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裝飾性繪畫風格在美術史上獨樹一幟,深刻影響了美術、服裝設計和產品設計等領域。目前,對克里姆特繪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繁復的裝飾、濃郁的色彩和奇異的東方元素等方面。然而,就其繪畫語言的具體層面還存在可以挖掘的空間。筆觸語言作為克里姆特個人繪畫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構建作品情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死锬诽卦诓煌睦L畫時期,其用筆特點各有不同,筆觸語言的嬉變折射出畫家心境和創作理念的變化過程[1]。
一、早期古典主義風格時期的筆觸特點
1876一1896年是克里姆特繪畫生涯的早期古典主義風格時期[2]。這一時期的克里姆特深受古典主義教育的影響,創作出一系列古典主義繪畫作品。其用筆技巧延續了古典主義繪畫的基本范式,筆觸細膩平滑、工整規范且富有層次[3]。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寓言》和《田園詩》體現了他對學院派風格的嘗試。在《寓言》中,他對人物和場景的刻畫極為細膩,一個個生動的寓言形象在克里姆特筆下呼之欲出。在刻畫人物肌膚時,克里姆特追求細膩的質感和光滑的表面,筆觸的運用在力度和方向上較為均勻,過渡柔和且含蓄。這些作品所展現出的光滑隱晦的筆觸與典雅柔美的風格,反映出克里姆特在積極迎合資產階級品位的同時,也在努力尋求大眾的認可。
然而,隨著家庭變故的發生和叔本華悲觀主義的影響,克里姆特遭遇了創作危機。這不僅使他陷入了痛苦與掙扎,也預示著他即將走向新的藝術道路。沃爾夫林在“圖示與修正”理論中提道:“藝術風格的演變是藝術家在傳統‘圖示’基礎上不斷修正的過程。藝術家通過觀察與創新表達,逐步突破既有圖示,形成新風格?!笨死锬诽厮囆g生涯中的初始“圖示”便是傳統的古典主義繪畫。在此階段,他依托學院派的審美規范,以細膩、柔和的筆觸構建出畫面的秩序與美感。但隨著家庭變故的發生和思想的轉變,這種傳統的繪畫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他的藝術需求。他開始對既有“圖示”進行修正,這種修正的外在形式,便體現在其筆觸語言的轉變方面。
二、分離主義時期的筆觸特點
馬克思指出,“藝術風格的演變受社會經濟基礎制約,反映階級矛盾或意識形態變遷”。19世紀后半葉的奧地利維也納正處于社會經濟結構急劇變革的時期。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與傳統封建貴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這種社會經濟基礎的巨大變動,必然帶來意識形態領域的碰撞與沖突。
在藝術領域,人們開始對傳統的藝術形式和審美標準產生懷疑,單純以模仿古典傳統為準則的藝術難以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審美需求。由此,倡導自由、創新的年輕藝術家與保守、僵化的學院派在藝術追求上產生了嚴重分歧。知識分子和文藝青年渴求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和內心世界的藝術出現。1897年,克里姆特與其他年輕藝術家組建了“分離派”,他們旨在對藝術進行徹底革新。自此,克里姆特開始從一名受人尊敬、技巧高超的學院派畫家轉變為追求裝飾風格的象征主義畫家[4]。其筆觸語言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克里姆特在這一階段里,往往用大面積的平涂性筆觸來進行畫面的搭建,對畫面空間感和層次感進行壓縮,突出平面性的視覺效果。如在作品《貝多芬飾帶》《生命之樹》中,就表現出這種簡潔、典雅的風格特點。畫面由流動的線條、豐富的圖案和精美的寶石等構成,美輪美奐。造型以寫實為主,同時融人了一定的夸張和變形,呈現出簡潔的幾何形狀。在描繪物體輪廓和形態時,筆觸的走向整齊有序,過渡暈染少,色塊簡潔清晰,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
與前期作品相比,分離主義時期的克里姆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古典繪畫僵化的藝術形式,以簡潔的平面性和裝飾性語言來構建畫面,開始擺脫傳統繪畫范式的束縛。同時,簡潔規整的筆觸和對裝飾性語言的探索也為克里姆特黃金風格時期的綜合性裝飾繪畫風格奠定了基礎,使克里姆特在黃金風格時期能夠熟練地將復雜圖案和自由靈活的筆觸相結合。
