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4.009
長江為世界第三長河,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橫跨我國西部、中部、東部,最終匯入東海。湖北省位于長江中游地區,是長江之“腰”。在沿線眾多省份中,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干流長度為全國之最,長達1062km 。岸線資源對于長江沿岸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有重要作用。湖北省在長江經濟帶建設和長江生態保護中處于特殊地位,同時負有特別責任。2023年1月,國務院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強調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
湖北省黃石市是全國31座重點防洪城市之一,也是湖北省三大防洪城市之一。隨著國家和省級發展布局優化調整、沿江城鎮化和產業快速發展,對黃石市長江干流堤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按照“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有關部署,對標“長江大保護”“三新一高”發展要求,統籌防洪安全和生態安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實施黃石市長江干堤提檔升級工程,建成現代化的防洪體系并兼顧發揮生態環境效益,保障長江安瀾,十分必要和迫切。
1 項目建設現狀
長江自北向東流過黃石市境內,全長 76.87km 。黃石市長江干堤北起艾家灣(鄂州市花馬湖電排站),南至富池口鎮,堤防總長度 58.265km 。其中,黃石市區堤身長 28.265km ,為國家一級堤防。陽新縣長江干堤有四顧堤(陽新段)、??诘獭⑤藕獭⒏怀氐?段干堤,除富池堤為3級堤防外,其余均為國家2級堤防,總長 30km 。黃石市作為長江黃金水道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坐擁長江湖北段 79km 岸線,是鄂東南地區的重要水陸交通樞紐之一。黃石市源起江邊,城市肌理由沿江岸線展開,沿江岸線是黃石市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建設活躍帶。然而,作為一座沿江城市,黃石市沿江卻不濱江,沿江的優勢沒有得到很好展現。按照黃石市委市政府“一湖兩江”及“生態立市”的指示,開展沿江大道建設和濱江整體的環境整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1]
2存在的問題
長江干堤黃石段水生態、水景觀特色不鮮明,水文化弘揚保護力度不夠。當前對黃石市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挖掘不深、保護不足,對水工程承載的文化內涵和蘊含的時代價值認識不足。目前,黃石市在統籌生態、環境、文化、景觀和休閑功能方面還存在不足,缺乏足夠的濱江親水環境、游憩空間,存在“臨江不見江”的現象。黃石市水景觀特色不鮮明、水文化彰顯不足等問題有待改善,優質濱江水生態環境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黃石市急需以長江干堤建設為載體,通過運用系統思維,優化岸線的生態、生活、生產空間格局,形成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融入自然的休閑漫道、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兩岸防護林存在樹齡老化易倒、灘地裸露不固土、部分江灘景觀破損陳舊等問題[2]。因此,需要結合長江大保護思想,積極改善沿江沿堤生態環境,適應城市發展,打造濱江特色工程,實現長江岸線黃石段提檔升級。
3生態修復與景觀設計策略
3.1保留生態基底,構建景觀廊道
