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38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4.066
淮安市地處江蘇省中北部,位于北緯 32°43′~ 34°06′ 、東經 118°12′~119°36′ ,東毗鹽城市,南連揚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鄰宿遷市,北接連云港市。淮安市屬北亞熱帶暖溫帶過渡地帶,光熱資源豐富,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 14.1~14.8qC ,年均日照時間2 136~2 411h ,年降水量 906~1007mm 。境內河湖交錯,擁有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農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2023年,淮安市糧食種植面積達68.37萬 hm2 ,糧食總產量創新高494.82萬t,糧食作物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秸稈資源數量也十分可觀。高效利用這些寶貴的可再生資源,對于促進當地農民增收、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淮安市秸稈資源化利用概況
淮安市高度重視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工作。2022年,淮安市秸稈綜合利用率在 96% 以上。秸稈離田作業面積達9.33萬 hm2 ,機械化還田面積53.13萬 hm2 O尤其在水環境敏感的國省考斷面匯水區,大力推進秸稈收集離田,有效改善了當地水環境質量。各縣(區)以中央、省級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為依托,投人資金超過1.5億元,進一步完善秸稈收儲利用體系。截至2022年底,淮安市培育了34家秸稈利用主體,其中年利用量超過1萬t的有5家,秸稈綜合利用率在 96% 以上[1]。
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淮安市堅持“以秸稈機械化還田為主,統籌推進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等5種利用形式”的工作方針,產業體系逐步壯大。2023年,淮安市秸稈打捆機械保有量高達245臺套,共建有108個秸稈收儲點,收儲能力超過60萬t。各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淮陰區、洪澤區、盱眙縣、金湖縣等地開展犁耕深翻還田試驗示范,淮陰區、淮安區、盱眙縣、洪澤區獲批中央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秸稈資源化利用工作成效顯著。
2 淮安市農作物秸稈利用形式
2.1 肥料化利用
淮安市大力推廣秸稈肥料化利用,主要采取秸稈就地腐熟還田的方式。以洪澤區岔河鎮為例,當地農業科技公司在豐收的麥田旁,將秸稈粉碎后集中堆積,接種腐殖化起爆劑,經40d左右發酵即可形成穩定的腐殖質。這種“離田不離片,單季草下茬肥”的做法,不僅解決了全量秸稈還田難題,而且降低了運輸成本,腐殖質可替代 20%~30% 化肥用量,進而改良土壤,提升作物品質。2022年,岔河鎮秸稈就地腐殖化還田面積達 66.67hm2 。該做法集機械化撿拾、粉碎、堆肥、施肥于一體,是一種高效的秸稈肥料化利用新模式。
2.2 飼料化利用
淮安市大力推廣秸稈飼料化利用,以江蘇淮安國峰清源生物燃氣有限責任公司為例,該公司創新性地將秸稈飼料化與有機肥料化相結合。從田間收集秸稈,運回廠區后進行破碎處理。破碎后的秸稈一部分直接用作牲畜飼料,另一部分則與沼渣、菌菇渣等有機廢棄物混合,進入有機發酵槽。經過約20d的高溫腐熟和后續陳化處理,再經篩選、滅菌、培菌、質檢、包裝等工序,最終制成高質量的有機肥料。這種創新模式不僅實現了秸稈的多元化利用,還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同時,該公司生產的有機肥不僅可用于秋種,還適用于高效經濟作物的培育,帶動了當地循環農業有機種植基地建設與高端果蔬產業發展。
2.3 能源化利用
淮安市積極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秸稈主要用于生物質發電。以淮安區為例,綿延 36km 的淮河入海水道是國省重點考核斷面,為改善水環境,當地組織100多臺機械在周邊 1 333.33hm2 麥田開展秸稈離田打捆作業,將秸稈運送至附近的電廠用于生物質發電。北泓秸稈收儲點提供“一條龍服務”,免費為農戶打捆并運輸秸稈,每噸秸稈價格為270元左右,此季度預計可打捆運輸3000多t秸稈。2022年,淮安市利用中央和省級專項資金,在重點縣區完善秸稈收儲利用體系,全市安排630臺套秸稈打捆機械,秸稈離田規模超過6.67萬 hm2 ,同比增長 40% 以上[2]。
2.4 其他利用形式
除了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利用,淮安市還積極推進秸稈的其他利用形式。例如,作為原料利用,可將秸稈加工制成人造板材、纖維素等產品。還可作為基料,用于香菇、平菇等食用菌的培育。此外,秸稈被用于編織加工,制作草簾、草繩等日用品[3]。淮安市正努力延長秸稈產業鏈條,拓展秸稈綜合利用的深度和廣度。淮安市通過開發多元化利用途徑,最大限度實現秸稈資源的無廢排放和高值化利用,不斷增加秸稈產業的附加值,促進農村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淮安市秸稈資源化利用存在的問題
3.1農戶缺乏參與積極性
淮安市雖然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但部分農戶對此仍存在認識不足的問題,缺乏主動參與的積極性。1)部分農戶雖然了解秸稈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性,但對具體的操作流程、技術要點把握不夠,對可能帶來的效益了解不足,因此不愿主動參與。2)現有的政策導向和利益機制也影響了農戶的參與意愿。例如,秸稈離田后的利用過程脫離農戶,給其帶來的實際利益較少;一些地區雖有秸稈還田補貼,但補貼額度有限,難以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3)秸稈資源化利用作業的勞動強度大、周期長,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而農戶對未來收益的獲得缺乏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參與主動性。
3.2收儲運體系不完善
目前,淮安市農村地區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秸稈收儲運體系。1)專業化的秸稈收儲運輸隊伍缺乏。大多數農戶自身沒有條件進行秸稈的規模化收集和運輸,收儲主體單一、能力有限,難以滿足大規模利用的需求。部分地區雖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其中,但作業量有限、覆蓋面較小。2)收儲運輸環節的基礎設施和裝備還比較薄弱。農村公路網絡有待完善,一些偏遠村落交通不便,影響秸稈的外運。同時,專用的秸稈打捆機、運輸車輛等設備配備不足,制約了收儲作業機械化發展。3)收儲企業與農戶之間缺乏有效的對接機制,信息獲取和利益銜接不暢,難以實現優化組織和高效調配。秸稈收儲的季節性和分散性特點,加大了建設完善收儲運輸體系的難度[4]。由于缺乏完整的收儲運輸鏈條,資源利用不充分、效率不高,成本也相對較高。
3.3處理技術水平有限
