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92.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4.012
刺槐生長迅速,適應性強,耐旱、耐瘠薄,兼具顯著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作為優良的蜜源植物,刺槐花蜜享譽全球;其木材堅硬耐腐,用途廣泛。在甘肅省,刺槐在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及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刺槐育苗及造林管理技術,對促進甘肅省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甘肅省刺槐資源現狀
甘肅省地處我國西部,橫跨東經 92° 13′~ 108°46′ 、北緯 32°11′~42°57′ ,地域遼闊,地貌類型多樣。甘肅省年平均氣溫 8.19C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氣溫年較差和晝夜溫差都較大,干旱少雨,風沙頻繁。這些氣候特征對植被的生長分布有著直接的影響。刺槐作為一種適應性較強的樹種,在甘肅省的部分地區得到了廣泛種植[]。刺槐主要分布區域集中在渭河與涇河流域,包括隴南、天水、平涼及慶陽等市。這些地區氣候相對溫和,降水量相對充沛,土壤條件也較為適宜刺槐生長。截至2022年,甘肅省刺槐林總面積達到33.64萬 hm2 ,蓄積量為 1 083.15 萬 m3 。甘肅省刺槐資源豐富,但分布并不均勻。合理利用現有的刺槐資源并進行推廣種植,對于改善甘肅省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刺槐育苗技術
2.1種子采集與處理
在甘肅省,采集刺槐種子的最佳時間為每年9月。此時莢果由綠轉為紅褐色,果皮變硬,標志著種子成熟。選擇樹齡 10~15 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母樹進行采種,確保種子的遺傳品質。采收的莢果需充分晾曬,去除雜質,挑選飽滿、色澤鮮艷的種子,剔除秕粒和受損種子,以提高播種質量。刺槐種皮堅硬,直接播種會影響發芽率,播種前需進行必要的處理。常用的種子處理方法是熱水浸種(種子和水的體積比為1:2 ,將種子浸泡在 60~80°C 的熱水中 10min 左右,隨后迅速降溫為 30°C 左右,并浸泡 24h ,以軟化種皮,促進種子吸水膨脹。此后,撈出種子,晾干至表面略微干燥,再用細篩過濾,去除浮在水面的劣質種子。將處理后的種子置于溫暖濕潤的環境中催芽,每天用溫水沖洗兩次,待種子露白即可播種[2]。
2.2 育苗地選擇與整地
優先考慮地勢較高、排水良好、背風向陽的地塊作育苗地,避免選擇低洼積水區域。土壤條件方面,刺槐喜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或沙土,土壤pH值在中性或微酸性范圍內最佳。育苗地應遠離楊樹、松樹等易發生立枯病的樹種,避免病蟲害的交叉傳播。深翻土壤至少 30cm ,清除石塊、雜草及病殘體等雜物,改善土壤通氣性和排水性能。同時,每 667m2 施入 2000kg 腐熟有機肥、 7kg 左右硫酸亞鐵、 0.5kg5% 辛硫磷顆粒劑,以提高土壤肥力,預防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
2.3播種
春季,甘肅省氣溫變化較大,發生晚霜凍的風險較高??蛇x擇在4月下旬至5月初播種刺槐,此時氣溫穩定在 10% 以上,土壤溫度也已回升,不僅有利于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而且避開了晚霜凍的危害。過早播種,幼苗易遭受凍害;過晚播種,則會影響當年苗木的木質化程度,降低其越冬能力。
對于小面積育苗,條播更為精細,便于后期管理,提高苗木質量。條播時,需先開好播種溝,溝距一般控制在 30~40cm ,溝深 1.0~1.5cm ,溝底要平整,以保證播種深度一致。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厚度 1~2cm ,并輕輕鎮壓,使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促進種子吸水發芽。對于大面積育苗,撒播則更為高效,但需注意播種均勻,避免出現缺苗斷壟的情況。需根據種子質量、發芽率及預期成苗率等因素,科學確定播種密度。一般情況下,每 667m2 播種量控制在7~9kg ,具體播種密度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
2.4苗期管理
