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4.001
貴州省威寧縣常年種植馬鈴薯10萬 hm2 ,近年來出現馬鈴薯品種退化嚴重問題。為解決馬鈴薯種薯良種供應不足問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水平,必須引進新品種開展適應性試驗[]?;诖?,在威寧縣開展馬鈴薯新品種(系)適應性鑒定試驗,對生育期、植株形態特征、田間性狀、塊莖性狀及產量等開展田間調查分析及鑒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威寧縣草海鎮同心村(北緯 26°53′3′′ 、東經 104°11′40′′ ),海拔為 2160m ;馬鈴薯生育期平均氣溫 17.2°C ,平均降水量 343.8mm ,平均日照時間597.2 h[2]。
1.2試驗材料
參試馬鈴薯品種(系)共計12個,其中19N32-13、19P15-19、13NP2-157、19P16(3)-1、19P34-1、19P34-8、19P02-4、13NP2-56、19P25(3)-1及19P32(3)-10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經多年選育的高代無性系;青薯9號和威芋5號為此次試驗的對照品種,由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山地特色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
1.3 試驗設計方法
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每組重復3次,雙對照(CK1為青薯9號,CK2為威芋5號),5行區,行長 4.5m ,行距 0.6m ,株距 0.28m ,小區面積 13.5m2 ,播種80株。小區間不設走道,重復間和四周設走道,走道寬度為0.5m ,試驗地周圍設2行以上保護行。
試驗地前茬作物為蕎麥,土壤類型為沙壤,酸性土。人工溝播,人工拖溝,肥料集中溝施,基肥按每 667m2 施用硫酸鉀型復合肥 70kg 和腐熟農家肥1200kg 的標準一次性施人播種溝內[3]。整個生育期中耕除草2次,同時在第1次中耕除草時每 667m2 施用20kg 尿素作提苗肥,田間管理按當地栽培管理措施進行[4]。2024年3月20日播種,2024年9月20日收獲。
1.4指標測定
試驗的播種、田間記載、測產等均由威寧自治縣山地特色農業科學所完成。
1.5 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Excel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5]。
2 結果與分析
2.1各馬鈴薯品種(系)生育期
由表1可知,19P15-19生育期最長(99d),
表1各馬鈴薯品種(系)生育期

13NP2-56生育期最短(81d),其余品種生育期在兩者之間。
2.2各馬鈴薯品種(系)植株形態特征
由表2可知,各馬鈴薯品種(系)的莖色有綠色、綠帶褐色、褐色,葉色有綠色、深綠色,花的繁茂性有多花、中等、少花,花冠的顏色有白色、紫色、淺紫色、淺紫紅色、紫紅色及淡紅色,結實性均無。
表2各馬鈴薯品種(系)植株形態特征

2.3各馬鈴薯品種(系)田間性狀
由表3可知,試驗馬鈴薯品種(系)出苗率達到標準,主莖數各不相同;威芋5號的株高最高,為87.6cm ,19P02-4的株高最低,為 40.4cm ;19P15-19單株塊莖數最多,為13.1個,13NP2-157單株塊莖數最少,為2.9個;19P25(25)-1單株薯質量最大,為 878.0g ,19P34-1單株薯質量最小,為 173.5g 19P25(3)-1單薯質量最大,為 172.2g ,19P34-1單薯質量最小,為 34.0g 。
表3各馬鈴薯品種(系)田間性狀

2.4各馬鈴薯(系)品種塊莖性狀
由表4可知,試驗馬鈴薯品種(系)薯塊形狀 表4各馬鈴薯(系)品種塊莖性狀

有長橢圓形、橢圓形、長扁形,薯皮顏色有白色、紫色、黃色、紅色,薯肉顏色有白色、紫色、淡黃色、黃色、黃紫色,芽眼有淺和中等兩種類型,薯皮類型有略麻和光滑兩種類型。19P34-8商品薯率最高,為 97.3% ;19P34-1商品薯率最低,為 65.4% 。此外,試驗過程中發現所有參試馬鈴薯品種(系)均未二次生長,均未發生裂薯,塊莖均未發生空心情況。
2.5各馬鈴薯品種(系)產量
由表5可知,19P34-8產量高, 667m2 折合產量為 3019.78k ,比青薯9號(CK1)增產 29.30% ,比威芋5號(CK2)增產 60.67% ;排在第二位的是19N32-13, 667m2 折合產量為 2768.30kg ,比青薯9號(CK1)增產 18.53% ,比威芋5號(CK2)增產
47.29% ;排在第三位的是19P25(3)-1, 667m2 折合產量 2585.49kg ,比青薯9號(CK1)增產 10.70% ,比威芋5號(CK2)增產 37.57% 。
2.6各馬鈴薯品種(系)田間病害發生情況
19N32-13、13NP2-157、19P16(3) -1 、19P25(3)-1、19P32(3) -10 及青薯9號均發生環腐病,發病率依次為 0.066% 、 0.033% 、 0.060% 1 0.030% 、0.030% 及 0.030% ,其余參試品種(系)均未發病。19P15-19、19P16(3) -1 、19P02-4均發生晚疫病,發病率依次為 0.167% 、 0.066% 、 0.033% ,其余參試品種(系)均未發病。13NP2-157發生炭疽病,發病率為 0.066% ,其余參試品種(系)均未發病。所有參試品種(系)均未發生花葉病、卷葉病、早疫病、青枯病、瘡痂病。
表5各馬鈴薯品種(系)產量分析

3小結與討論
馬鈴薯新品種(系)19P34-8、19P25(3)-1、19P15-19、19P32(3) -10 、19N32-13綜合性狀田間表現良好,適宜在威寧縣推廣種植。其中,19P34-8產量最高, 667m2 折合產量為 3019.78kg ;排在第二位的是19N32-13, 667m2 折合產量為 2768.30kg 排在第三位的是19P25(3) -1 , 667m2 折合產量為2585.49kg 。4—5月,威寧縣試驗點干旱少雨,導致出苗期有所延遲,影響植株正常生長發育,可能對試驗結果有所影響,有待今后進一步試驗驗證。
參考文獻:
[1] 歐軍,王榮芳,趙丹.馬鈴薯新品系高海拔地區
適應性鑒定初報[J].江西農業,2023(8):119-121.
[2] 陳海燕,王榮芳.早熟馬鈴薯新品種在貴州高海拔地區適應性鑒定試驗[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4(3):180-182.
[3] 李漢一.馬鈴薯新品種引進及適應性比較試驗[J]基層農技推廣,2016(6):30-32.
[4] 莫廷星,羅群,韋維,等.冬作早熟馬鈴薯新品種區域適應性試驗研究[J].種子科技,2021(9):18-19.
[5] 付梅,馮文豪,吳軍,等.貴州冬作區早熟馬鈴薯新品種區域適應性鑒定及品質評價[J].種子,2021(2):121-128.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