席為治理淮河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國務院以及水利部隨即就淮河治理提出了指導性方案,明確這項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由國家主辦,淮河流域各省市通力協作,其他省市在物資建材、技術人員等方面大力配合。
當時正值志愿軍入朝作戰的關鍵時期,中央財政與物資供應面臨巨大壓力。在周總理主持召開的匯報會上,有人提出,雖然工程確有必要,但考慮到中央當前的實際支持能力,項目規模是否過于龐大?在討論過程中,爭論一度陷人僵局。周總理在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后作出重要決策:“為確保灌溉總渠順利建設,立即調撥一億斤大米予以支持。”
1951年11月2日,蘇北灌溉總渠主體工程開工建設,在黨的領導下,130萬名民工奮戰80多個晴天,主要依賴人工鍬挖、車推、肩挑,完成整個工程7000多萬立方米土方施工任務。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物資封鎖,導致挖河工程急需的機械和材料都買不到,只能靠人力來完成。中共蘇北區委和蘇北行署聯合發布了“蘇北治淮總動員令”,號召老百姓參與挖河。深受洪水之苦的當地群眾都踴躍報名參加。當時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從高良澗到扁擔港,三百多里施工忙,淮河直通東海水,氣壞東海老龍王。”
蘇北灌溉總渠開工時到了46萬多名民工,到第二年人數增加到72萬多,前后加起來共有119萬人參與。這些施工人員都來自淮陰、鹽城、揚州和南通這幾個地區。他們出發時,每人挑一副擔子:一頭裝著鐵鍬,另一頭是鋪蓋卷、草鞋和兩捆稻草。另外還得帶上五雙普通草鞋和兩雙厚實的蒲草鞋,蒲草鞋是留著冬天穿的。得知家鄉要治理淮河,當時只有16歲的佘明龍主動報名,和其他民工一起,日夜奮戰在治淮工地上。他深情地回憶道:“(工地上)都是用蘆柴和茅草做的房子,大家就睡在地上,沒有一個叫累的,總認為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水利搞好了,便我們蘇北從此不再遭受洪水的災害,是造福于我們子孫后代的大好事情。”
為了搶時間、趕進度,工地上還自發開展起了旁動競賽。共產黨員、青年團員、政府工作人員紛紛沖鋒在前。在高郵這段工地上,他們的人均挖土量從每天25方猛增到32方,沒人叫苦叫累,反而個個干勁十足。男同志干勁十足,女同志們同樣撐起了半邊天。不少女同志主動報名參加挖河工程,她們冒著零下20擾氏度的嚴寒和厚厚的積雪,早出晚歸。
3
1952年5月10日,蘇北灌溉總渠建成,挖出的土方能裝滿五個西湖!同期還完成了高良閘、運東閘、六垛南北閘這些控制水流的閘門,以及配套的涵洞工程,讓淮河洪水有了新的入海通道、蘇北平原有了新的灌溉渠道、水路運輸有了新的通行航道。
蘇北灌溉總渠的建成讓困擾當地幾百年的黃河淮河洪澇問題得到根治。這項工程在當時轟動世界,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標志性成就,前來考察的外國代表團都連連稱贊。如今它不僅是重要的水利設施,還被地理教科書列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標志之一。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條開挖的治淮工程,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江蘇治淮的第一項大型水利工程,蘇北灌溉總渠消除了百年水患,達到了灌溉、泄洪、通航的目的,2023年1月,入選“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項目,被評為新中國經典水利工程。它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人類的智慧,也展現了中國人民在水利建設方面的偉大成就。
不過,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建設剛起步,各方面條件有限,受技術和人力限制,蘇北灌溉總渠的設計標準比較低,主要實現了“引淮人海\"的功能。在后來的治理工程中,這條灌溉渠仍然發揮了重要作用。直到2006年新的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才真正徹底解決了淮河的泄洪難題。
1998年10月28日,淮河人海水道工程舉行開工典禮,其走向和蘇北灌溉總渠一致,在總渠北側開挖。1999年國家發改委正式立項批準淮河人海水道工程開工建設,靜態投資41億元,動態投資47億元。工程建設期間,時任國務院總理朱諮基、副總理溫家寶等先后到現場視察。
淮河入海水道163.5公里河道,土方工程1.36億立方米,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施工,最多的時候4000臺套設備同時施工,用工1.3萬人。與蘇北灌溉總渠施工中的“人海戰術\"相比,機械化施工效率高,淮河入海水道主體工程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半完成。2006年10月21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建成。蘇北灌溉總渠工程和人海水道工程使淮河沿線2000萬人口、3000萬畝耕地安全得到保障,蘇北灌溉總渠引水灌溉農田342.5萬畝,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
為有效解決蘇北灌溉總渠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安全運行保障能力,恢復百年一遇設計防洪標準,2023年9月,蘇北灌溉總渠堤防加固工程批復實施,總投資15億元。沿線堤防及運東閘、阜寧腰閘、通榆河總渠立交等樞紐工程再次迎來加固改造契機,當前工程已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
4
挖入海水道這一壯舉,蘇北灌溉總渠的建成充分說明,只要我們黨把人民凝聚起來,緊緊依靠人民,我們就能經受住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考驗,戰勝各種困難,應對各種挑戰。\"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二級調研員聶紅琴滿懷激情地說。戰勝災難、再造山河,治淮工程鍛造出淮河兒女激流勇進、自強不息的精神。七十年來,從控制洪水到管理洪水,從人水相爭到人水共生,江蘇陸續實施的一大批現代化水利工程,同樣見證著這片土地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更多奇跡和更好未來!
七十年過去了,蘇北灌溉總渠猶如蘇北大地上的“金腰帶”,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把曾經的洪水威脅變成了寶貴的水資源。現在蘇北平原年年豐收,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父輩們當年用鐵鍬一鏟一鏟挖出這條生命之渠的艱辛。正是他們用結實的肩膀扛起了蘇北的糧倉地位,讓我們再也不用害怕旱澇災害。這條灌溉渠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一直滋養著世世代代的蘇北兒女。
當我們漫步在蘇北灌溉總渠岸邊,望著那碧波蕩漾的渠水,感受著微風拂面的愜意,不能不感嘆這項偉大工程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史上的一座豐碑,更是蘇北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象征,將繼續為蘇北地區的發展與繁榮保駕護航。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能夠完成給淮河
魏鵬:經濟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詩集《斑斕的日子》,散文集《繽紛世界》,隨筆集《紅樓夢人情事理》,小說集《白與黑》,長篇小說《葉城鎮》;編著傳記文學《黃繼光》;主編《睢寧文學七十年》(小說卷)。作品散見于多家報刊,有作品獲獎并收入多種選集。
編輯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