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審美人格是美學意義上的人格,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審美特征,達到了美的境界,表現出和諧、個性、自由、超越和創造等基本特征[]。在中華傳統美學精神中,人格培養的理念貫穿古今。先秦時期,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成人路徑,將藝術視為審美人格塑造的重要載體;孟子則秉持“充實之謂美”的論斷,強調審美的價值在于健全自身人格。由此可見,中華傳統美學精神高度重視審美人格的培養與塑造,借助多樣化手段激勵審美主體不斷完善人格。近代,蔡元培提出“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2],認為健全審美人格的培養至關重要。聚焦于中華美學精神的歷史演進以及新時代美學的發展,不難發現美學的核心目標始終與人格有較大關聯。探析《林泉高致》的審美人格,不僅有助于個體人格的完善,更能為社會文明進步注入精神動力。
郭熙是北宋著名的山水畫家,其山水畫理論著作《林泉高致》是對北宋以前山水畫創作經驗與技法的總結,不僅為我們呈現了完整的繪畫理論,而且包含豐富的美學內涵。從畫論中對繪畫欣賞態度、創作技法以及品評標準的總結中選取其最具有審美人格特征的繪畫思想進行分析,探討以胸中寬快涵養心性、以林泉之心提升審美境界、以山有三遠塑造理想人格三個方面所蘊含的審美人格思想內涵及其意義。
一、以胸中寬快涵養心性修養
宋代理學思想體系對宋代藝術理論的建構產生了深遠影響,如程頤的“涵養需用敬”、朱熹的“主敬涵養”等觀念,均將涵養心性作為提升審美人格境界的重要途徑,這些觀念也深刻影響了郭熙的繪畫理論。郭熙在《林泉高致·畫意》中寫道:“世人止知吾落筆作畫,卻不知畫非易事。《莊子》說畫史‘解衣盤礴’,此真得畫家之法。人須養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適,如所謂易直子諒油然之心生,則人之笑啼情狀,物之尖斜偃側,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覺見之于筆下。”[3]郭熙認為,對于創作者來說,精神的擴充與心性的涵養至關重要,創作者如果不注重內心精神的陶養,藝術則無法感染人心,更達不到“抒發性靈”的要求。因此,他提出以胸中寬快涵養心性的審美態度,在進行創作活動時有愉悅豁達的心境才能更好地感受美、創作美,在觀照自然山水的行為中涵養心性、凈化心靈,形成具有理學特征的審美人格范式。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構建了涵養心性的實踐路徑,首先引入《禮記》“易直子諒”的道德修養論,認為寬快心境的達成需要主體通過“誠信、正直、仁愛”的精神陶養實現“樂”的審美境界,將藝術創作與道德人格相統一,將審美情感與人文素養相結合,如此才能在心性修養上具有引人向善向美的指導作用。其次,提出“所養擴充”的修養方法論,將孟子的“養氣說”與禪宗的“觀照論”相融合,旨在從對精氣、志趣的涵養與擴充出發,保持心靈的虛靜無為,與自然合一,加強道德修養,形成“自然審美一心性涵養一人格完善”三位一體的機制。最后,構建“胸次悠然”的創作范式,要求創作者在“注精以專之”的專注狀態下實現物我兩忘的審美超越,并且在創作環境上提出“靜居燕坐,明窗凈幾,一注爐香,萬慮消沉”[3],在閑靜安寧的舒適環境中,忘卻一切憂慮,以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態度去欣賞和創作美,并在此過程中陶冶性情、完善審美人格。郭熙提出的涵養心性的方法在今天同樣適用,我們在進行審美活動時,可以通過個人內在心理活動并結合外在環境進行精神的養護,體驗人性的關懷與美的情感。
胸中寬快代表著繪畫創作時豁達的境界,這是一種對生命快樂的感悟和向往,深刻地影響著繪畫創作觀念和藝術語言的應用。因此,在當代美學的語境下,郭熙的胸中寬快論仍具重要的啟示意義。其強調的關于審美主體的寬廣心胸以及涵養心性的實踐方法論,為技術理性時代下的美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轉化的新范式。通過重提以胸中寬快涵養心性的傳統審美人格智慧,達成“心靈凈化一人格升華一社會和諧”的審美人格目標,這對于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與推動社會和諧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二、以林泉之心提升審美境界
