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4.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4.049
近年來,隨著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推進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形勢的日趨復雜,做好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黑龍江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肇源縣在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在綠色防控技術和現代化防治手段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推進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嚴重制約著防治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基于此,深人分析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當地實際提出相應對策建議,旨在為完善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水平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1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現狀
肇源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松嫩兩江左岸,總面積 4119.5km2 ,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 4°C ,年平均降水量 418mm ,無霜期150d左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近年來,積極推進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重點開展了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和無人機航化作業。1)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肇源縣在水稻生產中推廣使用二化螟性誘裝置,通過物理防控技術捕殺害蟲,有效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既降低了防控成本,又控制了水稻的藥物殘留,確保了優質水稻的綠色化生產。目前,已在肇源鎮四方山村和新站大泡底設立示范區域推廣二化螟的防控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并計劃逐步擴大推廣面積。2)無人機航化作業。2024年,肇源縣投人92.554萬元用于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藥劑及無人機航化作業項目。其中,采購春雷·寡糖素藥劑 8.38t ,投入23萬元用于無人機航化作業服務,由黑龍江貴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實施[]。此外,還通過特聘農技員等方式,從農業鄉土專家、種養能手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骨干中招募技術人才,創新推廣服務模式,進一步加強了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總體來看,肇源縣在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方面采取了積極的措施,通過綠色防控與現代化防治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2 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2.1 技術人員配備不足
在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中,技術人員配備不足問題較為突出。1)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從機構設置來看,雖然設有植檢植保股等9個職能部門,但專職從事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技術人員數量明顯不足。特別是在2023年機構改革后,由于人員分流,基本支出減少了105.10萬元,同比下降 12.57% ,反映出技術人員編制和預算縮減的問題[2。此外,雖然通過特聘農技員等方式補充技術力量,但特聘人員服務期僅為1年,難以形成穩定的技術隊伍。2)基層技術力量薄弱。肇源縣轄8個鎮、8個鄉,共有135個建制村,但基層農技人員數量與服務范圍嚴重不匹配。尤其是在水稻病蟲害防治等專業性較強的領域,基層技術力量尤為薄弱。例如,在推廣水稻二化螟綠色防控技術時,目前僅在肇源鎮四方山村和新站大泡底兩個點開展示范,無法滿足全縣范圍內農戶的技術指導需求。基層技術力量的薄弱,直接影響了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推廣效果和服務質量。
2.2防控設備設施落后
在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中,防控設備設施落后問題嚴重制約著推廣效果。1)監測預警設備不足。從2023年的部門預算執行情況來看,專項用于病蟲害防控的資金僅有320.89萬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日常防治工作,對監測預警設備的投人嚴重不足[3]。特別是在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過程中,由于缺乏現代化監測設備,無法對病蟲害發生趨勢進行科學預測,影響了防控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這種設備短缺的狀況直接導致了對全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科技支撐能力不足。2)無人機等現代化設備短缺。2024年,肇源縣計劃投入92.554萬元用于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藥劑及無人機航化作業,但仍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推進,反映出當地農技推廣機構自有現代化防控設備缺乏問題突出。
2.3資金投入保障不夠
在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中,資金投入保障不夠的問題十分突出。1)財政資金投入有限。從2023年政府采購支出情況看,全年政府采購總額為286萬元,其中政府采購貨物支出213萬元、采購服務支出73萬元,考慮到全縣農業生產規模和技術推廣需求,這樣的投入力度明顯不足[4]。尤其是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和推廣方面,由于資金限制,無法實現大面積推廣應用,現有資金投入難以滿足全縣的農業病蟲害防治需求。2)社會資金參與度低。在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中,資金來源過于單一,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撥款支持。從2023年公開的部門決算數據來看,項目支出的938.67萬元全部來自財政撥款,沒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5]。雖然在無人機航化作業方面引入了黑龍江貴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但僅限于政府購買服務層面,沒有形成長效的社會化服務機制。社會資本參與度低,不僅制約了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創新應用,而且影響了技術推廣的廣度和深度。
2.4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在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中,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的問題日益凸顯。1)雖然承擔著全縣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等重要任務,但在信息采集方面仍以傳統人工采集的方式為主。目前肇源縣的農業區域內,缺乏智能化的數據采集設備,無法實現對各類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情況的實時監測和數據記錄。同時,在病蟲害防控示范區建設中,缺乏標準化的信息采集流程,難以科學分析病蟲害發生規律和評估防控效果。2)信息共享機制缺乏。肇源縣轄16個鄉鎮,但目前尚未建立統一的農業病蟲害信息管理平臺。各鄉鎮之間的病蟲害防治信息相對獨立,缺乏有效的數據交換和共享渠道。特別是在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時,無法實現防控經驗、技術要點和實施效果的及時分享,導致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難以快速復制推廣,影響了全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的整體效果。
