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4.022
2024年8月,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學習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經驗深人推進新時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建立健全源頭保護和全過程修復治理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全要素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不斷提升生態修復水平,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建設[1-2]。這為林草生態保護修復指明了方向,也對生態保護修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洮河保護區)在林草生態保護修復、科研、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深入分析當前現狀和面臨的困難,提出持續提升林草生態保護修復成效的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背景與意義
洮河保護區位于甘肅省南部高海拔地區,是黃河中上游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該區域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在維護黃河中上游生態平衡、保障區域水資源安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較高的生態服務價值。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洮河保護區森林退化、草原沙化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洮河保護區生態安全。因此,開展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不僅是保護洮河保護區生態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加強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具有多重意義。林草生態系統是洮河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區域的水源涵養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修復林草生態系統,可以有效提升區域水源涵養能力,減少水土流失,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林草生態保護修復,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的必然選擇。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還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通過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林草資源,可以發展特色經濟林、生態旅游、生態康養、林下經濟等產業,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2 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存在的問題
2.1資金短缺
盡管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資金短缺一直是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逃河保護區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自籌資金較少且人員身份復雜,財政支持難度大。此外,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人,包括植被恢復、水土保持、生態監測、智慧林草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如果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許多生態修復項目難以啟動,即使啟動,也面臨進度緩慢、質量難以保證的困境。當前,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財政撥款,資金缺口較大,僅財政撥款不足以支持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順利開展[3]。
2.2 管理體系不完善
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和多個層級,內設機構中個別基層單位(部門)職能交叉重疊,出現各自為政現象,導致人員配置不合理,管護區域界限不清,相互推矮扯皮現象時有發生。同時,各部門資源共享不到位和相互配合不夠緊密,整體工作效率低下。此外,洮河保護區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不足,缺乏系統的培訓和管理,難以適應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需要。
2.3 科技應用能力不足
科技應用能力不足是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面臨的重要難題。由于洮河保護區地處高原山區,生態脆弱,氣候條件復雜多變,植被恢復和生態修復工作都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持,面臨著較大的技術挑戰。同時,洮河保護區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當前初步建立了智慧林草信息化大數據平臺,基本實現了保護區林草濕資源天地空一張圖。但是,硬件設備陳舊老化,本底數據調查不清或者調查收集的數據不準確,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智慧林草信息化大數據平臺互聯互通進度,使得先進的科技平臺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此外,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缺乏系統的技術培訓指導,專業技術團隊組建較為困難,導致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2.4專業人才匱乏
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專業人才數量較少,且現有職工學歷層次普遍不高,知識老化,更新速度慢,難以跟上當前林草資源保護新要求。洮河保護區雖有多名職工通過在職教育取得了本科學歷,但運用新技術、學習新技能能力不足,理解能力不高,悟性不強,高層次創新型林業人才尤其是涉及林草項自作業設計、智慧林草信息化建設、水土保持、科研、地理信息、測繪等方面的專業型人才非常缺乏。
2.5社會參與度低
由于社會公眾對生態保護的認識不足,加之相關部門在部分宣傳工作上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宣傳力度不大,沒有讓公眾切實感受到林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后的嚴重后果,且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短期內難以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公眾參與林草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識普遍較低。同時,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但公眾的參與意愿和能力有限,難以形成有效的社會合力[4]。
3對策
3.1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1)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上級部門應強化頂層設計,酌情考慮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重點工作和實際情況,每年在分解下達資金時要多向類似洮河保護區情況較為特殊的地區傾斜,同時要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確保洮河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科研、信息化建設、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化普查和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順利開展。