“林泉之心”一詞源于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訓》:“畫山水有體,鋪舒為宏圖而無余,消縮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體,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矯侈之目臨之則價低。”[3]這代表了北宋時期山水畫的終極審美目標。從創作者的角度看,山水繪畫創作應有一定的法度。從欣賞者的角度看,意為觀照山水之人也是有規矩的,若懷抱虛靜隱逸之心觀畫,此畫價值便高;若心存傲慢邪僻之心觀畫,此畫價值就低。這說明無論是藝術創作者還是欣賞者,都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和人格修養,在審美過程中以林泉之心觀照萬物,以澄懷之心映射萬物[4],排除外在干擾,保持虛靜的觀賞心態,才是真正地去對作品進行審美。總體而言,這種理論建構既包含藝術本體論的方法探討,更蘊含著深刻的審美人格思想,即林泉之心是一種審美超越下的寬廣胸襟,以超功利性的純粹審美眼光觀照山水,塑造超然物外的隱逸人格。
林泉之心重視審美客體的心性修養,突出提升欣賞者審美能力的重要性。“中國古代美學所謂的自然審美意識強調審美活動中審美者必須澄心靜慮,自由自在,即境緣發,以達成率真率性、自然本然的審美域,獲得生命感悟。”5欣賞者在對萬物的審美觀照中歸于“虛靜”,保持精神的自由,達到情景交融,才能感受并表現自然的本真,從而自覺提升道德修養,追求“逸”的精神境界。這對中國繪畫在宋以后非常重視客體人格修養產生較大的影響,使“虛靜”“隱逸”日益成為審美的主要精神,歸根結底也是林泉之心這種超脫于世俗之上的審美人格的寫照。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思考林泉之心,我們會發現林泉之心在藝術創作主體上表現為藝術家情感的訴求,即對美的審美觀照與心性精神的涌現。郭熙在創作中強調“飽游飫看”與“身即山川而取之”的重要性,認為要想達到林泉之心的審美理想,必然要在“澄懷味象”的審美體驗中實現“胸中丘壑”的意象轉化。正如葉朗所說:“為了發現審美的自然,創造審美意象,畫家必須對自然山水做多角度觀照。”[6]這表明,要讓主客體相互融合,主體的審美意識與能力必不可少,只有創作主體的審美能力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去協調人心、溝通情感,實現提升欣賞者審美能力的目的。比如,郭熙的《早春圖》將林泉之心轉化為具體的視覺意象,強調欣賞者需以“虛靜”心態觀照作品,在可游、可居的審美體驗中完成隱逸人格的自我塑造。以林泉之心的審美態度去全身心投入體悟山水的過程中,才能發現自然的神韻,以超越功利之心的審美情感,去追求生命自覺和精神超脫的自由和諧。
林泉之心理論對后世藝術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宋代以后“虛靜”“隱逸”逐漸成為審美精神的核心范疇。以現代美學來看林泉之心理論,亦蘊含創作主體和審美客體所需擁有的審美人格,強調繪畫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需要提高審美修養的藝術。在信息爆炸與價值撕裂的今天,許多人呈現出浮躁的心態,我們需要用審美人格塑造審美觀念、提升審美能力、完善審美情態。林泉之心理論在審美能力的培養上通過“虛靜”修養提升主體的審美感知力,建立超功利的審美態度;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上,借助藝術審美實現“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構建和諧的精神生態,達到“養心厚俗、和諧天人”「7]的審美人格目的,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體系提供了重要理論參照。
三、以山有三遠塑造理想人格
宋代是山水畫發展頂峰時期,畫家創作更注重自我的主體意識和對自然山水內在精神的描摹。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提出“三遠”的空間理論,構建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空間審美體系:“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望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3]這突破了西方焦點透視的局限,提出了“步步移、面面觀”的流動性觀照方式,不僅確立了山水畫的構圖范式,更蘊含著審美人格培養意識,形成“空間建構一審美體驗一人格塑造”三位一體的理論體系。
“中國文人畫家在山水畫創作中自覺追求‘遠’的空間塑造,不單是追求筆墨形式的變化,而是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8]三遠法在跟隨畫面空間游移的過程中展現出三種人格境界。“高遠”的空間審美下,人們的目光由下往上推向無窮的宇宙,將有限的山融入無限廣闊的天際之中,給人以壯美之感,使人在大山中感悟自然萬物的生機,激發“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力行”的進取精神,樹立崇高志向。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體現了高遠法的空間意境,畫面中作為主體的高山巍然聳立,占據畫面三分之二的面積,具有頂天立地的紀念碑性質[9],另外還有順勢而下的飛流瀑布及雜樹叢生的山丘,在如此偉大的自然面前,人們油然地升起敬畏之心,并能體悟到強烈的生命意識和高遠的生命境界。