3 加強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的對策建議
3.1加強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針對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技術人員配備不足問題,建議從以下2個方面加以改進。1)建立健全專業技術人才儲備機制。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適當增加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編制,尤其是植檢植保等關鍵崗位的人員配置;改革現有的特聘農技員制度,將服務期延長至3年及以上,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和職業發展通道,吸引優秀技術人才;制定長期人才培養規劃,通過與省內農業院校合作開展定向培養、建立實習基地等方式,為技術推廣工作儲備后備力量;建立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定期組織專業培訓和技術交流活動,不斷提升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2)加強基層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在16個鄉鎮建立標準化的農業技術服務站,配備專職技術人員,形成覆蓋全縣的技術服務網絡;發放基層農技人員工作補貼,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和待遇水平;建立“技術能手”評選制度,對表現優秀的基層技術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推行“技術專家+ 基層農技員 + 示范農戶”的服務模式,發揮技術骨干的示范引領作用,培養一批熟悉當地特點、扎根基層的技術人才。通過實施上述措施,逐步構建一個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人才體系。
3.2改善防控設備設施配置
針對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中防控設備設施落后的問題,建議從2個方面著手改進。1)全面提升病蟲害監測預警設備現代化水平。制訂肇源縣農業病蟲害監測預警更新和維護規劃,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特點,科學布局監測站點;在16個鄉鎮統一配置病蟲害遠程監測系統、自動蟲情測報燈等現代化設備,建立全縣聯網的監測預警體系;推進監測預警設備標準化建設,統一設備配置標準和操作規程,實現數據采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建立科學合理的設備管理制度,確保設備定期維護、及時更新,充分發揮監測預警效能;通過招標采購等方式引進智能化監測設備,提升病蟲害監測的科技水平。2)加大現代化防控設備配置力度。根據肇源縣各區域耕地面積和農作物種植結構,合理配置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現代化防控設備;在各鄉鎮建立病蟲害防控設備服務中心,配備專業化防治設備,為農戶提供便捷的設備服務;注重綠色防控設備配置,引進新型物理防控設備,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建立設備配置動態調整機制,根據防控需求及時優化設備結構,不斷提升設備使用效率。通過持續改善設備設施配置,為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提供堅實的硬件基礎。
3.3強化資金保障機制
針對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中資金投入保障不夠的問題,建議從2個方面加以改進。1)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將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納入年度財政預算重點支持項目,逐年增加專項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支持,重點加大對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推廣、設備購置、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建立農業病蟲害防治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資金投入與防治任務相匹配;完善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重點保障技術示范基地建設、設備更新和技術培訓等關鍵環節;建立資金使用績效評估機制,確保專項資金使用效果。2)創新資金籌措渠道。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多元化投人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探索建立農業保險聯動機制,引導保險公司開發專門的病蟲害防治保險產品,分散農戶防治風險;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投入資金開展病蟲害防治,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探索建立“政府 + 銀行 + 企業 + 農戶”的合作模式,通過信貸支持等方式,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通過實施以上措施,構建起財政投人為主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資金保障體系。
3.4推進信息化建設
針對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中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的問題,建議從2個方面加以改進。1建立智能化信息采集系統。在肇源縣16個鄉鎮布設智能化數據采集終端,實現病蟲害信息的自動采集和實時傳輸;研發病蟲害防控移動采集APP,配備技術人員使用手持終端設備進行田間數據采集,提高信息采集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制定統一的信息采集標準和操作規程,規范采集內容、頻次和方法;建立數據質量控制機制,確保采集信息的可靠性。2構建農業病蟲害信息共享平臺。建設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信息管理平臺,整合氣象、土壤、病蟲害發生等信息資源,實現數據的統一管理和共享利用;開發病蟲害監測預警模塊,提供病蟲害發生趨勢分析和預警信息發布功能;建立技術交流模塊,促進各鄉鎮間防控經驗和技術要點的分享;開通信息查詢和咨詢服務功能,為農戶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通過實施以上措施,構建起信息采集智能化、數據管理規范化、信息服務便捷化的現代農業病蟲害防治信息化體系。
4結語
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作為肇源縣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問題。通過加強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改善防控設備設施配置、強化資金保障機制和推進信息化建設等措施,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有望突破發展瓶頸,實現質的提升。未來,在政府、社會組織和農戶的共同努力下,肇源縣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將朝著更加規范化、科學化、信息化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 張慧,劉倩倩,李詠雪.東北黑土區耕地系統健康評價及障礙因子分析:以肇源縣為例[J/OL].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1-14[2025-05-24].https://doi.org/10.13254/j.jare.2024.0293.
[2] 吳政鳳.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24,42(19):115-117.
[3] 王海義.農業植保技術推廣方法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機市場,2024(8):63-65.
[4] 王玉建.農業無人機植保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中的推廣應用[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26):80-81.
[5] 楊蘭英,王成頂.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及病蟲害防治策略探討[J].棉花科學,2024,46(3):10-12.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