長江干堤黃石段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設計理念,以營造“最美長江岸線”為設計愿景,保護沿線長江岸線生態環境資源,彰顯黃石市的濱江城市特色,打造“臨江、近江、見江”的濱江景觀通廊。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以引領“美麗中國”,打造美麗城市濱江生態岸線為目標。對目前存在的堤岸安全性不足、生態保護不到位、區域環境功能缺失、濕地生態脆弱的問題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系統分析、綜合處理。采用“清岸線、整江灘、守濕地”的綜合提升手段,改善黃石市沿江生態環境。
3.2生態修復引領,保護物種多樣性
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生態工程學的原理、方法或手段,控制需要修復生態系統的演替方向和演替過程,提升生態系統價值和生物多樣性,讓生態系統達到自維持更新的狀態。
3.3重塑景觀功能,轉變區域形象
以輕度開發為原則,在減少對灘涂的人為干預、恢復植被和生態的前提下,滿足科普休閑觀景需求。創造出優于原有景觀,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高效、自然的景觀格局,營造健康美麗、生態可游的濱江環境,提升濱水土地價值,促進未來的開發建設。
4方案規劃
4.1分區布局
整體布局目標是將黃石市從礦冶生產、貨物運輸的港口轉變為人活動體驗的港口、生態產品的港口、文化產業的港口,將“工業銹帶”轉變為“生活秀帶”
結合現有建成臨江空間,以“郊野、文化、歷史、延續為主題,形成郊野生態段、文化體驗段、歷史記憶段、西塞延續段[3]
黃石段濱岸帶治理范圍:郊野生態段位于江灘最北段,起點為黃石市鄂州段昌大堤防交接處,途經黃石長江公路大橋、黃石江灘公園,至朝陽閣前,全長約 1.62km ;文化體驗段位于代司灣,全長 0.4km ;歷史記憶段為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至揚子吉龍灣小區,全長約 1.65km ;西塞延續段為西塞山風景區東門堤防連接處至幸福閘,全長 4.2km 。
4.1.1 郊野生態段
項目范圍內上港閘北側場地原為駕校、造船廠,現遺留廠房、停車區等設施。南側外部主要為高層居住小區、老舊居民點、商業辦公區、公園綠地、行政單位,以及配套餐飲、超市、銀行商廈、建材家居商城、酒店等。
項目臨近水源保護地,在建設過程中,可采用生態、低密度、輕介入方式,以黃石長江公路大橋分界,北段分級分層營造濱水岸線群落,筑坡理水營造自然濕地景觀;生態活動場地、綠道有機融入自然場景,強化生態體驗特色;產研游學結合豐富產業鏈條,提升場地價值。南段設計擴展濱江邊界,整合空間與綠地形態,建設人性化活動場地;提升主題性、功能性,針對不同人群構建特色濱江活動體驗區域,滿足全齡化的活動需求,激發濱江活力;結合現代光電技術構建有趣味性的互動空間,提升節點品質與引流能力,增加人氣。
4.1.2 文化體驗段
文化體驗段位于代司灣,臨近黃石電廠碼頭、名人樓等,駁岸豎向變化大,岸線活動面窄。規劃設計將此段作為上下游的連接段,依托堤頂道路與海觀山、電廠銜接,形成完整的綠道路線;延續電廠文創的定位,結合季節性河流水位變化和緩坡地形,形成不同水位高度的活動面。
4.1.3 歷史記憶段
歷史記憶段豎向高程大部分在 21~22m ,位于防浪墻下方,自然駁岸類型。外部主要臨近卸礦機遺址、廢棄鐵路、老居民區及黃石港輪渡碼頭。
規劃設計依托沿江大道的邊界空間連通兩側濱江活動空間,對現有濱江公園進行升級改造,利用文化底蘊增加文化小品與互動空間、配套服務設施,提升地域的敘事性、參與性。利用沿江大道、防浪墻建設防護林帶與騎行綠道,部分根據現狀擴寬道路、改造綠化,擴展濱江空間活動界面,提升容量,打開臨水界面;改造部分利用率低的場地、綠地,擴大空間容量;增設服務設施,包括商業區、驛站、休憩亭廊等;增加老年人、兒童的活動區域,配套活動的空間、舞臺[4]。
打破臨江區域的視線阻隔,利用現有防浪墻設施,構建復合的觀江廊道,形成城市記憶臨水展示面。設計在防浪墻臨街面采用梯級踏步結構形成人口空間,將過往人群引入園內,臺階采用不規則、多密度、景觀化的形式構建,臨水側新建沿江觀水走廊,采用鋼結構形式,面層鋪設塑木板材料,外延 3m ,形成攬江空間。結合現有防浪墻設施,建設全長約 1.2km 的觀江廊道,共配置4處階梯踏步,防洪墻內側形成緩坡與現有地面高程銜接,營造梯級花池的坡面景觀。
4.1.4 西塞延續段
