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4.008
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耕地資源的日益緊張,提高糧食作物產量成為保障我國糧食供應充足的關鍵[1-2]。小麥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3]。然而,由于氣候變化、土壤退化及傳統栽培技術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響,小麥生產面臨著諸多挑戰[4-5]。如何通過優化栽培模式來提升小麥產量與品質,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金安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東部,東倚省會合肥市,北接壽縣,南鄰舒城縣,西鄰裕安區,是安徽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該地區氣候條件優越,土壤肥力較高,適宜種植多種作物[]。然而,受傳統耕作模式和栽培技術的影響,當地小麥種植中存在產量不高、資源利用效率低、栽培模式單一等問題[8-9]。尤其是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增多,導致水肥管理和土壤改良不足等問題更加突出,制約了小麥生產水平的提升[10-12]。因此,針對六安市金安區小麥種植現狀,探索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點
試驗地位于金安區中店鎮管墩村,地理坐標為東經 116°26′~116°50′. 、北緯 31°16′~32°05′ 。試驗地屬亞熱帶東亞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 15.5°C ,降水量600~1300mm ,無霜期 220d 試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 15.70g?kg-1 ,全氮含量 1.13g?kg-1 ,速效磷含量27.90mg?kg-1 ,速效鉀含量 131.85mg.kg-1 ,呈弱堿性。
1.2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共設置4個處理,分別記為T1,T2,T3 和 T4 ,每個處理重復4次。每個處理1個小區,小區面積 200m2 。各處理栽培方案具體如下。
1.2.1 ΔT1 處理
當地常規栽培模式,旋耕后耙壓,配合整地施入基肥(氮肥 225kg?hm-2+ 磷肥 75kg?hm-2+ 鉀肥60kg?hm-2 ),播種量 300.0kg?hm-2 ,蒙頭水、返青水、開花灌漿水灌溉量均為 900m3?hm-2 。
1.2.2 T2 處理
深耕土壤 25cm ,配合整地施入基肥(氮肥90kg?hm-2+ 磷肥 75kg?hm-2+ 鉀肥 60kg?hm-2 ),播種量 262.5kg?hm-2 。播種后鎮壓,追施氮肥 90kg?hm-2 ,蒙頭水灌溉量 600m3?hm-2 ,返青水、開花灌漿水灌溉
量均為 900m3?hm-2
1.2.3 T3 處理
深耕土壤 25cm ,配合整地施入基肥(氮肥150kg?hm-2+ 磷肥 150kg?hm-2+ 鉀肥 150kg?hm-2+ 硫酸鋅 15kg?hm-2+ 有機肥 3000kg?hm-2 ),播種量187.5kg?hm-2 。播種后鎮壓,追施氮肥 150kg?hm-2 ,蒙頭水灌溉量 600m3?hm-2 ,返青水、開花灌漿水灌溉量均為 900m3?hm-2 。
1.2.4 ΔT4 處理
深耕土壤 25cm ,配合整地施入基肥(氮肥120kg?hm-2+ 磷肥 150kg?hm-2+ 鉀肥 150kg?hm-2+ 硫酸鋅 15kg?hm-2+ 有機肥 3000kg?hm-2 ),播種量225.0kg?hm-2 ,播種后鎮壓,追施氮肥 120kg?hm-2 ,蒙頭水灌溉量 600m3?hm-2 ,返青水、開花灌漿水灌溉量均為 900m3?hm-2 。
1.3指標測定
主要測定小麥生長指標和產量指標。生長指標于小麥開花后測定,每個小區選擇10株小麥進行破壞性采樣,按葉片、莖稈、葉鞘、穗軸 + 穎殼、籽粒拆分,使用鼓風干燥箱在 105°C 下殺青,并在 75°C 下烘干至恒重,使用電子天平稱取質量并記錄。產量指標于小麥成熟后測定,每個小區隨機設置1塊 10m2 樣地收獲,在室內考種并測產。
1.4統計分析
使用Excel2016進行數據的記錄和處理,使用SPSS25.0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栽培模式對小麥生長指標的影響
由表1可知, T3 處理小麥生長指標表現最佳,其中葉片干質量為( 2000.60±112.06)kg?hm-2 ,顯著高于其他3個處理( plt;0.05 );莖稈干質量為
0 ?5120.43±285.93kgcdothm-2 ,與 T4 處理[( 4964.57± 275.90 ) kg?hm-2] 相比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 T1 和 T2 處理 (plt;0.05 );葉鞘干質量為 (2171.72±121.84)kghm-2 ,同樣顯著高于其他3個處理( plt;0.05 );穗軸 + 穎殼干質量為( 1761.47±98.00 ) kg?hm-2 ,顯著高于其他3個處理( plt;0.05 )。在籽粒干質量方面, T3 處理最高,為( 9597.40±537.53)kg?hm-2 ,與 ΔT4 處理[ 9476.77±529.88)kg?hm-2] 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 T1 和 T2 處理( plt;0.05 )??傮w來看, T3 處理小麥生長表現最優; ΔT4 處理略次之,但部分指標與 T3 處理無顯著差異; ΔT1 處理小麥生長表現最差。