2)建立健全資金管理制度。洮河保護區應統籌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和評估,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必要時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資金監管和績效評估,提高資金使用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此外,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降低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3)加強資金管理能力建設。洮河保護區應加強財務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財務部門資金管理的專業化水平。財務部門要探索建立科學的資金管理體系和管理平臺,確保每項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有效性。
3.2建立健全管理體系
1)建立健全協調機制。洮河保護區應將職能相似的基層單位和部門進行整合,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進行輪崗交流,建立跨部門、跨層級的協調機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分工,確保資源和人才配置的合理性,并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要積極主動密切與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關系,協商探索一套洮河保護區林草資源保護與地方經濟共同發展的方案和機制。例如,可以成立由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定期組織召開聯合工作會議,切實有效協商解決各項工作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此外,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網絡安全的前提,探索開發簡單且易于管理和操作的洮河保護區內部信息共享平臺,如掌上洮河APP平臺,實現各級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
2)加強管理人員培訓和管理。洮河保護區應建立健全管理人員培訓體系,通過定期培訓、掛職鍛煉、外出觀摩學習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例如,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組織管理人員到其他地區學習考察,提高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時,可以建立科學的管理考核機制,對管理人員的工作績效進行定期評估,確保每位職工都能清晰了解自己的職責與任務,提升工作積極性與責任感。此外,注重文化的引領,增強干部職工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從而為洮河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加強管理體制創新。洮河保護區應借鑒相關單位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模式,總結探索適合洮河保護區實際情況的管理模式和體制,調整層級結構,明確權責,營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環境。
3.3提高科技應用能力
1)加強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洮河保護區應與科研機構及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聯合技術攻關,研發適合洮河保護區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植被恢復技術。例如,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抗旱、抗寒、抗病蟲害的優良樹種和草種,提高植被恢復的成功率。同時,可以利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北斗衛星等強化生態監測、評估和管理,為林草生態保護修復提供數據支撐[5]。
2)加強技術推廣和應用。洮河保護區應建立健全技術推廣體系,通過技術培訓、項目示范和現場指導等方式,將同級單位的先進技術推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同時,引進先進的生態修復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巡護、數據監測時積極運用智慧林草大數據平臺,及時傳輸數據,確保傳輸的數據準確真實,為上級決策部門提供有用的信息,推進林草資源數據共享。
3.4培養專業型人才
針對當前洮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人才緊缺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1)加強技術團隊建設。洮河保護區應加強技術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技術團隊的專業化水平。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班、邀請專家講座和開展技術交流等方式,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業務技能,為技術研發和應用提供人才保障。
2)按照當前林草生態保護修復新需要,在涉及林草項目作業設計、信息化建設、水土保持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和引進機制,吸引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參與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3)提高專業人才待遇,制訂切實可行的獎勵辦法,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留住人才,解決人才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問題。
3.5提高社會參與積極性
1)加強宣傳教育。洮河保護區應改變傳統的宣傳方式,多形式多方位向當社會大眾普及林草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例如,可以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展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宣傳活動。
2)提高公眾參與積極性。洮河保護區應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通過項目合作、志愿服務和社區共建等方式,吸引公眾參與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建立社區共建機制,加強公眾參與的能力建設,鼓勵社區居民參與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并為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開展積極建言獻策。各保護站與轄區內的地方鄉(鎮)、村建立聯合宣傳組,深入學校、牧場、景區進行宣傳、培訓和指導,建立公眾參與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激勵機制,通過獎勵和表彰,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4結語
逃河保護區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在資金、技術、管理和公眾參與等方面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但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強資金、技術和管理的綜合保障,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推動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全面開展。未來,洮河保護區應繼續推動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全面開展,實現區域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倩.以高水平保護修復支撐高質量發展[N].中國自然資源報,2024-08-15(3).
[2] 佚名.深入推進新時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J].云南農業,2024(9):8.
[3] 趙洪民,劉民蘭,王彬,等.基于生態保護修復和高質量發展對甘肅黃河流域林草生態空間格局的探討[J].甘肅林業,2023(2):25-27.
[4] 尹思穎.我國林業生態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1):91-93.
[5] 高群,黃思明,高秋爽,等.林草生態保護工作現狀與對策[J].林業勘查設計,2024,53(3):51-54.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