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未位(正南偏東方向),太陽運行到黃經 120° ,通常在公歷7月22日或23日,便是一年中最熾熱的節氣—大暑。元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闡釋:“大暑,六月中。暑,熱也,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漢無名氏撰《孝經援神契》說:“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古人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全國大部分地區晴熱少雨,氣象數據顯示,此時平均氣溫可達 35% 以上,部分地區甚至突破 40% ,進入典型的“桑拿天”。太陽直射點徘徊北半球,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強大的副熱帶高壓控制,形成“濕熱交蒸”的天氣格局,雷陣雨也隨之增多,雨量豐沛。
“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高溫潮濕多雨的氣候,恰是農作物拔節猛長的黃金期。北方玉米、高粱正值拔節孕穗,中稻亦進人孕穗階段,大豆開始結莢,抗旱排澇、除草、施肥、防蟲治病等田間管理至關重要。南方則迎來雙季稻的搶收搶種,“禾到大暑日夜黃”、“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的農諺,正是對爭分奪秒農事的生動寫照:搶收早稻,顆粒歸倉;搶插晚稻,不誤農時。伏天亦是播種蔬菜的良機,農諺有云:“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里頭種白菜。”
大暑酷烈,“熱”與“濕”是健康大敵。中醫強調“順時養生”。此時陽氣最盛,人體新陳代謝加快,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易耗氣傷津之際。養生當以“清暑祛濕、養心安神”為要。需注意防暑降溫,及時補充水分,淡鹽水、酸梅湯皆為佳品。飲食宜多選冬瓜、苦瓜、綠豆等清熱解暑之物。民間素有“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之說,仙草(涼粉草)確有消暑解毒之效。運動宜擇清晨或傍晚,避免劇烈,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活動更為適宜。此外,中醫常于此時施以艾灸、三伏貼等療法,借大暑旺盛之陽氣驅散體內寒濕,收“冬病夏治”之功。這些養生之法,巧妙融合傳統醫學智慧與節氣規律,彰顯古人的健康哲學。
大暑“三候”,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盛夏生態圖卷。一候腐草為螢:陸生的螢火蟲破蛹而出,在濕熱夏夜翩躍飛舞,點點熒光如夢似幻。古人誤認為螢是腐草所化。現代科學揭示,實為螢火蟲將卵產于枯草,幼蟲孵化后以腐草為食,成蟲后在夜間發光求偶的自然過程。雖為誤解,卻賦予其腐朽化神奇的詩意哲思。二候土潤溽暑:“溽”就是濕的意思。此時土壤浸潤如吸飽水汽,空氣濕度達到峰值。青苔在墻角肆意生長,蚯蚓從地下鉆出透氣,萬物在濕與熱交織的襁褓中,生命張力被催發至極致。三候大雨時行:持續積聚的熱力終化為傾盆雷雨,滂沱而下,蕩滌暑氣,滋養焦渴大地。這“時行”之雨,是自然對高溫的回應與平衡。這些細致入微的觀察,盡顯古人對生態的敏銳體悟。
大暑節氣衍生出豐富多樣的民俗活動,凝結著歲月沉淀的文化記憶。
送大暑船。浙江沿海,尤以臺州漁村為盛。清同治年間,
葭沚一帶大暑前后常疫病流行。為保境安民,漁民決定集體供奉“五圣”,并用漁船載供品沿椒江送至出海口,以表虔敬。此習俗于2021年人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儀式含建造大暑船、小暑迎圣、請酒、大暑送船等環節。工匠歷時近兩月,按舊式三桅帆船規格建造“大暑船”,尺寸接近真船三分之二。船體彩繪精美,內設神龕香案;艙內滿載豬羊雞魚蝦米酒等祭品,水缸、灶具、桌椅床榻、刀槍火炮乃至千家萬戶所施的升米小袋,一應俱全。小暑時,船已完工,停于五圣廟,香客絡繹不絕。農歷六月初六“請酒”宴,邀周邊諸廟神仙共聚暢飲觀戲。大暑當日,村中長者指揮,青壯村民將大暑船從五圣廟抬至江邊灘涂。送暑隊伍抬“五圣”及地方神像神位于彩轎,沿途鼓樂祀禱,萬眾隨行。江邊祭拜后,五圣神像登船入龕,時辰一到,漁輪將大暑船拖往椒江出海口,付之一炬。
飲伏茶。從古至今,民間都有大暑三伏天喝伏茶的習俗。顧名思義,伏茶就是三伏天喝的茶,這種由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如今,這樣的涼亭很少見到了,不過在溫州等地,這個幾百年前的習俗卻被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且服務更加周到。
過半年節。在臺灣地區,每年農歷六月十五這一天,要過“半年節”。全家人一起祭拜神明,祈求風調雨順,然后吃“半年圓”,一種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煮熟的甜食,象征團圓和甜蜜。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在大暑時節留下雋永詩篇,傳遞著跨越時空的共鳴。
白居易在《苦熱題恒寂師禪室》中寫道:“人人避暑走
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借禪意道出“心靜自然涼”的人生哲理。楊萬里的《夏夜追涼》則描繪了另一番景象:“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以細膩筆觸展現夏夜的清幽與詩意。范成大《大暑舟行含山道中》:“帆濕去悠悠,停橈宿渡頭。炎威不可避,行客倍添愁。田水沸如湯,背汗濕如潑。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飽含對勞動者的深切同情與自省。
大暑,彰顯著炎熱的極致與生命的韌性。在這個熾熱的節氣里,既有著“暑氣熏蒸天地合”的自然偉力,亦存“人間清曠之樂”的人文情懷。縱使現代生活方式劇變,節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順應自然的生存智慧,仍具深遠意義。當我們在空調清涼中躲避酷暑時,不妨靜下心來,回望古人留下的豐厚遺產,在大暑的灼熱光芒里,體會那份穿越千年的生命智慧與人文溫度。
(來源:重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