三、中期黃金風格時期的筆觸特點
作為克里姆特藝術生涯中的重要階段,黃金風格時期成為其筆觸嬗變的關鍵節點??死锬诽卦谄酵抗P觸的基礎上,通過不規則、不連貫的線條和筆觸進行堆疊,形成了豐富的色彩層次。這種散涂性質的筆觸給作品賦予一種輕巧、靈動的氣息。在與金箔等貴重材料的搭配運用中,發展出豐富的綜合性裝飾筆觸,創立了華美、絢麗且富有裝飾意味的獨特畫風。
繼壁畫作品《哲學》《醫學》《法學》陸續公開后,克里姆特就遭到了一眾保守人士的猛烈抨擊。自此,內心飽含著失望與痛苦的克里姆特和官方徹底決裂。他把加諸自己身上的憤怒通過畫筆宣泄出來。越是官方反對的,“模糊不清的”“情欲的”風格,他越要把它表現出來??死锬诽貙⑾麡O情緒投射到畫面中,創作了一批以女性為主題,以危險誘惑為內核的作品[4]。于是在20世紀最初的十年里,克里姆特創作了許多寓意畫,如作品《金魚》《達娜厄》《希望I》等。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潛意識和本能對藝術創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死锬诽毓P下裸露的身體、充滿情欲的動作都是畫家本人表達內心欲望和情感的載體,筆觸的運用則是他與潛意識溝通的橋梁。
1903年,克里姆特開始嘗試將馬賽克技法融入繪畫中,通過幾何圖案和重金屬材料的運用,進一步豐富畫面的平面性和裝飾性。黃金風格時期的克里姆特的人物畫像,開始被金燦燦的黃金和幾何圖案包裹起來,畫面華麗且和諧。這一時期著名的作品主要有《阿黛爾·布洛赫鮑爾夫人肖像I》和《吻》,這兩幅作品充分展現了克里姆特黃金風格時期的藝術成就。
《阿黛爾·布洛赫鮑爾夫人肖像I》是克里姆特黃金風格時期的代表作[5]。畫家將寫實的人物與平面性的裝飾相結合,增強了畫面的裝飾效果。畫面的主要人物阿黛爾身著由各種紋樣組成的華麗長裙,端坐在由橢圓紋樣和方塊紋樣構成的沙發中。除了面部和手部是立體的之外,其他部分都沉浸在平面的金色海洋中。這些華麗的紋樣和裝飾絲毫沒有掩蓋她優雅動人的氣質。克里姆特敏銳地捕捉到她憂郁的神態和緊扣的肢體動作,精確地刻畫了她迷離的眼神、微微張開的雙唇和交叉的雙手。先用灰色調平涂出人物白皙的肌膚,再在上面堆疊藍綠色、肉色,表現皮膚上的陰影和皮膚下的血管。平涂筆法和散涂筆法相互映襯,塑造了人物的立體感,給人觸手可及的真實感受。而在服飾和背景的表達上,克里姆特使用平面的裝飾手法,通過密集的圖案和金箔,以不同的筆觸和密度劃分出多個裝飾區域。再將筆觸與金色箔片相結合,繪制出幾何形狀、眼晴符號和螺旋紋樣等圖案,使畫面在統一中富有變化。從筆觸運用來看,畫家通過細膩的處理展現了不同元素的獨特質感。這不僅增添了畫面的華麗感,還進一步強化了黃金時期所特有的浪漫、神秘且奢華的藝術風格,使整幅作品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吻》同樣是克里姆特黃金時期的重要作品。作品描繪了一對熱戀的情侶在草地上擁吻的瞬間,呈現了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畫面中的戀人緊緊相擁,男子身著華麗長袍,女子穿著飄逸長裙,四周環繞著金色的裝飾圖案。這些圖案常被克里姆特用來象征男性和女性。盡管畫家將這對情侶包裹在溫暖的金色中,但是深色的背景和破碎的筆觸又暗含著危險的氣息。相擁的戀人全然未覺自身已經靠近懸崖的邊緣。畫家也許是受了悲觀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最快樂的時刻往往潛藏著致命的危險,那便是墮落。強烈的感官刺激往往勾起人的欲望,但欲望被滿足后則感到空虛和無聊??死锬诽貫榱松罨橛c危險這一主題,通過繪畫筆觸將金燦燦的材料與華麗的裝飾相結合,營造出璀璨且富有層次感的效果。這種具有裝飾性的筆觸不僅與人物形象相呼應,更增強了畫面的形式美感,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和內涵。
與分離主義風格相比,黃金風格時期的克里姆特繼承并發揮了早期繪畫的寫實技巧,并融合了多種筆法和金屬材料,畫面的裝飾性得到了增強。此外,克里姆特也在筆觸的運用中開始注重情感的表達,這種情感化表達在晚期象征主義時期得到深化,筆觸更加自由,情感更加強烈。
四、晚期象征主義風格時期的筆觸特點
