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敦煌石窟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壁畫藝術精妙融合建筑、彩塑與繪畫元素,綻放出不可復制的歷史和藝術光輝[1]。然而在數字化潮流席卷之際,敦煌壁畫傳播的步調顯得些許滯后,大眾參與度亦不夠濃烈。盡管近年來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愈加看重,傳播方式卻受困于技術短板與觀念的束縛而無法全面施展,這時VR打造沉浸互動場景的能力為突破時空框架、激活古老遺產提供了全新的靈感與可能性。VR能夠細膩地展現壁畫的每個細節,在給觀眾帶來更佳觀賞體驗的同時,還加人了交互導覽、語音解說和游戲化元素,這就使觀眾的沉浸感與參與熱情大幅提升,也對敦煌文化的全球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而當前研究則需側重于VR技術應用于敦煌壁畫數字化傳播的可行性、具體應用場景及潛在難題,為文化遺產保護注人科技動力探尋可持續發展模式。
一、敦煌壁畫引入VR技術數字化傳播的可行性分析
VR技術是新媒體傳播領域的重要交互手段,本質上是一種構建和體驗虛擬空間的計算機體系,在仿真環境中生成實時互動的三維世界[2]。21世紀以來,敦煌壁畫作為中華文化珍寶吸引了全球學者的廣泛關注,由此成為獨立且至關重要的學術研究方向。隨著VR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敦煌文化在數字時代下的傳播開辟了全新的路徑與探索空間。
(一)VR技術使敦煌壁畫具有強交互性
杰倫·拉尼爾被稱為虛擬現實之父,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人的延伸性”這一概念,他強調交互的核心意義在于改變生活模式和情感傳遞方式[3」。與此呼應的是,當VR技術應用于敦煌壁畫時,仿佛讓人穿越進入二維的壁畫空間,并與之形成微妙而默契的關系紐帶。這種聯系依靠多模態的交互體系和動態敘事設計的框架得以維系,敦煌壁畫逐步擺脫其靜態藝術品的傳統身份,演變成一種能夠被操控甚至重新構建的“文化窗口”,進而實現了文化遺產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系[4]。
將VR與AR、AI等前沿科技融合,能營造更具智慧屬性和個性化定制的沉浸式體驗,手勢一劃或者發出語音指令,就能觸發敦煌壁畫中的微妙故事,抑或實現與畫中人物的互動,這便讓人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其蘊含的文化厚重感,并且可以擺脫傳統展覽的空間限制,還縮短了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距離感,身處各地的人都能直觀地感受到敦煌文化的特有韻味,為保護和傳播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形式探尋新的可能。
“數字藏經洞”項目中,團隊可以合作破解謎題[5]。用戶分別操控不同壁畫元素觸發情節推進,借助手勢與動作直接和虛擬壁畫進行互動,身體舉動與視覺反饋構成動態認知循環。傳統博物館“觀者一展品”的單向模式被顛覆,交互特性打破了文化傳播的單向局面,構建起全球用戶實時協作的“數字敦煌共同體”,這不僅重塑了文化遺產的存在樣態,而且讓人意識到技術的價值并非重現歷史,而是開啟人類與文明持續對話的大門。
(二)VR技術賦能敦煌壁畫打造沉浸式體驗
VR技術使敦煌壁畫的展陳與擴散方式有了質變,開辟出沉浸式的新路徑。戴上VR裝置后,觀眾仿佛掙脫時空羈絆闖入莫高窟玄妙的壁畫世界,能自由且全方位地探究洞窟全貌。以第285窟為例,藻井不再固定不變而是被拆解成數層流動模型,體驗者可通過VR升到頂端去觀望色彩漸變的過程,抑或是直接穿越壁面探查隱藏于經變圖后的故事情節脈絡。融入詹金斯提及的游戲化空間敘述理論并運用游戲引擎疊加動態光影后,詮釋佛教宇宙概念的壁畫頓時轉變為多級互動地圖,使用者根據任務進程逐步揭開不同層級的故事展現順序,最終形成靈活的非線性解讀體系[6]。VR技術憑借身體動作與虛擬環境間的即時互動,將用戶從“視覺觀察者”轉變為深度介入的“行動參與者”,促成交互性的知覺與行為循環,這契合了伊瑟爾在接受美學及讀者反映理論中的觀點,即傳統文學中被框定為“隱含讀者”的用戶得以突破身份局限,獲得了一種類編輯式的敘事掌控權[7]。
