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4.075
綠色植保技術是一種以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通過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提高農作物的抗病抗蟲能力,從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這一技術的實施,不僅符合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且是應對當前環境危機、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徑[1]。因此,探討綠色植保技術在種植業中的應用方法及成效尤為重要。基于此,筆者以安徽省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為例,簡要概括綠色植保技術在水稻種植中的應用要點,并對具體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以期為種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水稻種植區概況
桐城市雙港鎮稻田總面積約0.37萬 hm2 ,水稻是當地主要的糧食作物。但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農戶往往過度依賴化學農藥來防治病蟲害,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潛在的威脅。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桐城市雙港鎮決定在水稻種植區推廣綠色植保技術,綜合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以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并減輕農藥過度使用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2綠色植保技術的應用要點
2.1農業防治
1)合理輪作。桐城市雙港鎮因地制宜選取了
0.21萬 hm2 稻田開展“水稻 + 油菜”輪作。采取這種輪作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打破病蟲害的生命周期,減少病蟲害在稻田中的積累,從而降低病蟲害發生率。2)土壤深翻。每年冬季休閑期,對0.37萬 hm2 稻田進行深翻處理。深翻土地能夠將藏匿在土壤深層的害蟲和病菌翻到表層,通過日曬、風吹、鳥食等減少其數量,為下一季的水稻種植創造更加健康的土壤環境。3)選種抗病抗蟲品種。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選種抗病抗蟲水稻品種,這些品種具有較強的抗逆性,能夠抵御多種常見病蟲害的侵襲,從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4)加強田間管理。采取合理密植、適時排水等措施,改善稻田的微環境,為水稻健康生長提供有利條件。同時,及時清除病株和蟲源,防止病蟲害擴散為害。
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謝物質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以蟲治蟲、以鳥治蟲和以菌治蟲3類。在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主要利用天敵昆蟲、生物制劑等,實現對水稻病蟲害的有效控制,同時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保護生態環境[2]。在天敵昆蟲的利用方面,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采取了釋放赤眼蜂等天敵昆蟲來防治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的措施。赤眼蜂是一種寄生性天敵昆蟲,其能夠將卵產在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的卵內,從而殺死害蟲的幼蟲,達到控制害蟲數量的目的。據統計,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約0.13萬 hm2 稻田釋放了赤眼蜂,有效降低了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的為害程度。同時,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使用了蘇云金桿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制劑等防治二化螟等害蟲。Bt制劑的核心成分包括芽孢和伴孢晶體(蛋白質毒素),其作用機制是當害蟲如鱗翅目幼蟲攝食含有Bt制劑的植物組織后,伴孢晶體在害蟲腸道堿性環境中溶解,釋放出毒素。毒素與害蟲中腸上皮細胞特異性受體結合,形成孔道,破壞細胞膜完整性,導致細胞裂解,最終使害蟲因腸道細胞破壞、敗血癥而死亡。Bt制劑對二化螟等鱗翅自害蟲具有高效毒殺作用。桐城市雙港鎮在約0.20萬 hm2 稻田上使用了Bt制劑,取得了顯著的防治效果。此外,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使用多殺霉素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稻縱卷葉螟幼蟲。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生物制劑的具體使用情況如表1所示。
