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4.042
農業產業化轉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對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增強農業競爭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山東省德州市作為農業大市,擁有著豐富多樣的農業資源和深厚的產業基礎,且正處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壓力加大、農業效益偏低等挑戰。深入探討農業產業化轉型對德州市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機理,對于破解農業發展瓶頸、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具備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1德州市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況
德州市作為山東省北部重要的農業基地,農村經濟呈現顯著發展成效。通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德州市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加快。截至2023年,德州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已超過1280家,其中包括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74家,市級以上291家。德州市特色農業認證建設成效顯著,擁有“三品一標”認證產品438個,認證面積達14萬 hm2 。德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蓬勃發展,形成多元化的農業經營體系,給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支撐。
2 農業產業化轉型對德州市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2.1推動產業結構優化
農業產業化轉型有力推動了德州市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升級。通過構建“企業 + 基地 + 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德州市形成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體系,帶動了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截至2022年,德州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0家,其中國家級10家,省級74家。在這一過程中,龍頭企業全力發揮資金、技術與市場方面的優勢,引領農戶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達成農業區域化規劃與專業化生產[1]。生產端的結構性改革與加工端的產業聯動形成良性互動,推動了傳統農業朝著現代農業轉變。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緊密銜接,帶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快速發展,有效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增強了產業整體競爭力。
2.2 促進加工業升級
德州市農業產業化轉型顯著提升了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水平。依托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勢,德州市566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先進設備和工藝技術,促使傳統加工方式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轉變。農產品加工過程里的標準化管理獲得強化,產品質量穩步提升。2024年,德州市新增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42家,總數達304家,帶動農產品加工年產值突破1100億元。加工企業注重產品研發創新,開發了系列精深加工產品,拓展產業鏈條,提升產品的科技水平。從初級農產品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的過程中,產品附加值顯著提升,帶動了加工業整體的轉型升級。
2.3 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德州市農業產業化轉型為農民創造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和就業機會。2022年,德州市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793.21億元,相較于2021年增加 3.3% 。農業龍頭企業在帶動農戶參與糧食、蔬菜、畜牧等產業化經營的同時,通過保底收購、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民的基礎收益[2]。產業鏈延伸催生出加工、儲運、銷售等眾多就業崗位,讓農民實現就地就業,獲得穩定的工資性收入。德州市全年糧食總產量達768.25萬t,蔬菜與食用菌產量達663.07萬t,畜禽養殖規模突顯,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使農戶在產供銷各環節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
2.4增強品牌競爭實力
農業產業化轉型顯著提升了德州市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通過實施標準化生產和質量認證,德州市打造了一批具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品牌。農業龍頭企業注重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提升產品知名度、產品市場占有率。品牌化發展帶動農產品價值提升,突破了傳統農產品同質化競爭的困境。現代營銷渠道的開拓和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拓寬了農產品銷售半徑,提高了品牌產品市場覆蓋率[3]。
3 德州市推進農業產業化轉型面臨的挑戰
3.1龍頭企業帶動力不足
德州市農業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實力不夠強。根據德州市農業農村局統計,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僅有8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有53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占比不足 30% 。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緊密,合作方式較為單一,主要停留在訂單收購層面,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深度利益聯結方式占比較低。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研發投入普遍偏低,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平均不足 2% ,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企業品牌影響力有限,多數企業產品處于區域性市場,缺乏在全國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3.2產業鏈條發展滯后
德州市農業產業鏈條建設呈現出“前后兩頭弱、中間加工強”的特點。產前環節中,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體系不健全,良種培育、農機裝備等關鍵環節發展薄弱。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標準化水平不高,規模化種養基地數量不足。在產后環節,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不完善,產品貯藏、保鮮、運輸等環節配套不足,造成農產品損耗率高。市場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進展遲緩,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傳導不通暢,市場預警機制不健全。精深加工環節較為薄弱,農產品初加工居多,精深加工產品比例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較低。產業鏈各環節之間銜接不緊密,缺乏統一協調機制,產業鏈整體效益發揮不充分[4。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不足,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進度緩慢。農產品營銷渠道單一,電子商務、直播帶貨等新型營銷模式發展緩慢,品牌培育和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合理,產業鏈抗風險能力較弱。
3.3 科技應用水平偏低
