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要從針灸的理論基礎及治病原理說起。針灸治病的本質是對人體自我調節狀態的啟動、促進和調整,而非外源性物質的補充與干預。通俗地講,針灸的本質是通過扎針調動人體的免疫力,然后讓自身對抗疾病,而非直接治病。基于此,針灸可以治療的疾病就不單單停留于大家印象中的疼痛類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肌勞損、股骨頭壞死早中期、膝關節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此外還有許多內科病證,如中風、面癱、頭痛、感冒、哮喘、眩暈、失眠、嘔吐、胃痛、腹瀉、便秘、遺尿等,針灸均有良好療效;另外還可治療部分婦科病癥,如痛經、崩漏、乳少、部分不孕不育癥等,也有良好療效;皮膚外科病癥,如帶狀皰疹等,均是針灸非常擅長治療的病癥。此外,部分五官科病癥,如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牙痛、咽喉腫痛等,也可辨證論治。
很多患者認為扎針之后毛孔處于開放狀態,不可以洗頭,有的甚至說自己扎了十多天針,頭發臟得很,但都沒敢洗過一次頭。事實是起針6小時后即可進行日常洗護。其實大眾觀念里扎針后如此的怕風怕水,是基于古代針灸針的材質及工藝限制。古代既沒有現在強度高韌性大的金屬材料,也沒有現在強大的冶金技術,古代銀針質軟,只能做得粗一些,所以古代的針眼相比現在大得多,那就一定要保護好其不受風寒水濕。而現在的針眼很細小,在短時間內即可完全恢復。
有些患者認為針扎得越多療效越好,有的患者甚至看見別人扎的比自己多,心理還不平衡。其實扎針診治的基礎是辨證論治,不在多,而在于辨證準確,選穴精準。只要找對了病根,有時候一根針也可以起到針到病除的效果,所以不用糾結扎針的數量。
其實不然。留針時間取決于病種及疾病的發展階段,如果是新發的感冒、牙痛、腹瀉等病程比較短的疾病,或者是周圍性面癱的早期,可以只留20~30分鐘,短時間留針即可;如果是周圍性面癱的后期、年久的神經性頭痛、腦梗死或者腦出血引起的肢體活動不利等病程長的疾病,應留針較長時間,甚至可以達1小時以上。兒童扎針一般不留針。所以留針時間并不是一概而論,越久效果越好。
有些人對針灸有部分知曉度,得病了想去扎針,但又不確定扎針有沒有副作用,會不會傷到神經。其實穴位都有雙向調節作用,即便是在不加補瀉手法的基礎上,弱了它會補,強了它會瀉。所以針灸本身不存在副作用,但取決于醫生的辨證與選穴,還有補瀉的手法與治療手段。扎針也不會傷到神經,一是因為神經本身遇到刺激就有躲避的功能,二是現在的針大多都很細,所以即使稍微刺激到神經也不會引起病態,所以大家不要太擔心。
下面將總結部分常見疾病可用的基礎穴位與處方供大家日常保健,或新發病輕癥在家自行使用,以減輕不適。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于針灸取穴方法的基本知識。手指同身寸法,是指以患者本人體表的某些部位,作為量取穴位的長度單位,來尋找患者自身穴位的方法。此文會用到的指寸法(同身寸):以患者本人的拇指指關節的寬度作為1寸;以患者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伸直并攏,四橫指關節處橫向的距離為3寸;患者食指、中指、無名指伸直并攏,三橫指關節處橫向的距離為2寸;食指與中指并攏為1.5寸。
感冒 基礎選穴合谷、風池。合谷即傳統所說的“虎口\"處,在手背處,大拇指與食指并攏,兩指間隆起的頂點處即是;風池左右對稱,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大致與耳垂齊平處,用力按壓有酸脹、頭部沉重感,即為此穴。感冒時可用手指分別揉按3分鐘以上,可有效緩解感冒引起的不適感。
頭痛基礎選穴百會、風池。百會位于頭頂,兩耳尖連線與頭頂正中線交會點即是;風池同前述。用手指分別揉按3分鐘以上,可以有效緩解頭痛。
失眠基礎選穴神門、內關。神門:手掌向上伸手,握拳,屈向手臂,在手腕與手臂之間的橫紋上,從中點順紋摸向小指一側,筋(手前臂內則可觸摸到的大筋)內凹陷處即是;內關:手掌向上伸手,握拳,屈向手臂,手腕與手臂之間的橫紋中點向手臂2寸的距離,兩筋(手臂內側可觸摸到兩條索狀筋,握拳用力屈腕時明顯可見)之間即是。失眠時可用食指按揉取效。
暈車船嘔吐使勁掐按內關穴處,效佳。按揉不到位者,可用硬幣在此處兩筋中間滾動按摩。
胃痛基礎選穴足三里、中皖、內關。足三里在小腿前側,外膝眼下3寸,小腿前側骨緣向外1中指橫指,交點處即是;中皖在上腹部,從肚臍沿中線向上滑至胸部骨緣,將連線等分為3份,上三分之一處即為此穴;內關同前述。可用手指或點穴棒按揉點穴各3分鐘以上。
腹瀉基礎選穴天樞、上巨虛。天樞:從肚臍中旁開2寸,按壓有酸脹感處,可用手指揉按;上巨虛:足三里下3寸,小腿前側骨緣向外1中指橫指,交點處即是,按壓有酸脹感。
便秘基礎選穴天樞、上巨虛。天樞、上巨虛均同前述。
痛經 基礎選穴三陰交、關元。三陰交在內踝尖上3寸,此穴可按揉,可捏皮;關元在下腹部,從肚臍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線下3寸即是,此穴可按揉可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