2.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害蟲的生物學特性,如趨光性和趨色性,通過一系列物理手段實現對害蟲的有效誘殺。采用該方法,既有助于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又能夠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在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采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定點放置殺蟲燈和色板[3]。通過在田間適當位置合理放置頻振式殺蟲燈,利用害蟲對特定光源的趨光性,夜間開啟燈光吸引并誘殺害蟲,如二化螟、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等,顯著降低了這些害蟲在田間的數量,有效減輕了其對水稻的為害。據統計,該措施在約 533.33hm2 的蟲害重災區得到了廣泛應用,為水稻健康生長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通過在田間懸掛黃色誘蟲板,利用害蟲對黃色的趨性,誘殺害蟲,如潛葉蠅等。物理防治方法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以與其他防治措施相結合,形成綜合防控體系。例如,當燈光誘殺和色板誘蟲使用中發現蟲害仍較為嚴重時,可以采取上述生物防治措施進行蟲害防治,從而提升蟲害防治效果,進而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2.4化學防治
在采取農業、生物、物理防治措施后病蟲害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低毒、高效、環境友好的農藥防治水稻病蟲害。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根據病蟲害防治及田間管理的不同需求,綜合使用了高效氯氰菊酯、咪鮮胺乳油、吡嘧磺隆等藥物防治水稻病蟲害。其中,高效氯氰菊酯是一種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具有內吸、觸殺和胃毒等功效,適用于防治多種水稻害蟲,如水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4]。高效氯氰菊酯的持效期相當于兩次常規用藥,選用該藥劑可以徹底解決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以往“三天一遍藥”的煩瑣用藥問題,并降低生產成本。咪鮮胺乳油主要應用于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惡苗病等病害。其通過抑制病原菌的麥角甾醇生物合成,破壞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從而殺死病原菌,實現對水稻病害的有效防治。吡嘧磺隆是一種磺酰脲類除草劑,經雜草根系吸收后在其體內迅速轉移,抑制其生長,從而使其逐漸死亡[5]。吡嘧磺隆對水稻安全性高,藥效穩定,持效期為 25~35d ,適用于水稻秧田、直播田和移栽田,主要用于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闊葉雜草、莎草科雜草,如異性莎草、水莎草、螢葡等。3種低毒、高效的農藥在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的用量用法及防效等如表2所示。
3綠色植保技術應用效果
3.1化學農藥使用量大幅度減少
經統計,引入綠色植保技術后,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各類化學農藥使用量大幅度減少。以實施綠色植保技術的第1年為例,殺蟲劑的使用量降幅為 49.9% ,殺菌劑的使用量降幅為 50.2% ,除草劑的使用量降幅為 33.5% ;每 667m2 化學農藥的總使用量從原來的 10.00kg 降低至 5.33kg ,降幅為 46.7% (見表3)。
3.2水稻產量與品質雙重提升
綠色植保技術的應用,不僅有效控制了水稻病蟲害的發生,還顯著提升了水稻的產量,具體表現為水稻的千粒重、穗粒數等關鍵產量指標均有所增加,其中千粒重提升幅度為 10.0% ,穗粒數提升幅度為16.7% ,而每 667m2 產量提升幅度為 15.0% (見表4)。
表1水稻種植區生物制劑使用情況
表2水稻試驗區化學防治藥劑使用情況
表3綠色植保技術應用前后化學農藥使用量
表4綠色植保技術應用前后水稻產量
同時,經市場反饋,使用綠色植保技術后產收的稻米口感更佳,滿足了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農民帶來了更高的經濟收益。
3.3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綠色植保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不僅減少了化學農藥對土壤、水源和空氣的直接污染,還通過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增加,進一步強化了生態環境保護。例如,天敵昆蟲等通過自然捕食作用,有效控制了害蟲數量,減少了化學農藥用量。這種生物防治方式環保、高效,為維持農業生態系統平衡貢獻了重要力量。此外,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使用低毒、安全的化學農藥能夠有效緩解環境污染問題。
4結語
桐城市雙港鎮水稻種植區通過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綠色植保技術,有效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量,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保護了生態環境。今后,在種植業發展中,應加強綠色植保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并提高農民的綠色植保意識和技術水平,從而推動種植業朝著更加環保、高效、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艷玲.綠色植保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運用探究[J].農機市場,2024(6):96-98.
[2] 劉傳興.綠色植保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意義及實踐探析[J]種子世界,2024(11):126-128.
[3] 張少波,崔賀雨.水稻健身防病綠色植保技術研究[J].現代化農業,2022(12):14-16.
[4] 魏春梅.吉林磐石農作物綠色植保技術應用[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1,24(12):125-126.
[5] 張桂英,蘇詠梅.農藥的危害性及綠色植保技術要點探討[J].種子科技,2021,39(8):84-8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