幼苗 3~4cm 高時,需進行間苗,除去病弱苗和矮小苗;后期根據苗木生長情況,可進行 1~2 次間苗,最后需每 667m2 留苗10 000株左右。幼苗 5~8cm 高時,若土壤干燥,可適量澆水,但需注意避免積水。進入雨季后,應減少澆水次數,并及時排出育苗地積水。
待幼苗出齊后,及時進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促進刺槐根系發育。在幼苗生長前期,應每隔20d松土除草1次,7月下旬以后逐漸減少次數,8月中旬停止中耕除草,以促進苗木木質化。對于生長過快的大苗(高度 50~60cm ),應進行割稍打葉,控制苗木旺長,提高苗木的整體質量。
3 刺槐造林技術
3.1造林地選擇
甘肅省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多樣,從海拔較低的河西走廊到海拔較高的青藏高原邊緣,氣候條件差異顯著。適宜刺槐生長的區域,需具備特定的環境條件。1)選擇海拔 1000m 以下的區域,氣候相對溫和,有利于刺槐的生長發育。2)刺槐較耐旱,但過于陡峭的山坡不利于水分保持,宜選擇坡度較緩的陽坡或半陽坡 (5°~15°) )營造刺槐林。3)土壤條件是影響刺槐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刺槐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不適宜種植于黏重、鹽堿或積水地。造林地應具備深厚、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或砂質壤土,地下水位需大于 1m ,以避免刺槐根系受澇[4]。
3.2 整地
造林地的整地質量直接關系到造林的成活率和幼樹的生長。甘肅省地形復雜,需根據具體地形條件靈活選擇整地方法。在平原地區或土層深厚的山區,可采用穴狀整地法,即挖一定規格的種植穴,穴的規格需根據苗木大小和土壤條件進行調整,一般深度在40cm 以上,直徑在 50cm 以上。采用穴狀整地法能有效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保水性,為幼苗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在坡度較大的山區,為了防止水土流失,常采用魚鱗坑整地法。魚鱗坑呈半圓形,外高內低,坑的規格也需根據地形條件進行調整,一般長徑80~150cm ,短徑 60~100cm ,深度在 40cm 以上。采用魚鱗坑整地法能有效地攔截雨水,減少土壤侵蝕,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地形條件下,還可以采用水平溝整地、梯田整地等方法。
3.3 造林密度與時間
若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則應選擇較低的造林密度,一般每 667m2 栽植 200~300 株,以保證每株樹木有足夠的空間生長,從而獲得較高的木材產量和品質。若以水土保持或防護林為主要目的,則可適當提高造林密度,一般每 667m2 栽植 300~400 株,以盡快形成林冠,發揮其生態效益。苗木質量越好,則可適當降低造林密度,反之則應適當提高造林密度。甘肅省春季干旱少雨,秋季降水相對較多。選擇在春季造林,需做好水分管理工作,確保幼苗成活。選擇在秋季造林,則可充分利用降水,提高造林成活率。秋季造林需在土壤封凍前完成,以避免凍害。一般來說,春季造林宜在3一4月,此時氣溫回升,土壤解凍,有利于苗木的生長;秋季造林宜在10一11月,此時氣溫下降,但土壤仍未完全封凍,有利于苗木的越冬[5]。
3.4栽植
栽植前,需仔細檢查苗木質量,選擇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健壯苗木。栽植時,應先將苗木根系蘸上泥漿,以保護根系免受損傷,并促進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然后,將苗木直立放入種植穴中,輕輕抖動根系,確保根系舒展,避免窩根?;靥钔寥罆r,應分層進行,先填入細土,再填入粗土,并輕輕踩實,防止土壤板結。栽植深度應略高于苗木根頸 1~3cm ,以確保苗木穩固。栽植后,應立即澆透定根水,確保土壤濕潤,促進苗木快速生根。為提高造林成活率,可以采取一些輔助措施,如覆蓋地膜或草,以減少水分蒸發,確保土壤濕度適宜。
4撫育管理技術
4.1幼林撫育
定植后第一年,需進行松土除草工作,以改善土壤通氣性,促進植株根系發育,而且可以避免雜草與刺槐競爭營養和生長空間。操作時,應避免損傷幼樹根系,松土深度一般控制在 10cm 左右,并可結合施肥進行。5一6月,可進行第一次追肥,每株施用磷酸二銨 200g 左右,補充幼樹生長所需的養分,促進枝葉生長。雨季來臨后,需加強排水工作,防止積水造成爛根現象,確保土壤水分適中,避免土壤過于干燥或過于潮濕。夏季高溫期間,適當采取遮陰措施,可有效減輕高溫脅迫對幼樹的影響,提高造林成活率。秋季,應及時清除林地落葉,保持林地清潔,減少病蟲害發生概率。為促進主干生長,抑制側枝萌發,可在幼樹生長期間進行適度修剪,去除多余的側枝和競爭枝,以形成良好樹形。此階段應輕剪,避免過度修剪造成樹勢衰弱。冬季來臨前,需做好防寒工作,尤其是在高寒地區,可采取覆蓋稻草、樹葉等措施,保證幼樹安全越冬。