目前,淮安市的秸稈利用途徑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直接還田、堆肥發酵制肥及少量飼料化利用,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利用較少,缺乏秸稈高值化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雖然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秸稈生物質能源化、生物基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多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與實際生產脫節,缺乏成熟可推廣的工藝路線。即便是現有的傳統利用技術,在淮安市的應用較為粗放。例如,秸稈還田作業大多是簡單的粉碎后淺埋,效率和質量無法保證;秸稈青貯等飼料化技術缺乏規范的操作流程,利用效率不高。
3.4產業化程度不高
淮安市在推進秸稈資源化利用的過程中,產業化程度明顯不高,制約了整體利用效率的提升。1)秸稈利用企業規模偏小、實力較弱,缺乏領軍企業的帶動作用,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2)秸稈利用存在專業化分工不足的問題,收儲、運輸、加工等環節協同性差,組織化程度低。3)許多涉農企業對秸稈利用產業化發展信心不足,投入意愿不強。再加上缺乏有利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保障,淮安市秸稈資源化利用的產業化水平依然不高,與當地豐富的秸稈資源稟賦不相稱。
4淮安市秸稈資源化利用對策
4.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發農戶參與熱情
推進淮安市秸稈資源化利用,需要政府給予有力的政策扶持,特別是要制定精準的利益導向機制,切實提高農戶的參與熱情。淮安市可以適當提高秸稈離田利用的補貼標準,調動廣大農民綜合利用秸稈資源的積極性。此外,對于深耕還田等具有一定前期投入的利用方式,應給予合理的財政支持,減輕農戶的負擔,消除他們對未來收益的疑慮。同時,建立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將農戶的切身利益與秸稈資源化利用的效益緊密掛鉤。例如,探索建立農戶與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分享模式,讓農戶在提供秸稈原料的同時,分享秸稈綜合利用所產生的經濟價值[5]。加大政策宣傳和技術培訓力度,切實提高農戶的認知水平,幫助他們掌握規范的操作流程,樹立秸稈資源化利用的信心。
4.2健全收儲運體系,加強秸稈利用服務能力
淮安市應壯大專業的秸稈收儲運輸隊伍。可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介入其中,整合農戶的分散資源,提供統一的收儲運輸服務。同時,支持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開展規模化的秸稈收儲業務。加大秸稈收儲運輸的基礎設施和裝備投入力度。加快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消除秸稈遠運的制約因素。同時,依托政策補貼等措施,支持相關主體購置先進的秸稈打捆機、專用運輸車輛等,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優化區域內秸稈收儲點的布局,實現資源的高效匯集。此外,建立農戶、收儲企業和利用主體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供需精準對接。
4.3加強技術研發推廣,提升秸稈處理能力
提高淮安市秸稈資源化利用水平,加大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不斷提高秸稈處理加工的綜合能力。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重點突破深耕還田、高效堆肥腐熟、生物質發電等傳統利用領域的技術瓶頸,推動現有利用方式的自動化、智能化升級。同時,著力開發新興的高值化利用技術,如秸稈基料化、原料化等,拓展秸稈利用的廣度和深度。政府應給予充分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為技術研發創造良好環境。既要支持本地高校院所開展基礎研究,又要鼓勵企業通過技術購買、合作開發等方式獲取先進實用技術,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體系。此外,加大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建立健全農藝師、科技特派員等隊伍,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服務和指導。同步運用多種宣傳形式,提高農戶的技術知曉度。
4.4推進產業化發展,擴大秸稈利用規模
淮安市應著力構建完整的秸稈產業鏈條,充分挖掘秸稈資源的經濟價值。重點需要培育一批專業化、規模化的骨干秸稈利用企業。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等方式,鼓勵龍頭企業加大投入力度,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良性格局。同時,政府和企業要加強對接,合理布局秸稈利用產業鏈,實現上下游有序銜接,促進資源高效流動。此外,建立健全秸稈產業化所需的要素保障體系。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健全投融資機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夯實資金保障基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高效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5結語
科學合理利用秸稈資源,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還能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淮安市應當從政策扶持、基礎建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強秸稈資源化利用工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健全利益導向機制,切實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完善收儲運輸體系,提高利用服務能力;攻克核心技術難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培育骨干企業,推進產業化運營,以秸稈實現資源化、無害化、高值化利用,為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 龔偉杰.啟東市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實踐與探索[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4(9):47-50.
[2] 丁亮和.江蘇H縣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政策實施分析及提升策略[D].西安:長安大學,2022.
[3] 許軼冰,劉志,顧惠玲,等.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問題及發展策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7):248-250.
[4] 段繼鳳,狄紅艷,祁亞淑,等.中衛市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現狀及對策探討[J].現代化農業,2023(6):31-33.
[5] 董菊蘭.關于循環農業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模式的探討[J].當代農機,2023(5):47.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