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13;S565.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4.055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一種具有較高推廣價值的農業種植模式。其不僅能解決我國大豆需求缺口問題,還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實施玉米與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既可充分發揮高位作物玉米的邊行優勢,擴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間,實現玉米帶和大豆帶年際間地內輪作,又適于機播、機管、機收等機械化作業,在同一地塊實現大豆、玉米和諧共生、一季雙收[2。德州市是山東省的農業大市,在推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德州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情況
德州市是我國率先提出創建大面積“噸半糧”示范區的糧食大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實現“噸半糧”目標的有力舉措。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成立了市委、市政府直接領導的大豆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堅持糧食、大豆統籌謀劃,層層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書記“指揮田”,帶動全市上下形成了“種糧擴豆”的濃厚氛圍。
2022年,德州市德城區黃河涯鎮建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基地面積超過 133.33hm2 。
2023年,德城區更是勇擔德州市下達的 333.33hm2 復合種植任務,并將該項種植技術順利在5個鄉鎮推廣,種植面積達 340.00hm2 ,而且建立了百畝高產示范田2個。歷經3年的持續推廣,德城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由最初的 133.33hm2 增加至2024年的超466.67hm2 ,超額完成省部署的種植任務。
德州市多數農戶認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能夠在保證玉米產量穩定的同時,額外收獲100kg 左右的大豆。同時,通過養分互補,根瘤固氮量提高 10% ,氮肥用量減少 20%~30% ,種植成本有效降低。相較于傳統單作模式(施肥量為 600~ 750kg?hm-2 ),該復合種植模式下玉米可減少氮肥用量 60~90kg?hm-2 。此外,這種種植模式有助于減少病蟲害發生,使大豆食心蟲、斜紋夜蛾、螃螬等病蟲害的發生率降低 30%~50% ,進而使農藥使用量減少10%~15% 。
2德州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2.1 品種選擇
品種是大豆和玉米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針對德州市特有的氣候與土壤環境等,應當精心挑選既適合當地栽培又便于機械化耕作的高產、優良大豆和玉米品種。對于大豆,建議優選產量高、便于機械收割、抗倒伏性能優越且耐密植的品種,同時要求底部莢果高度超過 12cm ,以便于機械化作業。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春播季節適宜選擇齊黃34、菏豆33號、安豆203、臨豆10號等品種,夏播季節則可以考慮選擇菏豆33號等品種。對于玉米,建議挑選緊湊型或者半緊湊型、植株高度適中、抗倒伏性能強的品種,如登海1996、登海魯星702、登海605等,以利于后續的機械化收獲作業。
2.2行比配置
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推薦采用 4:2 和 6:4 這兩種行距配置模式。具體而言,大豆與玉米之間的間距應保持在 60~70cm ,大豆行距為 30cm (可根據播種機械和地形進行適當調整),玉米行距為 40cm 。在實際生產中,根據田塊的具體地形靈活調整,選擇最適合的行距配置模式。
2.3播種
2.3.1 播種時機
春季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時,土壤耕作層溫度在 10~12c 時適宜播種,通常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夏季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時,一般6月上旬開始播種。前茬作物收獲完畢或冬季休耕期間,應及時翻整土地,并挖掘排水溝,以確保播種時的土壤條件適宜且易于澇時排水。
2.3.2 播種操作
在播種之前,必須檢測種子的發芽潛力,對播種機械進行調試,如調整開溝深度,并確定種子和肥料的用量,以確保一次性播種成功并達到苗全效果[4]。采用機械進行播種時,要先確定好行比模式,并據此確定株、行距。春季播種深度建議控制在 3~4cm 夏季可略深,控制在 4~5cm 。
2.3.3 播種密度
4:2 配置模式,即4行大豆配2行玉米構成一個種植單元,整體幅寬 2.5~2.6m 。對于大豆,機械播種時株距保持在 9~11cm ,單粒播種;人工播種時需要調整穴距,一般在 18~22cm ,每穴2~3粒。對于玉米,機械播種時株距保持在 13~15cm ,單粒播種;人工播種時穴距控制在 26~30cm ,每穴2~3 粒。
6:4 配置模式,即6行大豆配4行玉米構成一個種植單元,整體幅寬較大,一般為 4.4~4.8m 。對于大豆,機械播種時株距保持在 7~9cm ,單粒播種;人工播種時需要調整穴距,一般在 14~18cm ,每穴 2~3 粒。對于玉米,機械播種時株距保持在 13~ 15cm ,單粒播種;人工播種時穴距為 26~30cm ,每穴2~3粒。
2.4 田間管理
2.4.1 合理施肥
1)大豆帶施肥。建議減少或避免氮肥使用,宜施用 45% 的復合肥或緩控釋肥,施肥量為 150~ 225kg?hm-2 。在播種前,將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后深施,確保肥料與土壤深度融合。對于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通常無須額外追肥;而肥力較低的地塊,則可根據作物生長情況,追施低氮復合肥或者尿素 45~ 75kg?hm-2 。施肥作業時應在大豆行間挖施肥溝(深度10~15cm ),施肥完成后立即覆土。