4.2中后期管理
針對刺槐林的中后期撫育管理,旨在提升林分質量,優化林分結構,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在造林中后期,刺槐林已基本郁閉,此時應適度間伐。一般在林分郁閉度為 0.8~0.9 時間伐,間伐強度需根據具體林分情況和經營目標靈活調整,通??刂圃?20%~30% 。間伐方式則應根據林分類型而定,對于同齡純林,宜采用擇伐或塊狀間伐方式,而對于混交林或異齡林,則更適合采用擇伐方式。間伐后,應及時清理殘枝落葉,保持林地清潔,減少病蟲害發生的風險。在造林中后期,還需做好林分更新工作。對于一些樹勢衰弱或病蟲害嚴重的林木,需要及時進行更新改造,以保證林分的持續生產力??蛇x擇補植、改培或皆伐更新。在更新過程中,可考慮選擇抗逆性更強、生長速度更快的優良品種進行補植,以提高林分質量。為維持土壤肥力,可在間伐或更新后施用適量的有機肥或復合肥,補充林地養分,促進林木生長。
4.3病蟲害防治
在甘肅省,刺槐常見病害有紫紋羽病、爛皮病、干腐病等,常見蟲害有尺蠖、刺槐蚜蟲、種子小蜂等。
對于紫紋羽病,需要徹底切除腐爛病根,切口涂抹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倍液等殺菌劑,對可疑帶菌苗木應先用清水沖洗根系,再將其浸泡在 70% 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中 30min 進行消毒處理;對于爛皮病,應將腐爛皮層刮除至健康組織,用刀劃破病斑后涂抹 25%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30~50 倍液或 50% 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倍液,每隔7d重復處理 2~3 次;對于干腐病,需要將早期病斑組織挖除,涂抹 25%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倍液或 50% 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同時連根清除已死亡的病株,并對病穴土攘進行 5% 甲醛液澆灌消毒處理,以防病害擴散。
在尺蠖越冬蛹期,可進行人工挖蛹,減少蟲源;幼蟲期,利用其受驚后墜地的習性,可通過震動樹干捕捉并消滅。針對刺槐蚜蟲,可以在冬季清除林地雜草,破壞其越冬場所;結合林木撫育,剪除蟲卵枝葉;在刺槐蚜蟲發生初期,及時剪除帶蟲的新梢;利用黃板誘殺;保護和利用瓢蟲等天敵昆蟲。蟲害嚴重時,可噴施淇林植茹制劑(每瓶兌水 100~120kg )進行處理。種子小蜂的防治主要集中在莢果成熟期,應及時采收種子,減少越冬蟲源;在成蟲發生期,噴施 50% 殺螟松乳油2000倍液或 2.5% 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 5% 吡蟲啉乳油1200倍液,連續噴施 1~2 次,每次間隔 7~10d
5結語
甘肅省可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育苗和造林管理技術,有效提高刺槐的成活率和生長質量,從而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未來,應加強抗旱品種選育、高效栽培技術研發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構建更加完善的刺槐產業技術體系,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刺槐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毛宗霞,王萬森.西北地區刺槐育苗及造林技術[J].現代園藝,2024,47(12):78-79.
[2] 李井利.刺槐造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7):47-48.
[3] 趙紫英,段長軍.刺槐育苗造林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3(6):127-129.
[4] 莫亮.甘肅地區刺槐植苗造林技術[J].現代園藝,2023,46(12):35-37.
[5] 張永煥.刺槐育苗及造林技術[J].山西林業,2023(3):34-35.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