西塞延續段整體風貌延續城區段堤防建設品質,以西塞山風景區為起點向下游拓展。結合堤防建設,對防浪墻區域進行生態化處理,用米駝色油漆粉刷防浪墻頂部,對現有水利工程設施進行景觀化改造,模糊基礎設施空間與綠色空間的界限,沿堤防背坡平臺設置游園步道,步道采用自然卵石鋪設,連通上下游堤外空間,提升濱江慢行體驗。
4.2植物配置
黃石江灘大部分區域位于防洪墻外側,每年汛期,大部分地塊被長江洪水淹沒浸泡,形成消落區。消落區生態環境脆弱,形成了大片生硬、單一的消落帶景觀,對黃石市濱江區域的景觀形象造成一定影響。此次植物配置將設計范圍分為消落帶下部、消落帶上部及景觀林帶3個區域。
4.2.1 消落帶下部
黃海高程 14.30~19.90m ,該區域全年洪水淹沒時間較長,最多可達5個月。建議構建季節性高草叢群落,向灌木叢過渡,應選擇具有耐水淹和耐干旱特性的植物,如野青茅、疏花水柏枝、半夏、空心蓮子草及野菊等。
4.2.2 消落帶上部
黃海高程 19.90~23.90m ,該區域全年洪水淹沒時間約3個月,建議構建灌木叢群落,向疏林過渡。該區段干旱期長,選擇的植物需具有耐水性、耐寒性,還要兼顧一定的觀賞性,滿足濱江區域人員休閑活動的需要。主要選擇蘆葦、野古草、香根草、筦子梢、中華蚊母樹、秋華柳、中山杉、水樺、桑、落羽杉、水杉、楓楊、池杉、烏柏及竹柳等植物品種。
4.2.3 景觀林帶
該區域全年裸露,選用黃石市鄉土植物結合各段設計主題構建林帶。該區域植物對于觀賞性的要求更高,局部可不具備耐水淹的特性。
郊野生態段以杉木、楓楊為背景基調,包括怪柳、蘆竹、馬藺、野菊、紫云英、苜蓿、蘆葦、紫穗狼尾草、細葉芒及絲帶草等觀賞植物,打造生態野趣的生態景觀段。文化體驗段以椴樹、白蠟樹、樟、木樨、女貞、含笑花、金合歡及柚子等喬木為主,映襯歷史記憶的色彩,打造生態、綠色的文化之城景觀段。歷史記憶段選用櫻花、紫葉李、海棠、紫薇、碧桃及玉蘭等開花樹種,打造色彩繽紛的沿江都市景觀段。西塞延續段是對西塞山風景區植被景觀的延續,補植楓楊、欒、池杉、毛泡桐及紅葉石楠等樹種,打造生態礦冶、綠色工業景觀段[5]。
5 結語
長江干流堤防(湖北段)提檔升級工程是主動服務“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適應長江經濟帶湖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高長江干流堤防防洪安全保障能力的民生工程。長江干堤包含森林、灘地、濕地等多種類型空間,對長江岸線生態基底進行梳理,科學規劃布局,營造不同區域特色風貌,向周邊居民科普水利工程建設文化及區域民俗文化,實現生態修復與景觀設計的有機統一,打造長江最美岸線。開展黃石市長江岸線景觀環境提升工作,有助于推動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彰顯城市特色,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推動長江沿線綠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段學軍,王曉龍,鄒輝,等.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研究[J].地理科學,2020,40(1):22-3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陸大道.長江大保護與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關于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實現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與建議[J]地理學報,2018,73(10):1829-1836.
[4] 魏山忠.落實長江大保護方針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水利支撐與保障[J].長江技術經濟,2017,1(1):8-12.
[5] 楊桂山,徐昔保,李平星.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11):1356-1367.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