晚年的克里姆特在創作主題方面發生了轉向。他逐漸脫離黃金幾何裝飾風格,向探究事物的本質出發,表現生命、死亡、精神等主題。因受埃貢·席勒和奧斯卡·科科施卡的影響,他在創作中開始返璞歸真,注重把握筆觸與色彩之間的關系,回歸到偏向印象派的疏松筆觸,也喜歡使用濃郁的色彩。他的繪畫筆觸變得更加自由,用堅定的審美消除了即興創作出的作品中存在的某些艱澀部分[6]。
《阿黛爾·布洛赫鮑爾夫人肖像Ⅱ》是克里姆特作品《阿黛爾·布洛赫鮑爾夫人肖像I》的再創作。與I相比,Ⅱ帶有強烈的東方風情??死锬诽匾桓闹暗募毿」P觸,采用寬大、迅疾的筆觸進行表現,既奔放又自由,具有野獸主義特點。其他作品如《處女》《死亡與生命》等,在筆觸的運用上更加潑辣、大膽,常常使用直接畫法將顏料鋪陳在畫面之中,或掃開,或直接堆砌起來,造成疾風驟雨般的快感。他對邊緣線的處理也更為直接、粗糙,只在必要之處以黑色、綠色的線條勾勒,帶有滯澀的效果。面對一些旋渦紋樣,他甚至采用留白的方式留出邊緣線。這種劇烈的、激蕩的繪畫效果帶有強烈的表現主義風格,這可能是克里姆特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對生命的認識有了本質的變化。他筆下的女性就和他所經歷的人生一樣,奢華、敏感又脆弱不堪。
除了人物畫的創作,克里姆特在閑暇之余還創作了大量的風景畫。作為探究人物技法的延續,這些風景畫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為研究克里姆特的繪畫筆觸提供了重要資料[7]。
1900—1916年間,克里姆特常常到阿特湖旁度假并進行風景畫創作。這片景致使他遠離了社會的輿論與喧囂,獲得了片刻的平靜與安寧。敏感細膩的他經常在阿特湖旁觀察各種景致,并在他的畫布中重構了自然。他像印象派一樣在戶外作畫。畫布中擠滿了各種絢爛的色點,筆觸細小而分離,其效果接近修拉的點彩畫。但與點彩派機械式的筆觸不同,克里姆特的筆觸更自由,也更具有跳躍感。這種星星點點的筆觸將所有植物的形態固定在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幾何形狀中,空氣的流動、陽光的溫暖和植物的生長在這一刻都被凍結。這種理想、永恒凍結在一瞬間的自然景觀中,顯現出一種抽離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可能就是克里姆特本人在現實中尋求的某種脫離[8] 。
結論
綜上所述,回顧克里姆特的創作歷程,其繪畫風格經歷了古典主義風格、分離主義風格、黃金風格和晚期象征主義風格四個時期。其筆觸語言也隨著繪畫風格的變化發生了顯著改變,從早期的精致、優雅發展到分離主義時期的簡潔、規整,再由黃金風格時期的自由、靈動發展到晚期的大膽、潑辣。這條演變軌跡映射了克里姆特的心理境遇,由積極進取到悲觀自省再到豁達從容的內在變化。
通過對克里姆特筆觸演變軌跡的剖析,我們得以洞悉畫家背后的創作心境。這不僅深化了我們對克里姆特創作理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我們對筆觸傳情達意的作用進行深人理解。在未來的創作實踐中,我們不僅應該重視筆觸在傳情達意方面的重要功能,更要重視筆觸的創新運用[9]。在忠于自我的基礎上,大膽突破傳統范式,不斷地探索新的繪畫范式,以創新性的筆觸語言表達自身的情感與思考。
參考文獻:
[1]何奎.論油畫筆觸的嬗變與審美特征[J].保山學院學報,2010,29(3):86-91.
[2]馬泰奧·基尼,范鶯蘭.克里姆特[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8.
[3]于河暉.維也納分離畫派間接繪畫方法研究[J].名家名作,2021(12):62-63.
[4]徐彩韻.象征主義大師:克里姆特[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
[5]趙歡.克里姆特藝術風格演變探析[J].收藏與投資,2022,13(4):161-163.
[6」蘇欣.疊加和并置:色彩精神化表達的一種方式[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
[7]馮啟樂.在詩意象征中隱居: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風景畫[J].美術觀察,2019(6):85-91.
[8]伊芙琳·貝內施,何彤珊.克里姆特的風景畫:重建自然[J].當代美術家,2020(4):34-39.
[9」張光佐.論油畫筆觸與作品情境的內在統一性[J」:流行色,2021(8):108-109.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