“深遠”是自上而下觀察山谷中的事物,這種俯視角度可以看見景色的重巒疊嶂、千巖萬壑,由深幽的意境和趣味縱覽整體布局,感受虛實有無之變幻,在生生不息的宇宙觀中達到動態平衡,臻于人格完善。巨然的《萬壑松風圖》在空間布局上就是用高低錯落、曲折的山間路徑來豐富畫面的層次感,由遠及近慢慢展開無盡的空間,給人一種縱深感,營造出幽遠深邃的山水意境。“平遠”是以平視的角度由近及遠地取景,整個畫面空間開闊舒展,體現出虛實相生、空靈的美學意境,是山水畫家遠離喧囂、渴望平淡的精神追求,也給觀者內心提供了一個安居之所,有益于心靈的凈化和修養。董源的《瀟湘圖》以平遠法構圖,表現了江南山水的迷蒙之感,給人以平淡天真、秀美抒情的逸趣,從中可以體味出畫家靜觀、深思的精神境界。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三遠”的空間構圖方式不僅是一種審美意境,還是畫家人文精神的表達,包括三重不同的理想人格境界。“高遠”表現大山大水的雄偉壯闊,多營造頂天立地的雄偉之勢,彰顯崇高的人格志向。“深遠”多表現畫面峰巒疊嶂之景,突破畫面空間局限,構建深遠意境,在深廣的宇宙中感受無窮的心,歸返自我,修身養性。“平遠”則表現山水的平淡趣味,郭熙尤其偏愛“平遠”,以平遠山水構造出淡泊而和諧的理想之景,暗示文人士大夫向往隱逸的生活[10]。總體而言,郭熙在空間構圖的獨特審美意蘊“三遠法”中賦予深沉的審美人格內涵,使自然山水與人的心靈相結合,使人融入自然,體悟生命,營造出沖淡調和的人生境界,從而陶養理想人格。
因此,山有三遠的審美人格價值在于為現代人格塑造提供了三維坐標式的建構路徑:以高遠立崇高志向人格,以深遠培養內省人格,以平遠建構隱逸超脫人格。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面臨自我情緒緊張、社會競爭激烈以及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現實問題,于是需要通過情感的陶養去追尋心靈的寧靜和生命的價值,擺脫異化的束縛,回歸真實而美好的生活,達到天、地、人、物整體的和諧,這就是以現代美學視角再闡釋山有三遠的原因。“三遠法”空間美學所蘊含的人格理論為現代人格發展提供了方法論參照,這種理論的現代轉化是實現使人格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當代人格建構的明智選擇。
結束語
從美學發展的性質和特點來看,審美人格是人格發展的較高層次,是按照美的規律塑造的人格「10]。因此,在當代人格發展中需更加注重審美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林泉高致》中蘊含的審美人格思想,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注重完善健全人格與塑造理想人格的要求。如以胸中寬快涵養心性、以林泉之心提升審美、以山有三遠塑造理想人格等審美人格內涵,啟發我們在藝術創作與鑒賞、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感受美給心靈帶來的陶養,體驗審美的力量。審美人格的發展,不僅是個人人格的完善,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進步。我們通過探析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審美人格內涵,致力于建構新時代人格理想,努力成為德行兼備、人格健全且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何齊宗.審美人格教育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蔡元培.蔡元培自述[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2.
[3]郭熙.林泉高致[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
[4]崔育斌.山水有體:《林泉高致》美學思想探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4(3):72-76.
[5]李天道.中國古代美學之自然審美意識[J].天府新論,2014(5):148-153.
[6]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高嵩.北宋中期山水畫中“遠”的空間塑造:以郭熙《早春圖》為例[J].美術觀察,2021(7):69-70.
[8]趙京.淺析范寬山水畫中的藝術特色:以《溪山行旅圖》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1(24):26-27,30.
[9]李科林.《林泉高致》的“三遠”[J].社會科學戰線,2023(5):39-47.
[10]周自高.中國古代文人審美人格之“狂”“狷”“逸”探析[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4.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