(三)VR技術提供壁畫傳播中的多感官反饋
VR技術將壁畫從洞窟中的靜態存在轉為可交互的數字狀態。傳統壁畫總是被二維與定式視角所束縛,但借助三維建模與動態渲染,VR技術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觀糅合成超媒介整體,使媒介屬性發生根本性變化,多感官反饋通過身體行動和虛擬場景即時互動進而開啟用戶的情境感知。據韓國科學技術院研究表明,視覺、聽覺再加觸覺的混合反饋對提升任務準確度效果顯著。在游覽敦煌壁畫的過程中,該方法被用于增強游客對壁畫歷史的親身感受。當用戶借助力反饋手套“觸碰”壁畫時,觸覺信號與視覺元素(如九色鹿“敦敦”的動畫解說)彼此呼應,構建出一種認知連接,增強了對藝術創作環節的深切共鳴。VR系統加入音頻講述以還原壁畫背后的故事,游客在視、聽、觸多維度感知中,能深入體悟藝術家的構思過程及歷史背景。多感官沉浸式體驗不僅使壁畫顯得生動鮮活,打破了傳統傳播中實體形態的制約,提升了觀賞者的參與感與體驗感,還為文化傳播與保護探索出全新方向,拓展了實踐思路。
(四)VR技術拓展了敦煌壁畫的構想空間
借由“虛擬性”拓寬敦煌壁畫的構想空間,實則賦予藝術表達新的界限范圍,靜態遺跡搖身一變成為生機勃勃的文化場景,不僅掙脫了物理空間的鉗制,還解放了壁畫中匿藏已久的“未完成性”:那被時光侵蝕的輪廓、黯然失色的涂彩和中斷的故事脈絡,得以在虛擬世界尋覓多重延續機會。畢竟,作為人文瑰寶中熠熠生輝的一筆,壁畫的價值受傳統展示方式的限制,困于實體場所與靜止模式之間,遲遲無法跳脫。如今,可以借助VR媒介進行擴容,推動感知重排,在藝術本體、文脈傳承以及觀者感受等諸多層次開拓出嶄新的展示空間。
媒介環境學家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是人體的延展形式,而VR技術利用數字媒介特性達成了“再中介化”,這一過程讓敦煌壁畫擺脫了作為“冷媒介”所依賴的物理洞窟局限,轉而表現為多感官沉浸與交互的“熱媒介”,徹底突破傳統時空邏輯的束縛。在通過VR技術延展藝術構想的同時,這次轉變實則掀起了一場深度的媒介革命,在將文化遺產從“物”的概念轉化為“場”的實踐中,壁畫搖身一變成為一種可進入、能互動的生態藝術系統,并以此為起點不僅探尋出文物保護的新途徑,同時也在更廣的層面重新審視和梳理了技術與人類的關系,乃至過去與當下的深層數字意義鏈條網絡架構[8]
二、VR技術在敦煌壁畫數字化傳播中的具體應用分析
(一)VR沉浸式體驗
2023年3月,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與淘寶人生聯手,通過元宇宙相關的數字技術推動敦煌文化的傳播,推出了首個線上景點一一元宇宙敦煌博物館。這座虛擬場館呈現出濃郁的3D古風特點,嘗試對隋唐時期敦煌壁畫中十多個核心場景進行復現,訪客可任意切換視角,在多維空間中穿梭游歷,感受獨屬于敦煌文化的魅力?!皩ぞ扯鼗汀盫R沉浸展由敦煌研究院和騰訊聯合發布,通過VR手段營造出身臨其境般的互動體驗氛圍,向觀眾緩緩展開敦煌莫高窟藝術及佛教文化的深遠圖景。莫高窟第285窟的虛擬場景按 1:1 高保真數字模型構建,壁畫紋理與藻井圖案均得以精準還原,游覽者可全方位自由地瀏覽洞窟,仿若親身踏入空中靠近穹頂細觀藻井,甚至能借助特效動畫融入壁畫情節中,這樣的方式突破了敦煌文化傳播的傳統路徑,為游客營造出極具沉浸感的藝術享受情境。
(二)數字展示與在線虛擬游覽
2023年7月10日,甘肅敦煌研究院舉辦了一場座談會,主題涵蓋“樊錦詩星”命名、樊錦詩基金設立以及樊錦詩奉獻敦煌文物事業60年等內容,國際編號381323的小行星被命名為“樊錦詩星”,以此認可樊院長在敦煌文物保護上的卓越成就。1963年,樊院長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之后就在敦煌駐扎至今,把大部分精力投入敦煌石窟的保護與研究上,數字敦煌工程就是她帶領團隊,借由高精度的數字化采集再搭配三維建模的方法留存敦煌壁畫中細致的色彩和細微局部特征,為敦煌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增添了許多珍貴的數字化數據。樊院長還操刀打造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制作了《千年莫高》和立體球幕《夢幻佛宮》兩部影片,讓敦煌文化以新面貌走向全球各地[9]。