2)玉米帶施肥。氮肥供應要足量,施肥量與單作用量相同。基肥可選用復合肥或者緩控釋肥,施肥量為 750~975kg?hm-2 。玉米長出 5~7 葉時追施苗肥,以氮肥為主,每 667m2 施尿素 15kg 、硫酸鋅1~2kg 。玉米長至大喇叭口期追施穗肥,以氮磷肥為主,每 667m2 施尿素 10~20kg 、過磷酸鈣 15~20kg 。也可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追施尿素225~375kg?hm-2 。追肥作業應與中耕培土作業相結合,采用溝施法并立即覆土,以提高肥效。
2.4.2 化學控旺
德州市夏季高溫多雨,尤其在作物的生長高峰期,易使作物過度生長。大豆在肥水充足時,可能會出現旺長,導致落花落莢,最終影響大豆產量及品質。因此,對于這類大豆田,應在分枝期(4~5片復葉)至初花期,葉面噴施烯效唑溶液,避免其旺長。同樣,對于生長環境優越、植株較高的玉米,在 7~10 葉時應噴施健壯素或胺鮮乙·烯利等化學藥劑來控制株高。應用化學藥物控旺時,必須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的指導使用,確保噴灑均勻,既無遺漏也不重復[5]。
2.4.3 雜草控制
在播種作業之前,對土壤進行深度翻耕與旋轉耕作,以減少田間雜草的基礎數量。另外,采用“以封閉為主導,結合封定策略”的除草方式,首先傾向于使用土壤封閉型除草劑實施土壤預處理,若效果不理想,則可應用莖葉處理除草劑。
2.4.3.1 苗前封閉除草
封閉除草劑可以選擇精異丙甲草胺、乙草胺或噻吩磺隆等,播種后當天趁土壤潮濕迅速噴灑,若當天
未能噴灑除草劑,盡量在2d內噴灑完畢,以確保除草效果良好。若土壤較干燥,在保持原有除草劑用量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噴水量以確保除草效果。
2.4.3.2 苗后定向除草
若前期除草效果不好,應在大豆和玉米出苗后再噴灑除草劑。在大豆2~3片復葉期、玉米3~5葉期,雜草一般長出 2~5 片葉,這時在作物莖葉上噴灑除草劑效果更好。玉米帶可選用煙嘧磺隆配合氯氟吡氧乙酸·煙嘧磺隆·莠去津等,大豆帶則可選用精喹禾靈配合氟磺胺草醚或烯草酮。使用莖葉除草劑時,應確保兩種作物之間實施隔離施藥,可通過在噴霧器上安裝定向噴頭或者防護罩來實現。噴灑時要將噴頭壓低,嚴格控制其與地面的距離,確保藥霧僅覆蓋目標作物區,避免藥霧飄散至其他區域,導致其他作物發生藥害。
2.4.4病蟲害防控
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中,應當根據作物的生長期有針對性地進行病蟲害防治。
在播種時,應注意預防玉米、大豆根部病蟲害,如根腐病、孢囊線蟲病及各類地下害蟲。防治措施包括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等,可以使用噻蟲嗪·噻呋酰胺、丁硫·福美雙進行拌種或包衣[。
在作物生長階段,大豆易出現的病蟲害包括小地老虎、大豆卷葉螟、花葉病毒病、白粉病等。針對小地老虎,播種后噴灑 2.5% 溴氰菊酯1000倍液進行防治;對于大豆卷葉螟,發現幼蟲時使用 4.5% 氟氯氰菊酯1500倍液噴灑防治;對于花葉病毒病,發病初期使用 1.5% 植病靈1000倍液噴灑防治;對于白粉病,發病初期使用 25%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灑防治。玉米易出現的病蟲害有小地老虎、螃螬、根腐病[7。對于小地老虎,使用 50% 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噴灑防治;對于躋螬,使用 50% 辛硫磷乳油 50~ 100g 拌餌料 3~4kg 撒播防治;對于根腐病,使用 3% 咯菌腈、精甲霜靈和咯菌腈復配藥劑進行種子包衣。
2.5 收獲
根據大豆和玉米成熟期的差異,有先收大豆、先收玉米及兩者同時收獲3種收獲方式。在德州市大豆早熟區(9月下旬至10月初成熟),推薦采用先收大豆后收玉來的作業流程。其中,大豆收獲階段需要配置加裝液壓分禾裝置的聯合收割機,通過導流板將玉米植株向兩側分離,將植株倒伏率降為 8% 以下。割茬高度嚴格控制在 15~18cm ,既要避免損傷玉米根系,又為后續機械進地預留操作空間。玉米收獲則需要延遲至籽粒含水率降至 23% 以下(大豆收獲后10~12d ),采用窄履帶式摘穗機(履帶寬度不大于60cm )沿種植帶方向作業,確保果穗苞葉剝凈率不小于 95%、籽粒破碎率小于1.5% 的技術標準[8]。
同步收獲模式適用于兩作物成熟期重疊不小于5d的規模化農場,但是需要改造專用復合收割設備,如雙割臺分收系統(前部大豆割臺切割高度為 25cm ,后部玉米摘穗臺間距可調)或模塊化割臺切換系統。
3結語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一種高效、環保的農業種植技術,對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強土壤肥力、降低生產成本及促進作物增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有效推廣這一技術,實現大豆、玉米雙豐收及農民增收,應采取加強技術培訓與推廣、強化政策支持、深化技術研究等措施。
參考文獻:
[1] 覃慶福,羅仁桂,秦鳳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1):157-159.
[2] 任嘉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現代化農業,2024(3):14-17.
[3] 齊思泉.魯中地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措施[J].江西農業,2024(10):36-38.
[4] 萬遠飛.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控措施[J].種子科技,2024,42(14):76-78.
[5] 楊豫新,牛長河,班婷.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研究進展[J].新疆農機化,2024(1):27-30.
[6] 王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實踐與思考[J].江蘇農機化,2024(1):15-17.
[7] 胡輝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要點與推廣應用[J].種子科技,2024,42(3):155-157.
[8] 曹華寧.滄州地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4(3):20-21.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