2.2不同栽培模式對小麥產量指標的影響
如表2所示,從每公頃成穗數來看, ΔT1 和 T2 處理較高,顯著高于 T3 和 T4 處理( ?plt;0.05 ), T3 和T4 處理的成穗數差異不顯著。在穗粒數方面, T3 處理和 T4 處理的穗粒數最多,二者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均顯著多于其他2個處理( ?plt;0.05 ); T2 處理的穗粒數次之[( 33.38±1.87 )粒],其與 T1 處理差異顯著( plt;0.05 ); ΔT1 處理的穗粒數最少,僅為( 30.87±1.72 )粒。在千粒重方面, T2 、 T3 ! T4 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 T1 處理( plt;0.05 )。在收獲指數上, T3 和 ΔT4 處理表現最優,顯著高于其他2個處理( plt;0.05 )。在產量方面, T3 處理表現最佳,產量為( 9550.16±532.25)kg?hm-2 ,顯著高于ΔT1 和 T2 處理( ?plt;0.05 ),但與 ΔT4 處理間差異不顯著;T1 處理產量最低,與其他3個處理均存在顯著差異( plt;0.05 )。綜合來看, T3 處理在穗粒數、千粒重、收獲指數及產量上均表現最優,是實現高產的最佳栽培模式; T4 處理雖然在部分產量指標上與 T3 處理無顯著差異,但整體表現略遜一籌; T2 處理在成穗數上表現較好,但穗粒數和千粒重相對較低,產量中等; ΔT1 處理表現最差。
表1不同栽培模式對小麥生長指標的影響
單位: kg?hm-2

注:同列中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 plt;0.05 ),下同。
表2不同栽培模式對小麥產量指標的影響

3結論
開展六安市金安區小麥高產栽培模式的優化試驗,了解不同栽培措施對小麥生長及產量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與當地常規栽培模式( ΔT1 處理)相比,優化栽培模式( T2 1 T3 、 ΔT4 處理)小麥的生長指標和產量指標均有所改善;在所有優化栽培模式中, T3 處理表現最佳。 T3 處理小麥的葉片、莖稈、葉鞘、穗軸 + 穎殼和籽粒干質量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表明該處理能夠促進小麥植株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為高產奠定物質基礎。 T3 處理雖然每公頃成穗數略低于 T1 和T2 處理,但其穗粒數和千粒重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使得最終產量達到最高。這表明 T3 處理能夠通過優化群體結構和促進個體發育,實現產量構成因素的協調統一,從而實現小麥高產穩產。另外, T3 處理氮肥施用量適中,并配合施用了有機肥和鋅肥,實現了養分的平衡供應,降低了化肥施用量,有利于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錄祥.我國小麥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與展望[J].寒旱農業科學,2024,3(6):491-494.
[2] 王云霞,黃蘇同,張文毅,等,交錯勾齒式小麥精量排種器設計與試驗[J]農業機械學報,2024,55(7):142-153.
[3] 陳實,黃銀蘭,金云翔,等.中國北部冬小麥安
全種植的農業氣候因子及其閥值[J.中國農業科學,2024,57(16):3142-3153.
[4] 姚林蕊.農業信息化背景下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及推廣研究[J].種子科技,2024,42(18):130-132.
[5] 賈占宏.小麥種植的機械自動化問題與新技術要點[J].河北農機,2024(12):30-32.
[6] 王善珍.金安區特色農業產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思路研究[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7):169-171.
[7] 王慶生.六安市糧食干燥機械化發展現狀與思考[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7(5):23-24.
[8] 許全寶,王康,繆詩瑋,等.六安市高標準農田現狀、問題及對策[J].四川農業科技,2023(10):107-110.
[9] 鄭智慧.六安市糧食作物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5):327-328.
[10] 盧春燕.農業隱性災害對小麥生產的影響與對策[J].現代農業研究,2022,28(2):118-120.
[11]時曼麗,袁璋,馬吉坡,等.河南省假禾谷鐮孢菌引起的小麥莖基腐病發生與防治研究進展[J].農業科技通訊,2024(11):129-132.
[12]司學剛,葛昌斌,朱耀華,等.暖冬對漯河市小麥生產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23(18):55-57.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