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敦煌研究院啟動了一項名為“數字敦煌”的計劃,這一兼具文化和技術分量的工程借助現代數字手段對莫高窟內的各類文物(包括壁畫和塑像)進行了精細的信息采集與保存。基于這些遺產在自然環境下持續面臨風化、盜損等狀況,數字化操作不失為長久之計。通過三維掃描、多角度攝影及激光測繪還原紋飾細節和色彩層次,并借此構建虛擬立體的復制樣本。依賴此類數字化平臺的介人,那些曾經受限于實地觀賞條件的藝術珍品得到了無時限存檔且超越了傳統游覽界限。在“數字敦煌”項目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打造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憑借VR技術和多媒體互動手段,參觀者仿若踏人真實的莫高窟空間,能夠深人體會每幅壁畫蘊含的歷史深意與藝術價值。例如,2020年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借助VR技術支持,用戶無論是用手機還是用電腦,都能突破地域限制自由探索敦煌藝術世界,與敦煌壁畫進行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
(三)XR技術與全景虛擬體驗
“敦煌:千色之域”XR全景奇幻LBE體驗,作為融合文化與科技的沉浸式項目,于2024年12月14日登上深圳美術館舞臺。其嘗試以數字化形式重組歷史記憶、美學風格與精神象征,參觀者置身于特定情景中,如臨其境般借助VR設備實現時間穿梭,既能俯瞰沙漠又可微觀壁畫面貌,在故事線索內自然嵌入展開交互,形成全新的體驗閉環。游客搖身變為“天命之人”開啟冒險征途,在任務途中慢慢掀開敦煌的神秘面紗。展覽一經亮相便引發關注熱潮,被媒體貼上“科技激活傳統榜樣”的標簽,為文旅產業的發展探索出一條科技與文化相輔相成的新路徑。
結束語
VR技術引入敦煌壁畫的數字化傳播,開啟了文化遺產保護與科技融合的新路徑。通過VR手段,敦煌壁畫在全球范圍內將實現無損化延續,并且突破時空束縛吸引更多人近距離接觸這一獨特的藝術瑰寶。在數字化保護維度,VR給予了有效補充,在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和國際對話層面也有獨特的意義體現
展望未來,隨著VR技術的日益精進,敦煌壁畫在數字化傳播方面將邁向廣度與深度并進的新階段,也為敦煌文化的世代傳承開拓了更多維的認知界面。技術賦能并非表層改良,而是趨向更深層次重塑文化的承續模式:由線性的單一信息鋪陳漸趨轉接為多方協力的共建邏輯。如何掌握技術深化且遵循傳統間的微妙平衡尤為重要,將體驗導向的設計理念深度嵌入文化傳播機制或將成為延續文脈的關鍵走向。
參考文獻:
[1]潘云鶴,魯東明.古代敦煌壁畫的數字化保護與修復[J].系統仿真學報,2003(3):310-314.
[2]榮春玉.基于VR技術的虛擬博物館應用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22.
[3]劉曉茜,李曦明,何人可.基于交互虛擬現實技術視域下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承與創新[J].藝術工作,2022(1):93-98.
[4]張瑾.虛擬現實技術下數字媒體交互方式的創新與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24,21(5):93-95.
[5]薛曉黎.“數字藏經洞”讓敦煌文化破壁出圈[N].中國青年報,2023-12-13.
[6]Jenkins H. Transmedia storytellingand entertainment:Anannotated syllabus[J].Continuum,201O,24(6):943-958.
[7]王寧.沃夫爾岡·伊瑟爾的接受美學批評理論[J].南方文壇,2001(5):19-21.
[8]范龍.“媒介即訊息”:麥克盧漢對媒介本質的現象學直觀[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189-195.
[9]李萍.莫高窟旅游開放新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敦煌研究,2018(2):47-50.
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