德州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科研與生產脫節現象明顯。農業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較少,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發能力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先進適用技術在生產中推廣應用緩慢。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不高,農業物聯網、智能化控制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不足。農業機械化主要集中在糧食等傳統農作物生產環節,設施農業、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機械化程度低。農業科技人才短缺,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困難,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力量薄弱。農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滯后,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還沒有切實確立。農業科技資源整合不足,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機制不完善,科技創新平臺作用發揮不充分。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的標準不同,輻射帶動作用有限,科技成果示范推廣體系不完善。
3.4金融支持體系欠缺
德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融資渠道單一。農業產業化企業融資難成為普遍現象,特別是中小型農業企業貸款難度大、成本高,難以滿足企業發展資金需求。農業保險品種少,覆蓋面窄,農業保險賠付率低,風險保障能力不足。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不完善,農業企業抵押物不足,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機制。金融機構針對農業產業化項目的信貸支持強度不足,農業信貸投放比重低。農村金融服務網點覆蓋不足,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不足,很難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各類金融需求。農業科技型企業由于缺乏固定資產,更難獲得信貸支持。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建設遲緩,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資困難。
農業產業化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導致金融機構參與積極性不高,信貸資金投放持續性不強。
4深化農業產業化轉型推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4.1做強龍頭企業引領
德州市要積極引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發展產值過億的骨干企業,支持其通過多種方式做大做強,培育農業企業集團。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開展產學研合作。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多元合作模式,構建利益共同體。支持建設生產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帶動農戶生產。加大龍頭企業品牌培育力度,支持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和市場營銷,發展電子商務,建設現代營銷網絡,建立全程可追溯體系,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4.2 延伸產業價值鏈條
德州市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加工企業向精深加工環節延伸,提升農產品的加工轉化效率與附加值。例如,德州市農業農村局要支持加工企業引進先進生產設備,開發功能性食品、方便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培育精深加工示范企業;德州市科學技術局要推進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研發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加工工藝與技術;德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在重點產區布局建設產地預冷、冷藏運輸、冷鏈配送等設施,支持企業建設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各縣(市、區)政府要強化農業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并支持龍頭企業拓展產業鏈上下游,構建集種養、加工、物流、營銷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體系[5。德州市農業農村局需革新產業鏈利益聯結的機制,推行“基地 + 加工 + 營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完備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增強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4.3提升科技服務能力
德州市要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創新資源,構建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強化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設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建立專家工作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完善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推進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建設農業大數據中心和智慧農業服務平臺。強化農技推廣隊伍的建設,革新科技服務的方式,開展精準化、個性化服務。設立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支持農業企業進行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推進產學研合作。建立農業科技聯合攻關機制,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突破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阻礙,為德州市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4.4創新金融支持模式
德州市急需構建多層次農業金融服務體系,引導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針對農業企業抵押物不足的困境,積極探索應收賬款質押、訂單融資等創新型融資模式,破解企業融資難題。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設立農業產業發展的基金,通過政府增信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在現有的政策性保險基礎上,開發諸如價格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等新型保險種類,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全方位的風險保障。引導龍頭企業拓展融資渠道,支持滿足條件的企業借助上市、發行債券等方式募集發展資金。探索“政銀企”三方合作模式,建立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構建風險共擔機制。通過金融支持創新激活德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動能,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金融“活水”。
5結語
德州市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仍面臨產業布局分散、價值鏈條短、科技支撐匱乏、金融服務不足等顯著問題。德州市應聚焦建設產業集群、延伸價值鏈條、提升科技服務水平、創新金融支持等關鍵領域,統籌推進各項改革創新措施。借助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塑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完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強化科技金融支撐,有效提升德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 許春意,王曉欣,張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時代經貿,2024,21(11):31-33.
[2] 吳啟涂.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究[J].廣東蠶業,2024,58(10):69-71.
[3] 朱杰.數字經濟背景下德州市智慧農業發展研究[J].當代縣域經濟,2024(10):78-79.
[4] 康強萍.元謀縣現代設施賦能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N].楚雄日報(漢),2024-07-23(3).
[5] 陳和強,羅浩軒.當代中國農業轉型的縣域實踐:以成都市X縣為例[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4,25(1):100-113.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